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雍正王朝里,鄔思道總把康熙的心思猜的透透了,很明白帝王心術(shù),看上去似乎鄔思道更聰明一些。特別是再加上他能夠在雍正登基后起了殺心,但卻用自己的三不可用說服雍正,全身而退。兩代帝王的心思都被他摸透了,鄔思道確實(shí)是一代鬼才。

1.但就此我們就能說鄔思道比康熙帝聰明嗎?

我們先看看康熙皇帝每天都在干什么:

8歲的時候要天天琢磨著怎么除掉鰲拜;

20幾歲的時候,天天考慮著怎么平三藩:

30幾歲的時候,天天琢磨著怎么干掉葛爾丹

40幾歲的時候,天天怎么琢磨著怎么收臺灣

這其中還要考慮還包括如何對付三太子朱慈炯;與俄國沙皇老毛子打架;

如何收復(fù)漢族士子的人心;如何解決億萬人口的吃飯問題;

如何賑災(zāi),如何防止民變;如何平衡明珠索額圖兩黨的斗爭;如何使用那桀驁不馴的高士奇;

如何培養(yǎng)太子,如何平衡他那些如狼似虎的兒子們,如何平衡后宮嬪妃們的爭斗。

太操心了。這皇帝就不是個人干的活兒。

而鄔思道自從做了胤禛的幕僚之后,他只需要考慮做一件事:那就是琢磨康熙的心理,揣摩康熙的意圖。

從這一點(diǎn)上來看,似乎誰更聰明已經(jīng)一目了然了。

2.我準(zhǔn)備說件更有說服力的事情:鄔思道的腿是怎么斷的?

鄔思道是個瘸子。他的腿是被山賊打斷的。而他作為一個讀書人,怎么就惹了山賊呢?

這就要從鄔思道年輕20多歲那會兒做了一件驚天地的事:砸了貢院說起。

鄔思道在年輕時赴考,本來做的花團(tuán)錦簇的文章,堅定自己必定高中?烧l知名落孫山。

后來一打聽細(xì)節(jié)才發(fā)現(xiàn):考題被泄露,那些買了考題的有錢人們都高中了。

鄔思道一怒之下,帶人砸了貢院。還將貢院兩個字給改成了賣完。

這引起了朝廷對他的通緝。沒辦法,只能亡命天涯,在逃跑途中被山賊打斷退。

我說這件事的目的是要做一個對比:康熙8歲登基,忍辱負(fù)重,在16歲的時候憑一己之力除掉了權(quán)臣鰲拜。

這么一對比的話,誰更聰明,似乎更一目了然了。

康熙皇帝從登上皇位那天開始考慮的便是如何對付天下人。鄔思道從做了幕僚開始,考慮的就是如何對付康熙一人。

一位是門門懂樣樣精,

一位是一門懂一樣精。

都是人精。

如果撇去地位上的差距,二人皆是普通人,非要爭一個長短較一個高低的話,倒想起一句很出名的話:

我不一定能打得過你,但我一定能干掉你。

你來說說誰更聰明?

最佳貢獻(xiàn)者
2

論聰明鄔思道鄔先生自然是更聰明,畢竟他作為世外高人作為謀士肯定比處在事中的康熙帝看的更透徹,旁觀者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論謀略論才智鄔先生自然不能跟康熙帝比,康熙帝可以坐擁天下、努力選拔合適的接班人,而鄔先生只能運(yùn)籌帷幄做個謀士罷了。

三國時代的楊修和曹操那個更聰明?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楊修把曹操的心思猜的是一覽無余,這樣人聰明嗎?確實(shí)聰明但是讓他一統(tǒng)北方他行嗎?這未必,楊修的聰明讓曹操很是煩心,最終也是因?yàn)槁斆鞅粴。這樣的聰明不是大才智只能說是小聰明,鄔先生自然比楊修聰明因?yàn)樗崆翱紤]了后路,沒有恃寵而驕最終全身而退。


伴君如伴虎在雍正帝奪嫡的道路上鄔先生可謂是多次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最受歡迎的一次莫過于推舉胤礽復(fù)位太子,康熙帝連說三個好可見一般。而八阿哥胤禩因?yàn)閰⑴c爭奪太子位被康熙帝冷落打壓,最終失去了爭奪太子的機(jī)會。

第二次關(guān)鍵決策就是推舉大將軍王,雍正帝推舉老十四正合康熙帝心意,而老八想自己當(dāng)大將軍王可謂是決策的失誤。這樣的胤禛更受到康熙帝喜歡,而老八讓康熙帝是更加的反感了。

康熙帝是圣祖仁皇帝而他的接班人自然不能以仁義再治天下

康熙帝的仁義雖然對國家休養(yǎng)生息有利,但在整頓吏治治理黃河等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尤其是官員結(jié)黨營私貪污腐敗是他不能解決的問題,因此他寄望于自己的接班人可以用雷霆手段整頓吏治,讓國家變得富強(qiáng)起來。


老八以仁義滿天下,這樣的人繼位用仁義很難再治天下,因此雍正帝不顧?quán)w先生的反對參與了追繳國庫欠款和籌集賑災(zāi)糧款等對國家有利對自己不利的事,康熙帝心中明白做這些事必然會變成孤臣,而這也是他有意考驗(yàn)未來繼位人意志的事件。

仁義的八阿哥自然沒有參與,剛毅的胤禛最終完成了這幾件大事,雖然得罪了人但是得到了父親康熙帝的肯定,為未來的登基也創(chuàng)造了條件。

結(jié)語

鄔先生聰明但是不夠透,很多事的處理上太過穩(wěn)妥。殊不知雍正帝以剛毅稱道冒險也是他喜歡的事,言聽計從是不可能的,因?yàn)猷w先生不在官場不在其位難謀其政。


