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史上一樁有著“莫欺少年窮”意義的“雞湯典故”,正是“王彥超給了趙匡胤十貫錢”

后漢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是未來的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人生無比灰暗的一年。這位時年二十歲的“開封官二代”,正趕上“后晉”變了“后漢”,親歷了開封的戰(zhàn)火浩劫,身為高官的老爹趙弘殷也失了勢。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眼看要揭不開鍋。剛結婚沒幾年的趙匡胤,也就毅然結束了“啃老”生活,一跺腳外出闖蕩,誓言要憑自己一身武藝,打拼出一番天地來。

可理想很豐滿,亂世太骨感。離家后的趙匡胤,闖了好些個地方,無一例外都闖得頭破血流。身上的盤纏曾被強盜搶了個精光,流落到長安時,身上就剩了兩塊冷干糧。后來連干糧都沒有了,甚至還跑到寺廟的菜地里偷萵苣吃。比起野史里那“千里送京娘”的英雄風采來,真是怎一個灰頭土臉了得。

也正是在嘗盡了太多世事辛酸后,沒脾氣的趙匡胤也想著走捷徑——靠父親從前的“老關系”謀個前程。懷著這堅定信念,他又從北方一路跋涉,來到復州(湖北仙桃)投奔父親的“老同事”,復州防御使王彥超,滿以為能在這位“鄰家大叔”麾下有個一官半職。沒想到這位“王叔叔”卻十分冷淡,只是塞過來十貫銅錢,就把這“趙大侄子”打發(fā)走人。

如此一幕,也正如學者顧宏義的評價:“大概王彥超不會料到,當時自己像打發(fā)叫花子一樣對待的落魄漢(趙匡胤),在十數(shù)年后會成為能主宰自己生死的天下第一人!

而放在一些“雞湯文”里,這位王彥超“大叔”也遭到過不少嘲笑,儼然成了有眼無珠的勢利眼。但事實上,這人,沒那么簡單。

雖然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老同事”,但王彥超的戰(zhàn)場生涯,顯然傳奇的多。十二歲的時候,他就作為后唐將領征戰(zhàn)沙場。后晉年間石敬瑭給契丹做“兒皇帝”,割讓燕云十六州時,他就是后晉“外交官”桑維翰的隨從,等于親身參與了“交接”。后漢至后周年間,特別是“打發(fā)走”趙匡胤后,他又踏上了抗擊遼國的戰(zhàn)場,多次跟隨柴榮痛擊契丹精銳,鬧哄哄的五代十國時代里,公認的一代良將。

而比起戰(zhàn)場上的大殺四方來,這位良將更有個出名的品質:厚道。

比如早年跟隨后唐名將李繼岌作戰(zhàn)時,正趕上后唐朝廷政變,昔日位高權重的李繼岌,分分鐘成了不如雞的落毛鳳凰。李繼岌身邊的心腹們紛紛叛變跑路,卻唯獨王彥超不離不棄,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李繼岌身邊,直到李繼岌身亡。放在叛變反水甚至“黃袍加身”成習慣的五代十國年間,這厚道,著實異類。

帶兵風格也是異類,別的“名將”多喜歡縱兵奸淫擄掠,他卻治軍嚴格,“所至民安之”。別人打仗不擇手段,寧可尸山血海也要打贏。他卻常在戰(zhàn)事激烈時叫停,只要能減少傷亡,能勸降敵軍就去勸降。這樣一個厚道且有原則好軍人,怎么偏偏對“大侄子”趙匡胤勢利眼?

首先一個原因,就得看看趙匡胤當時的境況。別看這是王彥超的“故人之子”,可就算是趙匡胤的老爹趙弘殷,也只是王彥超多年未見的老同事,此時隔著千山萬水,突然冒出個“大侄子”跑來求工作,而且這“大侄子”一路顛沛流離,渾身衣衫襤褸,滿眼一幅窮困潦倒的模樣,還拍胸脯說自己是一代英才,這人,能信?

更何況,此時正是中國古代史上亂到糟心的“五代十國”亂世。北方的五個王朝,總計國祚就才53年,平均每十年就要改朝換代!拔宕崩锏氖逦弧熬盼逯稹,七個是靠篡位政變上臺,其中五人的“篡位”,更是以骨肉相殘為方式。那個年月里,“部下反大將”甚至“大將反皇帝”,全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放在王彥超這樣的“防御使”身上,日常收個部下,真要瞪圓眼睛。突然冒出來的趙匡胤,怎么能信?

換句話說,放在那個時代,除了像后來趙匡胤的“老上級”郭威(后周太祖)那樣,有著犀利眼光的英雄外,當時那個落魄模樣的趙匡胤,走哪都很難有人收。王彥超看不上趙匡胤?真是很正常。

而另一個原因是,“王彥超給趙匡胤十貫錢”這事兒,看上去很勢利眼,但放在當時,已經(jīng)很不錯了。

五代十國戰(zhàn)亂,一個出名的后果,就是嚴重的“錢荒”。銅錢早已是“久絕鑄造”,大量的貴金屬被有錢人“藏儲私事”。民間老百姓用的,多是鉛錢之類的“惡錢”。一枚銅錢在后漢年間,往往能抵百枚鉛錢。如此兵荒馬亂的年月,遇上一個多年不見的“落魄故人之子”,王彥超“出手”就給了趙匡胤十貫錢,那真是一筆不小的錢。

