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是山東威海,聽我媽說,我太姥爺那一輩兒,他們是哥倆,威海地少那叫一個窮,哥倆一商量在家餓死還不如岀去闖一闖,于是哥倆劃了一個小舢板在大里飄了三天三夜,來到了遼寧省今天的寬甸縣,舉目望去裊無人煙大片的土地捏一把能捏岀油來,這可把這哥倆樂壞了,他們在那奮斗了二十年,種出的莊稼換成錢就攢起來,后來形成規(guī)模,他們雇了很多長工,后來那出現(xiàn)了土匪他們都回了老家,在威海蓋房子置地,當年威海北門外的十三趟門樓很有名氣,那就是我太老爺蓋的,老爺子富了不忘夲,看見要飯的他怎么的都施舍,有青壯年岀來要飯,他都收留做伙記給他們?nèi)⑸舷眿D成個家,有些人想做點生意錢不夠就找他入股,他問清楚之后告訴人家上柜上取,有些沒良心的人把錢取走之后逃之夭夭,太老爺自己自言自語,這是買賣沒做好不好意思來,為自己解嘲,太姥爺當年在威海有名的大善人,他去世時在家停放了七七四十九天大殯,岀殯那天的送葬的隊伍,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威海市的大小商鋪全關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南方人口飽和。
山東人闖關東,比較理想的地方是相對富裕的地區(qū),比如江蘇的南部,上海,浙江北部。
然而,這些地方的人口非常多。除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濫殺導致這里人口減少,但恢復也非常迅速。
而闖關東的都是山東農(nóng)民,主要技能就是種地。
而江浙一帶的耕地,尚不滿足當?shù)厝俗约悍N,哪里能夠容納移民。
相反,東北地廣人稀,1740年東北總?cè)丝跀?shù)不到40萬人,到了1840年東北人口也就300萬,有的是土地。
第二,南方很多地區(qū)還在戰(zhàn)亂。
山東周邊,河南和安徽的捻軍橫行,清朝花費20多年才徹底剿滅。
江浙皖又有太平軍,反復攻殺10多年。
戰(zhàn)亂影響了人民的遷移。
相反,東北雖然土匪橫行,但在庚子事變之前,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第三,從山東去東北很方便。
膠東人去東北,基本都是坐船。
只要上船從山東沿海厲害,一二天就可以到達遼寧沿岸的港口,非常便捷。
相反,如果從山東到江浙,必須走陸路。
當時沒有鐵路,僅僅江蘇省南北寬度就有接近500公里。在古代,拖家?guī)Э谠陉懧纷?00公里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四,東北的山東老鄉(xiāng)多。
闖關東的大部分是河北和山東人。從民國38年間開始有史料統(tǒng)計記載,山東人闖關東數(shù)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shù)超過1830萬,至東北留住的山東人達到800萬之多
他們基本都是破產(chǎn)以后才被迫離鄉(xiāng)背井。
這些人大多是赤貧,去了外地首先就得投靠親友。
而山東人闖關東有很長久的歷史,東北的山東后裔很多,新來的很容易找到親友。
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經(jīng)歷:
“要不是身體壯,現(xiàn)在咱也是大連人了”!
我的一個營口大石橋農(nóng)村的朋友,有一次來大連,聊天的時候說道:他的祖輩也是從山東逃荒闖關東來到了大石橋。當時,大連還叫“青泥洼橋”,是個小漁村。
朋友祖輩一批人從威海碼頭坐個小貨輪,在海上飄了十幾天才到了“青泥洼橋”。
下船后,休息一會兒,大家議論去哪里生存,有人說要到黑龍江 ,有的要去吉林投靠老鄉(xiāng),還有的人因體力不支,就要在“青泥洼橋”這小漁村生活。然后,大家依依作別,各奔東西。哪些身強力壯的人挑起行李,懷揣著希望繼續(xù)北上。
朋友的祖輩身體也比較結(jié)實,就繼續(xù)向北一路跋涉。當走到營口大石橋時,身體生病,停下來了,沒有力氣繼續(xù)向北再走。只好在大石橋附近找了一塊看起來不錯的無主荒地扎根生存了。
后來,再后來,當年的“青泥洼橋”村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變成了今天美麗的大連市。
而朋友的一大家子人,現(xiàn)在就居住在大石橋的農(nóng)村務農(nóng)。每當看見原來一起逃荒的朋友現(xiàn)在大連生活的美滋滋,無比羨慕。每當想到此事,他的老祖就不由感慨的說道:“要不是咱當年體力好,身體壯,多往北走了幾步,現(xiàn)在咱們也是大連人了!那輪得到他們在那臭美”。“哈哈”,聽到朋友的講述,我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
現(xiàn)在看來,當時,祖輩們體格好的都北上去黑龍江、吉林了;體力稍差的人也選擇居住大連往北的瓦房店、營口、普蘭店、莊河了;祖輩身體最差的一些人無力北上,就留在了大連生活,現(xiàn)在就成了大連市城市戶口。真是應了那句“無心插柳柳成蔭”了,時也運也!
