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陵里的大量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并且很可能是由【巴寡婦清】提供的。不過深度35米是不可能的,按照幾厘米的來算,就有100噸了,如果水銀的深度達到35深,以當時的生產(chǎn)力來說是達不到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陵內(nèi)“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從“相機灌輸”中可以看出,地宮水銀是以某種機器驅(qū)動著,以便形成川流大海、生生不息的效果,類似于一種“永動機”的效果。曾有瑞典科學家探測到秦始皇陵地宮內(nèi)很可能有一直徑為25米的青銅環(huán)狀物,這會不會就是那個“永動機”?


水銀有防腐的功能,并且極易揮發(fā),所以,考古學家檢測秦始皇陵的封土土壤時,才能檢測到超量的水銀。水銀還有劇毒,所以,一定程度上還能防盜墓賊。



考古學家探測到地宮長約140米,寬110米,高度在30米,其中墓室長約為50米,寬80米,高15米。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大致推測一下水銀的體積。除去墓室的面積,地宮內(nèi)還有大概11400平方米。而1立方米水銀質(zhì)量為13.6×103千克。



所以,假使水銀的深度達到1米,那就有155040×10×3千克了,也就是155040噸!這是當時的生產(chǎn)力遠遠達不到的。所以,地宮內(nèi)水銀的深度很可能不超過10厘米。并且,除了墓室外,地宮內(nèi)很可能還有其它的陪葬之類的,也會占據(jù)一些空間,所以,考古學家推測,地宮內(nèi)的水銀可能在100噸左右。


100噸,這在當時已經(jīng)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了。而這些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就在秦始皇陵不遠的陜西旬陽就有汞礦群,這些汞礦至今仍在開采中。考古學家在這些礦群中發(fā)現(xiàn)了近千個是在古代就被開采了的。并且,當?shù)厝嗽谶M礦前會祭拜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又是誰?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一個女人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巴寡婦清。“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shù)世,家亦不訾!“丹穴”就是丹砂礦,也就朱砂,是古代煉制水銀的原材料。對于寡婦清家族的丹砂礦的規(guī)模,《漢書》中有:“巴寡婦清,其家族數(shù)代壟斷丹砂經(jīng)營!“壟斷”這個詞直接體現(xiàn)了其家族的丹砂礦的規(guī)模。



以往都認為“巴寡婦清”的“巴”指的是四川,其實,也有可能指的是大巴山,而陜西旬陽在古代是屬于大巴山的范圍的,所以,“巴寡婦清”很可能是“大巴山的寡婦清”的意思。正是因為寡婦清及其身后的家族貢礦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了大量水銀,所以秦始皇才會為其建“懷清臺”。不過,這也是一種推測。


從交通運輸方面來說,就近取材也是更合理的方式,陜西旬陽距離陜西大約有100公里,中間隔著秦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了。至于巴寡婦清是不是陜西人,或者巴寡婦家族有沒有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水銀,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確認。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留言互動!

最佳貢獻者
2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保意思就是說,用水銀澆灌出了當時國內(nèi)的大河江流。這些水銀被灌注在地宮之中,如果真的存在的話,那么,應該有一片地方,水銀里的汞的含量,應該明顯增加,而且根據(jù)這些水銀的分布,應該能繪出大概的國內(nèi)江流的分布圖。

近代的探礦技術(shù)非常先進,就是很深的地底,都能探明一些礦物的儲量。我們國家的工作者使用這類技術(shù),對地宮內(nèi)進行了探測,得出的結(jié)論是:地宮內(nèi)部汞的含量明顯高于外圍,并且含量高低各不同,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在地圖上暗合我國的黃海、渤海海域分布。

所以,司馬遷的記載屬實,地宮之內(nèi)確實有水銀,而且確實如史書中所載,澆灌成了海域分布圖。

而秦始皇陵地宮在封土堆的正下方,距離地表有35米深,東西長170米,寬145米,如此大的地方,專家對水銀澆灌的用量做了一個估計,大約在100噸左右。100噸的水銀,那是劇毒物質(zhì),揮發(fā)出來毒氣可以致死,要運到地宮里面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不過,制造這么多的水銀,同樣不是一件易事。

那么,究竟這些水銀是從何處所得?如何得到的?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就繞不開當時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婦女——巴寡婦清。

巴,是秦國地名,一般是說現(xiàn)在的四川。寡婦,是說這婦人沒了丈夫,寡居在家。清,才是這個婦女的名字。

那么這位叫“清”的寡婦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呢?在《史記》中記載著秦國的兩個超級富翁,富到什么地步呢?書中是這樣寫的:禮抗萬乘,名顯天下。

就是說,這兩個富豪,連秦始皇都對他他們以禮相待。我們知道,這位脾氣不大好的君主,可是消滅其他六國的人物,是真正的殺人不眨眼,可是這兩個商人的財富,多到了讓他都要禮讓的程度。

