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謝邀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有兩件大事使百姓不滿意,一是焚書坑儒,另一個是繁重的勞役。焚燒的書,內(nèi)容都是好的治國道理,先秦文化的精華,活埋的儒生,都是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相當于今天的教授、院士,太可惜了。幾十年的戰(zhàn)爭,使百姓困苦不堪,天下太平了,又大興土木,建皇宮,筑長城,繁重的勞役,使人民喘不過氣來……人民怎么不說秦始皇不是暴君呢?劉邦獲得天下后,思考秦朝滅亡的原因,廢除繁重的勞役制度,使人民得到修養(yǎng)生息,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相比之下,人民感覺劉邦仁義一些!

最佳貢獻者
2

錯,劉邦沒有殺死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

你若非說有的話,那就是項羽。

項羽和劉邦是真的拜過把子,喝過雞血的。

但是兩人為了爭奪江山,不得不進行你死我活的廝殺。

韓信這個最大的功臣,雖然是被殺了,

可是,他的死是和劉邦沒有關系的。

韓信是被呂后和蕭何密謀到宮中殺害的,

而此刻的劉邦正在北方平定陳豨的叛亂。

那個時代又沒有手機,韓信被殺劉邦是毫不知情的。

再就是彭越和英布,這兩個人是劉邦的合作伙伴。

并非是劉邦的兄弟。

他們兩個之所以幫助劉邦滅項羽,是因為劉邦承諾他們,

等把項羽滅了后,分封他們當王。

之后,劉邦也做到了當初許下的諾言。

其實被劉邦真正當做兄弟的人,是那一伙從老家就陪伴他一起起義的人。

像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紀信、周昌、灌嬰、......。

還有半路參軍進來的張良、酈食其、陳平

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劉邦殺害的。

所以說,說劉邦殺害了自己的兄弟是無稽之談。

至于百姓為什么說秦始皇殘暴?

可能是那時候天下剛統(tǒng)一,至于究竟要怎么來治理國家是需要探索的。

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想通過愚民的辦法來管理百姓。

于是,就出現(xiàn)了那一幕殺儒生,焚燒書籍的事件。

秦始皇做了這件事,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

任何朝代讀書人的影響力都是最大的,

一個人對你不滿,就會傳到十個人對你不滿,

然后就是千千萬個人對你不滿。

秦的地位在人們心中就是這樣逐漸下降了下來。

在加上秦朝大修土木工程,百姓累死累活,

就這樣還不能吃飽飯,這些都是百姓記恨大秦的原因。

劉邦就不同了,劉邦開創(chuàng)的是第二個大一統(tǒng)的國家。

在他的前面有一個亡秦的案例,劉邦可以通過秦朝的滅亡。

讓有才之士總結(jié)秦滅亡的原因,

有過錯的地方加一個改正,沒過錯的地方繼續(xù)沿用。

劉邦建立大漢后,沒有讓百姓大修土木。

百姓得到了修生養(yǎng)息,

要知道劉邦統(tǒng)治天下時的那一群百姓,和秦始皇統(tǒng)治時的是同一伙人。

他們也會對比,拿秦始皇時期比劉邦時期。

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些百姓自然都會贊揚劉邦了。

為什么我說劉邦和秦始皇統(tǒng)治的是同一伙百姓呢?

因為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他們屬于同一時代的人。

只不過在秦始皇死后,劉邦的革命才剛剛開始而已。

3

對于秦始皇和劉邦的殘暴與仁義評價,主要是站在人民的角度之上。

雖然古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但是對于栽樹的人來說,卻承擔著極大的痛苦。

秦始皇沒有殺害功臣,但是他卻讓當時的人民承受了極大的痛苦。秦始皇的豐功偉績自然不可以磨滅,但是豐功偉績的背后卻是無數(shù)人民的血淚。

公元215年,秦始皇命令蒙恬領兵三十萬抗擊匈奴;公元前214年,開始修長城,也是同一年,發(fā)兵百越,遷徙五十萬守五嶺。

而且秦始皇為了給朝廷獲得更多的免費勞動力,嚴刑苛法,小罪就要承擔遠遠超過這個人所需要的懲罰。

可以說秦始皇根本不給農(nóng)民休息的時間,導致了大量的土地荒廢,男丁免費給朝廷做工,而家里留下婦女孩子兒童,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大國,這種做法將國家的經(jīng)濟造成畸形,用殘暴形容他不過分。

