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創(chuàng)造了很多個世界第一,“詩歌創(chuàng)作”上,這位自我感覺絕對良好的帝王也是當仁不讓,一生作詩41863首。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乾隆作詩數(shù)量是個什么概念呢?
《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留下48000余首。乾隆一人基本干了2000多詩人的活。
再從乾隆的壽命看,乾隆活了89歲,折合成天數(shù)32000多天,除去童年還沒培養(yǎng)出寫詩興趣的時間,能用來寫詩的時間也就30000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
在這個數(shù)據(jù)上再結(jié)合一下乾隆詩歌的質(zhì)量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乾隆寫的不是詩,而是分行的生活日記。
這天有意思的事多點,就多寫兩首。例如,乾隆三十六年游覽昆明湖的時候,他不到一個小時就寫了8首詩,平均7分鐘一首。更絕的是,他居然把平均7分鐘寫首詩這事也寫成了詩——”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
不用嘲諷的態(tài)度來評價,乾隆寫詩其實只是他一個很好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愛好,每天用寫詩的方式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既讓生活充滿情趣,又很自律,時刻讓自己的大腦處于”創(chuàng)作“狀態(tài)。
乾隆長壽,晚年基本沒有出現(xiàn)老年癡呆,其實跟他這個習慣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是值得欣賞、借鑒的。
說到他入選小學課本的那首詩,老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曾有一個別開生面的演繹片段——乾隆率大臣游園,詩興大發(fā),于是順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吟到這里,突然卡殼了,幸好劉羅鍋在旁,趕緊化腐朽為神奇續(xù)了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從而幫乾隆完成了他這首唯一錄入新時代小學課本的”御制詩“。
如果乾隆寫的四萬多首詩,都有如此簡單到極致的情趣,白話到童真的小意境,那大家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可能還會有些許認可。就像民國時期狗肉將軍張宗昌那樣,動不動就”大炮開兮轟他娘“,一般人還真就寫不出來,還真叫人服氣。
乾隆寫口水詩的問題在哪里呢?
他的生活態(tài)度是有情趣的,但下筆真的是沒有一點情趣,有時候甚至干癟無聊到讓人無語。
不妨舉個例子:
“閣報例應隔日至,均稱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謂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前兩句流水賬記得還算正常,在巡幸路上,內(nèi)閣每隔一天送一次閣報,今天閣報上說,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雨。
但后兩句就無聊到了極點,任憑什么樣的人也猜不出他說的是什么意思。他這后兩句說的是什么呢?過了幾個小時,他又收到了河北地方官的報告,說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于是他就感慨了,北京所報是十八日的事,看來他們當時還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勢會更加喜人!
沒辦法,這皇帝老兒就喜歡附庸風雅,跟鄉(xiāng)村愛情里有個家伙是的,動不動就要“吟詩一首”,誰管得了呢。
但客觀的講,在乾隆所寫的四萬多首詩中,有些也還是能讀的,那就是他悼念他結(jié)發(fā)妻子孝賢皇后的一系列“悼亡”詩。
舉個例子: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只有叮嚀思圣母,更教顧復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余慰者到今誰?
像這樣的詩,雖然詩韻依舊不怎么樣,但其中的哀婉動人卻有著普通人的情真意切,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樣思念亡妻的詩,乾隆寫了一輩子,這種深情普通人又有幾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