這兩個富豪中,第一個是個搞畜牧業(yè)的,把馬匹喂好了賣到國內(nèi),賺到的錢又買了國內(nèi)的珠寶、絲織品等東西,獻給北方的游牧民族,又從哪里得到巨額賞賜——數(shù)不盡的肥羊和駿馬。

另外的一個富豪就是這位巴寡婦清。說她的先祖得到了一個丹礦,由此發(fā)財,富可敵國。丹礦是什么東西?為何這么能賺錢?其實,丹礦就是朱砂礦。我國古代很多貴族、道家都喜歡冶丹,以求長生,這丹藥里最重要的就是朱砂,所以這家人越來越富有。

而據(jù)說朱砂經(jīng)過提煉后,就能得到水銀,而且“清”既有錢財又有人手,所以為建始皇陵大規(guī)模冶煉水銀的重任,非她莫屬。

所以,這皇陵里面的水銀,不能說全部,但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水銀,必然是從她家的丹礦中提煉的。不過,巴蜀自古交通不便,運送起來還是成本很高,而當時在貴州、陜西的一些地方,也有丹礦的開采,所以為了節(jié)約成本,可能這些地方也會被采購一部分。

所以,這地宮里面的水銀,應該是寡婦清和其他地區(qū)一起進獻而來的。

3

如果是說秦陵有水銀這點是肯定的,但若說有35米深則十分可疑了。考古學家曾利用遙感和物探技術(shù),測量從封土到地宮的深度是35米,中國地質(zhì)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證實,通過物探確實感知到明顯的汞異常,但有沒有35米這么高是非常令人懷疑的。

修秦始皇陵的四個目的。

秦始皇陵又簡稱秦陵,現(xiàn)在陜西省臨潼縣以東約4公里的驪山北麓,從秦始皇繼位時就開始修建了,一直持續(xù)到他駕崩,也就是始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修了大概有37年,也就是說秦始皇這輩子都在策劃自己死了住哪。

這么長的時間完全可以修建一座與世隔絕、機關重重、獨一無二的堅固墓穴。而在封土之下澆灌水銀,當然是有一定的目的。一是為了防止盜墓,汞是劇毒,大量吸入可致人死亡。

二是秦始皇水銀流經(jīng)之地是有所設計的,水道分布恰與中國的渤海、黃海位置相符,秦始皇死后還統(tǒng)治著一個偌大的地理空間。

三是保持尸體和隨葬品的不腐。

四是筆者猜測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之術(shù),汞是煉長生不老丹的主要原料,大概死后他還想著哪天起死回生也未可知。

從封土到地宮的深度是35米需要多少水銀?

地宮注滿水銀已經(jīng)過實證,但相信水銀深達35米的傳說,大概是從歷史文本中演繹出來的。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最早關于水銀的記載,認為地宮里“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里也說道:“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也說過地宮:“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勢”。

可以看出在司馬遷之后,許多歷史學家也都基本繼承了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在《史記》里引用的資料應該說比較可靠,畢竟?jié)h朝掌握秦陵地宮構(gòu)造圖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司馬遷也有資格接觸到這些材料。

根據(jù)以上說法,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來推測,35米深的海比較符合,但是他們忽視了35米深究竟需要生產(chǎn)多少水銀才能滿足。

有人計算,根據(jù)地宮偌大的面積,35米深大概需要13000多噸,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shù)手段,每年出產(chǎn)不過900多噸水銀。

給秦陵提供水銀的被認為是以出產(chǎn)水銀聞名的四川涪陵汞礦,也就是“巴寡婦”所在地,但這個礦一直到清朝也僅能進貢300來斤。

長生不老的傳說。

“巴寡婦”又叫巴清,在這里經(jīng)營著全國最大的丹砂生意,丹砂用火燒能生成水銀,水銀中倒入丹砂又會還原成丹砂,這種生生不息的循環(huán)之術(shù)給丹砂賦予了神秘的不死神藥特性。

巴清也被認為是巫師中的一員,也是當時最具權(quán)威的巫師,她專門研究不死神藥,因此成為了掌握丹砂的頭號大boss,巴清的家族也是累世控制著這里的丹砂出產(chǎn)。

即便是這樣一位人物,在當時可產(chǎn)出水銀的量也是有限的,想要滿足35米高水銀的要求十分困難。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是毋庸置疑的,但35米高有些不切實際。

古代君主在生前給自己修建的陵墓又叫“起壽陵”,本是希望自己能夠活得更久一點,無奈始皇帝在東巡途中薨然去世,李斯、趙高密謀篡權(quán),最終決定“秘不發(fā)喪”。就這樣為了掩人耳目,秦始皇雖然人已經(jīng)死了,還是按照原定的路程走了一遍。

這么長時間在路上,臭味連鮑魚都遮蓋不了,估計最終葬到驪山陵墓里的始皇帝已經(jīng)變成尸骨也未可知。未及長生,肉身已毀,想要長生不老更是遙遙無期了,可嘆!

