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冒頓、衛(wèi)青、霍去病、王昭君的消失,是新教材刪除了“漢匈戰(zhàn)爭”相關內容的結果。新教材用了一整課來講述《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漢朝和匈奴的關系史,是漢朝歷史當中很重要的一塊,也是漢武帝時期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的重要舉措,教材不是像對待文化史那樣壓縮篇幅而是直接刪掉,導致了學生對于漢朝的印象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全面的。再者說前面對匈奴毫無介紹,到張騫通西域的第14課直接跳出來一個匈奴,到時候老師又得費口舌解釋。個人認為這是新教材最大敗筆,“漢匈戰(zhàn)爭”與“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之間的關系怎能分割,談統(tǒng)一王朝卻不談漢匈戰(zhàn)爭,似有不妥。



對于一個大愛衛(wèi)青和霍去病的人來說,真的難以接受啊。衛(wèi)青古墓保護得差就算了,可以理解為我國歷史人物太多國家精力有限,但直接從教科書刪除,后世之人就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些人物了,這到底是為什么?不知道如何評論?總感覺有些勢力在削弱中華民族的歷史榮譽感和民族凝聚力。!

毫無疑問,衛(wèi)青、霍去病等人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我們都知道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是一個有英雄卻不知珍惜不知尊重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很多人認為歷史課本只是為考試服務的,但是歷史課本更深層次的作用是讓你了解你民族的故事,民族的靈魂。當你覺得自己的民族英雄無足輕重的時候,這個民族首先從根本上從精神上已經(jīng)滅亡了,所以刪除衛(wèi)青、霍去病等人讓人后背發(fā)涼。再這樣下去,我不知道多年以后我們的孩子是否還會知道什么叫“飲馬瀚海、封狼居胥”、什么叫“明犯強漢、雖遠必誅”、什么叫“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我們后代會認為中國人對外一直被動防守、軟弱可欺,認為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是充話費送的。

最佳貢獻者
2

對于這樣的作法,只能說遺憾,遺憾不止是我,而是全體中國人和我們背后的歷史觀。

從年少時,就喜歡看劉邦被困白登山,陳平獻計逃生天;還有衛(wèi)青霍去病千里入大漠,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雄姿英發(fā);昭君出塞的傳奇故事,漢室后宮的一私之爭。

關于歷史,我一直有這樣的看法,它是屬于歷史上那些人物的精彩歲月,與我們無關。我們對于歷史研究,只能做偵探,對史實進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我們不能做法官,輕言歷史上的是非對錯,更不適宜添加個人感情色彩妄言。

不管歷史書是不是在寫冒頓、衛(wèi)青、霍去病、王昭君,他們都在那里,靜靜守候占據(jù)了歷史的一角,不遠不近,不離不棄。

可以從歷史書上把他們撤下,但抹殺不了他們的存在。

不管是漢人,還是少數(shù)民族人,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促進了民族融合,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絢麗無比的瞬間。

對于歷史研究,我另外的一個觀點是,只能站在歷史事件當時的背景下看待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才有意義。

不知從何時起,岳飛不再是民族英雄,因為他抵抗的是現(xiàn)代一些中國人的祖先,一些所謂的磚家認為他是在打內戰(zhàn)。

如果這樣的結論,讓岳飛和宋朝的人們看了,會做何感想,岳飛他老人家會不會氣得從棺材里坐起來?

