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真正的“良相”,曹操算一個。看到此,估計會有人憑那句“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名言向我提出質(zhì)疑了。別急,看完了我的論述,您或許就同意我的說法了。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在鎮(zhèn)壓黃巾軍的同時,也涌現(xiàn)出了一批擁兵自重的地方勢力。外面一團亂,宮里面更不消停。靈帝死,何進、十常侍互相殺戮。董卓進京后,雖說又立了個漢獻帝,但也不過是形同虛設(shè)。從此,便徹底的天下大亂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亂世出英雄”,曹操,便是在這個亂世中脫穎而出的一個大英雄。

曹操,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奸詐。事實上如此嗎?下面,咱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他。

一、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人們說成是是曹操一大“罪狀”。對內(nèi)挾持皇帝,為己所用。對外以天子的名義發(fā)號施令。用小周瑜的話說,就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對此我以為:此說法純屬“大謬”也!

當(dāng)年,漢獻帝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如果曹操不把持權(quán)力,而讓他主持全局的話,他能掌控的了當(dāng)時那個混亂的局面嗎?“挾天子而令諸侯”,無疑對控制全局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漢稱帝后,劉備、孫權(quán)才先后稱帝的。所謂的“三國”時期,也就從此而開始。這就是說,在此之前,名義上還是漢家天下。劉備也好,孫權(quán)也罷,在曹操控制的漢獻帝面前,也只能夠是“俯首稱臣”。要您說:這群龍有首好呢還是群龍無首好?所以,我認為:針對當(dāng)時的混亂局面,避免各地出現(xiàn)眾多的“草頭王”,“挾天子以令諸侯”著實是曹操的一大英明之舉!

二、曹操,具有人格魅力真性情的人。

曹操,給人留下的第二個壞印象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逼涠嘁伞⒑荻局戮褪菤⒘藚尾菀患。對此,咱心平氣和的“協(xié)商”一下:一個被董卓通緝、急急如喪家之犬的人,為了保全自己,他的所作所為是不是也是被逼無奈之舉呢?大家罵他之時,難道就不去想一想、他是因何才走到這一步的呢?

面對著董卓的種種罪惡,王允等眾大臣也只能是哭。而曹操卻能夠笑對死亡,前去刺殺。您想想:即使他殺死了董卓,面對馬上回來的呂布,他還能活嗎?僅憑這一點,曹操就是一個有膽有識、視死如歸的大丈夫!

在漢獻帝面前,他雖然專權(quán)。但是他不專權(quán),又如何能夠?qū)嵤┧囊幌盗写笳结樐兀繉τ跐h獻帝本人,他并沒有虐待。不僅將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即使在“衣帶詔”事件暴露之后,他也沒有把漢獻帝打入冷宮。這足以說明他為了天下大局而表現(xiàn)出的寬大胸懷。

總之,沒有曹操,就沒有天下的統(tǒng)一?吹竭@兒,您或許會說:“最后統(tǒng)一全國的,是司馬炎呀?”是,您說的是。可要是沒有曹操打下的雄厚基礎(chǔ),他司馬家族能得到天下嗎?

在下邳,曹操攻城之前,誘導(dǎo)呂布投降時,陳宮在布側(cè)大罵:“曹操奸賊!”一箭射中其麾蓋。操指宮恨曰:“吾誓殺汝!”遂引兵攻城。

然而,當(dāng)曹操抓到陳宮后,卻早已把一箭之仇放在腦后了。書中所描述的那段情形怎么看怎么讓人感動不已:徐晃解陳宮至。操曰:“公臺別來無恙?”宮曰:“汝心術(shù)不正,吾故棄汝!辈僭唬骸拔嵝牟徽帜魏为毷聟尾?”宮曰:“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辈僭唬骸肮灾^足智多謀,今竟何如?”宮顧呂布曰:“恨此人不從吾言,若從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當(dāng)如何?”宮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宮曰:“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請即就戮,并無掛念!辈儆辛魬僦狻m徑步下樓,左右牽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宮并不回顧。操謂從者曰:“即送公臺老母、妻子回許都養(yǎng)老,怠慢者斬。”宮聞言,亦不開口,伸頸就刑。眾皆下淚。操以棺槨盛其尸,葬于許都。

看完此段,我唯一的一句話就是:曹操,真乃性情中人——是也!