4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是很多考古愛好者所關注的一個問題,乍一看上去,能研究的都研究了,但是由于至今秦始皇陵的地宮也沒有發(fā)掘,所以留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當然也就有了討論的必要性(不少學者也要以此謀生。。。)。

不難看出,在題目當中,題主提到了兩個信息:

  • 第一,秦陵中有水銀;

  • 第二,水銀深度為35米。

應當講,這兩方面的描述基本符合實際,但是也存在不夠準確的地方,哪里不準確?我們慢慢分析。

先來說水銀是否存在。

盡管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地宮里有水銀所形成的江河湖海模型,而且也為后世的文人所采信,但我們今天之所以敢斷言秦陵之中有水銀,不是因為迷信司馬遷,而是因為科學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上做了檢測。

△秦始皇陵園平面圖

1981-1982 年,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的工作人員和秦俑考古隊合作,在秦始皇陵封土(即墳丘)及周邊利用科技手段測試了水銀含量,這一測還真是嚇了一跳——測試結(jié)果表明,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區(qū)域,存在一個水銀含量非常高的分布區(qū)。這個分布區(qū)有多大?竟然有12000平方米,接近兩個足球場的大小。水銀含量有多高呢?最高處是周圍正常土壤水銀含量的幾十倍,平均值也相當于周圍正常土壤的7-8倍。△秦陵水銀含量測量結(jié)果

我們知道,秦始皇陵的封土是一個大土堆,它是人工修筑而成的,利用的原料就是從周圍取的土,根據(jù)史書記載,這些土很可能是在陵園外修建“魚池”時所挖的土?墒囚~池遺址的土壤很正常,并沒有超高的水銀。由此,我們就可以判斷,封土的異常不是因為土壤本身,而是因為地宮。地宮中一定有大量的水銀,水銀不斷揮發(fā),向上方滲透,因此封土的土壤也逐漸吸收了很多水銀。


再來說水銀的深度問題。

水銀在地宮里,這里所討論的水銀的深度其實也就相當于地宮的深度,而不是水銀本身有多深。那么,秦始皇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史書記載不詳,只告訴我們?yōu)榱送诘貙m,曾經(jīng)“穿三泉”,也就是挖透了地下水。地宮具體的深度,有很多學者進行過推測,有人說20多米,有人說50多米,還有外國學者推測為500-1000米。ㄟ@個說法是最不靠譜的,可以忽略)

考古的辦法能不能奏效呢?可能有朋友會想到洛陽鏟這個“神器”。的確,直至今日,洛陽鏟也是非常的考古勘探工具,可以比較準確地告訴考古學家地下的遺跡情況。普通的墓葬,用洛陽鏟鉆一下,就知道基本尺寸了。不過,在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問題上,洛陽鏟也不好使。原因很簡單——秦始皇陵的封土太高了。這座封土的頂部距離今天的地表有50多米,相當于十幾層樓高,洛陽鏟很難將其打穿,也就更不用說打到地宮底部了。

所以一切的傳統(tǒng)手段,都被幽深的秦始皇陵地宮給pass了。

后來,仍然是請科技工作者利用物探手段,對秦陵的地宮進行了探測,探測出來的深度是30米左右,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大概的數(shù)據(jù),真實的情況可能是比較復雜的,所以說地宮深35米反而不準確。


最后說說水銀的來源。

我們已經(jīng)明確知道了秦陵地宮當中包含水銀,而且含量應當還不小。曾經(jīng)有研究者推測,秦陵地宮里鋪滿了水銀,總量達到100噸!

這個推測實在過于大膽,因此也引來了質(zhì)疑。比如,前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教授認為,在秦朝的生產(chǎn)力水平下,想要生產(chǎn)100噸水銀,是極為困難的。史書記載,北宋時一年的水銀產(chǎn)量才不過兩三千斤而已。所以,秦陵之中的水銀是很多,但絕不至于有100噸之多。

大量的水銀產(chǎn)自何方?很多人提到了一個女人——寡婦清。寡婦清,又名巴寡婦清,巴是她的籍貫,即巴郡,清是她的名。這個女子很有本事,雖然喪夫,但自立自強,她的家族世代經(jīng)營丹砂業(yè)務!妒酚洝酚涊d: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shù)世,家亦不訾。

丹砂,又名辰砂,是汞的化合物,可以入藥,可以做顏料,也可以用來煉制水銀。寡婦清的祖先發(fā)現(xiàn)了產(chǎn)丹砂的洞穴,幾代人都以此為業(yè),家產(chǎn)多到數(shù)不清。對這個女商人,秦始皇表現(xiàn)出了別樣的興趣,《史記》記載:

清,寡婦也,能守其業(yè),用財自衛(wèi),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

這段話的意思是,寡婦清依靠家族的產(chǎn)業(yè)來保護自己,沒有被人欺負,秦始皇認為她是“貞婦”,所以把她請到咸陽,還修筑了一座女懷清臺,用于紀念她?吹接行┗卮鹫f秦始皇納寡婦清為妃,顯然不符合史書記載,也不符合她的“貞婦”人設。秦始皇只是要尊崇寡婦清。