闖關東顧名思義是從山!瓣P內(nèi)”向山海關以東的“關外”進行的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這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的持續(xù)時間和遷徙人口都是歷史之最。那么為什么闖關東時,當時的山東同胞選擇了向當時的關東地區(qū)遷徙,而不是溫暖的南方呢?
首先,闖關東的目的地絕對不是嚴寒之地,尤其是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氣候差不多。從當時最關心的糧食來講,關東地區(qū)地廣人稀,土地肥沃,非常適合作為遷徙的目的地,直到現(xiàn)在東北三省的糧食產(chǎn)量依然非?捎^。對于南方人來說,適應北方氣候可能比較困難,但對當時的山東百姓來說,冬天時間長一點,過年時氣溫低一些,還是可以克服的。
關東的地廣人稀主要是因為清朝對關東實行的封禁政策,視東北為滿人的“龍興之地”和清朝統(tǒng)治者的退路。阻止?jié)h人進入關外的同時,滿人又在清朝建立后大量進入關內(nèi),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東北地區(qū)大量土地無人耕種的情況。為了阻止人口遷徙,順治開始修建數(shù)千里“柳條邊”,康熙中期便全線竣工。此工程被稱為“東北長城”,但并不堅固,沒有任何軍事效用。
清朝雖然有這樣禁止向東北地區(qū)遷徙的意圖,但多數(shù)時間實施效果都不佳,對于小規(guī)模的遷徙不予理睬。這樣一來關內(nèi)關外雖然人口沒有大規(guī)模流動,但信息傳遞沒有太大障礙,對于關外的情況,山東人也有大概的了解。
在當時的情況下,和地廣人稀的東北相比,南方作為遷徙目的地的條件并不好。無論是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其他民間運動,所帶來的影響都很大。清朝末年各地民不聊生的情況非常常見,起義對百姓的影響也非常大。而在當時作為清朝統(tǒng)治者后花園的東北地區(qū)則不會有這方面的困擾,不僅不會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起義,也不會受戰(zhàn)亂之苦。(日俄戰(zhàn)爭是意料之外的,誰能想到兩個其他國家在清朝的土地上約架?)
從當時群眾最關心的土地來說,關東由于長期的封禁,地廣人稀,有大量無主之地。闖關東的百姓到了東北地區(qū)就可以獲得耕種的土地,甚至可以整村的遷移到關東。南方發(fā)展多年,沒有那么多無主之地等待耕種,即使有人背井離鄉(xiāng)也不會留下無主之地,地主富戶對土地的熱愛沒有給這些山東百姓留有“余地”。
最后,大規(guī)模遷徙還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與原住民的關系問題。主客沖突問題很難避免,隨著外來人越來越多,生存資源就會變得緊張,雙方民風民俗也不一樣,甚至語言都可能不通。向人少的地方遷徙可以從最大程度上減小這種沖突發(fā)生的可能,有更大幾率在當?shù)匕布衣鋺簟?/p>
無論是闖關東還是走西口等大規(guī)模遷徙活動,都是向人口較少的地方遷徙,尤其是東北地區(qū)這種由于人為控制導致的人口較少的地區(qū),更是成為移民首選。
闖關東,指的是河北和山東等地區(qū)的百姓越過山海關到關東地區(qū)(東北)謀生。闖關東的主力軍是山東百姓,至于山東的百姓為何要闖關東謀生,而不選擇到富裕的南方,其原因比較復雜,這里金兔簡單來聊聊。
第一,關東地區(qū)離山東最近。
除了闖關東,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幾次著名的人口遷徙事件,比如走西口、下南洋。
走西口是山西、陜西、河北等地區(qū)的百姓到內(nèi)外蒙古謀生,下南洋則是福建和廣東等地區(qū)的百姓跑到東南亞一帶謀生。
而不管是走西口還是下南洋,都堅持一個就近原則:哪里近,我就去哪里謀生。
山東人闖關東也一樣。關東(東北)離山東并不遠,山東的百姓坐船最快只需要兩三天就能到達遼寧沿岸的港口,而在現(xiàn)代化交通還沒有普及的清末,山東的百姓選擇南下謀生,不僅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而且謀生途中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因素也會更多。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關東地區(qū)真的不適合生存,否則山東人不會跑到更遠的南方。
