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放戰(zhàn)爭中,解放軍最匪夷所思的一次失敗——南麻臨朐戰(zhàn)役。

解放戰(zhàn)爭中,解放軍在前期能做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到了后期則是絕對實力的碾壓,高歌猛進的解放全中國。這是總所周知的事實,然而,解放戰(zhàn)爭期間也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戰(zhàn)役,讓人實在摸不著頭腦。南麻臨朐戰(zhàn)役就是此種情況。

南麻臨朐戰(zhàn)役,發(fā)生在1947年的七八月份。我們不妨看看這一年華野都經(jīng)歷了什么?

1947年1月2日到1947年1月20日,華東野戰(zhàn)軍用18天時間,殲滅國民黨兩個整編師、一個快速縱隊,共53000余人,繳獲坦克24輛,榴彈炮48門,汽車480輛,各種小炮400余門。在這些戰(zhàn)利品的基礎上,華野建立了專門的炮兵部隊,就是特種兵縱隊。

1947年2月20日到2月23日,僅僅63小時不足3天時間,華東野戰(zhàn)軍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qū)”指揮所,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余人。國民黨軍的南北夾擊計劃破產(chǎn),陳誠在這次戰(zhàn)役中身敗名裂,華東戰(zhàn)場的指揮權(quán)被劉峙取代。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3天時間,華野集中兵力殲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總計3.3萬人,華野自身傷亡雖然高達1.2萬人,但繳獲的汽油、彈藥和各種裝備,再一次讓華野獲得跨越式發(fā)展。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孟良崮戰(zhàn)役后,華野居然連續(xù)遭遇兩場敗仗——南麻戰(zhàn)役和臨朐戰(zhàn)役。以往那些講南麻臨朐戰(zhàn)役不是敗仗而是勝仗的,都是鼓舞士氣的說法。真實情況是,南麻臨朐戰(zhàn)役讓華野消耗了1947年上半年幾乎所有的繳獲,尤其是汽油和彈藥,面臨全面匱乏,以至于1947年下半年,華野一場大仗都沒有打過!最穩(wěn)固的解放軍老區(qū)山東,也在這兩場戰(zhàn)役后幾乎全部丟失了。

南麻戰(zhàn)役于7月17日打響,結(jié)果5天后,國民黨胡璉帶領的整編11師居然還堅守著方圓不足10華里的小范圍陣地。外圍敵人靠近,我軍只好撤圍而走。據(jù)《粟裕傳》記載:“南麻一仗,殲滅蔣軍整編十一師少將旅長覃道善以下官兵9000多人, 華東野戰(zhàn)軍付出了傷亡4000多人的代價, 沒有達到預期的作戰(zhàn)目的, 打了一個消耗仗。 ”王樹增在《解放戰(zhàn)爭》一書中所寫,華野付出了傷亡1萬多人的代價:“ 第九縱隊傷亡4000多人,第六縱隊傷亡2000多人,負責正面攻擊的第二縱隊傷亡4000多人。 ”用一萬多人的傷亡,僅僅消滅敵人一個團,這對參戰(zhàn)的解放軍各部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南麻戰(zhàn)役中大傷元氣的四個華野縱隊,轉(zhuǎn)移到臨朐附近準備休整一下,卻忽然對臨朐縣的第八軍進行猛攻。7月23日,華野晚了一天時間到達,李彌就已經(jīng)在臨朐控制了各個制高點。7月24日黃昏臨朐戰(zhàn)役打響,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艱苦奮戰(zhàn),華野再次無功而返。

南麻臨朐戰(zhàn)役在軍事上的直接指揮員,毫無疑問就是素有解放軍“戰(zhàn)神”美譽的粟裕將軍。這兩場敗仗讓粟裕承擔了很大壓力。別人批評粟裕:“一向作戰(zhàn)周密謹慎的粟裕, 在部隊剛剛遭遇重大傷亡的情況下, 決定再次發(fā)起攻堅戰(zhàn)斗, 這不僅具有相當大的冒險性, 還顯示出一種難以克制的急躁。 ”“南麻、臨朐戰(zhàn)役,殺傷國民黨整編第十一師、第八軍各一部,殲敵1.8萬余人。 但華野部隊也傷亡2.1萬余人。 ”

孟良崮戰(zhàn)役后,中央的評價是解放軍已經(jīng)有機會實現(xiàn)全國范圍內(nèi)的大反攻,具體來說,經(jīng)濟上主要靠東北,軍事上主要在山東。東北能建設成解放軍的后勤總基地,可是華野卻沒能成為逐鹿中原的先鋒軍團,很大程度上說就是因為這兩場戰(zhàn)役。甚至,在解放軍內(nèi)部,也有很多人失敗情緒上漲,傳唱著“反攻反攻,丟了山東”。

更為致命的是非戰(zhàn)斗減員,華東的雨季讓華野各部不得不在泥濘中行軍作戰(zhàn),“第一、第四兩個縱隊各傷亡約5000人, 非戰(zhàn)斗減員各約5000人。 第一縱隊三個師,除第二師尚余兩個團外, 其余兩個師均只有一個團。 第三縱隊第七、第九兩師都縮編為 兩 個 團 。 第 十 縱 隊 傷 亡 近 2000人。 ”“在持續(xù)近兩個月的戰(zhàn)斗中,陳粟大軍戰(zhàn)斗減員和非戰(zhàn)斗減員總計高達五萬人, 是華東野戰(zhàn)軍組建以來前所未有的損失。 ”

在國民黨軍官的電報中,葉飛縱隊被成為”面包“,陶勇縱隊則被稱為”西瓜“,這兩個本來是華野的絕對主力。陶勇后來回憶道,這這兩個月的戰(zhàn)斗,比長征時期還困難!