按說在秦漢時期,女子喪夫再嫁、離婚改嫁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兒,比如朱買臣的妻子,再比如漢武帝的母親王娡,都是改嫁過的。雖然當時也出現(xiàn)一些堅貞女子的榜樣,但應當還不至于僅僅因為一個女子的“貞”而如此大張旗鼓支持。所以有些學者推測,秦始皇之所以這樣,主要是看上了寡婦清的龐大丹砂產(chǎn)業(yè)。利用丹砂煉制水銀,才能給供給秦陵工程。

不過,事實是否如此?我們目前也還是無法獲知,以上僅僅是一個推測而已。

5

在史記的記載中,秦皇陵中珍寶無數(shù)、有永遠不會熄滅的長明燈、有水銀構(gòu)建而成的溪湖河海。

這種種的記載,無疑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使得人們對秦皇陵中的真實場景產(chǎn)生了幻想,幻想著里面的種種奇異以及壯闊場景。

如果是在古代,人們對秦皇陵絕對僅僅只局限于幻想,畢竟在古代人們只知道秦皇陵的大概位置,卻根本找不到秦皇陵地宮的具體位置,就算有著再多的想法,也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而現(xiàn)如今不同,在現(xiàn)如今,人們通過先進的探測技術(shù)早已經(jīng)確認到了秦皇陵地宮的具體位置,如果想要對秦皇陵進行考古挖掘的話,那么成功性將會很大。

當然,這得是在不考慮氧化對地宮中文物破壞的情況下,以現(xiàn)如今的技術(shù)雖然能輕易對秦皇陵地宮進行考古挖掘,但是想要在秦皇陵地宮文物不受到破壞的情況下進行考古挖掘,在現(xiàn)如今仍然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正因為這個原因,秦皇陵地宮從被發(fā)現(xiàn)到如今,都沒有被考古挖掘。

35米是秦皇陵地宮的深度

如果要說秦皇陵中的其他事物,我們確實無法確定其中的真假,因為長明燈的概念實在太過于離奇,只要接受過科學系統(tǒng)熏陶的人,都很難以相信這種事物的存在。

但是如果要說所謂的水銀溪河湖海,那么通過現(xiàn)在的技術(shù)手段,我們倒是可以有很大把握確定這個記載是真的。

在現(xiàn)代探測到了秦皇陵地宮的具體位置后,人們就對秦皇陵地宮的位置進行了金屬探測,發(fā)現(xiàn)在秦皇陵地宮的位置中,分布著非常大量的水銀物質(zhì)。

通過這點以及《史記》中的記載,我覺得我們是可以確定水銀溪河湖海的真實性。

只不過提問中所說這些水銀深35米的狀況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我們要知道,水銀的質(zhì)量非常大,一立方米的水銀就有13多噸重。

如果說秦皇陵中的水銀溪河湖海深達35米的話,那么以水銀溪河湖海的覆蓋面積,秦始皇將需要收集到非常恐怖數(shù)量的水銀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

這點不要說是那個年代了,即便是現(xiàn)在的水銀開采量,也是很難支撐得了這個需求的。

其實,只要對秦皇陵的一些數(shù)據(jù)有著足夠的了解,那么大家絕對立刻明白這個提問錯誤出在什么地方。

實際上,35米的深度指的是秦皇陵地宮的深度。

根據(jù)現(xiàn)如今一些考古學家的推測,秦皇陵地宮所處于的深度大概在水平面以下35米左右。

而所謂秦皇陵地宮水銀深達35米的說法,則純粹是提問之人把秦皇陵地宮深度和水銀深度混淆在一起造成的結(jié)果。

在任何公開資料或者史料記載中,都從來沒有說過水銀深達35米的說法。

唯一跟35米有關的,也就只有秦皇陵地宮的深度了。

水銀的實際深度以及來源

我覺得,真實的地宮水銀溪河湖海規(guī)模應該并不是多大。

要知道整個秦皇陵地宮的面積也才幾個足球場大,如果在這么一個封閉空間中用水銀模擬出天下的河流、湖泊、大海,必然是要縮小許多倍的尺寸。

在河流、湖泊、大?s小許多倍的情況下,深度也必然要縮減許多倍。

因此,水銀溪河湖海絕對不可能達到35米的深度,最有可能的深度應該只有那么淺淺的一層,至于具體到底有多深,在沒能挖掘秦皇陵的情況下,我們是無法清楚判斷出來的,我們所能確定的就是水銀深度不會太過于夸張。

而要說這些水銀是從哪里來的,答案很簡單,當然是那個時候的人們提煉出來的。

在很久之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jīng)掌握了水銀的提煉技術(shù),當時的人們主要通過一些類似于煉丹的方式從朱砂中煉制水銀。

秦朝時,如果人們能找得到足夠的朱砂礦,那么想提煉出大量的水銀并沒有太大問題。

在秦始皇還僅是一國之主的時候,他就通過四川女商人巴寡婦清之手獲取到了大量的朱砂、水銀。

在他統(tǒng)一了六國之后,獲取水銀的途徑就更多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籌備足夠的水銀是根本沒有問題的。