討伐張繡時,時值麥?zhǔn)臁榱吮Wo農(nóng)民的收成,曹操下令:“毀壞莊稼者,斬。”不承想自己的馬因鳥而驚,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于是,找來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并以“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而掣所佩之劍欲自刎。在眾人的勸阻下,乃以劍割自己之發(fā),擲于地曰:“割發(fā)權(quán)代首。”使人以發(fā)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dāng)斬首號令,今割發(fā)以代!庇谑侨娿と,無不懔遵軍令。

對此情節(jié),就連羅貫中都以后人的話將曹操說成是“拔刀割發(fā)權(quán)為首,方見曹瞞詐術(shù)深!笔聦嵣瞎嫒绱藛?

征討呂布時,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惇被曹性一箭射中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于口內(nèi)啖之?匆娎?古人將頭發(fā)也同樣視為受之父母,不敢輕易毀之。不要說那會兒,就是到一千多年后,漢人為了保護自己的頭發(fā),不是還遭到了多爾袞“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屠殺嗎!所以說,作為位高權(quán)重的曹操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稱得上是楷模了!

在曹操大半生的戎馬生涯中,平袁紹、滅袁術(shù),降張繡、擒呂布等等等等,不僅平定了諸多的割據(jù)勢力,也為后來的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礎(chǔ)。從歷史的高度上評價,這樣一個既有雄才大略,又有真性情的人,如還不能算做“一代良相”的話,那么,還有誰能擔(dān)得起這個稱號呢?

曹操,名副其實的“良相”,是也!

最佳貢獻者
2

解答這道題,我要從介紹“相”這個字的含義和起源開始論述!跋唷弊,甲骨文的形象就是一只眼睛在觀察樹木。雖經(jīng)過幾千年的演化和傳承,它與現(xiàn)代漢字“相”的形象及含義仍然基本保持不變。它的本義就是觀察形狀,然后作出判斷;引申為進行觀察、判斷和起輔助作用的人。翻開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從春秋戰(zhàn)國時起,除楚國(叫“令尹”)外,各國都設(shè)立相位,稱為相國、相邦或丞相,是百官之長;而宰相的稱呼最早見于《韓非子_顯學(xué)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 。可見,丞相或宰相制度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乎貫穿于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細數(shù)歷朝歷代,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身份崇高、地位顯赫的官居相位者,不論奸相還是良相,都極大地左右著當(dāng)時的朝局變化和政治方向,在王朝興替、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政策等方方面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里我們要討論的是“良相”。所謂亂世出英雄,所以“良相”難逢“良時”。因為盛世下的人們往往貪圖安逸,不愿創(chuàng)新,不接受新生事物;而只有身處亂世時,真正的英雄才能抓住機遇、脫穎而出、嶄露頭角,才能毫無顧忌地以大破大立的決心和氣魄展示其個人的雄才偉略。簡而言之,就是“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良相”亦如是!

書歸正傳,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替頻繁,青史留名的為相者數(shù)不勝數(shù),就讓我們一起來扒一扒幾位最具代表性的真正的良相吧!

1、 管仲:春秋齊國的相國,被稱為華夏第一相!

●輔佐齊桓公,實行“尊王攘夷”政策;

●擅長貿(mào)易戰(zhàn);

●“相地而衰征”是按照土質(zhì)和產(chǎn)量確定賦稅。

●“山澤各致其時”是歷史上最早的自然環(huán)境保護法。

●《管子·奢靡》系統(tǒng)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chǎn)的促進作用。

●設(shè)置“女閭”,成為娼妓業(yè)的祖師爺和保護神。

參考文獻:《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論語·憲問》、《管子》

2、李斯:秦朝名相,被稱為千古一相!

