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社會

      精彩青島 從于姑庵到觀音寺,重建鏡頭里感懷歲月滄桑

      2019-04-04 18:20社會

      簡介于姑庵位于錯埠嶺村東南的半山坡上,現(xiàn)福州路西遼陽路南交口處原名“黃德庵”, 又稱“姑姑子庵”。相傳為唐代道士袁天罡與同母異父兄弟李淳風所建,后衰落。明初,于姓人氏在此安身立戶,漸成村落,名“錯埠嶺”,是先有庵后有村。 明成化年間(1465--1487...






      于姑庵位于錯埠嶺村東南的半山坡上,現(xiàn)福州路西遼陽路南交口處原名“黃德庵”, 又稱“姑姑子庵”。相傳為唐代道士袁天罡與同母異父兄弟李淳風所建,后衰落。明初,于姓人氏在此安身立戶,漸成村落,名“錯埠嶺”,是先有庵后有村。 明成化年間(1465--1487)由一于姓道姑出資在原黃德庵舊址興建道庵一座,得名于姑庵,無宗無派,至今已過500余年。

      于姑庵在明成化年間建成時,有殿堂11 間、尼姑寮房4間、磨坊2間。1915年擴建后稷殿3間。青島市房產(chǎn)管理局接管于姑庵后,在正殿西側(cè)原尼姑寮房4間的基礎上,新建尼姑居室6間,保留磨坊2間,共有廟堂26間,總面積為1200平方米。

      檔案館資料記載,在1934年沈鴻烈當市長時,于姑庵有地100多畝、山嶺70多畝。庵地統(tǒng)由錯埠嶺村會首于京召管理,租給錯埠嶺村、洪山坡村及徐家村的農(nóng)戶耕種,每戶3~5分地不等,農(nóng)戶向廟里交一定租金,統(tǒng)由會首管理使用。租金用于修庵、添置庵內(nèi)各殿用具以及神像衣服和做法事等。

      庵內(nèi)尼姑自留七八畝地,種糧食和蔬菜。她們請了一名雇工,還購買了一頭小毛驢和一盤石磨。有時自己種的蔬菜吃不了,便拿到集市上去賣。庵內(nèi)尼姑們過著亦禪亦農(nóng)的生活。

      于姑庵歷史上曾多此修葺重建。僅在二十世紀中,就重修擴建6次。其中1935年那次,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還曾捐過款。是年所立的“萬善同歸”碑上刻滿了捐款人名。正面第一名赫然刻著:“市長沈鴻烈”。擴建后的于姑庵共有殿宇房舍25間,建筑面積達1 200平方米,后僧道交替,最終改為佛教尼姑庵,屬臨濟派。內(nèi)建四大天王殿、三圣殿、觀音菩薩殿、地藏菩薩等殿宇,供奉四大天王、觀音菩薩、地王菩薩等。




      于姑庵廟會曾經(jīng)是青島早期“四大廟會”之一,每年正月十一舉行廟會,香火甚盛,俗名莊稼老會,既紀念中國古代傳說的教民稼檣的“后裔”,神位在西廂房。20世紀30年代,許多攤販正月初九趕完位于今市北區(qū)東鎮(zhèn)道口路清溪庵的蘿卜會,正月十一轉(zhuǎn)移來趕于姑庵廟會,小戲班等藝人也來趕臺。

      1935年2月15日出版的《青島晨報》刊發(fā)了題為“于姑庵趕廟記”的報道。當時于家庵廟會的規(guī)模,從中可略見一斑:“從市內(nèi)到東吳家村通于姑庵的路上,趕會的人們,列著隊,不斷的向前走著,三個一簇,五個一堆的,說著,笑著,慢慢的向會上出發(fā),你看吧,長袍的男子,西裝的男子,短服的男子,漂亮的男子,龍鐘老態(tài)的老翁,和那些旗袍剪發(fā)的時髦女子,短裝留髻的鄉(xiāng)下姑娘,涂脂撲粉的少婦,白發(fā)駝背的老婆,形形色色的,滿眼里盡是人!