6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陵墓之中,的確曾經(jīng)有過水銀,而且總量十分驚人。但當時有沒有達到35米深,這些水銀現(xiàn)如今是否依舊在秦陵之中,卻是很令人懷疑的。

秦始皇認為功業(yè)大過三皇五帝,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小名叫始皇帝,以他一貫的作風,必然把自己的身后事也安排得前無古人。按照史書的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不僅前無古人,更是后無來者,我們只要看看兵馬俑就能知道,歷代帝王絕對沒有秦始皇這樣的驚人手筆。

秦始皇為了修建自己冠絕古今的陵寢,派出了他最信任的丞相李斯,每年征發(fā)僅百萬的勞役,并收集了六國的財富。李斯沒有辜負皇帝的厚望,帶著這些囚徒、民夫和軍人組織成的修陵大軍,在驪山旁開始向地下挖掘。

李斯覺得已經(jīng)挖到了很深的地方,就向秦始皇匯報: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按照李斯的說法,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已經(jīng)是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所能達到的極限了!秦始皇還不滿意,讓李斯帶人又向旁邊挖了三百丈,這才停下來。

秦始皇死在巡游天下的途中,秦二世即位后天下沸騰,造反者們很快就兵鋒直指咸陽,秦二世匆忙之間埋葬了老爹,轉(zhuǎn)頭去對于起義軍。不過即便是匆忙,天下的珍寶也裝滿了地宮,并且“下銅而致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海量的水銀被用來模擬江河大海,這就是秦始皇的驚世之舉。后世對于秦陵進行探測后,也的確證實了此地汞含量超標,秦始皇陵墓中存在大量水銀應該是確定無疑的,而且有很多研究者也考證了這些水銀的來歷,一是古巴蜀之地,這和當時巴蜀的著名女商人寡婦清有關,她的家族就是掌握了汞提煉技術(shù)而發(fā)達的。另一個來源是關中的公館汞礦,現(xiàn)代考察此處時,曾發(fā)現(xiàn)過漢代之前的采礦古井,這里的汞運送到秦陵無疑更方便。

解決了秦陵地宮中的確有汞、汞的來源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打開腦洞想像一下秦陵地宮中如今的模樣。

水銀泄地無孔不入,不管秦陵地宮的建筑技藝多么高超,肯定也不可能毫無縫隙,經(jīng)過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不管如何海量的水銀,估計也早已經(jīng)滲入了地宮的泥土之中,曾經(jīng)的江河大海,如今必然早已枯竭,只徒有型制而已。

更何況,即便這些水銀沒有滲入泥土,也必定早已揮發(fā)殆盡。我們普遍認為秦始皇的地宮至今保存完整,但其實它在歷史上也經(jīng)歷了眾多的劫難,保存完好的希望不大。據(jù)記載,項羽入關中后,不僅毀了秦陵的地面建筑,更挖掘了地宮;王莽末年,赤眉軍也挖過始皇陵,據(jù)說還將秦始皇的銅棺槨制成了兵器;再后來,黃巢、溫韜、石虎等人也都盜掘過秦陵,至于有沒有得手,已經(jīng)不得而知。

還有傳說,在漢代曾有個孩子放羊,誤打誤撞得跑到了秦始皇的陵墓,結(jié)果不小心引發(fā)了大火,使秦陵遭到嚴重破壞。

秦始皇的地宮,如果真的遭遇到這些損毀,哪怕只有一次,地宮也已經(jīng)是狼藉不堪了,水銀更早已揮發(fā)殆盡!

真希望那宏偉的地宮還在,秦始皇也靜靜地睡在他的豪華寢室里,周圍還有九鼎、金人等絕世珍寶,想起來就讓人迷醉!

原創(chuàng)不易歡迎關注。

圖片來源網(wǎng)絡,侵權(quán)聯(lián)刪。

7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最為神秘的陵墓之一,埃及金字塔雖然在世界上更加著名,但已經(jīng)被充分發(fā)掘,反而失去了神秘感。

神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呢,龐大而神秘的它,至今還沒有被發(fā)掘,而僅僅是一個殉馬坑——秦始皇陵兵馬俑,就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始皇陵,即驪山陵墓,修筑在驪山之中,隱藏在隱藏在驪山山體之下,是秦始皇生前為自己修建的巨大陵墓。驪山陵墓,耗費巨資,投入了無數(shù)的人財物力,但直到秦始皇去世,這座陵墓也沒有完全修好。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巨大陵墓,秦始皇陵最大的特點不是龐大華麗,而是十分神秘。

據(jù)說修建秦始皇陵的所有工匠在工程完工后全部被殺死在陵墓里,因此幾乎沒人知道秦始皇陵的確切規(guī)模、面積、構(gòu)造和內(nèi)部情況,就連盜墓賊都不敢光顧,所以我們只能靠一些文字記載來想象秦始皇陵的神秘。