第二,關東地廣人稀、土地肥沃。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看,關東地區(qū)比南方地區(qū)更適合山東人。當時南方地區(qū)的人口數(shù)量已經(jīng)接近飽和,而從清末到民國初期,闖關東的百姓超過3000萬。在這種情況下,南方地區(qū)不可能再容下如此多的百姓。關東地區(qū)不同,自清軍入關后,清政府一直將關東視為自己的龍興之地,嚴禁任何關內(nèi)的百姓涉足,而且清朝還不斷從關東抽調(diào)八旗兵丁入關打仗,這就使得面積占全國五分之一的關東地區(qū),其人口數(shù)量只占全國的0.1%左右,平均一平公里還不到兩人。
對比起人口稠密的南方,關東地區(qū)顯然更適合人口眾多的山東百姓。而且關東地區(qū)可是一塊神奇的寶地,這里雖嚴寒,但是地勢平坦,而且有著非常肥沃的黑土地,顯然就是一塊適合耕種的寶地。而闖關東的百姓幾乎都是善于耕種的農(nóng)民,對他們來說,人口稀少且擁有豐富土地資源的關東地區(qū),顯然比遙遠的南方地區(qū)更適合作為謀生之地。
第三,闖關東得益于政策支持。
闖關東三個字,其實也不簡單。關,指的是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關東指的是山海關以東的東三省。而這個“闖”字,指的是在清政府的禁止下所進行的活動。
早在清初,每逢災年,黃河流域的百姓為了謀生就偷偷跑到關東地區(qū),而且這時候闖關東的人數(shù)也是比較多的。例如,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關東地區(qū)的華北百姓就已經(jīng)超過一百萬。政府封禁下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關東地區(qū)的吸引力有多大。
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對于邊疆地區(qū)的控制漸漸有些力不從心,為了抵御沙俄對東北地區(qū)的侵蝕,1860年,咸豐皇帝下令開禁放墾,鼓勵關內(nèi)的百姓移居于關外。
此時,因為戰(zhàn)亂和洪澇、蝗災等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山東、河北地區(qū)的百姓為了生存,就紛紛響應清政府的號召,于是,以山東人為主的流民就大量出關,闖關東也因此由原本的“涓涓細流”演變?yōu)椤皾L滾洪流”。
再有一點,此時關東比南方“太平”。
此時南方有太平天國,有捻軍起義,而闖關東的百姓本就是為了謀生,此時南下,無異于自投虎口,所以對山東人而言,此時跑到南方謀生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當然,闖關東的過程其實也不簡單,因為交通不便,山東人要么漂洋過海,要么跋山涉水;因為地廣人稀、荒無人煙,山東人還得和隨處可見的野獸拼斗;因為治安混亂,山東人還不得不躲避隨處可見的土匪……
無數(shù)闖關東的百姓還沒有抵達關東,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倒在了旅途之中,永遠不再起來,成了北上旅途中的累累白骨。
山東人當初之所以闖關東,而不往南方,主要是因為:
一,東北距離山東距離較近。
闖關東的的道路主要有兩來,魯西一帶一般走陸路,沿海岸出津冀,過山海關,到東北。
膠東一帶貧民則坐船過渤海灣,于遼南一帶上岸。
關東地區(qū)的地理氣侯雖然較為艱苦,但與山東差別不是太大,在心理上應該早有準備,不是問題。
二,東北具有廣袤的,尚未開發(fā)的,肥沃的黑土地,這對于人多地貧,能吃苦的山東人來說,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
東北農(nóng)村有很多村莊的名稱叫作XX窩棚,馬架子等等,即是當初開發(fā)的明證。
三,東北的城市,其服務業(yè),制造業(yè)等各項事業(yè),當時還處于低端時代。這對于頭腦靈活,善于鉆營的山東人同樣極具吸引力。
解放前,東北各城市的飯店,旅店,商業(yè),以至于手工業(yè),大多為山東人所控制(大工業(yè)一般由日本人或其他官僚,軍閥所開發(fā))。
四,清朝政府的初期,為保持發(fā)祥之地的民族風俗習慣得以延續(xù),保護祖宗龍脈不被破壞,采取了封關政策,因此到東北謂之“闖關東”。
但到中后期,一來是控制不住,二來是朝庭意識到東北地區(qū)極需開發(fā),增加稅收,而且邊彊也須有人丁守衛(wèi),因此來取了開放政策。