比比趙匡胤接下來的遭遇,就知道王彥超做得怎樣。被王彥超“打發(fā)”走后,趙匡胤又投奔了父親的好友——隨州刺史董宗本。論關系,董宗本比王彥超親的多,也就收留了趙匡胤,可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卻對趙匡胤無比忌恨,逮著由頭就各種擠兌,終于氣的趙匡胤拂袖而去。相比之下,關系沒那么“親”的王彥超,做得已是很不錯了。

在青年趙匡胤這一段嘗盡世態(tài)炎涼的悲催人生里,王彥超做的,已是非常厚道。

所以,對于趙匡胤來說,這一段磨難,他真沒當事兒。別說是“塞錢”的王彥超,就算是羞辱過他的董遵誨,后來在皇宮里與他再見,嚇得當場就在他面前“伏地請死”。趙匡胤卻是哈哈一笑,擺擺手這事兒就過去了。

對董遵誨都如此,對王彥超更如此。一次與王彥超喝酒,喝高了的趙匡胤,也問王彥超那時“何不納我”。王彥超忙回答說“勺水豈能止神龍耶!”趙匡胤又是哈哈一笑,第二天又“遣中使慰諭”。經(jīng)歷過那個苦難年代的他明白,王彥超能做到那樣,真是不容易了。

所以相比之下,趙匡胤對那個亂世印象最深的,與其說是自己受的窩囊氣,不如說是他在那一番顛沛流離里,親眼見證的民間苦難。正是這深刻的苦難記憶,支撐了他在位十七年的堅定信念:力排眾議廢除了五代時期的大量苛捐雜稅,十多年如一日鼓勵墾荒,“優(yōu)待文官”的他,更以酷烈手段,嚴懲五代時期流毒般的貪暴害民現(xiàn)象。甚至軟硬兼施,鏟除了唐代以來“藩鎮(zhèn)作亂”的土壤。每一個舉措,都來自當年的刻骨銘心。

而在這樣的變革時代里,當年“厚道”的良將王彥超,也是“厚道”依舊。從“杯酒釋兵權”起,他就主動“配合”宋太祖,交出了手中兵權,也因此繼續(xù)安享高官厚祿。宋太宗年間時,他更主動“知止”,辭掉一切閑職。致仕回家后,晚年更是低調善終。如此作為,也正如北宋學者曾鞏的評價:“時以為彥超居富貴能知止足!

比起好些人津津樂道的,亂世里“識人”的眼光來,“勢利眼”王彥超的一輩子更證明:眼光可以有差距,但真正的格局,是做一個有原則有良心,識大體顧大局的人。

參考資料:《宋史》《隆平集》、顧宏義《細說宋太祖》、吳保華《論五代十國制錢和幣制紊亂成因》、黃如一《鐵血強宋》

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最佳貢獻者
2

導語:說起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我們都會想起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等故事,我們或許不知道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將領中有一位曾經(jīng)輕視過落魄的趙匡胤,這個人就是王彥超。

落魄時趙匡胤來投王彥超,王彥超給了十貫錢把他打發(fā)走了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軍人世家,自高祖趙朓時便在唐朝為官,其后歷經(jīng)五代,趙匡胤的先輩們都世代為將官。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是一個中等武將,在哪個改朝換代如家常便飯的年代,趙家也面臨著家道中落的困局。

趙匡胤少年困頓,公元947年,趙匡胤21歲。這一年他剛剛成婚不久便不得不為了生計獨自踏上征程,前往陌生的世界闖蕩一番。

在趙匡胤離家前,父親趙宏殷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兒子做了安排。在父親的叮囑下,趙匡胤去了隨州,投奔父親的好友、隨州刺史董宗本。趙匡胤順利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但他干的并不開心,工作中受人排擠,最后他選擇了離開。

此后,趙匡胤前往復州(今湖北天門市),這里有父親趙宏殷的老部下、現(xiàn)任復州防御使的王彥超。趙匡胤本想在此有安身之所,但不曾想,王彥超根本沒打算收留他這位老首長的兒子,一頓好酒好菜,然后給了幾吊錢便打發(fā)趙匡胤出門了。

這位王彥超官運亨通,此后升任同平章事、京兆尹、永興軍節(jié)度使等職,在后周對北漢、南唐的戰(zhàn)斗中屢屢戰(zhàn)功,是后周時期極為顯赫的人物。

為何王彥超如此不識人才,用了區(qū)區(qū)十貫錢打發(fā)了趙匡胤?

其實這件事不能怪王彥超。

王彥超跟趙匡胤的父親算是舊識可以說是朋友,當年趙匡胤投靠王彥超也是出于這個目的,可王彥超知道趙匡胤少年之時的品行,說實話趙匡胤少年之時就是十足的啃老之人,整日里做得都是一些斗雞走狗、喝酒賭錢的事情,王彥超做出這樣的舉動也屬正常之事。

后來,趙匡胤向南,改投到后漢樞密使郭威的麾下。在這里,趙逐漸展露了自己的軍事才華,并成功幫助郭威奪取后漢政權,建立后周。后又為周世宗柴榮賞識提拔為殿前都指揮使。待到周世宗柴榮死后,趙匡胤見時機成熟,發(fā)動陳橋兵變,迫使后周小皇帝禪讓,自己當了皇帝,即宋太祖。

趙匡胤當了皇帝,對王彥超當年輕視自己的過往依然耿耿于懷。

后來趙匡胤如何處置他的?

一日,趙匡胤和眾大臣狩獵,見王彥超也在,隨意問道:

“朕當年曾前往復州投靠與你,為何你不接納朕啦。”

這個問題可不好回答,稍有差池,便可能有殺身之禍,不過王彥超到底是名臣悍將,雖然也十分緊張,仍俯首回答道:

“昔日,陛下曾前往復州,奈何淺水藏不住神龍,陛下沒有留在復州,實乃天意!”