仔細分析華野在7月里的連續(xù)失敗,不難發(fā)現(xiàn)這系列敗仗造成的原因:

1,華野在上半年連續(xù)獲得魯南戰(zhàn)役、萊蕪戰(zhàn)役和孟良崮戰(zhàn)役等勝利,各級指戰(zhàn)員開始自信心膨脹,出現(xiàn)了七月分兵和四面出擊的錯誤決策。南麻戰(zhàn)役對付的是整編11軍,五大主力之一,居然連打援帶圍攻總共才去了4個縱隊,孟良崮則是9個縱隊五個主攻四個打援。

2,國民黨軍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孟良崮不利于大部隊展開,可是南麻臨朐兩地都是平原,不管是整編11師還是整編8師,都充分發(fā)揮了火力優(yōu)勢。再加上大雨磅礴,我軍彈藥潮濕嚴重,不利于作戰(zhàn)。臨朐戰(zhàn)役中更是山洪暴發(fā),阻擋了我軍行軍調(diào)動。

3,國民黨軍隊吸取了孟良崮戰(zhàn)役等教訓,再也不敢輕敵。在南麻臨朐兩地,胡璉和李彌都構(gòu)筑了完整的地堡群和鐵絲網(wǎng)等阻擊工事,解放軍逐個爭奪傷亡很大。

不經(jīng)歷失敗的軍隊,是無法快速成長起來的。華野在經(jīng)歷這兩次嚴重失敗后,長期休整,長期練兵,逐漸恢復元氣。尤其是粟裕帶領的華野西兵團經(jīng)歷了1948年2月的濮陽整訓,戰(zhàn)斗力大大提升,一舉打出了豫東戰(zhàn)役石破天驚的勝利,一舉扭轉(zhuǎn)了中原局勢,揭開了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的序幕。

最佳貢獻者
2

第一個,三星堆未解之謎。在四川廣漢,有三座黃土堆,突兀的矗立在成都平原上,但就是在這三座毫不起眼的黃土堆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的青銅人像、青銅動物,一個新的文化被發(fā)現(xiàn),這就是三星堆文化,從而古蜀國的歷史,被往前推到了五千年之前。古蜀國突然出現(xiàn),經(jīng)過1500多年的繁榮興盛后又突然消失,當歷史上再次出現(xiàn)蜀國時,已是兩千多年后了,這中間的空白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而且,三星堆出土的所有的青銅器物上,一個文字都沒有留下,實在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因此有專家認為,三星堆人可能是來自于其他大陸。至于古蜀國為何會突然消失,消失之后又去了哪里,這些無人知曉,留待后人去探索。

  第二個,青銅劍千年不銹,隨同兵馬俑一道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而發(fā)現(xiàn)得越王勾踐劍更是做工精細削鐵如泥,而經(jīng)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這一發(fā)現(xiàn)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眾所周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后發(fā)明并申請專利,其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F(xiàn)代科學發(fā)明,出現(xiàn)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前又有誰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劍,竟然是現(xiàn)代科學結(jié)晶。

  第三個,西周鎮(zhèn)國之寶——九鼎,九鼎成為西周時期的鎮(zhèn)國之寶,可以說一個國家的象征,它的制作十分精巧,是權(quán)利的象征。相傳夏啟收集珍禽異獸、奇異之物,讓工匠將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國統(tǒng)一和王權(quán)集中,相傳了二千多年,有史料記載說九鼎沉沒于彭城泗水之中,而在《史記》中卻說九鼎后來輾轉(zhuǎn)到秦穆公的手中,很有可能成為秦始皇的陪葬品。

  第四個,長江斷流,歷史上記錄了它兩次突然枯竭的史實,令人費解不已。公元1342年,江蘇省泰興縣內(nèi),千萬年從未斷流的長江水一夜之間枯竭見底,次日沿岸居民下江拾取遺物。突然江潮驟至,淹死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時許,這一現(xiàn)象在此再度出現(xiàn)。

3

我就講講近代讓人匪夷所思的歷史事件《西安事變》詳細情況吧。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不贅述了,就講講事發(fā)當時的歷史前綴吧,西安事變無疑是近代影響我國歷史走向和國運的歷史大事件。在當時確實夠"匪夷所思"的了,用當時各大媒體的專用詞就叫:震驚中外。

在《西安半月記》中,蔣介石記述:

1936年12月11日,余在院中散步,見驪山上有二人向余對立者約有十分鐘,心頗異之。及回廳前,望見西安至臨潼道上有軍用車多輛向東行進,以其時已屆余每日治事之時間,即入室辦公,未暇深究……

