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21年,劉備舉全國之力,率十萬大軍,發(fā)動了三國最后一場大戰(zhàn)役——夷陵之戰(zhàn),東征孫吳的口號是為二弟關羽報仇,難道劉備真的只是為關羽報仇嗎?真的理由是什么呢?

1.劉備以仁義立世,如果不給關羽報仇,以后如何面對世人?后世又如何評價呢?所以劉備為了仁義,也不得不東征。

2.漢中之戰(zhàn)親自領軍大敗曹操后,導致劉備驕傲自滿,認為攻打東吳沒那么難。

3.劉備已有六十歲,時間不多了,想要在最后的時間做出些成績,攻下東吳后,可以與曹操劃江而治,成楚漢稱霸之勢。

4.荊州對于劉備來說太重要了,一是隆中對的戰(zhàn)略,如果沒有荊州,僅僅依靠益州來爭霸天下太難;二是劉備對荊州的感情也很特殊,它是劉備的發(fā)家之地。

5.當時蜀漢內(nèi)部的派系的爭斗,只有拿下荊州,可以讓蛋糕變大大,派系矛盾才可以避免。

6.出師有名,以蜀漢皇帝劉備仁義之名,為二弟報仇天經(jīng)地義,世人皆知,就算曹魏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肆意的偷襲蜀漢,所以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劉備得要抓住這個機會。

既然這個時候劉備東征孫吳勢在必行,那為什么沒有帶上諸葛亮呢?

1.諸葛亮需要坐鎮(zhèn)后方,益州剛收復不久,人心不穩(wěn);防備曹魏的趁機偷襲;為東征孫吳做好后勤服務。此三點而言,當時蜀漢除了諸葛亮,再無第二人可勝任。

2.諸葛亮反對東征孫吳,帶上諸葛亮意見不統(tǒng)一,效果未必好,何況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當時是東吳的重要謀臣。

3.劉備此戰(zhàn)的第一目的是攻占孫吳,與曹魏劃江而治;第二目的是拿下荊州,讓益州派系管理,解決蜀漢內(nèi)部派系問題。所以諸葛亮這個荊州系頭領肯定不宜隨軍。

另外劉備親率的軍隊兵士主力是荊州人,盡管這次東征失敗,但荊州系勢力也大減,再加上有李嚴這個托孤大臣,蜀漢的派系可以達到平衡,作為君主的劉備,已經(jīng)做得夠好了。

最佳貢獻者
2

三國時期,荊州之戰(zhàn),關公為東吳俘斬,荊州丟失,本橫跨荊益的蜀漢國土一下子少去了一半,舉國震驚。劉備更是痛不欲生,一來荊州重地丟失,讓自己完美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喪去一半,另一個就是與自己恩若兄弟的關公被殺,此仇不報,其心怎消?更會被天下人恥笑。蜀漢與東吳不可調(diào)和的仇恨算是結下了,征伐東吳報仇雪恨,是劉備板上釘釘?shù)氖隆?/p>

那么劉備討伐東吳,諸葛亮為什么沒跟著去呢?就當時情況看,原因還是很復雜的,最主要的可能有以下幾點:其一,大本營需要一個有能力且值得信任的人來鎮(zhèn)守。在前方奮戰(zhàn)的將領,都知道自己后方大本營的重要性,一旦后方出了問題,那可就成了無根之水,釜底抽薪,那可是致命的。因此,劉備出征在外,一般都是讓諸葛亮代自己鎮(zhèn)守后方,諸葛亮是自己最信得過的人,諸葛亮也是具有獨當一面能力的人,在后方他不但能鎮(zhèn)守好,還能足食足兵供應前方打仗。這次劉備出征東吳,自然仍會留諸葛亮鎮(zhèn)守益州大本營了。其二,諸葛亮對征伐東吳態(tài)度暗昧。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這時他的思想也很矛盾,荊州是實現(xiàn)他隆中對策的重要戰(zhàn)略要地,是蜀漢重要的兵源地人才地和產(chǎn)糧地,對蜀漢意義非同尋常,是必爭之地;同時呢,東聯(lián)孫權抗曹也是隆中對策的重要一環(huán),曹魏太過強大,沒有東吳的配合,滅曹魏那簡直是癡人說夢。正鑒于這兩點,諸葛亮在劉備討伐東吳這件事上,不支持也不反對,沉默暗昧,自然也不會積極跟隨劉備出征了。其三,避親嫌疑。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官居要職,他曾寫信勸阻劉備討伐東吳,這時如果諸葛亮也勸阻劉備東征,就有和諸葛瑾相互串通的嫌疑。諸葛亮有至親在東吳,不跟隨劉備征東吳,也有避嫌之意。其四,劉備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劉備在日,諸葛亮主要顯示的是其治國理政才能,戰(zhàn)場經(jīng)歷很少,又鑒其比較年輕,劉備有意鍛煉培養(yǎng)其治國守成才能,對諸葛亮戰(zhàn)場過于謹慎不冒險的思想不認可,因此不刻意讓諸葛亮跟隨自己去征伐東吳。