趙匡胤聽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究昔日之事。

這位王彥超雖是武將也是機智過人,以巧妙的方式回答了趙匡胤,稱當時自己統(tǒng)領之地乃是淺灘,淺水又怎可困于真龍乎。這樣的回答讓趙匡胤有點尷尬,本來想羞辱王彥超一番找回當初的面子,誰知道這王彥超如此機智,讓人難以找到借口,說出的話還讓人如此受用。

王彥超后來結局如何?

太祖趙匡胤論功行賞,功臣王彥超任永興軍節(jié)度使。又一次和幾位大臣一起陪太祖宴飲,早就打算削減武將兵權的趙匡胤故作感慨:

“卿等皆國家舊臣,久臨劇鎮(zhèn),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yōu)賢之意!

聰明的王彥超瞬間就明白了宋太祖的心意,立刻表態(tài):“臣沒有什么功勞,長期以來受皇上您的榮寵,現(xiàn)在已經(jīng)老了,希望討得骸骨告老還鄉(xiāng),這是臣的心愿!痹谧钠渌鋵⑴聞倓偟绞值臉s華富貴就這么沒了,一再陳說自己的累累戰(zhàn)功。趙匡胤聞言不悅:“這都是過去的事了,你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第二天皇帝就下旨,免去了一部門武將的職務。

公元981年,68歲的王彥超授封邠國公,兩年,退休。當時在位的皇帝宋太宗授以他太子太師虛銜,兼領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的俸祿。

公元986年,王彥超去世,享年73歲,朝廷追封其為“尚書令”。

總結:俗話說“風水輪流轉”,確實是有道理的。你現(xiàn)在瞧不起的那些人,指不定哪天就能踩在你頭上了,所以說積德要趁早啊。

3

換做一般人,當初寄人籬下,被人羞辱,當了皇帝以后,肯定要找回面子,甚至把當初羞辱自己的人好好修理一頓,報一箭之仇,但趙匡胤的處理方式卻很藝術。

王彥超,五代宋初將領,后漢乾祐年間,任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北)防御使,也是主政一方的軍政要員,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曾是同僚好友。趙匡胤年輕時離家外出,闖蕩江湖,但四處碰壁,找不到工作,便來到復州投靠王彥超,希望在王彥超這里謀得一份好差事。

王彥超熱情招待了趙匡胤,留他住了幾天,卻沒有給他安排工作,反而給了趙匡胤點錢,把他打發(fā)走了,這件事給趙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他耿耿于懷。

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當了皇帝以后,還沒忘記這件事。有一次,趙匡胤設宴款待大臣,在座的就有王彥超,王彥超這個時候已經(jīng)是老牌節(jié)度使,但在趙匡胤這個皇帝面前,也只有俯首稱臣的份,他特別擔心趙匡胤會拿當初自己怠慢那件事找自己麻煩,可怕什么來什么,酒酣之際,趙匡胤突然問王彥超:“朕昔日到復州投靠,你為什么不肯接納我?”

王彥超聽到這句話,嚇得半條命都沒了,還好他反應挺快,立刻降階頓首,拍起了皇帝的馬屁:“淺水怎能藏住神龍?當日陛下沒有留滯在復州這個小地方,這實在是天意啊!”趙匡胤一聽,好你個王彥超,照你這么一說,朕能當上皇帝,還得感謝你當初沒有接納我呢?他原本就沒打算懲治王彥超,聽了這句話后哈哈大笑,也就沒再說什么。

趙匡胤確實是一個很懂得駕馭臣下的皇帝,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隨便找個借口就把王彥超治罪,但趙匡胤沒有。他知道王彥超頗有治績,口碑不錯,再說人都沒有前后眼,怎能預測未來呢?自己當初也不敢想象后來能當皇帝!所以他放過了王彥超,沒有再追究。

不過,王彥超還是被嚇得不輕,他回到地方以后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被抓住把柄。后來,趙匡胤聽取宰相趙普的意見,削弱地方藩鎮(zhèn)勢力,解除他們的兵權,趙匡胤召集了一大幫老牌節(jié)度使吃飯。席間,趙匡胤表揚了老牌節(jié)度使們的敬業(yè)精神,暗示出他們老了,該把兵權交出來退休了,別的節(jié)度使裝傻不說話,王彥超卻領會了趙匡胤的意圖,第一個離席跪奏說:

“臣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準臣告老還鄉(xiāng)!

趙匡胤聽了很高興,這個王彥超不愧是“老油田”,他親自把王彥超扶起來,表揚王彥超是“謙謙君子”。第二天,趙匡胤下詔罷免了以王彥超為代表的的老牌節(jié)度使兵權,王彥超的表現(xiàn)得到趙匡胤的贊許,退休后生活過得不錯,最后善終而亡。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4

早年,趙匡胤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宏圖之志,開始闖蕩江湖,四處游歷,想要找到自己的明主。他的第一站就是復州的王彥超,此時的王彥超已經(jīng)功成名就,身為復州防御使,自然不把初來乍到的趙匡胤看在眼里,不知道這是未來的天子,自己的頂頭上司,于是給他一些錢,打發(fā)走人。

后來,趙匡胤成為了大宋的開國皇帝,王彥超也直接從后周的節(jié)度使轉為大宋的節(jié)度使,成為趙匡胤的部下。一次,趙匡胤與王彥超等人飲酒,酒過三巡,趙匡胤問王彥超“當初你在復州的時候,我去投奔你。你為什么不接納我”。王彥超于是下來臺階,叩頭說“當時我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刺史,而復州不過好比一勺子水,怎么能容得下陛下這條真龍呢?如果我當初收留了陛下,您還會有今天的成就嗎”。一番話把趙匡胤說得哈哈大笑,不再追究過去之事。二十二年后,趙匡胤舊事重提,可見這件事對趙匡胤留下極其深刻印象,而王彥超的回答可見他本人機敏乖巧。

