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墉敢稱三千歲?三個王爺千歲相加之和?這必須是野史!

劉墉是大學士劉統(tǒng)勛的兒子,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用墨厚重,由此世人便稱他為“濃墨宰相”。

劉墉與紀昀紀曉嵐、 和珅并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三人之中劉墉的段子雖然不是最濃墨重彩的一個,但也頗具喜劇感,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特別的稱呼叫“劉羅鍋”。

而且還有民間相傳,劉墉是太后的干兒子,并稱之為三千歲。其實這只是個野史罷了,歷史上并有真實記載關于劉墉稱為三千歲這件事,除非他活膩歪了。

野史段子關于劉墉為什么稱三千歲的說法,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電視劇中出現(xiàn)的狗血劇情。

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是大清王朝的一位難得的兩朝元老,為人正直,對朝廷可謂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年邁的劉統(tǒng)勛深知自己已經力不從心,再難為朝廷效自己的微薄之力了,所以便向乾隆皇帝遞交了自己的退休申請。

乾隆皇帝看了劉統(tǒng)勛的申請后,想要挽留劉統(tǒng)勛,可是劉統(tǒng)勛已下定決心退休,所以只好批準了他的申請,并對劉統(tǒng)勛好好撫恤一番。之后乾隆皇帝便隨口對劉統(tǒng)勛說:“你的忠心我知道,但是日后你的兒子們對朝廷不忠該怎么辦?”

劉統(tǒng)勛聽了乾隆的話后,便知皇帝懷疑他有不二之心?墒莿⒔y(tǒng)勛這個人本來就是個清正廉潔之人,對于皇帝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剛正不阿,但不懂得變通的劉統(tǒng)勛回到家為了向皇帝證明自己的忠心,于是就把他的三個兒子召集過來,然后拿出鍘刀,二話不說就要鍘兒子的狗頭。

都說虎毒不食子,可是這劉統(tǒng)勛居然要鍘自家兒子的頭。劉墉的大哥和二哥都信奉“君臣之命”,所以沒一會兒就人頭落地了,輪到劉墉時劉統(tǒng)勛才發(fā)現(xiàn)人已經無影無蹤了。

其實劉墉看到此場景時早就被嚇得當場就溜了,慌不擇路地往家門外跑去,不遠處便看到太后的鑾駕隊伍,急病亂投醫(yī),也不管不顧,飛奔著向去太后轎子面前,噗通跪下,求太后救他一命。

太后見到此場景后就問劉墉何事如此慌張,劉墉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向太后說明,太后聽后便明白其中緣故,原來劉統(tǒng)勛閑來無事在家鍘兒子玩,而且這件事還與兒子乾隆皇帝有關,一聽馬上火了。

于是馬上移駕回宮,把乾隆皇帝叫來臭罵了一頓,隨后便親自封劉墉為“御兒干殿下”,又封“三千歲”,意思是以后劉墉就是皇帝的干兄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殺的。

第二版本比第一版本更為奇葩,說的是劉統(tǒng)勛的大兒子和二兒子觸犯法律,被劉統(tǒng)勛知道后一氣之下就將兩人都用鍘刀鍘了。

劉墉是家里的老三,從小就很聰明也很頑皮,但他知道兩個哥哥都被父親鍘死了,所以他就很害怕自己也被鍘上那么一下。

一次偶然機會,劉墉出去玩耍,這家伙太頑皮,不小心就撞到了太后去廟里燒香還愿回宮的隊伍,于是就驚動了太后,劉墉被帶到太后面前,太后一問就便知劉墉是大清忠臣劉統(tǒng)勛的三兒子。

太后知道劉統(tǒng)勛親自把自己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鍘死了,所以有點心疼劉墉這個可憐的孩子。心中不免產生了想要保住劉墉的想法,于是出了幾個問題考劉墉,聰明的劉墉回答的非常好,而且也讓太后很滿意,于是當場就封劉墉為“御兒干殿下,敕封三千歲,見官大一級”!

從此之后人們就認為劉墉是乾隆皇帝的干兄弟,于是就稱劉墉為三千歲。

以上兩個版本的故事就是劉墉稱三千歲的原因,但這兩個故事都只是民間傳說,是野的不能再野的段子了,任何歷史記載中,劉統(tǒng)勛并沒有遞交退休申請,也沒有親自鍘兒子這種劇情。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說法是民間的杜撰,在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

在說有關劉墉的這則野史時,我們不得不提一提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他于十七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時候出生,是山東人。在雍正二年的時候考取了進士的功名,在他有了為官的資格后,官運是一路亨通,曾擔任過刑部尚書,也擔任過工部尚書、甚至還做過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以及軍機大臣。因為為官清廉,又非常的忠誠于皇上,所以在后來的時候還成為了清朝的宰相。在他為官的這四十多年里,非常的正直有膽識,而且他不論是出任什么樣的官職,都能夠在那個位置上做出成績,做出水準,所以很受皇帝的喜愛和歡迎。