這就是說,那天他已經(jīng)發(fā)覺有點不對頭了,只是"未暇深究"……

傍晚蔣介石召張楊于與各將領來行轅會餐,商議進剿計劃。

張楊于,就是張學良,楊虎城,于學忠。于學忠是山東蓬萊人,原在吳佩孚手下任長江上游副司令。吳倒臺后,他轉(zhuǎn)入奉系,任東北保安司令部長官公署軍事參謀官。1930年9月任東北軍第一軍軍長,1935年6月調(diào)任陜甘邊區(qū)"剿匪"總司令,又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在東北軍中,他的地位僅次于張學良。蔣介石所說的進剿計劃也就是第六次"剿共總攻命令"。楊,于未到,張學良本來也不去華清池的,因為那天晚上張,楊,于聯(lián)名在西安城里綏靖公署新城大樓宴請蔣系軍政大員。傍晚,蔣來電召張,張只好去了。

蔣介石與張學良共席,他發(fā)覺"漢卿今日形色匆遽,精神恍惚,余甚以異"。蔣直至"臨睡思之,終不明其故"。

其實,張學良之所以有這種形色表現(xiàn),因為他急于趕回西安城,他先是趕到新城大樓與楊虎城見面,主持宴會直至十點鐘席終人散,他才匆匆地走向金家巷。

金家巷是張學良從漢口遷往西安的張公館住所,東北軍的高級將領早就等候在客廳里了。張學良匆匆步入客廳,向東北軍高級將領莊嚴宣告他和楊虎城將軍決定扣押蔣介石,要求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

張學良派出手下三員大將前往臨潼執(zhí)行這一歷史性的使命。

第一員大將是他的衛(wèi)隊營營長孫銘九,他是張學良的心腹,向來參與機要,完全信得過。只是他覺得孫銘九是留日的士官生,尚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因此,他又加派另外兩員大將,即騎兵第六師師長白鳳翔和該師第18團團長劉桂五。這二人槍法好,武藝高,而且對抗日很熱心。二人雖然出身綠林,而且不是張學良的嫡系,張學良敢用他們二人執(zhí)行如此機密,又如此重大的使命,除了因為他們都堅決抗日之外,還對他們進行了一番考驗。

據(jù)劉桂五回憶:

記得有一次,我同副司令(張學良)在一起,他拿出一個小盒子,盒里忽然冒煙,他趕緊跑開,并連聲說"不好,炸彈,炸彈"。我拿出來繼續(xù)扔到窗外。他到我身邊說:你怎么不跑?還摸摸我的心口跳不跳,我說,我能自己跑開丟下副司令不管嗎?他笑著說,你真行,有膽量。 在三天前,張學良召見我見面時,張學良并不說話,我正感到奇怪。張學良忽然對我猛拍一下肩膀,我問他:副司令,我有什么錯了嗎?張學良笑道:我是看你遇事沉不沉著?然后向我透露了他想實行兵諫的秘密。接著他帶我去見了委員長,他說,借此機會去熟悉一下那里的環(huán)境,便于執(zhí)行任務。

到了臨潼華清池,張學良把我介紹給了蔣介石,自己卻走開了,這事讓我極為感動,他難道一點都不擔心我"賣主求榮"?對我足夠信任。

最后,劉桂五提出白鳳翔最好也參加這次行動。張學良接受了他的意見,白鳳翔那時駐守在甘肅的固原,接到張學良的電報后馬上乘小車趕到西安。白鳳翔從張學良那里帶回兩箱12支手槍,他吩咐副官把槍一一擦好。副官不知何用,白鳳翔解釋道:西安附近王曲山上有一只老虎傷人,準備去打老虎。

后來,他的部下們才明白,"老虎"原來住在華清池里。

其實張學良不像網(wǎng)上很多文章所說的一無是處,他還是蠻有心計的。蔣介石作夢也不會想到他一生算計別人,縱橫捭闔于政壇,擊敗過無數(shù)對手,也利用了無數(shù)"兄弟"成為他走上權(quán)力巔峰的墊腳石!他也不會想到,在民族危亡時刻,全國有血性的軍民早就厭惡透頂了他那句"攘外必先安內(nèi)"了!安了十年,放著虎狼之敵在東北坐大養(yǎng)肥!他也沒能換位思考他這位身負"逃跑將軍“罵名的義弟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他似乎更忘了"先總理"那句: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的訓示!此所謂算人者終被人算!終其(蔣)一生,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歷史,也改變了他,讓他被動成了抗日領袖!

歷史會記住這些改變民族命運的人,尤其是民族危亡時刻!最后寫副長聯(lián)摡括吧:

非嫡系者不親,非私黨者不重,栽培心腹,暗藏玄機,深植羽翼,頻施算計,外強中干,窮兵黷武,蔣介石挖空心思牢牢抓住槍桿子。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勇于內(nèi)戰(zhàn),怯于外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沖鋒陷陣,拼死效力,眾將士忙忙碌碌到頭來空作嫁衣。


4

不憐恤先祖的心血,不計較社稷的后續(xù),不聽從大臣的意見,非得讓一個白癡兒子承繼大統(tǒng),奇哉!怪哉!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雄武之帝司馬炎——


公元266年2月8日,魏元帝曹奐的帝位保不住了,司馬炎讓他學習他的先祖曹丕,阿奐只好以禪讓之名讓出了皇位。于是,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字安世,河南溫縣人)登上了大寶,定國號晉,改元泰始,成為了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晉武帝。


立國之初,司馬炎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經(jīng)濟措施,較好地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diào)式,包括占田制、戶調(diào)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等制度措施。


(司馬炎)