當然,閉門羹這件事可以揭過,但有一件事一直困擾著這位大宋開國皇帝。那就是五代時期武將的飛揚跋扈,動不動就要造反,對皇權造成極大威脅。有一天,趙匡胤宴請包括王彥超在內(nèi)的幾名地方節(jié)度使,還是酒過三巡,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不慌不忙地:“你們都是國家的功臣宿將,長久地在第一線為國家服務,事務繁忙,這實在不是朕優(yōu)賢待士的本意,這讓朕心里怎么過意得去呢?”王彥超還是和上次一樣機敏,敏銳察覺到皇帝的真實意圖,于是,他上奏趙匡胤說,”我本來就沒有什么功勞,卻一直深受皇帝寵愛,心里很慚愧,現(xiàn)在仍然在節(jié)度使位置上,心里是在過意不去,希望你能讓我歸老田園吧”。這樣的話,自然大合趙匡胤的心意,史稱他馬上離席,執(zhí)手嘉慰?赏瑏淼膸孜煌艆s不這么想,而是大談功勞,卻換來一句“此異代事也,何足論也”。讓他們碰了個軟釘子。第二天,趙匡胤就下詔免去他們軍權,而封以高官厚祿,讓王彥超等人養(yǎng)老去了。從此,唐朝以來的藩鎮(zhèn)之禍被趙匡胤徹底消除了。

5

趙匡胤于960年陳橋驛發(fā)生兵變,皇黃袍加身開創(chuàng)了大宋王朝,但是早年的趙匡胤求職,也是四處碰壁并沒有謀得一個好的差事,在外游歷的他突然想到了,曾是父親同僚的王彥超,因為此時的王彥超已經(jīng)是一方大員,官居節(jié)度使一職,于是想著靠父親哦薄面,在王彥超哪里某個差事,不成想王彥超不僅沒給他謀差事,反而給他十貫錢把他打走了,那登基為皇帝后的趙匡胤是如何對待王彥超的呢?

咱們先來說說趙匡胤為和去投靠別人,既然趙匡胤的父親和王彥超是同僚,那為何王彥超是節(jié)度使,趙匡胤父親的官職應該也不算低才對,怎么沒給自己某個差事,反而讓自己去外面求別人呢?這還得從哪位割讓“燕云十六州”兒皇帝石敬瑭說起,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之位,便以每年30 萬匹布帛和“燕云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的幫助,使自己登上皇帝的位置,石敬瑭建立晉后便稱自己是“兒國”,把小自己十幾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喊“父皇”。

可當石敬瑭當了幾年兒皇帝死后,他的養(yǎng)子石重貴登基為帝,不愿意繼續(xù)當契丹人的兒國皇帝,想擺脫對契丹人的依附關系,這契丹人哪能同意,耶律德光二話不說,率兵南下直搗黃龍,攻破了晉國的都城汴梁,順帶在汴京過起了漢人皇帝的生活,把自己的“契丹”國號改為”遼“,可此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晉國禁軍的軍官,皇帝死了都城汴梁都給別人契丹占了,他也就失業(yè)了,工資也沒有著落,一大家人的生活還得維持,加上弟弟趙廷美也才剛出生不久,時年21歲的決定為家里減輕負擔,出去闖蕩江湖謀生。

離家出來的趙匡胤想去投奔的第一人,便是與父親關系不錯的王彥超,此時他是復州節(jié)度使(今湖北仙桃),趙匡胤到鳳翔后向王彥超表明,自己的身邊以及希望能軍中謀個差事,王彥超便命人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就是不提安排差事的事,因王彥超治軍嚴謹,不習慣任人唯親給人留下話柄。住了幾天后趙匡胤便找王彥超問及此事,王彥超便命人取來十貫錢贈與趙匡胤,并且好言相勸讓他去別的地方,趙匡胤就這么拿著十貫錢北上離開了復州。 后來投奔了郭威帳下的李守貞,從此開始屢屢戰(zhàn)功直到建立大宋。

對于王彥超沒有收留趙匡胤,趙匡胤一直暗暗的記在心里,直到登基當了皇帝以后,有次趙匡胤與王彥超一起喝酒,喝的正高興的時候趙匡胤問王彥超說:卿原來在復州的時候,我去投奔你,你為何不接納我?王彥超趕緊跪下說:我那小小的地方豈是真龍?zhí)熳涌梢源,當時陛下沒有留在復州,是老天爺安排的”,趙匡胤聽后哈哈大笑,第二天王彥超酒醒后,趕緊上書向皇帝請罪,趙匡胤召見他并沒有治他的罪。太祖與彥超有舊,因幸作坊,召從臣宴射,酒酣,謂彥超曰:“卿昔在復州,朕往依卿,何不納我?”彥超降階頓首曰:“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于小郡者,蓋天使然爾。”帝大笑。彥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諭,令赴朝謁。《宋史·王彥超傳》

沒過多久,王彥超被任命為用興軍節(jié)度使,乾德二年(964年)又回到鳳翔任節(jié)度使,到宋太宗趙匡義的雍熙三年(986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被朝廷追贈尚書令銜,可見王彥超當年沒有收留趙匡胤,趙匡胤并沒有記恨于他,還是對他委以重任,活到七十多歲去世。