●輔佐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奠定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基本格局。

●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鞏固中央集權(quán)。

●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

●修馳道,車同軌

參考文獻:《史記·李斯列傳》、《淮南子·泰族訓(xùn)》、《諫逐客書》

3、諸葛亮:蜀漢名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休士勸農(nóng),實行軍屯耕戰(zhàn)。

●“踵跡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沿用。

●赤壁大戰(zhàn)等,作為軍事家為歷代兵家認可。

參考文獻:《三國志·諸葛亮傳》、《出師表》

3

姜子牙,周公姬旦,管仲,伍子胥,商鞅,張良,蕭何,諸葛亮,費袆,蔣琬,陸遜,房玄齡,杜如晦,狄仁杰,姚崇,張九齡,寇準(zhǔn),王安石,范仲淹,張居正,于謙,劉伯溫,劉墉等。

4

可以說在古代出將入相絕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并且有很多人真正做到了出將入相,比如漢朝的周亞夫、三國時期的陸遜、唐朝的李靖和李績以及侯君集,甚至明朝的徐達,但是想要在兩個領(lǐng)域都做出功績,顯然是很困難的,在古代的歷史上,宰相作為輔佐皇帝最重要的臣子,真正是百官之首了,而且每一個王朝都存在著大量優(yōu)秀的宰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賢相了,那么古代歷史上都有哪些功勛突出的宰相呢?

首先要說明的就是宰相并不是具體的官職,而是指代古代王朝百官之首的統(tǒng)稱,在古代的時候,百官之首的名稱是發(fā)生變化的,比如先秦時期的相國,秦漢時期的丞相,隋唐時期的三省最高長官,比如尚書左右仆射,中書令和侍中等等,在明朝時期丞相被徹底廢除,后面內(nèi)閣首輔成為百官之首,清朝則是殿閣大學(xué)士是百官之首,所以這些人都是古代的宰相,而要說古代的良相有哪些,答案是很多的,這里也就不能夠一一列舉,所以小編選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十大賢相來說一說吧!

第一名,管仲。

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幫助齊桓公富國強兵,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不過早期他并不是輔佐齊桓公,而是輔佐公子糾,在齊國國君去世后,兩個在外逃亡的公子也就成為了齊國君的有利爭奪者,這兩個人就是管仲輔佐的公子糾以及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可以說誰先回國就占據(jù)主動,管仲主動帶領(lǐng)兵馬半路截殺公子小白,最后被小白將計就計,率先回到了齊國繼承國君,公子小白也就是后面的齊桓公了,在鮑叔牙的舉薦下,管仲被齊桓公拜為相國,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先是進行行政改革,也就是“叁其國而伍其鄙”,在國都進行3官管理,國都之外進行五層級治理,同時發(fā)展經(jīng)濟和農(nóng)業(yè),采用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的方針,主張富國強兵的政策,在齊國建立社會和軍事相結(jié)合的軍事制度,也就是“參其國而伍其鄙”,最重要的就是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幟,最終在管仲的治理下,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代霸主。

第二名,李斯。

他是秦朝丞相,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實李斯并不是秦國人,早年跟隨荀子學(xué)習(xí)帝王之術(shù),學(xué)成之后來到秦國擔(dān)任郎官,后面勸說嬴政滅六國成就帝業(yè),被嬴政任命為長史,曾經(jīng)上書秦王嬴政,一篇《諫逐客令》阻止了秦國驅(qū)逐六國客卿,讓秦國保留了大量的人才,這對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儲備了人才,在秦朝統(tǒng)一之后,李斯確定了皇帝的稱號,而他更是成為了秦朝丞相,堅決反對分封制,采用郡縣制,對于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秦朝的統(tǒng)一文字,制定律法,以及統(tǒng)一車軌和度量衡,都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完善的,可以說李斯的存在對于秦朝以及后世都是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不過和趙高偽造秦始皇遺詔冊立胡亥為帝,導(dǎo)致自己被害,以及秦朝的二世而亡,這都是他身上擺脫不掉的。

第三名,蕭何。

作為“漢初三杰”之一,蕭何的名聲在歷史上可謂是家喻戶曉,早年跟隨劉邦起義反抗暴秦,在劉邦等人攻克咸陽后,蕭何接收了大量的律令、圖書以及戶籍等重要的資源,在楚漢相爭的時候,蕭何的作用就是主要負責(zé)鎮(zhèn)守后方以及糧草的籌備,劉邦能夠戰(zhàn)勝項羽,蕭何的作用功不可沒,在漢朝建立后,蕭何被劉邦封為第一功臣,就像劉邦對于漢初三杰的評價一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正是蕭何的這份能力,讓他在漢朝建立后成為治國理政的能手,作為漢朝初年的丞相,蕭何主張黃老之術(shù),治理國家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同時重新制定了律令制度,協(xié)助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可以說西漢的政治制度的建立,蕭何的作用非常大,先后輔佐劉邦和漢惠帝劉盈兩代君主。