秦始皇陵內(nèi)的水銀

記載秦始皇陵最全面、最詳細的文字資料是著名的大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 以水銀為江河大海 , 機相灌輸 , 上具天文 , 下具地 理 ”,說的就是秦始皇陵內(nèi)都是水銀。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墓內(nèi)確實有汞也就是水銀存在,而且含量很高,有的專家推測秦始皇陵的地宮內(nèi)有將近35米深的水,水里很可能充滿了水銀,所以便傳出了“秦始皇陵內(nèi)的水銀有35米深”這種謠言。

實際上,由于秦始皇陵迄今沒有發(fā)掘,誰也不知道地宮之下有什么東西,更不知道有多少水銀。專家判斷地宮內(nèi)有大量水銀主要是基于對土壤中汞含量的檢測。

可以肯定,秦始皇陵的地宮內(nèi)含有大量水銀,而水銀在常溫下是會蒸發(fā)的,蒸發(fā)的水銀會使得秦始皇陵內(nèi)空氣中的汞含量大幅提高。

長期以往,汞蒸汽會滲透到土壤中,使得地宮外土壤中的汞含量增加,從而被檢測出來,但這種情況下,秦始皇陵內(nèi)準確的汞含量是無法被測定出來的,只能是主觀臆斷。

大量水銀來自何處

大家都知道,水銀也就是貢,是一種特殊的化學物品,即便是當代也很難像銅鐵一樣被大批量地加工出來,何況是在古代。那么,秦始皇陵內(nèi)的大量水銀又是從何而來?

這些水銀都跟一個女富豪有關。

《史記》又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數(shù)世,家頗不貲。清寡婦,能守其業(yè),用財自衛(wèi),不見侵犯!

這段話是說巴蜀之地有一個寡婦叫某某清,她的祖上發(fā)掘了一處丹砂礦,靠著開掘丹砂礦,成為富甲一方,家產(chǎn)萬貫的土豪,并且一連好幾代都是土豪,這個寡婦雖是女流,卻擅長經(jīng)營,把家業(yè)干的紅紅火火。

所謂丹砂礦就是朱砂礦,是古代提煉貢最重要的礦藏。據(jù)文獻記載和地質(zhì)研究表明,四川巴蜀一帶確實有大量朱砂礦的存在,而且我國古人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煉制丹藥時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可以提煉出副產(chǎn)品——貢。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的時代,秦國既不缺乏丹砂礦資源,也不缺少提煉水銀技術(shù),因此秦始皇內(nèi)使用的大量水銀很可能跟這個“寡婦清”有著密切關系。

另外,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當初聽說這個“寡婦清”的事跡后,認為她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貞婦,對其特別優(yōu)容,甚至允許她養(yǎng)著一支武裝保護自己的產(chǎn)業(yè),足見對“寡婦清”的特殊優(yōu)待,我們可以大膽推斷,“寡婦清”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用水銀的最大供應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8

有水銀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想在安眠之所繼續(xù)統(tǒng)治著這偌大的大秦帝國。于是乎以“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就是用水銀來模擬現(xiàn)實中的江河湖泊。



而事實上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中國已經(jīng)有了在不用打開始皇陵的前提下,就能探測出陵墓中是否有水銀的實力。于是,在八十年代,在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院的協(xié)助下,考古學者終于證實了始皇陵的確有水銀的存在,且存儲量非常大。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院通過物探得出,始皇陵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而這種分布恰好就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這就足以證明《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說法并非是空穴來風,而是的確存在。



至于題主所說的水銀河的深度達35米,目前尚無實據(jù)可以佐證,所以尚不可知其深度到底是幾米。

但目前有考古工作者大概算出始皇陵水銀的存儲量是多少。《秦始皇陵研究》一書中作者對始皇陵水銀的存儲量做出了如下的推算:

在測知的12,000平方米的強汞區(qū)內(nèi),假如水銀的厚度暫以10厘米計算,則墓穴內(nèi)水銀藏量的體積為12億立方厘米。我們知道,汞在20℃時的密度是13.546克/立方厘米。那么,根據(jù)計算,始皇陵內(nèi)藏有水銀的理論數(shù)字應為16,255.2噸。但因為墓內(nèi)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需具有流動感就不應是平鋪地傾入墓底的,所以藏量就不會過于懸殊。而且“強汞區(qū)”也因“汞暈”的關系,自然就形成了測知的那個面積。如果按照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現(xiàn)代汞的生產(chǎn)能力,估計陵墓內(nèi)儲有水銀百噸左右,如果此數(shù)字能夠成立的話。由丹砂煉汞的比率(86.26%)推算,始皇陵內(nèi)的巨量水銀需由約115.928噸丹砂提煉。

所以據(jù)此預測,始皇陵的水銀儲存量大概是數(shù)百噸之巨,那這些數(shù)量龐大的水銀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目前史學界認可的說法,始皇陵的水銀主要是來自兩個地方,一是巴蜀,二是關中。