劉邦并沒有殺害出生入死的弟兄,他殺害的都是異姓王。對于百姓,劉邦更是仁愛有加,自己的家鄉(xiāng)免了兩年的賦稅和徭役,其他的地方也是輕徭役薄稅收。劉邦采取了郡國并行制度,他直接統(tǒng)治的地方很小,他真正在乎的只是權力,他也明白百姓才是整個國家的基石,經(jīng)歷了春秋戰(zhàn)國還有秦末的戰(zhàn)爭,百姓早已經(jīng)疲憊不堪,維持政府能夠長久的統(tǒng)治下去的方式就是與民休息。

4

我來表達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我不太贊同用道德觀點來評價政治人物。所以秦始皇是否殘暴、劉邦是否仁義,這是一個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偽命題。

一、秦始皇為什么沒殺功臣?

秦始皇無愧于“千古一帝”,對政局和時勢的把控能力無與倫比。殺功臣的本質(zhì)邏輯是一種政治上恐懼感,感覺不安全了,才會痛下殺手。一個真正強大而自信的人,是沒有必要去殺功臣的。

秦始皇時期,文臣俯首,武將貼耳,他在政治權力上是處于絕對的掌控局面和自信的,所以沒有必要去誅殺功臣。但是,到了秦二世時候,趙高想要專權,李斯就讓趙高感到不安全,甚為忌憚,所以只能想方設法把李斯殺了。包括中間,趙高他們清除扶蘇、蒙恬等人的邏輯都是一樣的。

二、劉邦為什么要殺功臣?

劉邦在個人能力上是不夠突出的,這也造成他沒有足夠的自信。治國不如蕭何,謀國不如張良,戰(zhàn)略不如韓信,勇猛不如英布,資歷不如張耳……但是這些英雄是通過劉邦為集結(jié)點,一起干翻西楚霸王項羽的。劉邦雖然被推舉成了皇帝,但是他在權力上的權威實際上是不夠的。

所以西漢立國的時候,劉邦不得不大封異姓王,這就造成了權力的分散局面。但是,對于任何一個封建君主來說,其內(nèi)心都是渴望權力的高度統(tǒng)一的。等到劉邦手里的實力越來越雄厚的時候,自然會逐步地清除掉那些對其有威脅的異姓王了。這就是劉邦為什么要殺功臣的邏輯了。

三、秦始皇為什么會被認定為殘暴?

首先,我是不認為秦始皇是暴君的。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全國的偉大皇帝,這其中每一步走過來都離不開武力鎮(zhèn)壓,滅六國、焚書坑儒、統(tǒng)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修建長城、全國修建秦馳道、北擊匈奴、南攻百越、全國實行郡縣制……

可以說秦始皇是一個雄才偉略的政治天才,他一生所干的事,是很多朝代數(shù)百年都完成不了的。過剛易折,上馬太多的“提速工程”讓各種“承建部門和人員”不堪其負,所以積怨很深。但是,秦始皇的鎮(zhèn)壓力就在那里,他們除了腹誹,也不能怎么樣!

秦始皇被認為是暴君的根本原因就是“二世而亡”,他的豐功偉績沒有很好地被歷史消化和吸收。漢代奪了他的江山,繼承了他的政治體制。最后重用了儒家思想,文人出于文化立場和政治需要,所以不遺余力地編排秦始皇,這是情理之中的。

四、劉邦為什么有仁義之名?

