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你知道嗎?
說實在的,看到這個問題,我仿佛穿越幾千年的歷史煙云,再現(xiàn)了縱橫征伐的戰(zhàn)國時期,尤其是秦楚兩國間的恩怨情仇,更是讓人唏噓感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源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是: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那么,這里所說的“三戶”是什么意思呢? 目前學術界對此有三種不同解釋。
一是指楚王族姓為“羋”,本支為熊氏,熊槐即為客死秦國的楚懷王,后來被反秦義軍尊為義帝的熊心就是楚懷王后人。
“羋”姓還分為昭、屈、景三大姓氏,愛國詩人屈原即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二是指楚國的地名,位于現(xiàn)在的湖北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據(jù)說歷史上這里有楚國的三戶城,這也是現(xiàn)在我們稱湖北為荊楚大地的重要原因。
三是認為哪怕楚國僅余“三戶”人家,也必定要滅亡秦國,顯示了心懷亡國之恨的楚人,借以表達復國雪恥的悲壯決心。
楚人之所以如此豪情霸氣,自然是有底氣有資本的。當初七雄爭霸之時,楚國實力不容小覷。
據(jù)史料記載,最鼎盛時期,所轄區(qū)域包括現(xiàn)在的湖北、湖南全境,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山東、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區(qū),可謂是疆域遼闊,物豐民富,戰(zhàn)力爆棚的實力強國。
對此,《戰(zhàn)國策楚》有過詳細的描述:
“楚,天下之強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今山東半島南部),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今陜西旬陽),地方五千余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著《淮南子兵略訓》中也是溢美有加:
“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云,谷肆無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
也許有人問了,這么強大的楚國,怎么讓秦國滅了呢?又為何楚人在抵抗秦人入侵時最為慘烈,對秦人尤為憎恨呢?
這還要從秦楚兩國的三百余年歷史淵源說起。
據(jù)史料《詛楚文》記載,自秦穆公和楚成王兩國修好,至秦惠文王和楚懷王時,兩國有著延續(xù)18代的姻盟關系。
比如,秦昭王的母親羋八子和兒媳華陽夫人,還有秦始皇的原配夫都是楚國人,兩國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
秦國伐楚,單從情感上說,楚人就無法接受,無疑是心里過不去的一個“!薄
二是秦國背信棄義。秦國許諾楚不與齊國結盟,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與楚,結果只得六里地。于是兩國交惡,楚國戰(zhàn)敗。
后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輕信前往被秦國扣留,被逼迫割地才可生還。懷王不從,自此成為人質不得回楚,最后竟屈辱而死。
三是公元前280年,秦對楚國不宣而戰(zhàn)。楚懷王之子楚頃襄王急調大軍固守鄢城。秦國久攻不下,秦將白起采取水攻,使鄢城淪為一片澤國,軍民死傷數(shù)十萬人,水面上漂滿了楚人的尸體。
最讓楚人悲痛欲絕的是,秦軍攻破鄢城后,很快占領夷陵,竟然放了一把大火,將楚國歷代先王的陵寢燒成了灰燼。
秦國的惡行,讓楚人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后來在反秦的斗爭中,楚人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主力軍。
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反秦的領袖都是楚國人,尤其是項羽還是楚國的貴族,他的祖父項燕就是在與秦軍對抗中兵敗自殺的。
國仇家恨集一身的項羽,攻入咸陽后,進行了大屠殺,秦王子嬰一家老小被斬盡殺絕,阿房宮也被付之一炬。
由此可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恩怨輪回的歷史必然,一切因果循環(huán),自有定數(shù)。所以,這里的“三戶”是指哪幾戶,真的沒有什么值得糾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