尊重歷史,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要敬畏感,才不至于有如此荒誕的評論。

歷史不是小說,也不是演義,更不是什么御用工具,也許在有些人筆下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能在一些人的威逼下成了涂脂抹粉的娼妓,但我分明看到了她精神上的屈辱和內心的不甘。

對于歷史研究,我的最后一個觀點是可以用現(xiàn)代工具去分析歷史,但不能完全用現(xiàn)代眼光去評價歷史人物。

我理解現(xiàn)在的民族情緒要淡化,但我又相信民族問題要用更高超的智慧來化解,而不是去刪除歷史史實。

真正的勇士是知道了人性的險惡和社會的不公,卻依然前行。

對于歷史,我們更要有知道了民族仇殺的血腥和丑惡,卻更加珍惜今天的民族平等和和平氣息。

歷史就是歷史,不管是輝煌,還是屈辱,他是屬于前人的,我們無權修改刪除。我們能做只是忠實的記錄和吸取其中的教訓。

活在當下,過往不戀,當時不雜,未來不迎。這才是我們現(xiàn)代人應該的態(tài)度。

我們不能象阿Q那樣說我祖上也曾經(jīng)闊過般自欺自戀,也不能因近代國家的落后而自卑,我們現(xiàn)代人要活出的現(xiàn)代人的精彩。

只要站在這樣的觀念上,我們才能真正面對和尊重我們先人的歷史,因為他不屬于我們;我們也將會成為我們自己的歷史,而不是屬于后人。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精彩,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局限,每一代人都要活出每一代人的神采!

這就是我的歷史觀!謹以此共勉!

3

作為初一歷史老師,表示不理解為什么在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時候刪除了軍事方面的措施,例如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還有和匈奴的和親。這些如果書上沒有,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那如果老師也不講,這對孩子們是不好的。所以,我在講課時都會講到這些刪減的部分,這是對知識的尊重!

4

又來了天天問這個問題 《驃騎縱》 八百驃騎霍去病, 萬里焉支無六禽。 冉閔一刀殺胡令, 續(xù)我華夏日月明。 仁貴三箭天山定, 脫帽風流又東征。 玄策借破五天竺, 子儀赴朝提兩京。 楊業(yè)無敵契丹震, 岳飛忠魂亦抗金。 馬甲裹尸著青史, 試看沙場點精兵。 《九龍?zhí)啤? 長安一片月, 誰與爭風騷? 玖伍真龍?zhí)炜屎?萬國盡來朝。 詩文卓著傳千年, 軍武鼎盛震四郊。 玄策滅天竺, 安南貢品饒。 踏平高麗除后憂, 士馬論功高。 開疆拓土定乾坤, 保境安邦憶瑭朝。 《莽昆侖》 九天池,玉虛宮, 王母娘娘降西陲, 道引三清風。 巍巍刺破五千仞, 綿綿橫貫兩萬重。 氣走軒轅動, 莽莽昆侖, 一刀怒馬騰空。 炎黃祖,中國龍, 兒女親親振東方, 德服四海胸。 層層絲綢揚番渡, 耀耀青花越洋穹。 神定乾坤縱, 泱泱華夏, 七劍猛虎歸宗。 《唐人街》 煌煌開元盛世, 熙熙萬國使節(jié)。 長安夜, 彩燈映新曲, 絲綢千層疊, 十里繁華大開眼界。 生生華夏不息, 蒸蒸東方已崛。 唐人街, 中文遍海宇, 漢風九州烈, 一馬騰空榮光重寫。 《精武門》 我今匐地問三佛, 為何世間爭斗如此多? 日本賊心誓滅我, 臺灣孤懸久成魔。 高麗作鷹犬, 天竺起戰(zhàn)火, 美帝霸權劍指中國。 佛曰因緣誤九塵, 以戈方止戈如是我聞。 漢武養(yǎng)兵匈奴遁, 唐宗策馬突厥奔。 鼎革圖新勝, 華夏虎龍騰, 百萬雄獅壯我國門。 《東方不敗》 鐵馬寒刀西風烈, 一寸河山一寸血。 日月所照皆漢土, 至今猶記唐人街。 奈何宋無人, 蒙元彈指滅, 明花再續(xù)三千月。 又悲清關鎖, 八國掃宮闕, 倭奴亡我百年劫。 警言切切, 軍武羸弱國易裂。 而今已崛起, 敢為華夏萬古杰。 豪情揭揭, 東方不敗世無孽。 犯我天威者, 雖遠必誅九州疊。