而南方在當時,雖然土地廣大,但人口眾多,早已開發(fā)殆盡。城市雖繁榮,但以南方人之精明,留給山東人的機會則較少。且當時跑荒的主要是基層貧民,相比之下,也缺乏拼爭之勇氣。
綜合上述條件,我認為這就是山東人所以闖關東的主因。
當年我爺爺領著一家老小闖關東到了黑龍江,黑龍江地廣人稀,那時候只種小麥,主食就是饅頭,我爸十三歲來的,十六歲就上班了,生產(chǎn)隊,我爸說他二十歲左右回山東接我姑姑來黑龍江,跟山東的親屬說在黑龍江天天吃白面大饅頭,山東的親屬說我爸吹牛逼,怎么說他們都不信,沒辦法只把我親姑姑領來黑龍江了,一晃我爸今年70周歲了,黑龍江農(nóng)墾退休了,現(xiàn)在山東發(fā)展的好了,我問過老爸后悔闖關東來黑龍江嗎,他說不后悔,當年如果不來黑龍江在山東就會餓死,他說十幾歲的時候一頓能吃十幾個饅頭,父輩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挨餓現(xiàn)在的小孩都不相信!所以請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我是山東人,對人們?yōu)楹蜗玛P東成人潮,我有發(fā)言權。我老家村近代有四次大遷徏流動,幾乎家家有人闖關東下南洋。到今天還有近幾十戶人在關東和南洋,并和家鄉(xiāng)有聯(lián)系。
一次是三十年代初由于家鄉(xiāng)遇災,為找活路出現(xiàn)一次大的流動,大部去了三棵樹,伊春一代,一般奔老鄉(xiāng)去,那里有地種。
第二次是三十年代中末,掀起去南洋(印尼,馬來等地)背包袱,(去給布商背布賣),后有干好成商人,但大部解放前回國,一部分排華返回。
第三次是57年左右至60年,一部分青年去鞍鋼,一部分全家去黑龍江佳木斯以北,和大楊樹一帶農(nóng)場及林場。
第四次是64年家鄉(xiāng)水災,大部人成群去了新疆阿爾泰農(nóng)村和南彊建設兵團。
后來陸續(xù)回來了一半人。
現(xiàn)在家鄉(xiāng)好了,在東北的又都開始想回來了。
第一次山東往關東移民是清朝,當時的關東地廣人稀,有很多土地被俄國人和高麗人占領,清政府為了緩解關東人少的問題,從山東往關東移民,并不是逃荒。當?shù)谝慌泼癜捕诤昧艘院缶桶l(fā)現(xiàn)關東真是個好地方,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就有了后來的棒打狍子瓢舀魚的傳說。
當后來山東發(fā)生了災荒和戰(zhàn)亂時,山東人逃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投奔老鄉(xiāng),去那個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棒打狍子瓢舀魚的好地方。
中午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闖關東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人口遷移。從清朝到民國,就有無數(shù)山東.河南.安徽老百姓,向東北關外尋求活路,從19世紀開始,由于黃河下游一帶年年天災不斷,那時期還沒有治理淮河大提,北方地勢平坦肥沃,而且地理位置高于南方,所以關東附近一帶的老百姓,也顧不上那時期朝廷的禁令,老百姓就是冒著生命危險闖入關東。
在19世紀闖入關東的人口最多的就是山東人,他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開始開荒土地,種植.養(yǎng)殖就生存了下來,到了清朝后期,還有部分嫡系親屬也隨之遷移了關東,這個時期遷移到關東的人口,那個時期被稱為無業(yè)“游民”,后來也就被稱為名正言順的關東人。這些人居住在關東,給關東的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起到了絕對性的作用。闖關東那時也是一段悲慘的歷史年代,是山東人面對貧窮,生與死的嚴峻考驗,為了集體求生,選擇了闖關東。老百姓為了在關東有著很好的生存,家族相依為命,互相幫扶,才有了今天的山東人的幸福。
那時南方水源豐富,地勢較洼,不便于耕種。地勢也沒有北方高和平坦的條件,南方又加之丘陵地帶,山多地少,山東人口較多,無法來到南方。路程較遠,到了南方,也無法存活下來,沒有土地怎么自給自足,無法從事生產(chǎn)勞動,戰(zhàn)亂也比較多。所以山東人闖關東的時候,不選擇富裕的南方,而去了嚴寒的北方關東。后來關東人稱山東人為老家人。供參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