正是由于這四點主要原因,劉備不強,諸葛亮不愿,征伐東吳的劉玄德,在沒有謀主跟隨的情況下,就獨自奮然帶銳卒東進,失敗的前兆,其實從此時已顯現(xiàn)。借荊州,取益州,奪漢中,一路順風的劉備沒有仔細考慮以前為什么會如此順利地取勝,帶著傲視天下的得勝余威,悍然與蓄謀已久又以逸待勞的東吳兵對峙,慘敗已不可避免,蜀漢的命運也由此定格。

3

劉備伐吳顯然是自私狹隘的表現(xiàn),偏離了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奮斗目標,沖冠一怒為兄弟很不理智;在思想上完全置孫權是頭號大敵了,嚴重違背了諸葛亮隆中對之“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戰(zhàn)略布置;憑意氣用事,不顧重臣的反對,完全一意孤行,作為帝王人物,我認為傾全蜀之力進行夷陵之戰(zhàn),一雪前恥,這是劉玄德人生最大的敗筆!

歸根結底,從關羽開始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就埋下了蜀國夷陵之戰(zhàn)失敗的禍根,關羽被劉備委以重任鎮(zhèn)守荊州,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保绱酥匾,劉備才留五虎上將之首守荊州;自己帶兵去攻打益州劉璋,隨后又帶兵去攻打漢中的曹操。

這時,好大喜功的關羽在荊州的北面發(fā)起了襄樊之戰(zhàn)。 結果在孫權和曹操的聯(lián)合打擊下,關羽失去了性命,同時丟掉了荊州,織席販履的劉備果然器量狹窄,以為妻哥撕毀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讓自己受了奇恥大辱,一定要討回公道。

為什么劉備非要東征孫吳不帶上諸葛亮?

1.諸葛亮不同意劉備出兵,他是政治家,從戰(zhàn)略上考慮,與東吳“和為貴”,當時劉備已經(jīng)失去了荊州,如果曹操來進攻益州,聯(lián)吳是唯一的阻止辦法,所以諸葛亮為了整體戰(zhàn)局,他不主張劉備出兵。

2. 作為軍事家,諸葛亮懂得蜀軍連年征戰(zhàn),輾轉(zhuǎn)于窮山惡水之間,已經(jīng)人困馬乏,疲憊不堪了,這時候停滯戰(zhàn)事,修整一段時間,再厲兵秣馬待時機成熟,再去打擊孫權(顯然安慰劉備話)。



3.劉備對于諸葛亮的諫言根本聽不進去,個人英雄主義充溢了整個頭腦,他認為諸葛亮縱使跟隨自己伐吳也不會全力以赴去運籌帷幄的,后來,他也嘗到了惡果并由此而失去了性命。

4

因為諸葛亮叫他不要去。他自己不聽,執(zhí)意要去。也有人在背后離間她跟諸葛孔明要叛國,自己稱帝 ,而且劉備這件事情是意氣用事。他覺的,二弟三弟死了,諸葛孔明不了解他們的情誼,不為他們兄弟報仇。而且他覺得自己兵強馬壯,可以一個人單獨去?梢砸粋人殺過東吳去。其實也是一種意氣用事,狂妄自大,劉備是勢力最強的那是,那時候兵強馬壯,服的y有是有天險,所以沒有帶諸葛亮就是他最大的失敗。有事發(fā)生不可能改變的現(xiàn)實,我遇事要冷靜