5

舊人教版教材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zhàn)》,專門介紹漢、匈戰(zhàn)爭。課文介紹了冒頓單于統(tǒng)一蒙古草原、衛(wèi)青霍去病擊破匈奴、昭君出塞者三段歷史,主要篇幅集中于衛(wèi)青霍去病擊破匈奴。而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tǒng)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漢匈戰(zhàn)爭,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冒頓、衛(wèi)青、霍去病、王昭君,課文也不再提及。

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人物背景。

冒頓

冒頓首次統(tǒng)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冒頓不僅是匈奴著名領袖,也是匈奴族中雄才大略的軍事家、軍事統(tǒng)帥。

他帶領匈奴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0余國,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qū)。向北則征服了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向南兼并了樓煩(今山西東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轄地,重新占領了河套以南地。匈奴居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qū),號稱將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 ,擁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 ,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衛(wèi)青

衛(wèi)青是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wèi)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wèi)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zhàn)爭漢朝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zhàn)七勝,收復河朔、河套地區(qū),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wèi)青善于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用兵敢于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漢名將、軍事家,西漢王朝的驃騎將軍、大司馬,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軍事天才、常勝將領西漢名將衛(wèi)青的外甥,曾隨衛(wèi)青伐匈奴,戰(zhàn)功卓著,被封為冠軍侯。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任驃騎將軍,多次征伐匈奴,控制了河西地區(qū),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他又率兵五萬,出代郡,長驅兩千多里,穿越大漠,殲匈奴左賢王部七萬多人,使匈奴元氣大損,緩解了匈奴對西漢北邊的威脅。他為人沉穩(wěn),勇于任事,精通兵略,屢建軍功,常言“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充分表達了他一心為國,不計個人利益的胸懷。

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并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關于刪除的原因,有兩種說辭,一說減負,一說淡化民族矛盾,但應該用這種方式來淡化民族矛盾嗎?而且這樣的做法會有效果?談漢武帝統(tǒng)一王朝卻不談漢匈戰(zhàn)爭,衛(wèi)青、霍去病、王昭君,如此閃耀于史冊的人物,相關人員可以從歷史書上把他們撤下,但抹殺不了他們的存在,抹滅不了他們的功績。中國不缺英雄,唯獨缺少懷念英雄的氛圍。

他們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英勇不屈的偉大精神的體現(xiàn),是整個中華文明的英雄。大漢帝國雙臂衛(wèi)青、霍去病為了抵御外敵,保境安民。

出生入死,追擊匈奴兩千余里,兵鋒直至貝加爾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封狼居胥,祭地禪禮于姑衍山,何等的氣概! 而王昭君又是為“美麗的傳說”或是“和平的使者”。

 所以既是英雄人物,就應該得到后人的敬仰和銘記。

6

什么?!我很遺憾聽到這個消息,我很痛心,也為未來中國的教育和下一代的思想擔心。

歷史縱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為了一定的社會需要進行適當?shù)恼{整是可以的。但是悠悠華夏5000年文明,需要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氣節(jié),很榮幸我們有,而且有很多,我也很榮幸能夠從小從父母口中和歷史教材上看到他們的形象、聽到他們的故事、感受到他們的民族氣節(jié)。

漢大司馬大將軍衛(wèi)青、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封狼居胥北擊匈奴,徹底掃除了幾百年來漢民族來自北方的威脅,北方邊境的居民可以安居樂業(yè)。不必再流離失所擔驚受怕。因此,漢武帝成為了千古一帝。因此,王昭君等漢家女子不必再遠嫁漠北、客死他鄉(xiāng)。因此,漢民族得以休養(yǎng)生息才有了今天漢民族的規(guī)模。

然而當教材里王昭君、衛(wèi)青、霍去病、冒頓單于不再不出現(xiàn)。為了所謂的民族團結,而忽略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這是對英雄的蔑視,這是對歷史的不公,這是對學生的欺騙,這更透露著一種文化歷史的不自信。

按照修改后教材的思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是在濫殺無辜,漢武帝北擊匈奴是在破壞民族融合,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人更是罪大惡極,拒絕華夏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崖山海戰(zhàn)更甚,死亡的十萬南宋百姓都是愚不可及之人?!也許有一日,抵抗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華夏英雄兒女們都會是歷史的“罪人”,畢竟他們阻礙了世界大一統(tǒng)。是這樣嗎?

