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敢稱三千歲?三個王爺千歲相加之和?這必須是野史!
劉墉是大學士劉統(tǒng)勛的兒子,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用墨厚重,由此世人便稱他為“濃墨宰相”。
劉墉與紀昀紀曉嵐、 和珅并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三人之中劉墉的段子雖然不是最濃墨重彩的一個,但也頗具喜劇感,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特別的稱呼叫“劉羅鍋”。
而且還有民間相傳,劉墉是太后的干兒子,并稱之為三千歲。其實這只是個野史罷了,歷史上并有真實記載關于劉墉稱為三千歲這件事,除非他活膩歪了。
野史段子關于劉墉為什么稱三千歲的說法,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電視劇中出現(xiàn)的狗血劇情。
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是大清王朝的一位難得的兩朝元老,為人正直,對朝廷可謂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年邁的劉統(tǒng)勛深知自己已經力不從心,再難為朝廷效自己的微薄之力了,所以便向乾隆皇帝遞交了自己的退休申請。
乾隆皇帝看了劉統(tǒng)勛的申請后,想要挽留劉統(tǒng)勛,可是劉統(tǒng)勛已下定決心退休,所以只好批準了他的申請,并對劉統(tǒng)勛好好撫恤一番。之后乾隆皇帝便隨口對劉統(tǒng)勛說:“你的忠心我知道,但是日后你的兒子們對朝廷不忠該怎么辦?”
劉統(tǒng)勛聽了乾隆的話后,便知皇帝懷疑他有不二之心?墒莿⒔y(tǒng)勛這個人本來就是個清正廉潔之人,對于皇帝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剛正不阿,但不懂得變通的劉統(tǒng)勛回到家為了向皇帝證明自己的忠心,于是就把他的三個兒子召集過來,然后拿出鍘刀,二話不說就要鍘兒子的狗頭。
都說虎毒不食子,可是這劉統(tǒng)勛居然要鍘自家兒子的頭。劉墉的大哥和二哥都信奉“君臣之命”,所以沒一會兒就人頭落地了,輪到劉墉時劉統(tǒng)勛才發(fā)現(xiàn)人已經無影無蹤了。
其實劉墉看到此場景時早就被嚇得當場就溜了,慌不擇路地往家門外跑去,不遠處便看到太后的鑾駕隊伍,急病亂投醫(yī),也不管不顧,飛奔著向去太后轎子面前,噗通跪下,求太后救他一命。
太后見到此場景后就問劉墉何事如此慌張,劉墉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向太后說明,太后聽后便明白其中緣故,原來劉統(tǒng)勛閑來無事在家鍘兒子玩,而且這件事還與兒子乾隆皇帝有關,一聽馬上火了。
于是馬上移駕回宮,把乾隆皇帝叫來臭罵了一頓,隨后便親自封劉墉為“御兒干殿下”,又封“三千歲”,意思是以后劉墉就是皇帝的干兄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殺的。
第二版本比第一版本更為奇葩,說的是劉統(tǒng)勛的大兒子和二兒子觸犯法律,被劉統(tǒng)勛知道后一氣之下就將兩人都用鍘刀鍘了。
劉墉是家里的老三,從小就很聰明也很頑皮,但他知道兩個哥哥都被父親鍘死了,所以他就很害怕自己也被鍘上那么一下。
一次偶然機會,劉墉出去玩耍,這家伙太頑皮,不小心就撞到了太后去廟里燒香還愿回宮的隊伍,于是就驚動了太后,劉墉被帶到太后面前,太后一問就便知劉墉是大清忠臣劉統(tǒng)勛的三兒子。
太后知道劉統(tǒng)勛親自把自己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鍘死了,所以有點心疼劉墉這個可憐的孩子。心中不免產生了想要保住劉墉的想法,于是出了幾個問題考劉墉,聰明的劉墉回答的非常好,而且也讓太后很滿意,于是當場就封劉墉為“御兒干殿下,敕封三千歲,見官大一級”!
從此之后人們就認為劉墉是乾隆皇帝的干兄弟,于是就稱劉墉為三千歲。
以上兩個版本的故事就是劉墉稱三千歲的原因,但這兩個故事都只是民間傳說,是野的不能再野的段子了,任何歷史記載中,劉統(tǒng)勛并沒有遞交退休申請,也沒有親自鍘兒子這種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