公元268年,司馬炎明確了治國思想,“以無為之法作為統(tǒng)領萬國的核心!蓖,又各個郡國發(fā)布了“正身”、“勤百姓”、“撫孤寡”、“敦本息末”、“去人事”等五大戒令。從而使晉王朝逐漸呈現(xiàn)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但在公元280年滅除孫吳政權(quán)后,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 ,傾于聲色犬馬,耽于奢靡享樂,奢侈腐化的社會風氣隨之蔓延開來。


由此可見,司馬炎是一個睿智而正常的人,是一個曾經(jīng)很有作為的君主。但是,在確立儲君、承繼大晉王朝的事體上,司馬炎的表現(xiàn),卻令人費解得很。


(司馬炎)


孱弱之君司馬衷——


自認為大業(yè)已就,應該好好享受生活的晉武帝,在后宮坐著羊車盡情飄灑雨露、甘霖后,忽然想起了晉王朝的未來。于是,在公元267年,司馬炎興之所至地圈定了時年九歲的、武元皇后楊艷的兒子司馬衷為未來的事業(yè)繼承者。


272年2月,司馬炎為司馬衷迎娶了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賈南風當時十五歲,年長司馬衷兩歲。


司馬衷為太子時,有些大臣就向司馬炎反映司馬衷的智商問題,于是,司馬炎就做了一次試探,讓他解答一些問題。結(jié)果,經(jīng)太子妃科學處理的答案,令司馬炎很滿意。自此,老子就以為兒子沒什么問題,好得很!


司馬衷


司馬炎當政后,雖說政務逐漸都讓媳婦賈南風攬過去了,但在傻吃傻喝傻玩的同時,也順便過問點事情。比如,在老百姓遭遇饑荒無糧可食時,他曾有過名言:何不食肉糜?弄得向他匯報的人哭笑不得。


一年夏盛,司馬衷在園林中游玩時,聽見池塘里的青蛙的叫聲,就問隨從是什么東西在亂叫喚,是官家的還是私家的?隨從一愣,隨即騙他說:“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他聽后,像是非常明白地、滿意地點了頭點。


(賈南風)


賈南風把持朝政后,先是千方百計地除掉了外戚楊氏集團,然后征召司馬亮等輔政,同時與族兄賈模、從舅郭彰、妹妹賈午之子賈謐等一同干預國事。賈南風在掌控朝政的過程中,行事越來越來肆無忌憚、囂張跋扈,引發(fā)了“八王之亂”,將晉王朝推送到了崩潰的邊緣,進而導致了“五胡亂華”。后來,時年四十五歲的賈南風,被亂中取勢的趙王司馬倫以金屑酒毒死。


好奇之問為什么——


——有可能,司馬衷小的時候,司馬炎確實沒有發(fā)現(xiàn)兒子的智商不足!


——有可能,發(fā)現(xiàn)了,不能改變。司馬衷的母后楊艷的祖先在漢代為官,四世三公,名滿天下。楊艷是司馬炎的首任皇后,司馬炎對她寵愛有加,因而愛屋及烏?


——有可能,等發(fā)現(xiàn)兒子確實有問題的時候,想改變已經(jīng)很難了。太子妃賈南風,賈充之女。賈充忠先是司馬昭的忠實追隨者,后又護佑著司馬炎,為大晉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太子妃賈南風,賈充之女。廢了司馬衷,也就是廢了賈南風。晉王朝是奠基在士族利益均衡的基礎上的,打破均衡,晉王朝能否存在?司馬炎得考慮!


(司馬衷與賈南風)


至于晉武帝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死者已矣,風光不再。殘破的局面如何收拾?本不該接手的牌,接了,打得稀爛;本不該登的臺,登了,摔得慘重;本不該發(fā)生的事,發(fā)生了,歷史又進入了新的時期。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叁月春

5

精選回答】來自優(yōu)質(zhì)賬號→野史日記


匪夷所思的事情,嗯……仔細想想,好想挺多的,我就選兩個有代表性的給大伙說說,那我就先從國外的先說起。

瞬間毀滅的城

瞬間毀滅一座城,你想過嗎?你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原子彈,可是原子彈的威力也是有限的,想瞬間毀滅一座城,說實話,不容易。

但是據(jù)我所知,這樣不容易的事情,在4000年前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次。根據(jù)遺址來看,這座城是在一瞬間被毀滅,在城的遺址中有無數(shù)的骷髏,應該是在城中居住的居民,他們可能是在災難來的時候,沒有任何時間躲避,全部隨著這座城一起死亡。

這座城叫摩亨佐達羅,它的遺址是在1922年第一次被印度考古學家巴納爾仁發(fā)現(xiàn),而摩亨佐達羅的意思正是“死亡之丘”。

根據(jù)我查閱的資料可以了解到,這座摩亨佐達羅城非常的繁華,它有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有著今天城市的一些特征,這里的文明很高,在遺址中發(fā)掘出了很多精美的銅器,還有文字和符號。

隨著進一步的摩亨佐達羅遺址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骷髏,這些骷髏曾經(jīng)是這座摩亨佐達羅城的居民,有4-5萬之多,他們死的時候,有的人在散步,有的人在睡覺,有的人在樹下休息等等,都是在漫不經(jīng)心的生活狀態(tài),由此可見,他們并不知道他們即將遭到滅頂之災,這災難來的極快,殺傷力極大,瞬間毀滅一座繁華城市,再秒殺了4-5萬人,這樣的事情放在今天,如何做到呢?