6

作為皇帝,要心胸豁達,不計前嫌,放棄曾經(jīng)的恩怨情仇,專注于眼前的權力斗爭。而作為臣子,則應該識時務、通機變,懂得以退為進、以屈求伸,在認清形勢后,努力做到通達權變。

在宋朝時,趙匡胤和王彥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趙匡胤出生在五代時期,此時,國家常年處于戰(zhàn)亂之中,政權更替頻繁,因此經(jīng)濟凋敝、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普通百姓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就連一些普通的官員也是如此。

當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禁軍中擔任中級官員,領著一份不多也不少的工資,然而,由于家庭成員較多,因此,全家人的生活也非常拮據(jù)。

趙匡胤被迫外出游歷

公元942年,這一年,靠著給契丹人當兒子做了后晉皇帝的石敬瑭死了。緊接著,他的兒子石重貴繼位,不過,這位仁兄卻不愿意再給契丹人當“孫子”。

這件事可把契丹人給惹毛了,他們立刻集結軍隊南下。結果,石重貴這哥們僅僅是勇氣可嘉,能力卻差到了極點。



最終,契丹人攻破汴梁城,石重貴也被契丹人俘虜。公元947年,契丹滅亡后晉,其國主耶律德光還在汴梁城即位稱帝,過了一把中原皇帝癮。

在汴梁城呆了幾個月之后,耶律德光帶著掃蕩來的東西欣然北歸。

此時,汴梁城一片狼藉,而且還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因此,趙匡胤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為了緩解壓力,趙匡胤決定離開汴梁,找個工作,混口飯吃。

數(shù)次求職,但屢次碰壁

從汴梁城出來,趙匡胤開始游歷四方。在游歷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多帶有神話性質的傳說,比如和尚給他看面相,說他面相不凡,是偉丈夫。還有的和尚直接說他有帝王之相,贈送了很多財物。

不過,今天的我們都明白,這些神話性質的傳說基本上是后人編纂的,目的就是增加趙匡胤的神秘感,愚弄百姓,從而增加帝王的權威。

而趙匡胤真實的經(jīng)歷卻比較悲催。



從汴梁城出來,趙匡胤首先投奔了隨州刺史董宗本,這個董宗本和趙匡胤的父親是好友。因此,趙匡胤剛剛來的時候,董宗本倒是挺客氣,給趙匡胤安排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職位。

不過,過了一段時間,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和趙匡胤結了梁子,兩個人產(chǎn)生了很深的矛盾,為此,董遵誨經(jīng)常給趙匡胤找麻煩、下絆子。沒辦法,不愿受氣的趙匡胤選擇了辭職。

離開隨州后,趙匡胤又想到了父親的好友王彥超。當時,王彥超的官職是復州防御使,按說,給窮困潦倒的趙匡胤安排一個職位輕而易舉。然而,當趙匡胤表明來意之后,王彥超竟然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好吃好喝宴請了趙匡胤一頓,然后給了十貫銅錢,直接就把趙匡胤給打發(fā)走了。

關于王彥超為什么這么做,史書中并沒有提及,越關猜想,當時趙匡胤年輕氣盛,而且身為京官后裔,在地方上難免有些桀驁不馴的表現(xiàn)。另外,趙匡胤在隨州時已經(jīng)和董宗本的兒子起了沖突,所以,一向治軍嚴格的王彥超在一番權衡之下,最終把趙匡胤拒之門外了。

或許,從這個時候開始,趙匡胤才感覺到了什么是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



奮勇爭先、黃袍加身

被王彥超打發(fā)走以后,趙匡胤再也沒有投奔父親的好友,而是投身到了后漢樞密使郭威帳下。

投奔郭威之后,趙匡胤在戰(zhàn)場上奮勇爭先,不斷地立下戰(zhàn)功,漸漸地成為了郭威的心腹臣子。也因此,趙匡胤也見證了郭威黃袍加身的全過程,這也為后來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埋下了伏筆。

公元960年,時機成熟,手握重兵的趙匡胤復制了郭威當年的套路,也來了一次黃袍加身,順利的登基稱帝。

時來運轉,趙匡胤再也不是當初落魄的少年,當初備受排擠的場景,也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當上皇帝后,趙匡胤征召各地節(jié)度使入朝覲見,其中就有王彥超。

此時,趙匡胤依然對當年王彥超拒不收留的事耿耿于懷。為此,趙匡胤在宴會上特地問了一下王彥超:“朕當年到復州去投奔你,卿為何不肯收留我?”

王彥超誠惶誠恐,趕緊走下臺階,跪在地上說:“淺水難養(yǎng)神龍,當年陛下沒有留滯于小郡,實乃天意,是上天為陛下安排了今日之大事!

短短兩句話,不僅把拒收的事情摘的一干二凈,而且還從側面吹噓了趙匡胤是君權神授。不得不說,王彥超果然是個老的不能再老的老油條。

趙匡胤聽到這順心的馬屁,哈哈大笑,放了王彥超一馬,讓王彥超繼續(xù)做了做了節(jié)度使。另外,趙匡胤也沒有處罰與自己有過節(jié)的董遵誨,反而是都保留了他們原來的官職。

實際上,趙匡胤之所以沒有處罰他們,其根本原因是他做了皇帝,一切都必須以大局利益為重。



當時,王彥超也是鎮(zhèn)守一方的將領,如果貿(mào)然處罰他,一定會導致后周舊臣離心離德,政局不穩(wěn)。所以,趙匡胤并沒有處罰他們二人。不過,很快趙匡胤就玩了一手杯酒釋兵權,其中就有王彥超。