劉邦顯然不是什么仁義之人,偷雞摸狗、秋后算賬、翻臉不認人、巧取豪奪,這一輩子,他老人家沒少干缺德事。說劉邦仁慈、仁義根本就是史書對他的美化和掩蓋。

比如,西進咸陽的路上,第一次攻下潁川城,劉邦同志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到了咸陽,劉邦第一件事就是鉆到皇宮去抱美女……只不過劉邦聽得進勸,知道收斂自己而已。

把劉邦寫成一個仁義之人,才能反襯項羽是一個殘暴之人,劉邦最終取得江山,才顯得順理成章。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秦始皇的殘暴就是因為他迅速失敗了,劉邦的仁義之名,也正式因為他是最后的勝利者。如此而已

5

后世的評價不一定全對,但必定有一定的道理。秦始皇沒殺功臣并不全對,劉邦仁義也不能一概而論。出發(fā)點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也不相同。

秦始皇13歲繼位,但是真正掌握秦朝權力卻已經(jīng)是20歲左右的事;他是如何做上秦王寶座的?是因為呂不韋的大力支持才能秦王,可是嬴政親政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嬴政親政的第一件事是回櫟陽古都祭祖,同時滅了嫪毐軟禁了趙姬。接著就是收拾呂不韋,因為是呂不韋將嫪毐介紹給趙姬的。

即使呂不韋不算秦朝的功臣,也算是嬴政父子的恩人;沒有呂不韋就沒有嬴政父子的王位。可是那有如何呢?嬴政需要親政,呂不韋必須死。所以說嬴政沒有殺功臣并不絕對,只能說嬴政沒有大批量的殺害統(tǒng)一六國的功臣。

嬴政被稱為暴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統(tǒng)一六國之后還在延續(xù)商鞅變法后的法律。法律是秦朝的唯一標準,對于人民來說只要違法沒有人情可言必定收到懲罰。

二,統(tǒng)一六國后秦朝的勞役很重,因為秦始皇需要做很多大事。為自己修建陵園(驪山陵墓最多勞役時有70萬人),修建防御匈奴用的長城。

三,強行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車軌甚至強行統(tǒng)一文化和思想。人們無法適應這么大的變化,有不得不順從。從心里上其它六國的人民的痛恨秦始皇。

劉邦之所以被稱為“仁義長者”與他后來殺害功臣并與關系。

秦末,天下大亂。項梁被章邯所殺之后,義帝(楚懷王)派項羽、宋義、范增支援趙國,派劉邦進攻秦朝本土。

項羽每攻下一處秦朝的土地,總是泄憤式的燒殺搶掠甚至坑殺了20萬投降的秦軍。相對來說同時期的劉邦就溫和了許多,他以招降的方式很快攻下了咸陽,又與秦民約法三章來代替秦朝的嚴刑峻法。

就是這個約法三章收買了秦朝遺民的心,劉邦仁義長者的名聲從此更加響亮。

秦朝的暴政,秦始皇的暴政與劉邦有一定的關系。

秦朝是不是暴政,很多史學家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并不一定。因為在六國統(tǒng)一之前,各國都有修建陵園、修建宮殿、修建長城;動用人力、物力、財力沒有秦朝的多,范圍也沒有秦朝的廣,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那個實力。

而漢朝需要證明自己統(tǒng)治的合法行,給人民一個交代“我為什么要代替秦朝?”因為“我比秦朝仁義,秦朝是暴政”。

秦末天下大亂時,很多關于秦朝的真實記載已經(jīng)找不到;人們知道最多的關于秦朝的問題都來自于漢朝史學家的描述,那么這些描述必定會或多或少的參雜一些政治因素。

貶低秦朝成為漢朝統(tǒng)治者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所以到了今天我們聽到的最多還是“秦朝暴政,漢朝仁義”。