至于學者提出的一些觀點,太過牽強了,有的人說是洪水,如果是洪水的話尸體就會飄走,但是沒有啊。還有人說是外族人的入侵,殺了這么多人,外族人一個都沒死嗎?外族人在哪里生活呢?而且為什么全城的人都不跑?這不符合邏輯。

隨著時間的推移,專家掌握的東西逐漸豐富起來,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燃燒過后的焦土,這種土是被14000度左右的高溫燃燒過的,達到這個溫度,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大爆炸。提到了爆炸,就讓人想到了一本印度古代梵語敘事詩《摩呵婆羅多》,在文中,作者描繪了一個古代戰(zhàn)爭的場面,其中一段描述,就類似于核武器爆炸,非常嚇人。

“好像自然的威力一下子迸發(fā)了出來。太陽在旋轉(zhuǎn)。武器的熱焰使得大地熊熊燃燒。大象被火燒得狂奔,想躲避這可怕的災難。河水沸騰,百獸死去,敵人一片片倒下,尸體狼藉。馬和戰(zhàn)車都被燒毀了,整個戰(zhàn)場一片大火劫后的景象。海面上死一般的沉寂,起風了,大地亮了起來。這真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死者的尸體被可怕的大火燒得肢體不全,不復成形。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或聽說過這樣一種武器。”

這段描述給了現(xiàn)代的人們無限遐想,我查閱了資料,但是對這樣的事情記載寥寥無幾?尚哦纫膊皇呛芨撸沁@樣的說法再配合上這樣的遺址,讓人不得不浮想聯(lián)翩,難道在古代真的有原子彈存在嗎?

盡管這樣的毀滅威力和方式,和現(xiàn)代的原子彈太過相像,難道真的是古代有超級文明出現(xiàn)嗎?我覺得不太可能,如果古代真的有那樣的文明,一定會留下來一些蛛絲馬跡,不可能像現(xiàn)在一樣毫無痕跡。

這樣大威力的釋放,只有兩種可能了,一種是外星人說,一種是自然災害。

外星人說,我雖然相信有外星人,但是不認為在古代曾經(jīng)有外星人襲擊地球,根本沒有必要,他們?nèi)绻娴膩碚碱I地球就行了,古代人對他們沒有任何威脅。

自然災害說,一個說的是隕石,一個說的是黑色閃電。隕石的話,城中的人肯定是會慌亂,逃跑,狀態(tài)絕對不是散步和走路還有休息。那么黑色閃電說,真的可信嗎?

我查閱了資料發(fā)現(xiàn),這種所謂的黑色閃電,是一種高能量的壓縮黑球,并不是打雷時的閃電,這種黑色閃電可以瞬間釋放巨大能量,毀滅一座城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這樣威力巨大的黑色閃電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會降臨在摩亨佐達羅呢?簡直是匪夷所思,讓人不敢相信,但是面對真實存在的遺址,這一次真的無法解釋了。

成吉思汗的墓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在哪里,至今還是沒有找到,挺匪夷所思的,畢竟不是什么太過久遠的墓葬,今天的科技應該不能發(fā)現(xiàn)。

我個人覺得成吉思汗的墓葬之所以難找,那是因為蒙古貴族的密奏習俗。所謂密葬,就是隱秘的埋葬,不讓別人找到。和漢人不一樣,他們的貴族墓葬是不立碑的,也不設置突起,他們埋葬了之后,用戰(zhàn)馬把地踏平,然后找來兩匹駱駝,必須是一對母子,當著母駱駝的面,將子駱駝宰了放血,灑在墓地上,然后派人守著,守一年左右,讓這里生長出草來,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他們就可以走了,一旦離開之后,茫茫草原中就再也找不到這么一個地方了。

有的朋友要問了,那兒子祭拜咋辦。窟@簡單啊,就騎著那批母駱駝,它找到兒子鮮血的地方,自然也就找到了墓葬,據(jù)說母駱駝找到幼子鮮血的地方,就會悲鳴,這招雖然好用,但是太過殘忍了。不過,這也確實大大增加了后人找墓的難度,也保了成吉思汗墓的太平。

但是這種說法有的人是不接受的,于是第二種說法出現(xiàn)了,那就是成吉思汗的墓無法讓人找到,那是因為成吉思汗的墓很特別,有詛咒,找到了也無法考古。

據(jù)我了解,在2002年6月的時候,有一支美國的考古隊得到了外蒙古政府的許可去領地上尋找成吉思汗的墓穴,他們通過前期的準備和勘探,最后確定了一個位置,于是他們嘗試去考察,結(jié)果,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道2英里長的墻,墻上釋放出了毒氣,而且有無數(shù)毒蛇出來咬傷了他們隊員,當他們好不容易逃出來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停好的車輛全都無緣無故溜車了,不見了蹤影。

這一驚對考古隊打擊不小,考古隊思考再三,最終決定撤走,當?shù)氐娜苏f,他們是受到了成吉思汗的詛咒了。

結(jié)語

歷史上還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

孟良崮戰(zhàn)役,失敗的蹊蹺;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本來美國已經(jīng)早就知道了,卻還是被“偷襲”了;

等等等等,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如果您也知道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歡迎您評論留言分享給大家。