此時的王彥超已經(jīng)年邁,為了安安穩(wěn)穩(wěn)的頤養(yǎng)天年,在宴會上首先跪下,向趙匡胤表明忠心,決定退休。趙匡胤見此情況,趕緊將王彥超扶了起來,稱贊其為謙謙君子。當然,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匡胤還是收繳了他的兵權,讓他致仕了。

7

其實人都是逼出來的,趙匡胤也是如此。一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首先得有雄心壯志,再者要趕上好的機會。記得有句話: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天下英雄很多,但終成大業(yè)的畢竟是少數(shù)。

趙匡胤從戎之初,也只是想找個地方呆著,看看有沒有機會實現(xiàn)一下自己的抱負。要說趙匡胤一開始就是奔著當皇帝位子去的,我覺得也是不太可能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父傳子,皇位世襲。趙匡胤的父親又不是皇帝,他不大可能把自己定位為皇帝。



一開始趙匡胤就去投靠王彥超,王彥超是個地方節(jié)度使,當時功成名就,一看敦厚的趙匡胤,沒有什么感覺,從心里看不起趙匡胤,覺得此人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處。不愿意收留,于是王彥超命人送上十貫錢,讓趙匡胤另投別處。趙匡胤當然知道怎么回事,但也沒有辦法。只好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轉投別處。

后來趙匡胤跟隨了柴榮,立了不少戰(zhàn)功,說實話趙匡胤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在一次戰(zhàn)斗中,他奮不顧身,救了柴榮的性命,成為了柴榮的救命恩人。趙匡胤的忠厚老實得到了柴榮的信任,在柴榮去世前,竟然把趙匡胤突擊提拔為殿前都點檢,并成了托孤大臣。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有消息傳契丹聯(lián)合北漢來犯,糊涂宰相范質不辨消息真?zhèn),就派趙匡胤帶兵前去迎敵。當趙匡胤到達陳橋驛時,連敵人的影子都沒有發(fā)現(xiàn)。此時趙匡胤在趙普等人的唆使下,來了個黃袍加身。此戲一演,趙匡胤立即帶領部隊回京,逼柴宗訓讓位,兵不血刃的接手后周,建立大宋王朝。

趙匡胤當了皇帝,石守信、王彥超等節(jié)度使都成了他的臣子。當年沒有收留趙匡胤的王彥超深感不安。他不知道趙匡胤什么時候會報復自己。因此他惶惶不可終日。但他又不能主動的跟趙匡胤解釋,否則真是越抹越黑。



有一天趙匡胤叫王彥超一起吃飯,王彥超心里打鼓,心想這一切還是來了。他硬著頭皮赴宴,在吃飯的時候,氣氛還是很輕松的。趙匡胤笑嘻嘻的問道:當年我去投靠你,你為什么不收留我呢?難道你覺得我不行嗎?

王彥超一聽此言,噗通跪倒道:陛下有所不知!我當初就看出陛下非池中之物,我一個小小的節(jié)度使,怎么能容下陛下這條真龍呢?要是你在我那小池子里呆下了,那不是龍擱淺灘了嗎?那有陛下的今天。趙匡胤聽完此話,哈哈大笑。一切就此過去啦。



后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王彥超第一個交出了兵權,回家養(yǎng)老去了。從這件事上看,趙匡胤是個大度的皇帝,他雖有不痛快,但還是可以包容。王彥超不但是個出名的軍事將領,政治素養(yǎng)也非常高,所以能夠善終。

8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還能咋樣?耿耿于懷唄!當然作為大宋王朝的開拓者,也沒那么小家子氣,輕重還是明白的,只是后來倆人喝酒的時候,專門提了那么一下,王彥超口頭上服了個軟,這事就那么過去了。

俺感覺大家伙應該很好奇,趙匡胤投奔王彥超被打發(fā)這事的過程,那么咱把這事嘮嘮,然后來分析一下趙匡胤的心理。

事情的經(jīng)過。

話說趙匡胤出生的時間點不好,五代十國,就這個時間點上大華夏正亂著呢?小一點的草頭王,這就劃地盤,圈領地,大一點的自立為王,同一時間點的皇帝沒有三個也有五個。

趙匡胤自己算了算,光中原這地的政權前前后后就有八個姓氏做過皇帝,不少了,所以也亂。

但趙匡胤的家境還算可以,軍人世家嗎?在亂世當中軍人世家還是比較吃香的。

所以趙匡胤打小,這接受的教育還成,還有一個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想法。

咋說呢?身處亂世之中,誰也保證不了明天是個啥情況。那么在趙匡胤二十一歲結婚之后,他們家也不行了,畢竟雖然是個軍人世家,但到他父親這輩也就是個中等武將而已,耗不起不是。

所以趙匡胤這大婚一結束,這就面臨一個生計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趙匡胤就想出去闖蕩一下,看看能不能弄出一番事業(yè)來。

那么作為父親的趙宏殷,瞅著自己的兒子有這想法,當然是有多大能力使多大勁的幫忙。

于是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老朋友隨州刺史董宗本,讓幫襯一下。

朋友的兒子嗎?能幫就幫一下,多大點事,所以董宗本就收留了趙匡胤。

咋說呢?趙匡胤這是能當皇帝的材料,是金子擱那都發(fā)光,得咧,就這光芒把個董宗本的兒子董尊海給惹急眼了,沒事就排擠,詆毀趙匡胤。

趙匡胤那受這個氣!所以在董宗本的手底下也就干了半年,卷鋪蓋走了。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問了:“這董尊海后來咋樣了?”