首先是巴蜀。巴蜀地區(qū)的河床丹砂與汞礦儲存量是秦時最為豐富的地區(qū),直至今日亦是如此,比如今銅仁市南25公里處的“萬山特區(qū)”,它的汞礦儲存量、產(chǎn)量都居國內(nèi)之首、亞洲之冠,在世界汞產(chǎn)量中也能進入前幾名。所以可想而知秦時,這一地區(qū)的丹砂、汞礦儲存量有多么的驚人。

因此,當年始皇帝陵所使用的水銀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巴蜀地區(qū)。而始皇帝能從巴蜀獲得如此數(shù)量的水銀主要是依靠一個女人,那就是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女企業(yè)家“巴寡婦清”。


當時巴寡婦清因家族手握開采丹砂(提煉水銀的原料)的獨特技術(shù),因此當時巴蜀之地的丹砂開采生意幾乎全被她所壟斷,她擁有著今重慶市南至貴州省東北部的所有丹砂礦藏。所以當時始皇帝就是在她的幫助,才得以從巴蜀獲得了大量的水銀。

當然,眾所周知由巴蜀入關中的蜀道,向來就是被譽為難如上青天的道路。要想從巴蜀將提煉水銀的原料運往關中,必須先翻越大巴山,然后再穿越秦嶺,才能到達。而在此過程中不僅道路崎嶇狹窄,凹凸不平,且還要過長江、漢江、溯嘉陵江,行“千里棧道”,可謂是困難異常,所以始皇帝絕對不可能完全依靠巴蜀來獲得百噸的水銀。


所以這個時候,剩下的水銀就需要靠關中地區(qū)的丹砂和汞礦儲存量來滿足所需了。

若問在秦時能稍微與巴蜀的丹砂和汞礦儲存量相比的,那必定是關中的陜西無疑。

熟悉陜西礦藏分布的應該都知道汞礦是陜西儲存量最為豐富的礦種之一,據(jù)今地質(zhì)資料顯示陜西已探明的礦產(chǎn)地各有7處,其中汞的儲量達到1.6萬噸,可想而知陜西汞礦的儲備量是很豐富的。而對于陜西的汞礦,自古早有開采的記載。如《宋史·食貨志》載:“水銀產(chǎn)秦、階、商、鳳四州,有四場”,而在宋朝陜西就屬于商州。



同時據(jù)目前地質(zhì)部門的勘探,在今陜西旬陽公館和竹筒兩鄉(xiāng)相接的大小青銅溝一帶就有一處長達百余里的特大汞銻礦床,這就是“公館汞礦”,其藏量居西北地區(qū)之首,名列全國第三位,而在這個汞礦種就存在著一個漢之前的古礦洞,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秦時這個目前還擁有著巨大儲存量的汞礦就已經(jīng)開始被開采。


而當時秦朝從這里運輸汞礦到咸陽可謂是十分方便,如從公館到兩河關(乾祜河同旬河交匯處),可溯旬河水運到寧陜,后沿子午道抵達長安,再轉(zhuǎn)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再如由山陽到商州,之后可直走武關道直達秦陵,全程更是不過230余公里。

所以秦時,始皇陵還有部分的水銀就是直接從陜西而來的,畢竟始皇帝不可能會眼睜睜的放著眼皮底下的汞礦不用,而過度的去依賴巴蜀的汞礦和丹砂。



當然始皇陵的水銀肯定還有少許是從全國其他地方運來的,畢竟完全依靠巴蜀、關中地區(qū)去聚集數(shù)百噸的水銀,以當時的技術(shù)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而如果依靠全國的力量去完成的話,則是完全有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

9

水銀,是化學元素汞(銾)的屬稱,易揮發(fā),是一種慢性劇毒,被后世稱為最具危險性的環(huán)境毒素。

那么,秦始皇陵中為何要用如此多的劇毒物質(zhì)呢?面對大量毒物施工人員又是如何工作的?究竟用量有多大、又有什么作用、又是怎么來的、又是怎么注入的呢?

放入大量水銀,是否與秦始皇求仙求長生有關

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生前對于求仙求長生極為熱衷,為此經(jīng)常服用煉金術(shù)士用汞和玉石粉末提煉出的混合丹藥,后來也因汞導致肝衰竭、腦損害而喪命。

因此,在他生前修建陵墓時,就讓工匠在墓室頂面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辰等星象圖案。同時,又在墓室中注入大量的水銀,代表江河大海,就算生前不能長生,也想求死后永生。對此,《史記》稱其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而北魏學者酈道元則認為水銀象征山川地理。

此外,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認為,地宮內(nèi)的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分布的位置相符,而且秦始皇也曾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想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

也就是說,注入大量水銀的“下具地理”,也有與“上具天文”相對應的意圖。

地宮中的水銀究竟有多少

雖然,司馬遷說地宮的深度“穿三泉”,《漢舊儀》中記載“已深已極”。但是,后世的專家通過研究推算,基本給出了準確的答案。

1962年,據(jù)考古人員推算,地宮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而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

2002年4月,我國再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考古勘察,確認地宮的高度為15米,相當于現(xiàn)在的4層樓的建筑。

也就是說,地宮的深度僅有15米,水銀深度又怎么可能是35米深呢?顯然又是謠傳。至于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推測的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則相信的人并不多。

那么,當時究竟在地宮中放入了多少水銀呢?