一派胡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度是我讀書時最引以為傲的民族自信心!還我河山,正是透著著華夏民族骨子里的血性!《滿江紅》讀的我曾經(jīng)熱血沸騰!《過零丁洋》讓我深刻的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正是這些不屈的民族英雄是我培養(yǎng)自己人格的重要源泉。

然而這一切都沒有了,那我們的下一代學的歷史就只剩下清湯寡水了嘛?那么中國5000年的歷史還有什么意義?歷代史官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撰寫《二十四史》還有什么意義?中國古代歷史完全沒必要學幾年了,直接可以打印一張A4紙就夠了,上面這樣寫:

中國是有著五千歷史的古國,這五千年歷史里,中國文明一直延續(xù)不絕,我們和各少數(shù)民族一直都是相親相愛、不斷融合、不斷交流,然后就有了今天的相親相愛的中國。ㄖ袊糯啡珓〗K)
說實話,這樣沒有味道的古代史,用一張A4紙我都嫌浪費!

7

新版歷史教材刪除了舊人教版第14課《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zhàn)》,課文中主要介紹的漢匈戰(zhàn)爭事件,冒頓、衛(wèi)青、霍去病、王昭君等歷史人物均沒有被提及。相關教材內容的刪除,是什么原因呢?歷史人物事件被刪除,有利于學生學習歷史嗎?


初中生學習歷史,是打基礎的階段。所學的內容多為歷史上大事記要,學習各階段關鍵人物事跡。歷史教材中會涉及民族矛盾等問題,為了淡化民族矛盾,促進各民族團結友好,而刪除了漢朝與匈奴的戰(zhàn)爭內容。衛(wèi)青、霍去病、王昭君等人也是當時關鍵歷史人物,不再出現(xiàn)在課本上,但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事件與人物。新版教刪除了相關內容,但歷史上是刪除不掉的。


關于刪除教材的說法有很多,有的觀點是為了給學生減壓,有的是認為避免民族矛盾發(fā)生。初中生學習歷史,是對相應歷史階段的認知與學習。漢匈戰(zhàn)爭的發(fā)生是合理發(fā)生的,教材按照當時的歷史真相與觀念,編寫在課本上讓學生了解相關內容。初中生學習完整的歷史內容,才能學好歷史,有更客觀的歷史觀念,所以認為刪除教材是沒有必要的。


漢武帝統(tǒng)一王朝與漢匈戰(zhàn)爭是脫不了干系的,初中教材被刪除但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學生可以課余拓展學習相關內容,像霍去病、衛(wèi)青、王昭君等人,他們的功績也是不可抹去的,初中生了解后方可感受到他們的偉大之處。歷史英雄人物應該得到后人的敬仰與銘記。

8

網(wǎng)友關心部編本初中《中國歷史》某些內容缺失的問題,這是間好事,說明大家對中學歷史教育的關注,也說明大家對某些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的重視。另一方面,歷史教科書中肯定有一些考慮不周的設計安排,網(wǎng)友有疑問也是正常的。

其實,正如有的答友提到的,該版《中國歷史》缺少了漢匈戰(zhàn)爭的一些歷史人物,也缺少了像屈原、張衡等等,究竟是為什么呢?

