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謝邀請。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愿意好好讀書,才能讀進去書。如何讓小何明白大人的不易,個人覺得身教勝于言傳, 實踐和讀書缺一不可。

首先是大人們自己要做好。

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其中尤為關鍵的一點是,不能自己懶惰,讓孩子勤奮。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事件,一個孩子的父母在下午三點半以后就不再看手機。為什么?因為孩子三點半放學,三點半以后都是他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這個孩子相處的時間里,他或讀書,或勞動,讓自己忙碌,孩子看到他的行為,會不自覺地效仿。

如果大人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里,看手機看電腦看電視,或者無所事事。作為一個孩子,會很好奇你在干什么?他在好奇中,很容易就學會了你懶惰或者不好的習慣。

這就是為什么書香門第的孩子,容易學習好,考上好大學,最終成才的原因。

讓孩子多親身實踐。

如果可以的話,讓孩子跟著你上一天班,過一天你的生活,了解你的工作。這樣在你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親身實踐,再把你工作的辛苦說出來,孩子會深刻理解到你的不易。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一些比較實在的,有些體力勞動的社會實踐。

今年春節(jié)在老家,由于不能回去,我和兒子就在地里鋤地。鋤地是一件比較辛苦的工作,一邊鋤地一邊給孩子講糧食的來源。鋤地開始的時候,兒子很感興趣,干勁兒很大。可是沒過一會兒,就干不動了。這個時候我便鼓勵孩子加油,一起努力,制定一個小目標,完成它。

完成目標以后,你不用說,孩子自己都會感嘆道: 真累呀!那天鋤完地以后,孩子自己說,我還是回去寫作業(yè)吧。這樣的教育效果顯然要好很多。

所以說,在實踐中給孩子講道理,孩子更容易理解。

讓孩子多讀書,培養(yǎng)孩子讀書的興趣。

讀書和實踐缺一不可。

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如果我回家,空閑的時間看書,孩子也會拿一本書跟著看。如果我在玩手機,孩子則會看電腦或者看電視。

所以,作為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孩子面前看書學習尤為重要。培養(yǎng)一個習慣至少需要24天,所以作為父母至少要堅持一個月以上,一個月里,堅持在孩子面前看書,讓孩子也跟著看書。直到孩子養(yǎng)成自覺看書的習慣。

孩子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以后,作為父母就要輕松的多。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道理。孩子的看書的過程中會學到很多人生的道理,看書多了,孩子自然會越來越懂事,而且知識面也會越來越寬廣,好奇心會越來越大,從而自覺地學習,看更多的書,認識這個世界。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身教勝于言傳,實踐和讀書缺一不可。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只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關注留言交流,解讀人生,品味人生,過好人生。我是@不說話只釣魚 @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怎么讓小孩明白大人的不容易,好好讀書?

很多家長費盡心思,拼命地工作,什么都做,試圖讓孩子明白,家長太不容易了,你要理解家長的苦心,要好好學習,但很奇怪的是,家長越勞累,孩子越不知情,越不懂得珍惜。

讓孩子知道家長的辛苦,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知道努力,首先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比如引導孩子做家務,管理家庭事務,孩子做得多,動手能力就會提升,同時會懂得家長的艱辛。少溺愛,有東西大家都有份,不能形成吃獨食的毛病,長大了也知道懂得與別人分享,知道換位思考,否則,他認為什么都應該是他的。

一個從小溺愛大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上學了家長要求孩子學習,孩子問為什么要吃苦學習,家長說學習可以改變命運,孩子說,我現在要什么有什么,通過吃苦要什么沒什么,命運這樣改變的話,我才不改。聽著是個笑話,但反應了很現實的問題。

再就是學習是一個爬坡的過程,要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總失敗,就不會喜歡學習。

3

感謝邀請:

人之所以好好吃飯并不是因為別人餓了,而是自己餓了自己需要。同樣,不可能有孩子因為覺得父母辛苦而好好學習,這就是我們看到網絡報道很多貧困家庭孩子逼迫父母為自己購買時髦衣服、時尚玩具、高檔化妝品與昂貴手機的根本原因。

成長陪伴

1、父母的痛楚不能”轉嫁”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動力

有很多家長自己感覺生活不容易,往往就寄希望于孩子能夠學有所成“出人頭地”。另外,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地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還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大有“大躍進”式培養(yǎng)孩子成長的意味。期待孩子能夠為自己贏回生活的尊嚴,實現自己未盡的理想。殊不知孩子并不是父母身體里的“蛔蟲”,根本不可能體驗到父母的痛楚,父母的生活痛楚也不可能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動力。孩子們擁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愛好和成長興趣選擇,他們有屬于自己認知世界的視角和認知高度。