我是野史日記,大家如果喜歡歷史,別忘了關注我哦~

6

這絕對是史上最丟人有戰(zhàn)爭,沒有之一,能丟人到讓人抓狂。

一場兩千人對十七人的戰(zhàn)爭

這是一場發(fā)生在北宋靖康年間的戰(zhàn)爭。據(jù)《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十六》記載,事情發(fā)生在北宋與金聯(lián)合抗遼的協(xié)議簽定以后。

一日,時任河北路兵馬鈐轄的李侃獲知金國有一小隊騎兵,共十七人,現(xiàn)在磁州附近,估計是回中都的。得知這一情況,李侃決定立即率兵出擊,打掉這一小股敵人。于是率禁軍、民兵合計兩千余人朝敵人開進了

和敵人正面相遇后,對方的金兵解釋說:“不用打了,你我兩國已經(jīng)合議了,我們是奉太子郎君差遣,回城送信的!

而李侃則認為,這是敵人的托詞,金人又哪里有信義可講,還是打比較實在。于是命令部隊準備攻擊。面對這種情況,金人只能被迫應戰(zhàn)。

于是,十七名金國騎兵分為三路,中路七人,左右兩路各五人,直接沖向宋軍,這個情況讓李侃及當時的宋軍著實有點意外,只有十七個人,竟然還敢主動出擊。

于是,荒唐的一幕出現(xiàn)了,面對十七個騎兵的沖擊,兩千名宋軍竟茫然不知所措!度泵藭帯穼@丟人的一幕是這樣描述的:

十七騎者分為三,以七騎居前,各分五騎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殿乘掩之,且騎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兩千人打十七人竟然死傷過半?這是什么樣的軍隊才難創(chuàng)造出來的戰(zhàn)績?就是兩千頭豬讓金兵在那里點名抹脖子,怕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完成的事兒吧。

如果你感到這讓你接受不了的話,更離譜的還在后面。

死傷過半后的宋軍竟然“起義”了,他們調(diào)頭殺了李侃和磁州知州后,竟然全體向金兵投降。估計金兵都想不通,這是啥日子,現(xiàn)在都流行這樣打會仗嗎?

其實,這伙投降的宋軍之所以這樣做,絕對不是出于要棄暗投明,因為大宋可能有點暗,但金國也明不到哪里去。他們的想法是跟著金兵的隊伍混進宋城,然后,在城內(nèi)實施搶動。雖然打仗不行,但欺負老百姓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對于這伙宋軍來說,搶到銀子才是實惠的。

但是他們可能忘了守城的也是宋軍,沒有誰會比自己的同行們更了解自己了。所以,行至城下,守城的宋軍竟然是先放調(diào)橋,放十七名金兵入城,而這伙宋軍則被擋在了門外。

近千年之后的今天,透過這短短百十個字的記載,我們猶能看到當初那另人感覺丟人的一幕。需要思考的已經(jīng)不僅是軍事的問題了。

7

每次看到抗日神劇里的“手撕鬼子”、“八百公里外一槍爆鬼子的頭”、“石頭打下飛機”等等劇情,都會忍俊不禁。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抗日戰(zhàn)爭時中國有這么多奇人,鬼子早被消滅了,還用打十四年嗎?還用犧牲那么多中國人的生命嗎?

前幾天無意看到一個事例,有人居然能用步槍將轟炸機打下來,乍聽之下感覺非常匪夷所思,根本不相信。后來查了一下資料,發(fā)現(xiàn)這種創(chuàng)舉居然是真的,而且還不止一次。巧合的是,這幾次戰(zhàn)例都是由我們光榮的人民子弟兵創(chuàng)造的。

首創(chuàng)這個壯舉的,是我軍開國少將左齊將軍

左將軍是江西省永新縣人,1929年加入了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工農(nóng)紅軍,后來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時期擔任八路軍120師三五九旅717團參謀長、政治委員。1938年負重傷,經(jīng)白求恩大夫做截肢手術,在鬼門關將他拉了回來。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一野二縱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任新疆軍區(q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長征時,左齊將軍當時在紅六軍團,擔任長征先鋒。在一次行軍中,左齊所在部隊被國民黨軍隊發(fā)現(xiàn),隨即派出幾架轟炸機尾隨紅軍,不停的轟炸。由于當時紅軍裝備簡陋,沒有重武器和高射武器,對敵機束手無策。

在世界各國的部隊里,步兵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遇到敵人轟炸機,最好的辦法是就地隱蔽,嚴禁用輕武器對飛機射擊。因為世界上還沒有用輕武器打下飛機的先例,所以當時的軍事指導思想認為,如果步兵用輕武器朝飛機開槍,不但一點用也沒有,還會暴露已方陣地或者部隊行蹤,帶來更大的損失。

左齊將軍是當時部隊的神槍手,他的槍法連六軍團首長蕭克和王震都多次表揚?粗鴶硻C耀武揚威的在我軍頭上飛來飛去,不停的投彈,看著自己的戰(zhàn)友一個個倒在敵機的炸彈之下,左齊眼中的血都要滴下來了。由于很少看到飛機,當時紅軍并沒有不許對飛機開槍的規(guī)定,左將軍靠在一塊山巖上,用手上的毛瑟槍瞄準敵機,在心里計算好提前量,趁敵機俯沖時果斷扣響了扳機。隨著一聲槍響,子彈擊破了敵機的艙蓋,正中飛行員頭部,敵人飛行員當場斃命,飛機推動控制,撞上了山頭,隨即起火爆炸。殘骸飛得到處都是。