三阿哥胤祉曾說過自己的門人李紱官做的不夠透,在我看來鄔先生對胤禛也看的不夠透,那他自然是不能看透康熙帝,但他卻明白老年的康熙想找一位合適繼承人的心思。

3

誠然論聰明鄔思道更勝一籌,論格局還是康熙爺不遑多讓,《雍正王朝》里面鄔思道就有如神人一樣的存在,可謂是不出府就知皇宮事,自從胤禛讓年羹堯把鄔思道接進(jìn)府中以后,康熙爺每一次決策鄔思道都分析的清清楚楚不說,還都為胤禛想好了應(yīng)對之策,只憑借康熙爺寫過的書籍以及平時執(zhí)政所做的決策就知道康熙爺在走什么樣的棋局,且分析的絲毫不差,這一點(diǎn)鄔思道論聰明論智慧自然更勝一籌。

但是論格局還是康熙爺不遑多讓,康熙爺這一生智擒鰲拜,平三藩,收復(fù)臺灣,征討噶爾丹,可謂是歷經(jīng)風(fēng)雨看盡滄桑啊,并且朝堂之事錯綜復(fù)雜,大臣們之間勾心斗角,康熙不僅需要處理國政更重要的還得平衡朝堂勢力,權(quán)謀之術(shù)運(yùn)用的是爐火純青,皇子們大臣們之間的貓膩更是看的一清二楚,有時候康熙爺?shù)臎Q定都讓胤禛感覺是不是皇阿瑪老糊涂了,可見康熙爺?shù)牡弁跣男g(shù)可不是一般人就能揣摩出來的。

《雍正王朝》里面厲害的人物何止康熙、鄔思道兩人,就連上書房大臣佟國維以及張廷玉這兩位也都是厲害角色,配角圖里琛更是個人精,如果單說康熙與鄔思道這兩個人的話,康熙爺大局觀強(qiáng)做出的決策更是英明的,而鄔思道則更聰明一些,通過康熙爺?shù)臎Q策就能分析出康熙爺?shù)恼鎸?shí)想法,這兩個人都很厲害!

4

論聰明,我認(rèn)為鄔思道更聰明一些。

當(dāng)時的朝局錯綜復(fù)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康熙皇帝雖是圣明燭照,每做一個決定,甚至是一舉一動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無論多么高明的決定和旨意,都有一個人能洞若觀火,見招拆招,拿捏的康熙的心思精準(zhǔn)無比,他就是雍正在潛邸時的謀士-鄔思道。

雍正能登上帝位,鄔思道功不可沒,他不但能把握準(zhǔn)康熙皇帝的心思,還能游刃有余的抵擋得了八爺一黨的步步緊逼,一點(diǎn)一點(diǎn)的扭轉(zhuǎn)了雍正被八爺黨和太子壓制的局面,相比康熙皇帝面對自己兒子們爭儲所表現(xiàn)出的捉襟見肘,鄔思道既要猜透康熙皇帝的意圖做出對策,又要想好其余皇子的反應(yīng)以求快人一步,更要提防政敵的陰謀詭計,最主要的是找一個雍正能接受并且無往而不利的說辭和對策,可見,鄔思道的工作面比康熙皇帝的寬廣的多。

鄔思道的權(quán)術(shù)被認(rèn)為不及康熙皇帝光明正大,但是政治斗爭本就殘酷無情,況且他也沒有如嚴(yán)嵩一樣不擇手段,最主要的是,他們成功了。

所以,筆者認(rèn)為,鄔思道更聰明一些。

5

不是一個等級的選手,只能略微比較一下。

1.康熙做為一個帝王,好比公司的董事長,做事情需要全盤考慮;鄔思道做為四阿哥的私人參謀,做事情只需要對一個人負(fù)責(zé)。

2.鄔思道也有失策的時候,康熙準(zhǔn)備處理刑部冤案,老四和老八都準(zhǔn)備做,鄔思道直接說和廢太子有關(guān)誰接手誰將會不容于天下,而且以出走逼老四放棄這個棘手的差事,可最后的結(jié)局是老八處理的干凈利索,還被封為親王的爵位。

3.康熙帝的第一個失策是過早削藩,基本所有大臣都反對連孝莊太后也反對輕易削藩,結(jié)果是三藩叛亂,朝廷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康熙勝在年輕,吳三桂輸在年齡大了,要不是吳三桂早死,真的不知道結(jié)局是什么樣。

4.鄔思道的第二個失策就是讓老四去接追繳戶部欠款的事,這件事情直接讓老四成了孤臣,出力不討好,把所有的大臣都得罪完了,要不是身邊還有老十三支持,最后能不能坐穩(wěn)皇位都很難說。

5.康熙做事完全是帝王心態(tài),殺伐決斷完全是為了江山社稷,處理周培公處理蘇麻喇姑處理魏東亭都覺得康熙很無情。

6.鄔思道做事是自保為第一,雍正剛繼位,就提出半隱明哲保身,后來到田文鏡身邊做幕僚,后來去李衛(wèi)處,后來退隱江湖。

7.鄔思道是把康熙和雍正研究的非常透徹,也給雍正提出了非常實(shí)用的建議,雖然提出的都是陰謀詭計,但是不會讓覺得鄔思道是個陰暗的人。

6

康熙比鄔思道聰明,因?yàn)榭滴醮淼氖枪饷髡笾,鄔思道代表的是旁門左道不可告人的秘密。

7

提名康熙

首選康熙本就有兩種身份

作為皇帝,需要考慮江上問題

作為父親,幾個兒子斗來斗去自己都很痛心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