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就是要學歷史,就是要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因為是舉世無雙,獨一無二地一脈相承。

這就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家國情懷。險些被人看成是"崖山之后無華夏"丶"列強分割倒中華“。中華文明從沒斷,中華民族已站立!

民族傳統(tǒng)代代傳,民族意識從小育。

中華傳統(tǒng)的耳濡目染,細水長流,深深刻在炎黃子孫的血液里丶經(jīng)脈中。無論被命運拋向哪里,但是對故鄉(xiāng)丶故國的熾熱情感難以割舍。

元旦丶除夕丶春節(jié)丶元宵丶清明丶端五丶中秋丶重陽丶冬至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心頭丶年年拜。

中國人民愛祖國丶愛家鄉(xiāng)丶孝敬長輩的忠孝觀,才會有海內外同胞同仇敵愾的英勇抗戰(zhàn),才會有海外游子精忠報國。

中華歷史是我們民族之根丶報國之魂!

最佳貢獻者
2

歷史是祖國的靈魂,顯示著未來的命運,忘記歷史才是千古罪人,以人為鏡明得失,以史為鏡知興衰。

3

魯迅先生說過,“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列寧說:“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著《國史大綱》,其于序言中說道,“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鼻宄膼蹏鴮W者龔自珍也曾說過“欲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歷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往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歷史相當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

歷史學有什么用?為什么要學習歷史呢?

歷史學家安托萬·普羅斯特在《歷史學十二講》中提到過“歷史學不是要培養(yǎng)關于過去的充滿了彼此永遠隔閡的怨恨和認同的回憶,二是要努力理解發(fā)生了什么,以及為何發(fā)生。它是在尋找解釋;它試圖確定原因和后果。”《舊唐書·魏徵傳》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歷史學不僅僅只是一門讓人們能夠了解古代史實故事的學問,還要發(fā)現(xiàn)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歷史真相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且極具難度的是尋找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從原因中了解到歷史的真諦。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司馬遷寫《史記》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光寫《資治通鑒》被宋神宗認為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歷史在一座寶藏,每個人從中可以得到不同的需要。有人從歷史中學會了禮儀涵養(yǎng)、有人從歷史中學會了如何艱苦創(chuàng)業(yè)、有人從歷史中學到了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精神、有人從歷史中學到了修身養(yǎng)性之道、有人則從歷史中學到了隱忍低調、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只要你愿意學習,總會有收獲的。

中國更是一個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古國,歷史的深厚足以嘆為觀止。所以有人說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無論你身處何地都擺脫不掉你身上那五千年歷史的底蘊?鬃幼约阂舱f:“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歷史的評判圣人也要敬畏三分的。

錢穆主張“對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這種“溫情與敬意”是對自己所處歷史文化由內而發(fā)的深深認同與歸屬,是國民將自己與民族國家融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從而休戚與共、榮辱與共,更是國民恢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基礎。

這種“溫情與敬意”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擔當和責任。

秦始皇喜歡研究法經(jīng)、法家歷史書籍,最終橫掃六國。漢武帝精通歷史、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四海臣服。李世民以古為鏡知興替,成就貞觀之治開啟大唐盛世。

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歷史更是情有獨鐘。

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澤東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書信中分析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執(zhí)政之所以失敗時,就提出“均系不讀歷史之故”,因之“勸大家讀歷史”。

毛澤東一生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已無從統(tǒng)計,《資治通鑒》讀了十七遍,一部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他讀得最多的、批注最多,直至逝世。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讀史,成就了毛澤東。

4

一個國家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進步發(fā)展中走過的路,了解歷史才能了解國家與民族,民族的文化的形成,民族的精神的形成,我們民族過去了的輝煌歲月。

我們民族的成與敗,興衰存亡。在歷史中找到振興民族的方法。

許多熱愛政治的興趣人士,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醫(yī)學家,都能夠在歷史中吸取知識容養(yǎng),而豐富自己的智慧的頭腦。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政治家,他們對國家的治理,經(jīng)驗與教訓,成功與失敗。

軍事家能夠在古代戰(zhàn)爭中學會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戰(zhàn)爭取勝的方法。

中國的文學藝術名著浩如煙海,古人的文學藝術,反應了當代人民的生活,文學藝術如何引人入勝,他們的寫作思維與手法,如何用高尚華麗的語言感動人,啟迪人,指導人們的精神升華。

許多的醫(yī)學家,如何用辯證醫(yī)學思想去認知人的生命學說,解剖生命的奧妙,對病理的研究,藥理的研究,生理的研究。

用高超的醫(yī)學知識治病救人。

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蘊藏著豐富多彩的知識與理論。

一個中國人不了解中國的歷史,這個人就是一個平庸的人,是一個沒有建樹的人。

中國的歷史是中國人各種知識的長河,是中國人幾干年來各種知識的沉淀。

5

不學歷史,你連自己是個什么東西都不知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個人的興衰,家庭的興衰,地區(qū)的興衰,民族的興衰,國家的興衰,人類的興衰,歷史是每個人最重要的財富,是全人類最重要的財富,覺得歷史沒用的人,那是根本就不懂歷史,這個世界,沒有比歷史更重要的東西。