5

事情發(fā)展超過了劉備的預料,劉備也是不得已才御駕親征。

劉備自從得到諸葛亮以后,如虎添翼,各種事情走向了正軌,劉備也開始翻身了,先是和孫權聯(lián)合,赤壁之戰(zhàn)中打敗了曹操,占了荊州三郡,并以此為基礎,攻下益州,獲得一州三郡之地。

在法正的建議下,劉備高歌猛進,攻下漢中,并自稱漢中王。

可以說如果沒有關羽失荊州這事,可能蜀國會更強,可惜關羽孤軍深入,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是這不是孫權和曹操想要的結果,曹操和孫權必然聯(lián)合,所以有了關羽被殺,荊州盡失。

請注意,無論是攻打益州還是攻打漢中,劉備都是親自帶兵前去,一方面是因為劉備卻是一直在帶兵,另外一方面也是要身先士卒。劉備不能因為有了地盤就開始享樂。

劉備自稱漢中王,正是志得意滿之時,結果關羽大意失荊州,雖然荊州只有三郡,但是對于蜀國來講,那絕對是傷國本的事情。況且關羽和劉備的關系非常好,雖然史書中沒有記載他們桃園三結義。但是在描述他們?nèi)齻關系的時候用的是行則同車,寢則同床?梢娙说年P系之好,情同手足!

關羽被殺,劉備理應當親征,攻城略地的時候,劉備親自去,現(xiàn)在兄弟死了,哪有不親自去的道理。如果劉備不親自去的話,會失去仁義的這個招牌,剛剛聚攏的人心也會受到影響。

自從得了荊州,攻打益州和漢中,劉備都比較順利,他稍微的有點驕傲,沒有了周瑜的東吳,劉備認為可以去打一下,并且能打得贏,順利的話,還可以把荊州給奪回來。

但是因益州剛剛得到,大本營需要有人看守,所以他這次親征沒有帶諸葛亮,是因為他需要諸葛亮,震懾益州的宵小,讓他們不要亂來。

劉備御駕親征,有那么一點點小小的驕傲,大多數(shù)是迫不得已,是為了人心!

6

夷陵之戰(zhàn)是三國的最后一場戰(zhàn)役,當時劉備傾盡舉國之力,率領50萬大軍踏上東征之旅,那么他東征孫吳究竟有哪些原因?

首先,劉備自稱王以來都是以仁義立世,而被他親切稱為二弟的關羽被殺,他不能坐視不管。如果不替關羽報仇,將士們豈能不寒心,而且崇尚俠義的他又將以何顏面面對世人?所以必須得東征。

其次,劉備在漢中一戰(zhàn)親自率軍打敗曹操,因此,此次東征多少還是有點驕傲自滿,胸有成竹的意思。再就是劉備當時已經(jīng)六十多歲,雖然算不上年事已高,但打江山的時間也不多了,所以想在晚年為自己多些政績,留下一世英明,同時也希望能夠攻下東吳,與曹操隔江稱霸。

最后,因為劉備是在荊州起家,所以荊州地區(qū)對劉備來說無論是感情一面還是戰(zhàn)略地位都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奪回荊州,他爭霸天下就難上加難。

而對他如此重要的夷陵之戰(zhàn),他為何沒有帶上聰明絕頂?shù)闹T葛亮一同討伐東吳呢?有諸葛亮豈不是勝算更大?

首先,因為諸葛亮并不同意劉備東征,而劉備也自知與丞相政見不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帶上諸葛亮一同前往,就只會影響他的作戰(zhàn)計劃和效果。

其次,劉備出征,諸葛亮就需要堅守根據(jù)地,當時的益州剛剛收復,人心不穩(wěn)。劉備怕曹操偷襲,因此讓諸葛亮做好防備,以諸葛亮的才能,留他為劉備打理一切事務,劉備甚是放心。

7

謝邀!