或許,仁義與否并不取決于是否殺了功臣。

6

一個是王n代,百姓在其眼中和螞蟻也差不多,修長城,修阿旁宮等待,嚴刑峻法,死了也就死了,毫不在意,一個暴字何其宜也。一個是屌絲逆襲,雖然為了抓住好不容易到手的權力,對兄弟不厚道,但確實深味民間疾苦,即便是作秀吧,的確相當體恤民力,為了后世名聲,不敢或者不愿把小老百姓往死里踩,相比大多數(shù)帝王,僅僅約法三章的故事,仁義二字還是當?shù)闷鸬。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7

對于秦始皇被罵暴君,毛主席在給郭沫若的詩中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yè)要商量。下面我?guī)Т蠹乙黄稹吧塘俊币幌,為何歷史會罵秦始皇不罵劉邦。

一.勸君少罵秦始皇,因為殘暴有它時代的背景.

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最后依靠法家和兵家的秦國,消滅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在那個大爭之世,靠儒家的"仁愛

8

我們需要先明確一個原則:評價古代帝王要有怎么個思路?是優(yōu)待身邊人、功臣而對最多的底層百姓不管不顧?!還是出于各種目的打擊功臣、外戚等身邊人卻很好的兼顧了低層百姓的死活,穩(wěn)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根基。到底哪一種才是評價標準?當然既不殺身邊人也兼顧底層百姓的舉措皆大歡喜,當只能兼顧一方的時候該怎么選擇?


這里先不談秦始皇的口碑為什么不如劉邦的問題;我們先談一下我國古代的帝王,上面提到的三種評價帝王思路其實都有對應。


網(wǎng)絡配圖

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通過杯酒釋兵權收回兵權,卻沒殺功臣,那是一個優(yōu)待,好吃好喝做個富翁,趙匡胤拿國家財政養(yǎng)著他們,但是底層百姓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賦稅超級沉重,供養(yǎng)著龐大的官僚隊伍,宋朝商品經(jīng)濟好點,創(chuàng)造了大量錢財,這也要無數(shù)失地農(nóng)民流入商品經(jīng)濟領域,就這底層負擔重的沒法說,這也是為什么宋朝的農(nóng)民起義這么多的原因;



網(wǎng)絡配圖

明太祖朱元璋走的與趙匡胤完全相反的兩條路;朱元璋殺功臣、猛烈打擊身邊人,對官員俸祿定的僅可以保證一家的溫飽。卻對那些底層百姓頗為重視,把稅負定的很低,還多次減免一些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稅,大力修建農(nóng)業(yè)基礎設施,還對農(nóng)具免稅,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把國家財政收入鎖死,一年只能收這么多,多了不準收。朱元璋是對農(nóng)民最好的古代帝王,沒有比朱元璋甚至不惜把整個官僚隊伍都得罪也不回頭。趙匡胤跟朱元璋走的是兩個極端,分居兩頭,一個被身邊人捧上天,底層百姓對他卻沒感覺;另一個被身邊人貶的一無是處,可對于那些底層百姓卻一直懷念洪武爺。


網(wǎng)絡配圖

居于兩者中間,走中庸道路的帝王也有,就是唐帝國的唐太宗李世民;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民間和官僚同時認可的皇帝。因為李世民不倒向任何一方,他知道治國要靠官員,國家根基的穩(wěn)定又要靠底層百姓,誰的利益都不能過分侵害。李世民就是基于此認識,身邊人侵害百姓就替百姓做主,身邊人要特權、過的舒服,李世民也會給他們空間,只要做的不過分,嚴重侵蝕底層百姓利益,李世民不會嚴懲的。



再回過頭來看秦始皇和劉邦,他們兩位都在上面所說的情況中;

秦始皇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但他最著名的標簽是暴君。秦始皇修長城,開秦直道,建驪山陵墓,哪一件都是大工程,只干一件就可以名垂青史,可秦始皇三件同時干,這就超出了底層百姓的承受極限,也就是秦始皇透支了民力,就是再優(yōu)待身邊人,不殺功臣,有暴君的名聲是一定的了;