另外幾架敵機發(fā)現(xiàn)有一架飛機被我軍擊落,以為我軍有防空武器,嚇得掉頭逃竄。

紅軍戰(zhàn)士看到敵機被擊落,十分興奮,紛紛圍住左齊,要他講一講是怎樣用步槍將敵機擊落的,大家表示要學習經(jīng)驗,下次遇到敵機也可以干他幾架下來。

左齊拿著手里的槍,詳細的向戰(zhàn)友們傳授打下飛機的要領。這時蕭克和王震也趕了過來,對左齊的槍法贊不絕口,號召大家向左齊學習。

左將軍后來負傷,失去了一只胳膊,但他仍然堅持斗爭,以“獨臂將軍”的神勇,為人民立正了赫赫戰(zhàn)功。

解放后,左將軍在工作之余苦練書法,他的書法獨具一格,氣勢磅礴,揮灑自如,凝重有力,充分表現(xiàn)了獨臂將軍的堅毅性格,深受各界人士的贊譽,被人稱為“神筆左書”。

我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也發(fā)生過用步槍打下敵人飛機的戰(zhàn)例,讓美國人當時摸不著頭腦,還以為我軍有了什么新式武器呢。

1998年8月,88歲高齡的左齊逝世,作為第一位用步槍打下飛機的傳奇英雄,他的故事被后人不斷傳誦。

8

神奇的營口墜龍事件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意義非凡,但這種動物是否存在,一直都是眾說紛紜。雖然有許多人曾經(jīng)聲稱見過龍,但1934年的營口墜龍應該是影響最大的一個事件。

1934年的夏天,營口連著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7月初停止下雨之后,營口人肖素芹和父親一起趕著馬車運送貨物。遼河河水暴漲,將蘆葦蕩都淹沒了,肖素芹和父親在田莊臺上游見到了“活龍”。

雖然大家不太相信龍的存在,但眼前這個活物和畫像上的龍幾乎一模一樣,全身灰白,眼睛眨動。腹部長著兩只爪子,長約10米左右,頭上還長著兩只角。

當?shù)厝苏J為這個奇怪的生物是天上的神靈,天氣炎熱,居民便搭建起了涼棚保護這條“龍”,附近寺廟中的和尚也趕來超度這個生物。

每天都有人來看“龍”,但是三天之后,天降暴雨,這條龍消失了。

但一月左右,這個生物再次出現(xiàn),當時《盛京時報》有過報道。1934年7月28日,這只不明生物又一次從營口的天空中降了下來,這一次它撞翻了三艘小船,卷壞了一些房子,同時還造成了九人死亡。

折騰完之后,“龍”再次走了,不知道是游走的還是飛走的。

8月8日,當?shù)鼐用衤劦叫瘸粑,他們順著氣味尋找,在蘆葦蕩中發(fā)現(xiàn)了動物尸體,一具28節(jié)的“龍骨”。

當時的偽滿洲國第六警察署將“龍骨”運送到碼頭上,當?shù)鼐用穸紒韲^,外地人紛紛購買火車票前來參觀。這次《盛京時報》的報道更加詳細,甚至配上了圖片。

之后,這具“龍骨”被制作成了標本,保存在當?shù)氐膸煼秾W校,但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丟失,和北京人頭蓋骨一樣下落不明。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2004年,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組針對“營川墜龍”做了一集紀錄片。節(jié)目采訪了肖素芹等目擊者,那時候他們是小孩,現(xiàn)在都成為老人了,一位名叫孫正仁的老人甚至拿出一塊“龍骨”,貢獻給科學家進行研究。

肖素琴老人

但是結(jié)果讓人失望,自然博物館的研究員認為這是遠古時代的野馬化石,節(jié)目組最后認定這是須鯨的骨頭。

但是這個骨架有雙角,這種生物也有長須和兩只爪子,這些都是須鯨不具備的。此外,這塊龍骨只有28骨節(jié),而須鯨的骨節(jié)則要多得多,真實結(jié)果如何,至今也沒有定論。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書《龍:一種未明的動物》

閱讀更多有趣文章,關注頭條號“人物與觀點”,歡迎評論轉(zhuǎn)發(fā)點贊。

參考資料:《龍影遺骨》《營口龍之謎》

9

畫圣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

盛唐畫家吳道子乃河南禹州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年幼時跟著書法家張旭、賀知章學狂草,半途而廢改學繪畫,后在山東做了幾天縣尉辭職,遠走長安謀生。

在長安兩年,吳道子就靠著他那繪畫的天賦打下了名堂,以長于壁畫、山水、人物的本事,和善于仕女畫的張萱并稱,成為畫界的當紅炸子雞,享譽京師。后更成為了御用的皇室畫家,其畫技與裴旻的劍術、張旭的書法并稱為“三絕”。

吳道子最衷壁畫,其內(nèi)容多為佛教題材,他為裴旻于洛陽天王寺所畫的《鬼神圖》,在長安興善寺所畫的《天王圖》,皆不亞于現(xiàn)代的演唱會,圍觀者甚眾。為此,皇家還打破御用畫師不得接私活的規(guī)矩,專門授權(quán)吳道子隨意畫壁畫。在兩都,吳道子共畫了300多面壁畫,聲名遠揚,收入極豐。

