既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胸有成竹,是不得不死守,失去莫斯科,他也就輸了這場戰(zhàn)爭。
前天我發(fā)了一篇文章,說蘇德戰(zhàn)場上,希特勒在柏林喊后退一步就槍斃,斯大林在莫斯科喊后退一步就槍斃,看著是簡單粗暴,實際上是當時人類戰(zhàn)爭藝術(shù)的頂峰。在那篇文章里我談的是德軍方面的情況,今天借這個話題談談當時蘇聯(lián)、斯大林的狀況。
其實你要是看過兵臨城下,咱們的交流可能更順利些。
二戰(zhàn)初期,德軍閃擊法國,擊敗英法聯(lián)軍,發(fā)生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30萬的英國遠征軍退回本土。但那個時候,英國的陸軍就已經(jīng)廢了。這幾十萬英軍雖然人還活著,但他們在德軍面前也已經(jīng)失去了戰(zhàn)斗力。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峽阻擋,德軍打他們就是屠殺。如果當時德軍能順利過海,滅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英軍當時沒有抵抗力,為什么?因為他們失去了大量的“裝備”,重裝備。人在呢,裝備沒了,仗也就沒法打了。
淞滬會戰(zhàn),國軍損失30萬人。數(shù)字比較大,但跟蘇聯(lián)人比,損失還是小的。但經(jīng)此一役,國民黨也就失去了戰(zhàn)斗力,退到重慶山城,丟失了大半的國土。日軍可以打到廣西、云南、廣州、香港,國軍再無抵抗力。當時咱們?nèi)辈蝗比耍坎蝗。缺的是啥?裝備。精銳部隊的裝備打光了,戰(zhàn)斗力也就沒了。補充30萬人很容易,補上這30萬的人裝備就要命了。
北宋趙光義北伐,吃了大敗仗,損失了10萬人馬,然后也是無力再戰(zhàn)了。對一個王朝來講,10萬人真的不是什么大事,這10萬人的盔甲、弓弩、刀槍是大事。一副盔甲要打造好幾年,好的弓弩也得造幾年,你一下子損失10萬份,這個國家沒10年20年根本緩不過來。
對于大國來講,打仗,不缺人,怕的是沒裝備。
而當年斯大林他就不缺裝備,他怕的是人斷了補充。
說斯大林對希特勒的閃擊沒防備是不客觀的。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很長時間里,蘇聯(lián)都在把工廠、工業(yè)基地往內(nèi)地遷,以圖避開德國的打擊。所以開戰(zhàn)以后,蘇聯(lián)的坦克、大炮、沖鋒槍還是源源不斷的從后方生產(chǎn)出來,補充到前線。以至于希特勒后來抱怨,要是知道蘇聯(lián)有這么多坦克,也就不發(fā)動戰(zhàn)爭了。
斯大林手里有武器有裝備,這個仗他就能打。他要做的就是下命令,把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源源不斷的拉到莫斯科,跟德軍玩命。人要是補充不上來,他就輸了。
莫斯科是首都,斯大林是領袖。領袖還在首都,他的命令就可以傳達到地方,地方政府再執(zhí)行他的命令:輸送兵源。地方上動員你去,這是給你臉了,你要是不去,那就槍斃唄。這部國家機器是正常運轉(zhuǎn)。
如果他撤離莫斯科,或者莫斯科就是失守,斯大林的兵源也就斷了。
首都,是國家的中心,交通要方便,條條大路通羅馬。通訊設備也完善。斯大林如果失去首都,他的命令往下傳達,就會大打折扣。然后再撤到低級的城市,它這個交通、道路要降低一個數(shù)量級,通往莫斯科的路有十條,通往這個城市的路可能就只有一條。
命令下達本身就成了問題,道路不同,各地的兵源補充怎么過來?首都在中心,南北方向的兵都能聚集過來,你要是撤出莫斯科,是往南撤還是往北撤?撤到南方,北方的兵咋找你?撤到北方,南方的兵咋找你?
失去首都,領袖撤走,地方政府也會陷入混亂。命令傳達不下來,我也不知道自己該咋辦。我還給不給你招兵,招完兵我給你送哪去?怎么送過去?斯大林如果在莫斯科,這個就好辦,即便沒命令我也知道,把兵直接送莫斯科就完事了。你要是跑了,我該怎么做?國家機器也就癱瘓了。
這跟古代打仗一樣,皇帝在京師抗戰(zhàn),非常好辦。全國勤王兵馬自己就知道匯集到京師,救皇上。你說你皇上跑了,我們怎么辦?我是追皇上還是打金兵?我要是打金兵,別人去追皇上,怎么辦?全亂了。
戰(zhàn)役的結(jié)果,也證明了斯大林死守的正確。他不撤,然后從全國匯集過來100多萬的部隊,最后反攻德軍,贏得勝利。他要是撤了,就形成不了這個局面。
希特勒為啥要死攻莫斯科?就是要切斷蘇聯(lián)的中樞神經(jīng)。打下來,這個國家就失去了指揮,癱瘓了。剩下的活就好干了。
斯大林為啥要死守莫斯科?就是要保證國家運轉(zhuǎn)順暢。有裝備在手,就是能打的資本,只要你們把人都給我運過來。
誰擁有莫斯科,誰就贏得了戰(zhàn)爭。反過來,誰失去了莫斯科,誰就輸了,輸?shù)氖且米约旱拿鼇碣r的。這點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看的明白,能不玩命嘛。
所以當時斯大林的考量是:我手里有裝備,我還能打,只要我的命令能及時的傳達下去,全國各地的小伙子能送過來,我就有贏的機會。如果失去莫斯科,我就成薩達姆了,被人家圍剿,最后從地窖里抓出來,絞死。哎?薩達姆是誰?我怎么會想起這個名字?算了,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