首先,自從21世紀初用課程標準取代課程大綱,發(fā)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用指導性計劃代替了指令性計劃。大綱時代把要寫什么事件、人物都標出來,教材必須寫,老師必須講,考試必須考。這十幾年變了,課標只是把教學要達到的目的講出來,至于編教材的人和歷史老師選哪些歷史事實來達到這個目的,有一個較大的、可選擇的空間。比如說,我們通過某些人物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選岳飛還是選屈原還是選文天祥,都是可以的。本來歷史的課時就少,內容就多,如果事無巨細都要寫,而且對于達到教學目的來說都是重復的,那就未必必要了。

其次,說到具體的人物缺失。我個人的意見,漢匈戰(zhàn)爭還是應該寫的,這與漢武帝的開疆拓土、絲綢之路開辟等等有直接關系。但是,衛(wèi)青、霍去病是否需要大書特書,還是通過一幅照片交待一下,是可以商量的。特別是不宜強調匈奴都如狼似虎,衛(wèi)青、霍去病殺匈奴是應該的。因為還有匈奴的史料講到這些戰(zhàn)爭該他們的人民帶來的痛苦(“使我婦女無顏色”)。要是歷史課本只強調這個就有失偏頗了。

屈原也是同樣。屈原個人的情操是值得贊揚的,《離騷》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不用多說。但他效忠的是楚王,反對的是秦的統(tǒng)一。雖然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們會怎樣對待這樣矛盾的評價?何況把他與端午節(jié)聯(lián)系起來,是很晚近的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是辟邪的,與屈原毫無關系。各地的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來歷,也非常不同,不都是追溯到屈原的。

張衡通常是在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部分里講的。我個人以為,如果有篇幅的話,還是應該講他的候風地動儀的。但要注意一點,這與張仲景的醫(yī)學不同,和宋代的三大發(fā)明也不同,因為后者是對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的需求有巨大推動作用的。張衡對于社會生活的實際作用不太明顯。至于董瑄這樣的強項令,歷史上太多了,不一定寫也是可以接受的?凑n程標準對這個時代重點要講什么有沒有用。

當然,從傳承優(yōu)秀歷史遺產(chǎn)的角度說,重要的人物、事件是應該有保留的。但也要看放在哪里。比如屈原,我看放在文學的部分里寫就可以了。

9

在古代,在皇宮有一群特殊的男人叫太監(jiān),他們是一群被閹割過的不完整的男人,是封建社會的畸形產(chǎn)物。如果歷史也被閹割之后,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實際上,幾千年來,我們所看到的歷史大部分都是經(jīng)過閹割的歷史。這樣的事情,還在不斷地重演。

致那些遠去的英雄們,蒙恬、霍去病、衛(wèi)青北擊匈奴,岳飛大敗金兀術,昭君出塞,他們的英勇壯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特別是在我們學生時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在課本上學習他們的事跡的時候,熱血沸騰,多么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橫刀立馬,保家衛(wèi)國,他們是我們兒時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

然而他們終究離開了歷史課本,在新版的初中歷史教材中刪除了衛(wèi)青、霍去病、王昭君,岳飛也不是“民族英雄”了,一切都和我們當年接受的歷史不一樣了,令人驚詫不已,這其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只能說時代變遷,民族大融合,56個民族為一家,而衛(wèi)青、霍去病、岳飛他們做的都是民族內部矛盾,是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因素,因此他們都被雪藏和淡化。這到底是一種歷史的進步,還是什么呢?

衛(wèi)青、霍去病、王昭君,岳飛,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支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們是民族之魂,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才使得中華民族歷史沒有斷代得以延續(xù),生生不息。他們不應該離開歷史課本,更不應該被雪藏,我們絕不能允許這些英雄們最終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否則的話那么多么的悲哀和可怕的事情呀!各位,你們說呢?

10

這個明顯是國家是允許的,感覺有陰謀的存在。幾個原因:1.刪除中國部分歷史,降低中國歷史對孩子輩的影響。2.夸大中國受屈辱的歷史,降低中國年輕一輩的民族自豪感。3.夸大西方歷史,使得年輕一輩更加崇陽媚外。

然后你懂的,當一個國家的人沒了民族自豪感,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旧峡梢院推浇邮苤袊囊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