第四名,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諸葛亮的名聲真的是家喻戶曉,當(dāng)然這里面離不開《三國演義》這類文學(xué)作品的影響,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不是演義中那樣的近乎妖的存在,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功績,諸葛亮在為出山的時候就位劉備規(guī)劃了戰(zhàn)略方針,也就是“隆中對”了,后面幫助劉備聯(lián)合孫權(quán)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之后輔佐劉備拿下荊南四郡,在劉備統(tǒng)兵入川的時候,先是輔佐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后面統(tǒng)兵帶領(lǐng)張飛和趙云等人進入益州,可以說蜀漢的建立諸葛亮的功勞并不低,劉備攻打漢中的時候,諸葛亮負責(zé)鎮(zhèn)守后方以及后勤糧草,也就是擔(dān)任漢朝初年蕭何的作用,劉備白帝城托孤后成為托孤重臣,獨自處理朝政,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就是: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扭轉(zhuǎn)了夷陵之戰(zhàn)慘敗后的局面,將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經(jīng)濟得到極大的恢復(fù),后面統(tǒng)兵平定南中以及五次北伐,諸葛亮為蜀漢的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了后世宰相的典范。

第五名,房玄齡。

唐朝李世民時期最著名的宰相,他與杜如晦并稱“房謀杜斷”,因為房玄齡短語謀略,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可見兩個人絕對是最佳拍檔,房玄齡在18歲的時候便中了進士,在李唐陣營晉陽起兵之后,投靠李唐,成為秦王府最主要的謀士,也就是“秦王府十八學(xué)士”之一,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是在房玄齡等人的策劃下才進行的,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齡成為第一檔功臣,與長孫無忌、杜如晦和尉遲敬德功勞最高,先后擔(dān)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可以說擔(dān)任宰相長達20年,在唐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房玄齡擔(dān)任的中書令和尚書左仆射都是宰相,在房玄齡擔(dān)任宰相的過程中,整頓吏治,精簡官吏,同時修訂律令,可以說唐朝“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房玄齡功勞最大,而且始終得到李世民的絕對信任,在李世民外出的時候,鎮(zhèn)守京師的人都是房玄齡,對于唐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第六名,長孫無忌。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一,可以說長孫無忌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功臣之一,也是李世民長孫皇后的哥哥,在李世民晉陽起兵后投靠,成為了李世民的心腹謀臣,跟隨李世民征戰(zhàn)四方,不過在唐朝統(tǒng)一過程中功勞并不大,其實這個很好理解,作為謀臣很難取得像武將那樣的功績,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是最堅定的支持者,甚至可以說沒有長孫無忌的堅持,可能也就不會有李世民的帝位了,李世民登基后,先后擔(dān)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可以說長孫無忌擔(dān)任了三省的最高長官,曾經(jīng)跟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支持冊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后面成為李世民臨終前冊立的輔政大臣,主持朝政,唐高宗早期能夠延續(xù)貞觀時期的政策,長孫無忌的功勞非常大,并且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奠定了唐朝二百多年的律法根本,身為外戚,對大唐忠心耿耿,最后因為反對冊立武則天為后,被逼迫自縊而死。

第七名,狄仁杰。

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狄胖胖?jǐn)喟溉缟瘢@是影視劇中大家普遍熟悉的形象,當(dāng)然真實歷史上的狄仁杰也是一名斷案如神的官員,他曾經(jīng)通過明經(jīng)進入仕途,并且擔(dān)任過并州法曹以及大理寺丞等職務(wù),擔(dān)任地方刺史政績突出,被當(dāng)?shù)匕傩辗Q頌,后面被武則天提升為宰相,擔(dān)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wù),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雖然經(jīng)歷貶黜,在公元697年再次拜相,擔(dān)任鸞臺侍郎和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代理納言以及擔(dān)任內(nèi)史,也就是唐朝的中書令,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同時舉薦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張柬之、姚崇、桓彥范和敬暉等名臣,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了武則天冊立太子李顯的決心。

