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奶是個生理現(xiàn)象,小寶寶都會吐。它還有個看著有點唬人的學名——胃食管反流,拽英文是reflux。其實就是小嬰兒在出生之后最初的幾個月,吃完奶之后,動一動或者打個嗝就會吐出來一些。
小寶寶的胃部和成年人胃部的位置、角度都不太一樣,胃部和食道連接處的賁門(防止食物逃跑用的)也還比較松,整個胃部和賁門的配置簡直就是為了吃進去的奶水能方便的被吐出來一樣。也許這對于還沒多少行為能力的小嬰兒來說有保護作用?新手父母一不小心喂多了也是有可能的。還有的寶寶超級喜歡吃奶安撫自己,開心了不開心了都吃一通,太容易吃多了。干脆吐吐更健康。
不用擔心寶寶吐奶之后就會餓,因為其實吐出來的并不多。尤其是吃完奶已經有一小會兒了,吐出來的奶看著有點像酸奶,有奶塊的時候?粗铝艘淮鬄鋵嵵饕俏敢。
如果剛剛吃完奶就吐出來好多,媽媽也不用著急補喂。先觀察觀察看看寶寶有沒有想吃的意思。新生兒的胃部生理容積并不大,但睡眠、煩躁、吸吮需求這些原因都會讓寶寶因為“非營養(yǎng)性的吸吮”而把自己吃撐。也許寶寶只是通過吐奶調節(jié)一下食量。
吃奶的時候,吃進了空氣,確實是吐奶的原因之一。一打嗝,奶水就被帶了出來。但即便拍嗝順利,也不能改變新生兒的胃部角度、位置,和賁門暫時的松弛。所以,不必因為吐奶和拍嗝較勁。
首先是小月齡寶寶容易吐奶——發(fā)育階段決定的
其次是媽媽奶沖的寶寶容易吐奶——因為奶陣一來,寶寶被灌了滿嘴,吞咽急促,就容易吃進去空氣,容易有大大的嗝。
接下來是貪吃的寶寶容易吐奶——有的小寶寶就是喜歡吃,開心不開心都通過吃奶來表達,也不大在乎吐奶這件事,反正換衣服擦身子累的都不是他自己。
最后是奶瓶喂養(yǎng)和定時喂養(yǎng)的寶寶容易吐奶——因為寶寶吃奶瓶的時候對奶量的控制比較小,相對于從乳房吃奶而言。瓶喂和定時喂養(yǎng)都容易讓寶寶一次性吃下去較多的奶,于是動動就容易吐出來。母乳親喂的寶寶在小月齡里,吃奶模式更貼近“少吃多餐”,和他們胃部和賁門的發(fā)育情況比較協(xié)調,都有利于防止吃多,有利吸收。
關于吐奶的次數(shù),個體差異還是挺大的。有的寶寶個把星期吐一兩回,有的寶寶每天要吐一兩回。這都是正常的
決定這個個體差異的,除了寶寶生理特點(也就是家長管也沒法管,干脆就別操心的吐奶原因)之外,就是喂養(yǎng)方式了。如前面所說,吐奶多少和喂奶頻率,親喂還是瓶喂,按需還是按時,脫不開關系。
媽媽如果擔心吐奶太多對寶寶不好,那么與其關注吐奶次數(shù),不如關注吐奶后寶寶的狀態(tài)。如果寶寶吐完奶就跟沒事兒人一樣,該干嘛干嘛,那媽媽也就不用操心啦。這種吐奶,唯一的后果就是需要換衣服。
有很少數(shù)的寶寶可能有較為嚴重的吐奶,反復吐奶喉嚨食道被胃酸灼傷,所以吃奶不舒服。嚴重胃食管反流的表現(xiàn)主要是過于頻繁的吐奶,哭鬧,不適,和攝入不足導致體重降低。
換言之,如果你的寶寶雖然吐奶,但沒有這樣的癥狀,那就不用擔心“我的寶寶是不是有嚴重胃食管反流”了。
少量多次喂奶,是緩解反流不適的第一原則——這也是西爾斯醫(yī)生的建議。因為少量吃奶,更容易被快速消化,更不容易被吐出來。即便有的胃食管反流寶寶在迷糊時更容易吃奶,但每天專等迷糊時喂奶也并非好的選擇。因為這樣會讓寶寶吃奶次數(shù)少,每次因為饑餓而吃奶量多,更容易增加吐奶的可能性,加重食道不適。
大人千萬不要好驚恐,好夸張的沖上去查看寶寶狀況。很多媽媽有過這樣的體驗:寶寶吐完奶本來挺淡定,一看家長的反應,當時就嚇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