劉邦作為西漢的開國君主,經(jīng)歷白登之圍決定與民休息,就是在愛惜百姓,寬宥民力,恢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劉邦誅殺功臣舉動也是有的,這可以看成嚴厲打擊身邊人。

劉邦和秦始皇的舉動從是否促進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力進步的角度,劉邦不能因為誅殺功臣就否定它對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意義;同樣秦始皇不能因為是千古一帝就忽視他透支民力的現(xiàn)實。

總之他們都是人,都對中國的發(fā)展有積極意義,沒有必要要他們倆比個高低,誰到底排上面;重要的是給他們功過客觀的評價。

9

首先,劉邦殺的,并不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他真正的兄弟,舞陽侯樊噲。文終侯蕭何。平陽侯曹參。留侯張良。武威侯周勃。獻侯陳平。汝陰文侯夏侯嬰。都是西漢重臣。

他真正殺的是下面這幾個人。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敖、燕王盧綰。

可以說是封王必死,真是惡意滿滿。但也并不是無緣無故,可以說很多人是做死。

漢六年,有人誣告楚王韓信謀反,劉邦以偽游云夢之計,逮捕了韓信,削其王爵,貶為淮陰侯。

漢七年,劉邦路過趙國,張敖以子婿禮接待了他,但劉邦卻對張敖無禮,侮辱了他,引起了張敖屬下官員貫高等人的憤怒,于是計劃殺死劉邦。漢八年,貫高等人在柏人謀刺劉邦。漢九年,這事件被人舉報。但劉邦最后還是將張敖釋放,但削去王爵,貶為列侯。

漢十一年,殺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反。

漢十二年,英布被殺。

對于這幾個人,還是司馬遷說的最恰當。

司馬遷曰:“魏豹、彭越,雖然出身微賤,然而稱霸一方,擁有千里疆土,面向南方稱‘孤’,血戰(zhàn)取得勝利,每天都傳捷報,卻心懷叛意。等到失敗,不死于敵人,而死于自己人之手,身受刑殺。為什么這樣?只為他們的行為不夠水準。中等才能的人,都以他們的行為為羞,何況君王?他們沒有大的罪惡,而又具有超人智謀,卻缺少律己的品德,偶爾掌握一點點權柄,就打算呼風喚雨,更上層樓,以致陷于囚犯地位而無法擺脫!

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

10

利益結(jié)合體

從太史公講項羽分封諸侯可以窺探當初這些拼命反秦的都基本上是自己各自的土地而奮斗,最后諸侯倒項挺劉也是基本上出于利益的結(jié)果,所以劉邦統(tǒng)一天下之后雖有皇帝之名,但是并無皇帝之實,所以劉邦一開始也得分封。

大勢使然

劉邦剛開始的時候滅這些異姓諸侯王的想法應該不是很濃烈,這點看劉邦定都的時候,婁敬的獻策之言可窺一二: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

再加上張良的肯定,所以劉邦就定都在了長安,以此可以看出劉邦最先開始只是想自己好好掙小錢錢占據(jù)主要,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只無形的推手幫助劉邦使得在除掉異姓諸侯王的過程這么順利,這也許就是大勢使然。

秦始皇和劉邦的不同

秦始皇本是秦王出身,一開始就君臣有別。所以當了皇帝之后,君還是君臣亦還是臣。秦始皇是太過于急功求進才使得后人安上了各種罵名于己身。

而劉邦出身草莽,打下天下之后這些諸侯王也并沒有當劉邦是君,只是一個稱呼而已。那么這樣利益沖突的時候當然就有了廝殺,只是勝利者還是劉邦而已,不存在忘恩負義之說,當然也談不上劉邦多么仁義,畢竟當時社會局勢就是這樣。


綜上所訴,劉邦殺的是競爭對手,而不是幫他打江山的功臣,他們幫劉邦是為了他們想要的那塊土地而已(哪怕韓信最后幫劉邦亦是如此),所以嚴格的來說談不上殺功臣。對于競爭對手之間來說,特別是這種情況你能只講仁義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