歷史是什么

很多人對歷史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寫在史書中,我們的歷史課本記載的東西,這些叫做歷史,這是很片面的,什么是歷史?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情就是歷史。也就是說,上一秒發(fā)生的事情,就是這一秒的歷史,是這一秒之后的歷史。

歷史的記載

用個人來打個比方,每個人自己的記憶就是歷史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推遲,我們會忘記很多事情,但我們會記住一生中大部分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我們個人有著重大影響的事情。而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它會記下對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乃至于整個世界有著影響的事件,這就是我們在史書上學到的歷史。

歷史的作用

對于個人來說,沒有歷史,就和失憶是一樣的,你活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尋自己的歷史,對于國家同樣是如此。想象一下整個世界失去歷史會發(fā)生什么。首先是個人,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去干什么,然后就是一個小集體,再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以最近的抗疫來舉例,如果沒有了歷史,誰會去抗疫?誰會要戴口罩?誰又會去隔離?不看一下昨天的數(shù)據(jù),誰又知道疫情有多嚴重?然后的事情就是周而復始的大感染,整個世界都將被新冠肺炎籠罩,直到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要有歷史,要有記載,然后今天的人們就會避免昨天的錯誤,世界就是這么一點點的進步,人類就是這么一點點的前進。如果沒有歷史,人和動物沒有什么兩樣,只知道簡單的進食,剩下的就是等死。

歷史課本的作用

我們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慢慢的認識這個世界,如果要把所有的歷史記載在書上,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也沒有人能夠學習所有的歷史,因此我們有了選擇性記載的史書,然后又粗略的搬進了歷史課本。這就和個人的記憶一樣,一天86164秒,我們能記得的只有那么一會,人生百年,我們一瞬間就能追憶完成。我們靠著課本記得大綱,然后按照大綱,一點一點的填充內容,填充內容的同時我們學會了思考。比如,為什么孫中山先生說“驅除韃虜,復我中華”,然后應者如云,多少華夏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重鑄中國魂。這就是歷史的力量和作用,這也是課本對每個人的指引。就算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歷史也影響著他的一生。哪怕是做一個搬磚的,你能去那個工地搬磚,那是因為那里有工程?為什么有工程?因為國家搞建設,國家為何搞建設?因為國家要發(fā)展經(jīng)濟?為什么發(fā)展經(jīng)濟要搞建設?因為其他國家也是這么起來的。這些都是歷史的總結,一個搞量子力學的,歷史重要嗎?如果沒有歷史的總結,誰又知道需要搞這個玩意兒?核武器和歷史無關嗎?如果歷史沒有記載原子彈的威力,誰會把核武器當一回事呢?沒有對核武器威力的記載,全球早就被炸八百回了。沒有歷史,我們什么都不是。

學習歷史,學的就是對前人、前世的總結,如果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U盤單純的把這些東西記在腦子里,那肯定沒什么用處的,歷史是文明的基石,是文化之源,這世上所有的一切,都不離開歷史,而每個人能從歷史中學到多少,代表著每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畢竟如果沒有歷史,就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沒有這些,鐘南山也不會出山,他不出山,那他學到的知識也沒啥用,我們也就不會知道有這么一個人,歷史也不會對他有記載,后進們也就沒有這樣的一個榜樣來學習,以小見大,文明將迅速消失?偠灾,不學歷史,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東西,

6

歷史有何用?如果沒有用,為何從小就要學歷史?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來給大家說下幾個歷史典故,“孟母三遷”“孔融讓梨”、“三顧茅廬”、“精忠報國”等眾多成語故事,不知道大家從何了解這些耳熟能詳?shù)娜宋锖凸适隆N沂菑臍v史課本里學習來的,言歸正傳,學歷史,我們能從過去的歷史得到什么,我們又能從歷史中獲取什么幫助。

一·讀歷史,感動人心。歷史是記憶之學,它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這個世界。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確定自己是怎么的一個人。通過學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孟母為了孟子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曾三次搬家,看得出孟母對孟子學習的關心,可以知曉孔融讓梨,體現(xiàn)了孔融從小就懂得謙讓的禮儀。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fā)才能提煉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實”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自己。對于一個國家,歷史是經(jīng)驗、教訓、明鑒、秉承,是過去的積淀,未來的參考。對于一個人,歷史是最好的伙伴和老師,能和你對話、教你融會貫通、看清自己的成長與得失。


二.讀歷史,啟發(fā)智慧。當我們遇到人生的難關時,我們不是歷史上第一個遇到同樣問題的人。那么古人在面對這些問題和事情時,又是怎么去解決的呢?讀歷史書的目的,就是利用古人的智慧,來啟迪我們的智慧。舉個例子,我國古代的著名故事“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事情不要驚慌,要冷靜多想辦法,內部解決不了,從外在去突破。還有“草沖稱象”的故事,無不體現(xiàn)出古人的智慧。

很多人會說,有些人是天生的,基因好,沒辦法,可我要說的是沒有天生的聰明人,也沒有天生的學霸和天才。聰明的人很多,那么聰明的人是如何提煉出智慧的呢?