朋友聚會人們時常愛玩一項“傳話筒”的游戲,給定一句話從某人開始,然后依次傳遞,過偶不了幾個人,原本的那句話就會變得“面目全非”。這是在同齡、同輩人之間傳遞短暫的訊息,尚且存在訊息快速“衰減”的現象。那么,對于人生成長目標這么宏大的目標,孩子又是如何能夠深入理解家長對人生成長的理解呢?更重要的是父母作為成年人,對社會認知的思維已經固化,對生活的認知也就是農民就已經以種植為主、工人以做工為主.....您又如何一定要求按照自己的方向,繼續(xù)讓孩子“子承父業(yè)”呢?

播種希望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偉大領袖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家長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讓身為大學高才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更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有家長認為應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交給學校,孩子上了學了,只要做好孩子學習中的“后勤部長”保障孩子身體健康、吃飽穿暖即可。于是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事項全權托付給了學校和老師,殊不知正是因為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撐、配合,學校是不可能獨自把孩子教育成才、成人的。學校教育提供的是標準化的服務,有區(qū)別也僅僅是孩子上課時與老師距離的遠近,然而教學活動中同班孩子在學習上所呈現出的高低起伏“天壤之別”,關鍵在于每個孩子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享有的家庭教育不同。專家認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從提升自身素質開始為孩子成長做榜樣,家庭教育需不斷與時俱進,家長只有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適應孩子成長需求、才能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成長環(huán)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諸多要求時,請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做到?讓孩子學習自己是否有拿起書本學習呢?如果您自己的未能做到的事情,您讓孩子做到他們會怎么想,孩子內心會平衡嗎?要求孩子有修養(yǎng)、有禮貌,而自己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合適嗎?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鏡中影”,透過孩子就能了解其父母的為人和修養(yǎng)。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應該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之后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言行習慣。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想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孩子,僅僅靠說教是根本行不通的,關鍵還是調整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特別是家庭環(huán)境。世界上有眾多學科,卻唯獨沒有為人父母的科學,這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針對孩子的家庭教學活動需要父母與孩子們一起從做中學、與孩子一起成長。

體驗收獲

2、你的痛不可能成為我的痛

家長有應付生活的煩惱、干好工作的難處,這是孩子無法理解的。同樣,孩子也有諸多的成長煩惱,比如孩子之間誰和誰成為朋友、誰在****方面最棒.....這些孩子的成長煩惱也是家長無法理解的,也就是說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你的痛不可能成為我的痛”。這也是很多孩子和同伴兒無話不談,而回到家中就成為“木魚”的根本緣由,家長不理解孩子、不傾聽孩子的心聲,進而出現親子間交流“斷代”。

以我自己為例,小時候家在農村,家庭條件差,很多同伴兒都因家庭困難而無法完成小學【那時還未實行義務教育】。我們家父母算是對孩子上學上心的,無論如何都想辦法借錢為我們交齊學費,讓我們能夠上學。但是,他們也有落實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直教導家庭有多不容易、借錢有多難,總是期望我們能夠好好上學、不辜負他們的培養(yǎng)。由于家庭條件限制和認知上的差異,我們的學習被限定在課本范圍,家中沒有增加任何課外書籍,也不鼓勵我們學習與課本無關的知識。因此,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學習除了課本幾乎沒有其他內容。小學時間還好,鄉(xiāng)村小學考試也都是小范圍的出題,學習也沒有什么壓力?梢坏街袑W就開始感覺學習乏力了,課本知識學習好了,但是缺乏課外知識,更是在于同學交流過程中逐漸顯得有“代溝”。久而久之,性格就變得孤僻起來,學習上也就變得不輕松了,學習思路打不開、成績與見識也上不去。

俗話說:“處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煩惱。家長與孩子分屬不同時代的人,在各自的成長道路上行走,很難得找尋到較大范圍的交集。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應主動“變頻”,變到能夠與孩子有更多交集的那個頻道,以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實現人生第二次高速成長。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教導孩子認知世界,孩子也會反饋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們能去重新審視、認知這個世界

教育是最高階的儲值方式

3、找到同頻之道

人生學習成長的更不目標就是獲取相對于同伴的成長“優(yōu)越感”,克服自身成長歷程中的“自卑”心理。人生成長受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綜合影響,成長既需要從家庭中獲取能量,有期待能夠擺脫家的“束縛”,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管教“束縛”;人生的成長是社會性的,需要從社會中獲取成長資源,也只有參與社會分工勞動才能獲得社會對個人成長進步的認同,增強融入社會生活的參與感是每個人成長進步最大的動力源泉。