      土地改革中,于姑庵出租的土地全部分給了農(nóng)民。1965年,各殿神像被毀,庵內(nèi)設施損壞丟失、殿堂嚴重失修,房頂坍塌。




      曾經(jīng)的于姑庵廟會


      于姑庵最后的一位主持叫覺真(1909-1966),俗名趙玉芬,乳名儐子,益都縣北城人,滿族,師本誠,法號覺真,文革中,佛像全部被毀,1965年初,覺真與其他尼姑一起被逐出庵門,送至嶗山王哥莊學習改造。第二年,去即墨金口安家后患病不愈而逝,享年57歲,其他人不知所終。庵內(nèi)房舍由青島市衛(wèi)生局做危險品倉庫使用。1982年12月,青島市政府將于姑庵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青島市衛(wèi)生局將其騰出,由青島市佛教協(xié)會籌備委員會管理。

      有史記載,于姑庵建成后,曾先后6次重修與擴修。

      第一次,1908年至1909年對5個殿進行了里外彩繪,修后在正殿梁上刻寫“山廟大清光緒叁拾叁年重修”,庵內(nèi)現(xiàn)有一塊破碎的募捐石碑上刻寫有“萬善同歸,光緒叁拾肆年谷旦”。



      第二次,1915年錯埠嶺村會首于京召根據(jù)廣大居士、信男善女要求,用民間集資和庵地歷年租金收入增建后稷殿3間。同時,修建了庵院墻,并在天王殿兩側(cè)增建了兩個向南開的山門,在東山門的左側(cè)建一鐘樓。為便民通行,又在庵東北的南北村路修建石橋1座。由于修橋經(jīng)費不足,于京召賣出自家5畝地,用此款進行了資助。







      第三次,1935年集資修庵,主要對庵殿內(nèi)外進行彩繪。現(xiàn)天王殿前一塊石碑正面刻有“萬善同歸”,后面刻寫化緣修庵人員名單,第一人為國民黨青島市市長沈鴻烈(捐銀元50塊)。石碑左下側(cè)刻寫“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谷旦”,住持:本誠;徒:覺真;孫:昌修、昌蓮奉記。





      第四次,1945年集資修庵,對庵殿內(nèi)外進行彩繪。正殿左前石碑正面刻寫“永垂不朽”,石碑左下側(cè)刻寫“民國叁拾肆年敬立”。

      第五次,1965年青島市房產(chǎn)局接管于姑庵,在4間寮房(尼姑居室)的基礎上,改建6間平房。

      第六次,1994年四方區(qū)政府和青島市宗教事務管理局對于姑庵進行了保護性修復。

      上世紀90年代,于姑庵小規(guī)模修建后,2000年又全部推倒計劃重建,當時挖了兩個大坑,存水五尺有余,很多信徒居士也紛紛捐款樂施,之后卻聽說工程方攜款而逃,具體原因至今未見明確說法。但于姑庵重建終因資金不足,修復工程擱置,又荒蕪了下來。直至2008年,投資2000萬,規(guī)劃面積5000平方米的重建工程終于啟動,方結(jié)束了老殿宇風雨滄桑的歲月。




      2004年重建前的于姑庵


      第一次到這里是1998年,那時候,福州路還沒修好,于姑庵的大殿還是一個很破舊很小的房子,失修年久,破爛不堪。后來,這里的老企業(yè)開始搬遷,老殿宇被拆掉,于姑庵也開始了漫長的重建。




      2007年,重建時的于姑庵



      兩棵銀杏樹樹齡已經(jīng)超過500年





      國家一級古樹編號





      2008年,只有一座大殿的框架










      大殿的框架




      2008年,墻外的施工圖













      2008年底,施工開始恢復




      2009年3月,整體結(jié)構開始顯現(xiàn)




      2010年,于姑庵整體基本成型




      2012年底,側(cè)門







      2012年,修建中的場景




      2013年,修建中的場景




      2013年,正門的廣場




      2014年10月




      2015年,掛匾已改成觀音寺










      已變身青島觀音寺的于姑庵





      2011年青島市宗教局、市佛教協(xié)會批準,于姑庵正式更名為觀音寺。2017年5月7日,青島觀音寺落成慶典暨全堂佛像開光法會隆重舉行。



      2007年,經(jīng)市政府批準立項,由青島感恩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青島六和緣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重建,至2014年竣工,歷經(jīng)多年的重建,名字也最終變成了“觀音寺”,于姑庵似已了無痕跡。世事滄桑,不免令人唏噓。

      五百年來,庵內(nèi)的兩棵巨大銀杏樹,依然生機勃勃,它默默注視著于姑庵的興衰和時代的變遷。(來源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整理:何良慶)

      Tags:精彩,青島,從于,姑庵,觀音寺,重建,頭里,感懷,歲月,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