唐朝除了武宗時期之外,其余時期都大力宣傳佛教,《西游記》所發(fā)生的時間就在于大唐太宗時期。而在兩都之內(nèi),各寺院的香火鼎盛,其內(nèi)部的爭奪也愈演愈烈,例如以不少奇聞來吸引游客,或是以畫師和書法家來題字作畫,以提高知名度等。

在常樂坊趙景公寺主持廣笑禪師的活動下,以三千兩銀子和一壇子昆侖觴,請來了吳道子為其寺壁作畫。以吳道子當時的名聲,區(qū)區(qū)三千兩銀子根本就不重要,而且雖然皇家給了特權(quán),但吳道子也是知趣之人,超過五天的畫絕對不畫,以便盡快回去報道。

所以吸引吳道子的,除了那號稱“酒中絕品”的昆侖觴之外,還有就是廣笑禪師希望吳道子畫的壁畫內(nèi)容——《地獄變》。這對吳道子來說不止是絕大挑戰(zhàn),更是對于他自己的一個升華。

之后,吳道子向朝廷告了假,帶著自己的徒弟搬入了趙景公寺,自此閉門不出近半個月,連主持廣笑禪師都不能去看,只是遠遠看到吳道子大醉兩天兩夜,擲筆不畫次數(shù)多達數(shù)十次,這讓廣笑禪師是越來越擔憂。

畢竟已經(jīng)打了廣告,約定揭幕日期在中元節(jié)(七月十五),而在距離中元節(jié)只有不到七天的時間里,南中三門東壁上還是空空如也,吳道子甚至一度“罷工”,連續(xù)兩天見不到人。在廣笑禪師的追問之下,吳道子撂下狠話:“七月十五前完不成,我就去跳曲江賠命給你”。這下使得廣笑禪師無言以對,只好隨緣吧!

在中元節(jié)前夜,畫壁上依舊連一筆都沒下,吳道子的徒弟都準備給他安排身后事,或是去找皇帝來幫忙說情,而廣笑禪師更是心如死灰,覺得趙景公寺就此名譽掃地,毀在自己手上了。結(jié)果在中元節(jié)當天下午,一副沒上色的白描作品——《地獄變相圖》如神話般地出現(xiàn)在寺中南中三門東壁之上,震驚了整個長安。

據(jù)當時的記載,“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栗”、“吳生畫此《地獄變》成之后,都人咸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吳道子不以厲鬼猛魂為主題,不以恐怖嚇人為中心,而是以剛死之人的表情和所受的煎熬為主旨,別具一格,讓惡者不敢為惡,善者極力修善,市場屠夫不敢賣肉,下海捕魚者不敢殺生,以求死后不落地獄輪回之苦。

當然這《地獄變相圖》之所以存在眾說紛紜,有說是吳道子得神之助,有說他是已經(jīng)提前描繪好了版圖,等到中元節(jié)前夜再畫上去,虛張聲勢而已。而正如廣笑禪師在與吳道子討論此畫時所說:“未入地獄者,怎么畫出如此杰作?”

在中元節(jié)前夜,獨居房間內(nèi)的吳道子到底經(jīng)歷過了什么?是他真的天賦異稟,臨場發(fā)揮呢?還是他真的神游過地獄,經(jīng)歷了輪回后才畫出來的呢?抑或是像晚唐佛法高人段成式所說:那晚吳道子親手殺死了畫界后起之秀皇甫軫而領悟了地獄的場景呢?這一切已無人知曉了。

(注:吳道子所畫《地獄變相圖》已毀于戰(zhàn)火,以下插圖為畫家江逸子于2003年所畫的《地獄變相圖》)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10

《二十四孝》是元朝時期一位名叫郭居敬的學者根據(jù)民間流傳和歷史記載編錄的一本書籍,主要講述了不同朝代、地點發(fā)生的孝道故事,是古代宣傳儒家孝道的通俗讀物。然而其中卻有些故事讓人讀來十分詭異,比如其中一個名為“刻木事親”的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丁蘭,父母在他很小時就去世了。在他懂事以后,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就用兩塊木頭刻出了他印象中父母的形象。他對于這兩個木像十分尊敬,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和木像商量,在吃飯前都要先供奉木像然后自己再動筷子。久而久之,木像變得栩栩如生,于是他對兩個木像更加恭敬。

  后來,丁蘭娶了一個妻子,要求妻子對木像必須尊敬。他的妻子一開始十分聽丈夫的話,后來就慢慢懈怠了。一日,丁蘭的妻子趁丈夫不在家,出于好奇,用針刺了一下木像的手指,木像居然流出了鮮血。等到丁蘭回家,例行供奉木像時,發(fā)現(xiàn)父母的木像竟然在默默垂淚,而后他得知了妻子的所作所為,怒不可遏,一紙休書休掉了妻子。而丁蘭的行為也受到了周圍人的稱贊。

  這個故事在古代一直作為宣傳孝道的題材,如今讀來堪稱是靈異故事。而《二十四孝》中還有眾多如今看來匪夷所思之事,皆被看作宣傳孝行美德。清代學者吳正甚至說出“二十四孝,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的言論。魯迅曾經(jīng)對此大肆批判,直言古代某些孝道故事令人不解。

  如今,我們摒棄了古代糟粕的“愚孝”觀點,形成了新的孝道理念。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