您記住了,小心眼的人是當不了的皇帝,就算當了皇帝,他也維持不了多少時間的。

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后,這董尊海能力有限,在趙匡胤的軍隊中也就是個中級軍官,他一聽趙匡胤當了皇帝,蹲家里邊這就等死去了。

趙匡胤知道這事之后到是樂了,沒收拾他,反而花了一點心思把他失散的母親給找到交給了他。

“行了!該干嘛干嘛去吧!”董尊海能力平平,你讓趙匡胤也恨不起來。這就和大象不在乎螞蟻的蔑視一個道理。

但讓趙匡胤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么個能力平平的人,那真是下了死力,成為當時有名的一個邊將,當然有名是相對的。

你看,這個世界總是公平的,失去了一些東西,你還會得到另一些東西。反過來說你如果固執(zhí)的想要得到一些東西,那么在不經(jīng)意之間你又會失去一些東西。

好了,這頓閑聊,聊歪了。咱接著說。

王彥超

那么下一站,趙匡胤這就去了王彥超哪里。

咋說呢?王彥超這人是個人物,人家是官宦世家,比趙匡胤的軍人世家還高一點。

當年人家跟著后唐魏王西征,勝利回師結果半道上,碰到大將李嗣源造反,最后這貨還成功了。

這家伙王彥超和自己的頂頭上司魏王成了沒家的孩子,但就算是這樣王彥超依然不離不棄,直到魏王遇害身死。

所以王彥超這人道德底線沒有一點問題,這也就是趙匡胤為嘛耿耿于懷的原因,當年你為嘛看不上俺呢?

咱接著說王彥超,不把他這人說清楚,題主這問題咱也擺不明白。

王彥超這就有點心灰意冷,出家當了道士,就他這師傅,和王彥超呆的時間稍微一長就說:“孩子你不是道門中的人,就不應該屈居于此,你可是富貴人!”

所以他這師傅暉道人,贈送了銀兩盤纏啥的,讓他出山還俗了。

那么從這里咱不難發(fā)現(xiàn),王彥超的人格魅力是有的,不然他這師傅也不會這么安排,您說對吧?

但就是這么個人,在自己同僚兼好友的兒子趙匡胤來投奔他的時候,就用一頓好酒好肉招待了一下,臨了給了十貫錢就給打法了。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會好奇:“這王彥超為嘛就看不上趙匡胤呢?”

其實這事要俺看,問題不是出在趙匡胤的能力上,而是出在趙匡胤在董宗本的手底下就干了半年走了的事上。

王彥超這人咱也難看出來,是一個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人。俺打算在你這棵梧桐樹上落腳,這輩子就不打算換人了,你是孬也好,歹也罷,就這么得了。

所以倆人的理念不一樣,結果就是王彥超十貫錢就把趙匡胤給打法了,那么這里邊顯然有著看不起的意思在里邊。

后來的事

趙匡胤啥人?人中龍云中鳳啊!他哪能感覺不出來!所以多年以后他依然記得這事,畢竟被一人杰給瞧不上,心里總不舒服,他這事和董尊海不一樣。

那么后來兜兜轉轉的,王彥超就成了趙匡胤的部下。

所以在一次聚會當中,趙匡胤就問王彥超:

“聯(lián)昔日來復州投卿,卿因何不納?”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當年俺去復州這嘎達投奔于你,你為嘛不收留俺呢?

這趙匡胤顯然為這事耿耿于懷,不然也不會當面去問王彥超讓倆人都尷尬的事。

結果王彥超回答:

“淺水豈能藏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于小郡實乃天意也!”

這翻譯過來就是淺水是藏不住神龍的,陛下沒有呆在俺那小小的郡縣里邊,那是天意。

好吧,這事不怪俺!那是天意。

趙匡胤一聽哈哈大笑。

那么王彥超這人確實有本事,而且道德上也沒啥問題,所以人家在趙匡胤的手底下那也是風生水起的人物。

只不過因為他手握兵權,在第二次杯酒釋兵權當中,王彥超明白趙匡胤的意思,帶頭將手里邊的兵權上繳,過起了富家翁的生活,七十三歲才去世。

注:第一次杯酒釋兵權是在961年,趙匡胤將禁軍的軍權收到了手里。第二次是在969年,將地方上的一幫子節(jié)度使召集到了皇宮里邊喝酒辦的,畢竟有第一次在前,這一次更加的順利。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9

答:這個王彥超是個老軍閥,為人很會耍滑頭。他本來是河北大名臨清(今河北臨西)人,投軍在后唐魏王李繼岌麾下,在鳳翔工作,先后歷仕后晉、后漢、后周,最后進入北宋,加中書令,歷任永興軍節(jié)度使、鳳翔節(jié)度使、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等職,封邠國公,很牛叉。

在后唐魏王李繼岌麾下效力時,王彥超和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同事,兩人關系不錯。

趙弘殷領兵馳援后唐莊宗李存勖于河上時,還曾搭救過王彥超一條小命。

后唐李從珂時代,石敬塘勾結契丹入侵,后唐滅亡。

在后來中原局勢混亂的歲月里,趙匡胤曾南下往隨州(今湖北隨縣)投奔父親的舊交刺史董宗本,因為路上救下了弱女子趙京娘,在送趙京娘回蒲州后,到復州(今湖北省沔陽縣西北)改投時任復州防御使的王彥超。