陪伴孩子成長、自我成長,家長與孩子最大的生活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獲得更多的成長資源,更好的融入社會群體生活,孩子融入他們的同伴而圈、父母結識更高能量的朋友。成長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予孩子成長示范,與孩子同步成長,在成長、進步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交集。所以,教導孩子好好學習的關鍵就是給予孩子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準備好孩子學習的物質保障與知識保障】,與孩子一起學習,成為孩子學習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引導孩子悟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成長進步之道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愿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yǎng)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yè)——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癥+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yè),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游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4

謝謝邀請??想讓小孩明白大人的不易好好讀書,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困擾著無數的父母。有一個同學的經歷很有啟發(fā)……

早年的時候,這個同學學習成績并不是特別的優(yōu)秀,每天和大多數的同學們一樣,該玩耍玩耍。

有一年暑假過后,這位同學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非常努力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后來考上了不錯的大學……

若干年以后,偶然相遇,談起這件事情,問同學為什么一個暑假,變化會那么多大,同學說在暑假期間,他父母把他送到了一個做小生意的親戚家,在親戚家他需要幫親戚干活,經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而能夠賺到的錢卻極為有限……

經歷過那個暑假之后,他發(fā)誓要好好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免將來過上那樣的生活……

讓人明白事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去親身經歷,然后才會有切身體會,有所改變!

5

想說讓小孩體會大人的不容易,估計得等他長大成人了吧,只有等他為人母為人父,他才會切身感受到做父母的不易。我們不也是這么過來的嗎?父母的規(guī)勸,我們當耳邊風,父母的提醒,我們嫌嘮叨。

我們對孩子都充滿了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常常會恨鐵不成鋼,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會在父母的身邊會無拘無束,會釋放自我。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會對孩子有更多的要求,希望他們將來能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可是揠苗助長,是我們想看到的嗎?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定的可塑性,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我們提醒他,教育他,幫助他,相信你的孩子,我們能做的的,就是靜待花開??,他一定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



6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也是為人父!同樣面對如此的問題!通過學習、引導現在我小孩棒了很多!希望我經驗能帶來幫助!小孩開始就像一張白紙,后面會變成什么樣!我們大人的引導很關鍵!所謂人生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要從小教育!想讓小孩理解大入的不容易可以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引導小孩!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ff000782f11f0ebbb6

7

額,我大概能明白為什么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剛存了一張圖,大概是想要它。

我的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錯誤,便是擁有父母。

8

感謝邀請!

其實,小孩不是不明白大人的不容易,他們只是不知道大人所做的事情需要怎樣的付出!

孩子知道這件事情需要付出多少了,自然我就知道去理解做這件事情的人了!

我的學生現在八年級,十四五歲,也是愣頭青,看什么都簡單的年紀!

我經常跟他們聊,告訴他們:

我知道你們現在的學習很累,我也知道你們覺得你們付出了很多、犧牲了很多!
但我要告訴你們的是,看看你們的父母、老師,他們在做的事情要比你們現在的學習困難得多!也不要覺得你們現在的壓力大,畢竟你們還沒面對吃飽穿暖的壓力!
所以,你們付出的還不夠,再多付出些吧,更多一點體會大人的不容易!

其實最好的“告訴”就是讓他去做、去體會!如果沒有孩子能去親身體會的環(huán)境,那就拿大人做的事情與他們的現在去對比給他們看!

9

首先為孩子樹立正確讀書觀念!要讓孩子充分明白讀書的重要性,讀書就像讀生活,生活當中分360行,書中也分360行,總有一行是孩子喜歡看的,愿意學的。我不要求你,成績滿分。我只想讓你,在學習的年齡段多讀書,步入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

你喜歡什么行業(yè)?你喜歡的行業(yè)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技能?等等問題,讀書都可以告訴你正確答案。

給孩子樹立讀書觀念之后,我們帶孩子去實踐。

多問孩子步入社會做什么?然后父母帶孩子去工作實踐。我相信每次實踐后孩子都會有新的體會,也能夠理解父母早起晚歸,生活不易,但是很充實。(實踐之后父母做好正確引導,會有意想不到收獲)

只有孩子實踐的多了,接觸的多了,才能更多的理解父母。


10

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正面管教孩子,并持續(xù)下去,會有很好的效果!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0b00058e50912f21af\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