公元221年,劉備不顧蜀漢初定,糾集六萬大軍東征孫權,這就是三國歷史上三大戰(zhàn)役中的夷陵之戰(zhàn)。最后孫權贏得了勝利,劉備一方損失慘重,自此,蜀漢只能龜縮在蜀川一地,喪失爭霸天下的主動權。

  毫無疑問,夷陵之戰(zhàn)是蜀漢由興轉(zhuǎn)衰的一場戰(zhàn)役,這場戰(zhàn)爭傷亡約五萬人,導致蜀國后期人才凋零。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最后命喪白帝城。然后發(fā)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蜀漢內(nèi)部矛盾重重,南中叛亂四起,諸葛亮花了六年時間才勉強解決。如此多的弊端,為什么劉備要堅持東征孫權?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劉備以仁義立世立國,二弟關羽被孫權處死,如果不報仇,如果面對天下人?如果面對蜀漢百姓?如果面對跟隨自己的大臣?史書又會怎樣評價?因此,劉備不得不東征。

  2.荊州對劉備很重要,如果沒有荊州,隆中對的戰(zhàn)略無法實施,僅靠益州一地爭霸天下太難。另外,荊州可以平衡內(nèi)部矛盾,用荊州系治理益州,用益州系治理荊州,這本就是劉備最初的人事設定。

  3.從221年7月到222年6月,近乎一年的時間,劉備東征之行非常緩慢,而且與孫權只是小打小鬧了兩場。由此可見,劉備起初非常謹慎,不想與孫權大打出手,這應該是魏、蜀、吳三方在暗中博弈。

  4.自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鮮有敗績,占據(jù)荊南五郡,花二年時間又占據(jù)益州全境,然后在漢中大敗曹操。這些導致劉備有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認為攻打東吳的難度并不大。

  5.劉備已經(jīng)六十歲,時間不多了。他也像普通人一樣,希望在有生之年,徹底解決東吳,統(tǒng)一南方,天下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為子孫后代開創(chuàng)一個好的局面。

  這五點原因,說明了東征孫權的必要性。既然如此,劉備為什么不帶上諸葛亮呢?要知道,這個時候龐統(tǒng)和法正都已去世,諸葛亮作為謀臣之首,理應隨軍東征,就算不能贏得勝利,至少也不會如此慘敗。原因其實很簡單,有三點。

  1.劉備起初沒有打算與孫權大打出手,因此,諸葛亮的作用并不大,而且隨軍參謀是馬良,在戰(zhàn)事謀略方面,并不差諸葛亮太多。劉備之所以大敗,是因為沒聽從馬良建議,這也是諸葛亮沒料到的。

  2.蜀漢初定,內(nèi)部并不平靜,需要有人鎮(zhèn)守,當時名將謀臣先后去世,只有諸葛亮能勝任此職。而且作為蜀漢丞相,皇帝出征后,有大量事務需要處理,劉備善于用人,不可能讓諸葛亮這個丞相之才做參軍之事。

  3.攻下荊州后,劉備是打算安排益州系來治理,因此,東征部隊有許多都是益州人。如果諸葛亮隨軍東征,戰(zhàn)后分配利益又是一件麻煩事。

8

劉備伐吳不帶諸葛亮,有以下原因:

一、從一開始諸葛亮就在《隆中對》中定下戰(zhàn)略,”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孫權可以聯(lián)合,而不是對抗。所以因政見不同而未隨劉備伐吳。

二、劉備需要有能力之人守住大后方西川。按當時的情況,關羽張飛龐統(tǒng)全都身死,剩下的劉備老班底只有魏延任漢中太守守漢中,護軍將軍趙云督江州,丞相諸葛亮坐鎮(zhèn)成都。不是不想帶諸葛亮,實在是沒有有信的過的能人來守成都。

如果不是信任的人坐鎮(zhèn)根據(jù)地,不管伐吳勝與負,萬一后方丟失,豈不是象在徐州一樣,張飛守徐州讓呂布占了去,劉備的老婆全部落入?yún)尾贾帧?br/>

三、劉備當時也是氣極了,關羽死了不說,還丟了辛辛苦苦打下來荊州地片,后來又折了張飛,諸葛亮又不贊成其伐吳,與是賭氣領軍伐吳。再者劉備經(jīng)過很多大風大浪,驕傲一下也情有可原。

9

謝謝邀請。

關于這個問題,仔細權衡分析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劉備不讓諸葛亮去伐吳是十分正常的,下面我分幾個方面來詳細的說明一下。

