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過,“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列寧說:“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著《國史大綱》,其于序言中說道,“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鼻宄膼蹏鴮W者龔自珍也曾說過“欲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歷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往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歷史相當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
歷史學有什么用?為什么要學習歷史呢?
歷史學家安托萬·普羅斯特在《歷史學十二講》中提到過“歷史學不是要培養(yǎng)關于過去的充滿了彼此永遠隔閡的怨恨和認同的回憶,二是要努力理解發(fā)生了什么,以及為何發(fā)生。它是在尋找解釋;它試圖確定原因和后果。”《舊唐書·魏徵傳》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歷史學不僅僅只是一門讓人們能夠了解古代史實故事的學問,還要發(fā)現(xiàn)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歷史真相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且極具難度的是尋找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從原因中了解到歷史的真諦。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司馬遷寫《史記》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光寫《資治通鑒》被宋神宗認為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歷史在一座寶藏,每個人從中可以得到不同的需要。有人從歷史中學會了禮儀涵養(yǎng)、有人從歷史中學會了如何艱苦創(chuàng)業(yè)、有人從歷史中學到了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精神、有人從歷史中學到了修身養(yǎng)性之道、有人則從歷史中學到了隱忍低調、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只要你愿意學習,總會有收獲的。
中國更是一個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古國,歷史的深厚足以嘆為觀止。所以有人說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無論你身處何地都擺脫不掉你身上那五千年歷史的底蘊?鬃幼约阂舱f:“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歷史的評判圣人也要敬畏三分的。
錢穆主張“對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這種“溫情與敬意”是對自己所處歷史文化由內而發(fā)的深深認同與歸屬,是國民將自己與民族國家融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從而休戚與共、榮辱與共,更是國民恢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基礎。
這種“溫情與敬意”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擔當和責任。
秦始皇喜歡研究法經(jīng)、法家歷史書籍,最終橫掃六國。漢武帝精通歷史、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四海臣服。李世民以古為鏡知興替,成就貞觀之治開啟大唐盛世。
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歷史更是情有獨鐘。
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澤東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書信中分析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執(zhí)政之所以失敗時,就提出“均系不讀歷史之故”,因之“勸大家讀歷史”。
毛澤東一生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已無從統(tǒng)計,《資治通鑒》讀了十七遍,一部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他讀得最多的、批注最多,直至逝世。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讀史,成就了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