據(jù)秦始皇陵一號講解員說,專家初步推測出的結(jié)果是600噸水銀。但是,也有人提出疑問,以我國目前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水銀的工藝水平,年產(chǎn)量才有900噸左右,而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人們的生產(chǎn)工藝水平真有那么高嗎?

因此,至于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水銀量,目前多停留在推測預估的層面,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不過,1981年專家通過對土壤汞的測算,認為地宮中的“汞河、汞!尚未干涸。

地宮中的水銀究竟有何作用

據(jù)考古人員分析,地宮中彌漫的大量汞氣體,既是一種劇毒物質(zhì),也能形成一個密閉的隔熱層,更有殺菌防腐作用。

顯然,地宮中的水銀可以使入葬的尸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而且由于汞是一種劇毒物質(zhì),大量吸入可導致活物瞬間死亡,也能有效防患盜墓者的挖掘。

地宮中的水銀是如何注入的

一是,水銀會大規(guī)模揮發(fā),影響百川江河大海的視覺效果;

二是,水銀揮發(fā)形成的毒氣,會在短時間內(nèi)對地宮內(nèi)裝修施工的工匠造成致使傷害;

三是,墓室封頂后,通道和地宮中的毒氣密度會更大,送棺槨進入的送殯人員和陪同的工匠很容易倒在通道中。

那么,這些水銀究竟又是怎樣注入進去的?

目前,考古人員曾發(fā)現(xiàn)秦代地下管道使用的三通件,還可以使用。說明,在秦代時期,管道工藝已極為成熟。因此,極有可能是在棺槨送入、內(nèi)部完全封閉后,通過外部機械控制,將水銀灌入預埋的管道,然而流入地宮挖好的水銀池中。

水銀究竟是怎么來的

有數(shù)據(jù)顯示,100噸的水銀需要116噸的丹砂,也就是說丹砂煉汞轉(zhuǎn)化率為86.26%。因此,想要提煉大量的水銀,又怎么少得了儲量較高的丹砂礦呢?

據(j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丹砂礦藏主要集中在巴郡枳縣(重慶涪陵)一位叫懷清的寡婦手中。因此,秦始皇曾冊封懷清為“貞婦”。

同時,《漢書·食貨志》中也有記載:“巴寡婦清,其家族數(shù)代壟斷丹砂經(jīng)營,成為巨富!

以此推測,極有可能是懷清給秦始皇提供了大量的水銀,秦始皇這才冊封她為“貞婦”。

此外,陜西旬陽縣一帶也出產(chǎn)汞礦,目前已探明的汞儲量達到了1.47萬噸,且距離驪山不足300公里。

因此,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來源應該大多來自巴郡枳縣和陜西旬陽兩地。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10

深度35米的水銀?

不可能的!

千萬別小看水銀!

水銀(汞)的密度是13.5克每立方厘米!是水的13.5倍,35米深的水銀底部的壓力相當于476米深的海水。如果說計量單位的話大約會有4.8兆帕左右。

再說下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w君的認知里面貌似還沒有真正挖掘過。里面的形制主要來源于遙感測量數(shù)據(jù),或者傳說記載。

但從戰(zhàn)國古墓的形制來看主要會用到砂巖或者頁巖制作墓室。單要知道砂巖和頁巖屬于沉積巖。

這些巖石制成的石板抗壓強度都很低。剛剛說了35米深的水銀有大約4.8兆帕的壓力,這個壓力很大了(高壓鍋爐通常才3.8兆帕的壓力)4.8兆帕已經(jīng)相當于48倍大氣壓。這樣的壓力會直接導致石板破裂,或板接處縫隙急劇加大。

有句老話叫做“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水銀可以很快的壓破石板滲入地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從西安周圍的地質(zhì)構(gòu)成來說,西安及其周邊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


渭河帶來了大量泥沙在關中平原沉積。其實泥沙向下幾百米后才有花崗巖。

所以這些水銀實際上是可以一路滲透到幾百米的深度的。

還有一個說法是秦皇陵在修建過程中用銅水澆灌。很多人認為這樣就可以阻止水銀的流失。

但要注意的是水銀是可以和銅反應的。

痛遇到水銀可以生成銅汞齊,這是一種十分疏松的物質(zhì)。不僅僅不能阻止水銀外溢,而且可以加速外溢的速度。

所以說秦皇陵內(nèi)如果有水銀,那么應該是僅僅存有少量。但說至今還有深達35米的水銀就有點難以讓人相信了。不論從地質(zhì)還是水銀的特性都不符合理論的認知。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