1.1.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聰明的人接觸。那能不能遇到有聰明的人,聰明人愿不愿意和你交往、你能認識有多深,這些都無法掌控。

1.2.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讀有智慧的史書,因為書就在那里,它不會跑。

讀史使人明智 我是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這是我對學歷史的看法和見解,歡迎大家點贊、討論,一起學習。

7

歷史是什么?歷史就是對人類社會的沿革、變遷和進化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tǒng)的記錄、詮釋和研究。天地之間,無論什么現(xiàn)象,都是不斷運動,永不停歇的,一直處在變遷當中。所謂變遷就是進化的意思。所以無論什么事都有個前因后果。搞清楚了原因,就可以預測相應的結果,還可以根據(jù)預測來改良、補救或改變自己不想要的結果,得到自己需要的結果。而要了解事件或行動的因果關系,就必須需要經(jīng)驗,自己的經(jīng)驗,別人的經(jīng)驗,中國的經(jīng)驗,外國的經(jīng)驗,今天的經(jīng)驗,過去的經(jīng)驗,而這一切一切關于經(jīng)驗的記載就是歷史。所以歷史是無所不包的。

從前的人,研究學問的方法比較粗糙和簡陋,以為“史者,記事者也”,宇宙間不管什么現(xiàn)象,都記載在史書里面。所以《史記》的《八書》,《漢書》的《十志》,專門的學問比如天文、地理、書籍;奇怪的事情譬如陰陽五行、神話故事都有。

但是這正是如此,才體現(xiàn)了歷史的魅力。廣義上的歷史包括各方各面,民族、文藝、語言文學、經(jīng)濟、政治、國際、交通、思想、教育、宗教、風俗、制度、倫理、法律、軍事、術數(shù)、服飾、地理、天文都可以算入歷史的范圍。

一國的歷史就是一國的靈魂所在。中華民族的支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支柱就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

只有歷史才能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來自哪里,去往何方。






8

中國古人寫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給后代人留下案例作為參考。讀歷史就是為了品味人生,品味社會。

我們現(xiàn)在的歷史教科書只能叫歷史綱要,而不是歷史。從小讀歷史,應該讀真正的歷史,讀真正的經(jīng)典。讓經(jīng)典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歷史給我們提供借鑒性參考。

所以從小要接受經(jīng)史的教育,讀得越多,思慮越深淵。不至于膚淺。

我們很多人感覺讀書的意義不大,但是如果多讀經(jīng)史,就會感覺讀書的意義很大。所以社會才興起了讀經(jīng)教育。國家才重提,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

9

歷史。

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都可以稱之為歷史,上一秒也成為了歷史。那么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在學校的課程里,從小學到初中,歷史只是一個值10分的“小科”而已,到了高中也僅僅100分。遠遠比不上那些150分的“大科目”。

可見,歷史確實在中國的教育體系里并不給予他很高的賦分值。學校的不重視,也導致大部分學生也只把歷史當做一個簡簡單單的背誦任務,死記硬背,隨考隨忘。

很明顯,在中國這個應試教育體系下,花大量時間學習歷史這種賦分低的,未來就業(yè)面奇窄的小科目,顯然在家長老師眼中是不合適的,不劃算的。

但是就因為單純沒有這個社會需求,沒有這個考試需要,我們的學生就應該輕視歷史?我們的學生在歷史上花時間就是浪費時間?

顯然,這是錯誤的思想,是極其短視的。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種族文明之所以到現(xiàn)在還存在于人類社會,能夠把自己的型保留下來,都是因為他們有自己本民族的精氣神,這種精氣神,硬底氣的根本便是民族歷史的傳承。

這也是一種文化軟實力。

國家實力比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民族文化積淀,歷史文明的積淀。

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注定也會被歷史所遺忘。一個背叛歷史的民族,也注定會被歷史拋棄。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猶太人流浪千年,但是牢記歷史,恪守民族準則,終于千年以后復國于中東。

埃及,巴比倫文明經(jīng)歷天災人禍便一蹶不振,從此只存在于史書之上。

從現(xiàn)實來說,學習歷史不會讓你得到很高的考試成績,不會讓你得到高薪工作,更不會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讓別人都高看你一眼。

但是每多一個了解歷史的中國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更近了一步,中國文化就能在這個復雜兇險的國際社會里多占據(jù)一席之地,中國聲音就能更加鏗鏘有力。

10

謝謝邀請!

歷史到底是什么?如果歷史沒有用,為什么從小就要學。

歷史是以往過去沉淀累計的實事經(jīng)驗很有用,它是智慧,它是明鏡,它更是未來。

它是智慧積存著過去的興衰成敗,無數(shù)的經(jīng)驗供我們選擇應用,是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

它是明鏡在你迷茫徘徊時可以看清自己,整理衣冠端正形象自我堅信樹立一個良好的自已。

它更是未來我們要前行需要路上走路是未知的怎么辦?我們需要歷史找出前行的道路不會迷失。

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學習歷史,學習它興衰成敗的道理,實用于我們生活生存前行的道路上。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