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人之所以好好吃飯并不是因為別人餓了,而是自己餓了自己需要。同樣,不可能有孩子因為覺得父母辛苦而好好學習,這就是我們看到網絡報道很多貧困家庭孩子逼迫父母為自己購買時髦衣服、時尚玩具、高檔化妝品與昂貴手機的根本原因。
成長陪伴
1、父母的痛楚不能”轉嫁”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動力
有很多家長自己感覺生活不容易,往往就寄希望于孩子能夠學有所成“出人頭地”。另外,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地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還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大有“大躍進”式培養(yǎng)孩子成長的意味。期待孩子能夠為自己贏回生活的尊嚴,實現自己未盡的理想。殊不知孩子并不是父母身體里的“蛔蟲”,根本不可能體驗到父母的痛楚,父母的生活痛楚也不可能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動力。孩子們擁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愛好和成長興趣選擇,他們有屬于自己認知世界的視角和認知高度。
朋友聚會人們時常愛玩一項“傳話筒”的游戲,給定一句話從某人開始,然后依次傳遞,過偶不了幾個人,原本的那句話就會變得“面目全非”。這是在同齡、同輩人之間傳遞短暫的訊息,尚且存在訊息快速“衰減”的現象。那么,對于人生成長目標這么宏大的目標,孩子又是如何能夠深入理解家長對人生成長的理解呢?更重要的是父母作為成年人,對社會認知的思維已經固化,對生活的認知也就是農民就已經以種植為主、工人以做工為主.....您又如何一定要求按照自己的方向,繼續(xù)讓孩子“子承父業(yè)”呢?
播種希望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偉大領袖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家長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讓身為大學高才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更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有家長認為應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交給學校,孩子上了學了,只要做好孩子學習中的“后勤部長”保障孩子身體健康、吃飽穿暖即可。于是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事項全權托付給了學校和老師,殊不知正是因為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撐、配合,學校是不可能獨自把孩子教育成才、成人的。學校教育提供的是標準化的服務,有區(qū)別也僅僅是孩子上課時與老師距離的遠近,然而教學活動中同班孩子在學習上所呈現出的高低起伏“天壤之別”,關鍵在于每個孩子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享有的家庭教育不同。專家認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從提升自身素質開始為孩子成長做榜樣,家庭教育需不斷與時俱進,家長只有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適應孩子成長需求、才能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成長環(huán)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諸多要求時,請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做到?讓孩子學習自己是否有拿起書本學習呢?如果您自己的未能做到的事情,您讓孩子做到他們會怎么想,孩子內心會平衡嗎?要求孩子有修養(yǎng)、有禮貌,而自己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合適嗎?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鏡中影”,透過孩子就能了解其父母的為人和修養(yǎng)。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應該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之后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言行習慣。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想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孩子,僅僅靠說教是根本行不通的,關鍵還是調整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特別是家庭環(huán)境。世界上有眾多學科,卻唯獨沒有為人父母的科學,這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針對孩子的家庭教學活動需要父母與孩子們一起從做中學、與孩子一起成長。
體驗收獲
2、你的痛不可能成為我的痛
家長有應付生活的煩惱、干好工作的難處,這是孩子無法理解的。同樣,孩子也有諸多的成長煩惱,比如孩子之間誰和誰成為朋友、誰在****方面最棒.....這些孩子的成長煩惱也是家長無法理解的,也就是說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你的痛不可能成為我的痛”。這也是很多孩子和同伴兒無話不談,而回到家中就成為“木魚”的根本緣由,家長不理解孩子、不傾聽孩子的心聲,進而出現親子間交流“斷代”。
以我自己為例,小時候家在農村,家庭條件差,很多同伴兒都因家庭困難而無法完成小學【那時還未實行義務教育】。我們家父母算是對孩子上學上心的,無論如何都想辦法借錢為我們交齊學費,讓我們能夠上學。但是,他們也有落實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直教導家庭有多不容易、借錢有多難,總是期望我們能夠好好上學、不辜負他們的培養(yǎng)。由于家庭條件限制和認知上的差異,我們的學習被限定在課本范圍,家中沒有增加任何課外書籍,也不鼓勵我們學習與課本無關的知識。因此,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學習除了課本幾乎沒有其他內容。小學時間還好,鄉(xiāng)村小學考試也都是小范圍的出題,學習也沒有什么壓力?梢坏街袑W就開始感覺學習乏力了,課本知識學習好了,但是缺乏課外知識,更是在于同學交流過程中逐漸顯得有“代溝”。久而久之,性格就變得孤僻起來,學習上也就變得不輕松了,學習思路打不開、成績與見識也上不去。
俗話說:“處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煩惱。家長與孩子分屬不同時代的人,在各自的成長道路上行走,很難得找尋到較大范圍的交集。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應主動“變頻”,變到能夠與孩子有更多交集的那個頻道,以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實現人生第二次高速成長。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教導孩子認知世界,孩子也會反饋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們能去重新審視、認知這個世界。
教育是最高階的儲值方式
3、找到同頻之道
人生學習成長的更不目標就是獲取相對于同伴的成長“優(yōu)越感”,克服自身成長歷程中的“自卑”心理。人生成長受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綜合影響,成長既需要從家庭中獲取能量,有期待能夠擺脫家的“束縛”,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管教“束縛”;人生的成長是社會性的,需要從社會中獲取成長資源,也只有參與社會分工勞動才能獲得社會對個人成長進步的認同,增強融入社會生活的參與感是每個人成長進步最大的動力源泉。
陪伴孩子成長、自我成長,家長與孩子最大的生活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獲得更多的成長資源,更好的融入社會群體生活,孩子融入他們的同伴而圈、父母結識更高能量的朋友。成長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予孩子成長示范,與孩子同步成長,在成長、進步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交集。所以,教導孩子好好學習的關鍵就是給予孩子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準備好孩子學習的物質保障與知識保障】,與孩子一起學習,成為孩子學習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引導孩子悟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成長進步之道。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愿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yǎng)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yè)——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癥+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yè),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游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