一.劉備驕傲自大

劉備縱橫天下多年,是當世公認的梟雄,自以為比不上的一向只有曹操一人,對于孫權,劉備從來就沒有放在心上。在出兵東吳的歷史節(jié)點,曹操已死,劉備更是自認為天下無敵。劉備進攻東吳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幫關羽報仇,也是因為劉備覺得曹丕不足所慮,所以進攻孫權完全沒有了顧慮,而孫權帳下眾將在劉備眼中也只是土雞瓦狗,完全沒必要帶諸葛亮了。事實上證明,東吳眾將的確不如劉備,可是東吳還有一個陸遜,劉備輕敵的心態(tài)導致了失敗。劉備兵敗后曾說過一句話,

“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劉備兵敗后,仍然覺得是輸給了上天。

二.諸葛亮的定位

諸葛亮在劉備死后,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可以說是經(jīng)常指揮軍隊,但是劉備生前卻不是這樣。在劉備進攻益州的時候,帶的謀士是龐統(tǒng),而不是諸葛亮。后來,劉備和曹操鏖戰(zhàn)漢中,主要的謀士是法正,也不是諸葛亮。也就是說,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幾乎就沒跟在劉備身邊打過仗了,唯一的一次也就是帶張飛和趙云入益州,所以劉備讓諸葛亮帶兵去討伐吳國,怎么樣都是不可能的。那么諸葛亮平時在干嗎呢?我認為是在治政!度龂尽酚醒裕

“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

陳壽所說,想來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說,諸葛亮在劉備生前的定位主要還是處理內(nèi)政,難以參與到軍事統(tǒng)率上去,畢竟之前軍事謀略上,劉備最為倚重的還是法正。

三.傾國之兵不會假手他人

劉備討伐東吳,可以說是調(diào)集了蜀川大半的兵力,那么無論從什么角度來看,劉備都是要親自出馬了,給任何人他都不放心,也包括諸葛亮。這一點其實是很正常的,當年王翦討伐楚國,秦王也是心生疑慮,王翦特意向秦王索要田畝宅院,這才使得秦王稍微放心一點。對于君主來說,把全國的兵力給別人指揮無疑是擔了很大的風險的,劉備不會這么干。

綜上來說,劉備御駕親征是十分符合常理的,只是劉備輕敵,導致敗的如此迅速。

10

劉備為什么不讓諸葛亮伐吳,而是御駕親征?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是從《三國志》正史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出發(fā),因為具體情況差異很大。

首先從《三國志》的角度看,諸葛亮的定位在前期類似于蕭何,主要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轉(zhuǎn)運糧草補充兵員,提供后勤保障是諸葛亮的本職工作。諸葛亮有軍事才能,但是并沒有演義里面描寫的那么突出,在軍事才能上,法正才是蜀漢的最強謀士,只不過死的太早了,因此沒有參與夷陵之戰(zhàn)的可能。況且從軍事才能上來講,劉備本身就是出色的將領,火燒博望坡等戰(zhàn)役的指揮者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本人。因此就劉備對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沒有認同的,當時的情況劉備自己才是統(tǒng)帥的最佳人選。諸葛亮自己說如果法孝直在,就能不讓劉備伐吳,如果法孝直和劉備一起去伐吳,就不至于慘敗收場。

其次從《三國演義》的角度看,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因為伐吳和“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規(guī)劃的大戰(zhàn)略背道而馳,聯(lián)吳抗操是基本方針,三國鼎立曹魏強大,蜀國和吳國只有聯(lián)合才能保持天下均勢,做為實力最弱的蜀漢,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等待天下有變。


一、諸葛亮指出東吳殺害關羽的仇屬于私仇,不能和曹魏篡奪漢室天下相比,因為那屬于國恨,棄國恨而報私仇這顯然是不智的。

二、曹丕篡奪漢室天下,劉備最應該做的是北伐,這是順應民心的,也符合劉備一直標榜的匡扶漢室的口號,稱帝伐吳則給了世人說他違背初心,心胸狹隘的口實。

三、伐吳無論勝敗都會極大的削弱蜀漢的國力,最大的受益者是曹魏,會進一步加劇東吳和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差距,那樣的話離匡扶漢室的目標就會越來越遠。

四、為了防止曹魏的偷襲,必須有人坐鎮(zhèn)后方,保住劉備多年來打拼出來的基業(yè),諸葛亮任重而道遠。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