可好景不長的是,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劉統(tǒng)勛照例去紫禁城上早朝,可就在下人們抬著轎子的時候,越來越覺得不對經,忽然間轎子內出現(xiàn)了傾斜,就在此時,人們才發(fā)現(xiàn)坐在里面的劉大人此時雙目緊閉,雖然在發(fā)現(xiàn)了情況,也有御醫(yī)趕來救治,可最終還是沒有將他救活。

乾隆皇帝在后來前往劉墉的家中對其進行悼念,在看到了宰相家中很是樸素,又想起了他以往的種種,便很是感動。據說乾隆在還沒有回到宮中的時候就掩面而泣,說自己又失去了一位重臣。

為了紀念劉統(tǒng)勛的功績和貢獻,乾隆皇帝特意將他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

劉墉

他是劉統(tǒng)勛的長子,出生于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初,家里的籍貫是如今的安徽碭山。被人們稱為清朝注明的書法家、政治家,是繼父親后的一代名相。

他是在乾隆十六年的時候考中進士,先后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位。劉墉繼承了他父親的優(yōu)點,不僅奉公守法,而且清正廉潔,曾多次被皇帝夸獎。而且劉墉在書法的造詣上也是很深的,所以人們也將其稱為是“濃墨宰相”。

民間的野史趣事

之所以會有劉墉被稱為九千歲這個梗,其實是因為一段野史,而這段野史擁有兩個版本。

  1. 版本一

這個版本說劉統(tǒng)勛因為年老,所以想要將自己的官位辭掉,可是他的這一舉動卻遭到了皇帝的反對,一時因為此時的皇帝急需人才,二是因為他舍不得這位和自己共事了多年的老臣?墒窃诳吹剿囊庖褯Q后,便也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在送別劉統(tǒng)勛時,皇帝半開玩笑的問他:“你確實是一個大忠臣,你對于國家的貢獻我都是看在眼里的,可若是你以后的孩子不忠于國家該怎么辦?”

劉統(tǒng)勛以為皇帝是在懷疑自己的忠心,本就對皇帝忠心耿耿的他在回家后,二話沒說便將自己的兩個兒子給殺了,正當他準備殺劉墉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劉墉早已經跑沒影了。

劉墉為了保命攔住了太后的圣駕,并向太后說明的原委,于是太后便當即下令封劉墉為“御兒干殿下”,也就算是太后的干兒子,這才使得他在后來保住了性命。

  1. 版本二

這個版本的大概意思是說劉統(tǒng)勛的兩個兒子觸及了國家的法律,被他自己親手給殺掉了。在太后聽說了這件事情后非常的可憐劉家。有一天,太后召見劉墉,為了考驗他的聰明程度,一直在問他問題,而劉墉也是對答如流,也正是如此得到了太后的喜愛,并一高興便封他為“御兒干殿下”。

3

據民間傳說,劉墉的父親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忠心,先后殺了倆兒子。等到殺劉墉的時候被太后攔了下來,感慨過后認劉墉為御兒干殿下,后來就有了三千歲的稱號。



歷史上劉墉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什么壞人,對于和珅的態(tài)度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說白了就是表面上恭維,其實私底下跟和珅不是一種人。因為當時和珅深受皇帝的信任,自己也只好圓滑著點來,不然得罪了和珅,不會有好果子吃。

清代的昭梿歸納這個人是說“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可以說在官場上可軟可硬,他可以為了一時的不快說個明白,也可以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憋著不說。這樣的人你看似對他很了解,但其實城府很深。對你展示的也只是他的表面而已,否則他就不會在官場上混的這么風生水起,雖不比和珅,但在和珅死后也逍遙了一番。

4

劉統(tǒng)勛要退休,被皇帝(好像是乾。﹩枴耙侨蘸竽愕膬鹤硬蛔鲋页,不就毀了你的名聲么?”,劉統(tǒng)勛于是就當著皇帝面用鍘刀閘了兩個兒子,劉墉;^跑了,求太后救他,于是當了御兒干殿下,敕封三千歲。

5

答:劉墉的父親為了表示對皇上的忠心,先后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當要殺劉時,太后起了愛慕之心,收了劉墉做了御兒干殿下,固此劉墉就成了三千歲。

6

野史:乾隆誤會中堂劉統(tǒng)勛有以謀私。劉統(tǒng)勛為官清廉但是不知通,為自證清白要將三個兒子一一用鍘刀鍘死。大兒子二兒子都被劉統(tǒng)勛“君臣父子”的倫理規(guī)矩套住,被迫過來受死。

劉墉比較機靈,為求活命倉皇逃跑,正好偶遇太后路過,央求太后救命,(劉墉當時應該是還是個小孩),太后責問乾隆為何逼迫劉統(tǒng)勛,并封劉墉為“太后御兒干殿下”劉墉排行老三,又稱三千歲。讓劉統(tǒng)勛不再殺劉墉。

7

皇帝懷疑他爹以權謀私,他爹為了表示對皇帝的衷心,親手殺了他大哥二哥,劉墉為活命逃跑,去央求太后救命,太后收他為御兒干殿下,敕封三千歲。知道了嗎

8

據民間傳說,劉墉的父親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忠心,先后殺了倆兒子。等到殺劉墉的時候被太后攔了下來,感慨過后認劉墉為御兒干殿下,后來就有了三千歲的稱號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