王彥超在石敬瑭的后晉政權里,非常得石敬塘喜歡,曾和石敬塘的掌書記桑維翰出使契丹,交割幽云十六州以及進貢大批財物,因此擔任了復州防御使。

趙匡胤投奔王彥超的時候,王彥超狗眼看人低,沒有接納,只是給了十貫錢,就把趙匡胤打發(fā)走了。

趙匡胤最終還是到了隨州(今湖北隨縣)投靠了隨州刺史董京本。

后漢乾佑元年(948年),郭威討平河中節(jié)度使李守貞的叛亂時,趙匡胤當時在郭威帳下效力,而王彥超也隨師出征,兩人是見過面的。

后來郭威建立后周,趙匡胤和王彥超都在后周為臣,并且,在攻打北漢、攻打南唐,北伐契丹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中都有過愉快的合同作戰(zhàn)經(jīng)歷。

王彥超的能力也的確是杠杠的。

在攻打北漢時,他曾一舉收復石州(今山西離石),擒獲北漢刺史安彥進。

在攻打南唐時,他曾孤軍王大破南唐援軍于壽州(今安徽壽縣)城下。

的北伐契丹時,他曾在李晏口斬殺契丹騎兵一萬多人。

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時,王彥超為檢校太師、西面緣邊副部署,任鳳翔(今陜西風翔縣)節(jié)度使,鎮(zhèn)守鳳翔。

按說,王彥超當時割據(jù)一方,也可以像潞州節(jié)度使李筠等人一樣,不遵趙匡胤號令,向趙匡胤叫板的。

但他為人滑頭,也有大局觀,迅速對趙匡胤表示了順服,非常乖巧地離任鳳翔,入朝稱臣。

趙匡胤因此加其中書令,為了表示信任,調為其永興軍節(jié)度使,又讓其父光祿卿(已致仕)王重霸加授太子少傅致仕。

并且在乾德二年(964年),再次起任他為鳳翔節(jié)度使。

不過,趙匡胤心里始終邁不過當年被拒的那道坎。

在一次君臣宴飲時,趙匡胤仗著幾分酒意,向王彥超舊事重提。

王彥超不慌不忙,信口答道:“淺水豈能藏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于小郡實乃天意也!”

看,這馬屁拍得也是沒誰了。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趙匡胤哈哈大笑,這一頁就輕輕地揭過去了。

王彥超高壽,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他獲封邠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七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仍兼領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的俸祿。一直到雍熙三年(986年),才壽終正寢,獲朝廷追贈尚書令。

10

說起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我們都會想起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等故事,我們或許不知道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時,這些手握軍權的將領中有一位曾經(jīng)輕視過落魄的趙匡胤,這個人就是王彥超。

宋朝我們的印象基本上是重文輕武的時代,殊不知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及其下屬都是能征善戰(zhàn)的武將,其中王彥超更是驍勇。王彥超和趙匡胤一樣出生在武藝世家,王彥超年僅12歲就跟著后唐魏王李繼岌南征北戰(zhàn),經(jīng)歷后晉、后漢、后周三朝,官至武寧節(jié)度使。

王彥超成為節(jié)度使的時候,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此時還是一事無成,在家里做啃老族,后來趙匡胤認識到大男兒應該志在四方,決定出闖蕩一番,于是乎趙匡胤就投靠于王彥超?墒峭鯊┏姷节w匡胤之后變現(xiàn)極為冷淡,并讓下人給了趙匡胤十貫錢讓其另謀出路,可是氣壞了趙匡胤,后來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了,趙匡胤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最后黃袍加身成為一代帝王。

或許大家好奇,為何王彥超如此不識人才,用了區(qū)區(qū)十貫錢打發(fā)了趙匡胤,其實這件事不能怪王彥超。王彥超跟趙匡胤的父親算是舊識可以說是朋友,當年趙匡胤投靠王彥超也是出于這個目的,可王彥超知道趙匡胤少年之時的品行,說實話趙匡胤少年之時就是十足的啃老之人,整日里做得都是一些斗雞走狗、喝酒賭錢的事情,王彥超做出這樣的舉動也屬正常之事。按照人們一貫的認知,趙匡胤當年被王彥超如此輕視,成為帝王之后的趙匡胤想必應該會極度為難王彥超吧,其實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并沒有為難這個當年讓自己難堪的王叔叔。

趙匡胤成為帝王之后一直對這件事耿耿于懷,雖然此時的王彥超已是自己的臣子,可是當年的事情讓趙匡胤如鯁在喉。一日趙匡胤與群臣飲酒,在酒過三巡之后,趙匡胤說起此事,問向王彥超當初為何不接納自己。這位王彥超雖是武將也是機智過人,以巧妙的方式回答了趙匡胤,稱當時自己統(tǒng)領之地乃是淺灘,淺水又怎可困于真龍乎。這樣的回答讓趙匡胤有點尷尬,本來想羞辱王彥超一番找回當初的面子,誰知道這王彥超如此機智,讓人難以找到借口,說出的話還讓人如此受用。

通過王彥超用巧言回答趙匡胤我們不難看出王彥超的機智,王彥超的機智還不止如此,后來的杯酒釋兵權中,趙匡胤只說短短兩句話,王彥超就敏銳的察覺到趙匡胤的用意,第一個謝恩稱愿意告老還鄉(xiāng)。趙匡胤聽到王彥超的話語十分開心,連忙扶起王彥超,稱還想王彥超在輔佐幾年,堅持讓王彥超繼續(xù)為官,王彥超如此機智怎么會聽不出趙匡胤的意思呢?最后王彥超被授為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判街仗事回老家享受榮華的生活而去,一直到七十三歲才離世,宋朝朝廷追贈他為尚書令。

通過王彥超和趙匡胤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一直想找回當年被輕視的面子,小小懲戒一下王彥超,可王彥超的機智讓趙匡胤無從下手。也可以說王彥超這位老江湖,讓趙匡胤這樣的真龍?zhí)熳右矡o可奈何,果然姜還是老的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