第八名,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在古代歷史上影響深遠,作為這場改革的核心人物,王安石一直以來都是充滿了爭議的,在進士及第后長期在地方任職,但是政績顯著,這些都能夠看得出王安石的能力,后面被宋神宗起用擔(dān)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他的根本目的是想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同時提升軍事能力,雖然變法因為保守派的反對失敗,但是還是收到了一些效果,政府稅收上也有一些增長,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土地兼并,在軍事上也取得了一些勝利,而且王安石在文學(xué)上的成就也很高,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九名,張居正。

可以說張居正是明朝權(quán)力最大的內(nèi)閣首輔,在萬歷時期主持“萬歷新政”,在財政上推行一條鞭法,清丈田地,在吏治上推行“考成法”,而軍事上任用戚繼光和李成梁等人鎮(zhèn)守邊疆,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張居正的改革,才讓明朝的賦稅充盈,而且“一條鞭法”的推行,減輕了農(nóng)民的賦稅負擔(dān),可以說張居正改革是商鞅變法之后影響最深遠的改革,如果能夠長期實行下去,明朝可能不會那么快走向滅亡,根據(jù)史書記載:十年內(nèi)海寓肅清,四夷詟服,太倉粟可支數(shù)年,冏寺積金至四百余萬,成君德,抑近幸,嚴(yán)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詢經(jīng)濟之才也。后世對于張居正的評價也是極高,梁啟超認為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

第十名,張廷玉。

作為清代雍正帝的左膀右臂,張廷玉得到了雍正的信任,在雍正繼位后先后擔(dān)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xué)士以及首席軍機大臣,幫助雍正完善了軍機處制度,確定了大學(xué)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同時總裁乾隆《吏部則例》等典章制度,對清朝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chǔ),可以說雍正時期的改革,張廷玉參與其中并且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清朝能夠在雍正時期扭轉(zhuǎn)康熙晚年的政治腐敗和國庫空虛的現(xiàn)實,張廷玉居功至偉,“康乾盛世”的出現(xiàn),張廷玉是最重要的功臣,也正是因為張廷玉的功績,雍正臨終前確立張廷玉為輔政大臣, 并且給與了他“配享太廟”的榮譽,這是滿清二百多年唯一漢臣配享太廟的情況,就是清末曾國藩那么大的功勞都沒有得到這份容易,足以看得出張廷玉的功績了!

當(dāng)然歷史上還有其他功績突出的良相,比如秦國時期的商鞅、呂不韋,漢朝的曹參、周勃和陳平等人,前秦的王猛、唐朝的杜如晦、姚崇、張說等等,宋朝的趙普、歐陽修以及范仲淹等人,這些人也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宰相,為各自王朝政權(quán)建設(shè)和治理做出了貢獻,這里也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5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宰相一直是很重要的職位,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的最高官職,統(tǒng)百官,助理萬機,事無不統(tǒng)?v覽古今,名相實在是太多了,主要有如下這些:

  • 一、【伊尹呂尚】:一提到有名的宰相,伊尹和呂尚是首當(dāng)其沖不得不說的。
  1. 伊尹,是商朝的宰相,為商朝江山立下赫赫功勛。他的有名之處還在于他善于教導(dǎo)君王,是名副其實的帝師,對后世影響非常大。商朝皇帝太甲,不好好干好皇帝的工作,伊尹就廢立了他,將他關(guān)起來好好思過,并對他諄諄教導(dǎo),終于太甲改過自新,伊尹歸還王權(quán)將他迎回,太甲重新執(zhí)政以后,勵精圖治,成了一個好皇帝。這件事情也成為了君臣之間的美談。
  2. 呂尚,就是大家熟悉的姜尚,姜子牙姜太公。當(dāng)年渭水直鉤垂釣!拔耐趵嚢税俨,周朝天下八百年”,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強盛西岐,周文王臨終托孤姜尚為周武王相父,姜子牙盡心盡力輔佐周武王,親自掛帥出征,推翻了商朝統(tǒng)治,開創(chuàng)了周朝八百年的國運。
  • 二、【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也是名相中不可不提的人物,此二人也是歷代宰相的楷模。
  1. 管仲是齊國齊桓公時期的宰相,輔佐齊桓公加強軍備,鞏固國防。管仲非凡的政治才能,使齊國變成了國力強盛的國家,也幫助齊桓公成了春秋五霸之首。
  2. 樂毅是一位軍事才能非常卓越的人,他在軍事上的造詣非常大,輔佐戰(zhàn)國時期燕國燕昭王振興燕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譜寫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神話,樂毅的軍事思想也成了后世君臣學(xué)習(xí)的著名案例。
  • 三、【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唐朝貞觀之治時期的著名宰相。
  1. 唐太宗在位時期丞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他們二人相互配合,團結(jié)一致,合作無間,輔佐李世民治理朝政,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的盛況,也使得唐代成為了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最強盛的王朝。房相和杜相的事跡也是后世為相者津津樂道的美談。
  • 四、【文富之拜】:文彥博和富弼,是宋仁宗時期的宰相。
  1. 相傳文彥博和富弼拜相時百官夾道歡迎,舉笏相慶。宋仁宗是一位勤政的帝王,親賢遠佞,廣開言路,朝堂之上一片清明,這時期出了很多非常有名的宰相和副相。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晏殊、呂夷簡、韓琦等等名相都是這一時期的人。

除了以上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名相還有很多很多,如八歲任相的甘羅,三聚三散的譽為文財神的范蠡,正直敢言的魏征,秦朝的李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無地起樓臺宰相寇準(zhǔn)和范鍾,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6

感謝提問,我說一下自己熟知得。

1.漢朝開國宰相蕭何。2.唐朝名相有房玄齡,魏征。3.宋朝名相寇準(zhǔn),文天祥,范仲淹,王安石。4.明朝明相有楊士奇,于謙,解晉,張居正。5.清朝明相有陳廷敬,張廷玉,索尼,曾國藩,李鴻章。6.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

7

1.開創(chuàng)先例 相杰之首——中國第一宰相 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潁上(潁水之濱)。春秋時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苤偌邑,自幼刻苦自學(xué),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后,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nèi)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dāng)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xié)助下?lián)屜然貒,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腹次唬O(shè)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腹邮芰私ㄗh,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鄰、先內(nèi)后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而桓公未聽其言,于次年輕率攻魯,在長勺之戰(zhàn)中被魯軍擊敗! (zhàn)后,為使齊國盡快富強起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管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經(jīng)濟方面,他強調(diào)“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jīng)濟是否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制,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使賦稅趨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chǎn)的積極性。設(shè)鹽官煮鹽,設(shè)鐵官制農(nóng)具,發(fā)展?jié)O業(yè),由國家鑄造錢幣調(diào)節(jié)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與境外的貿(mào)易。齊國的經(jīng)濟得到很快發(fā)展! ≡谡畏矫,整頓行政區(qū)劃和機構(gòu)。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xiāng)。其中工商鄉(xiāng)6個,鄉(xiāng)民專營本業(yè),不服兵役,農(nóng)鄉(xiāng)15個,鄉(xiāng)民平時種田,戰(zhàn)時當(dāng)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xiāng)、縣,均設(shè)官員管理。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shè)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nèi)情況。這就形成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 ≡谲娛路矫妫苤僬J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diào)寓兵于農(nóng),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jié)合起來。在農(nóng)鄉(xiāng),5家為1軌,10軌為1里,4里為1連,10連為1鄉(xiāng),5鄉(xiāng)為1軍。每家出1人當(dāng)兵,1軍為l萬人。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xùn)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齊國由于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xiàn)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zhàn)。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dāng)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zhàn)之機內(nèi)侵,對各國造成嚴(yán)重威脅,領(lǐng)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R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腹诳(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并依據(jù)管仲的建議,訂立了盟約。至此,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管仲為創(chuàng)立霸業(yè)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因有殊勛于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2、才高齊天 謀深如!爻 李斯(?—前208年)  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biāo)準(zhǔn)書體! ⌒∽址Q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cè)岵瑘A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guī)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xiàn),是漢字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jù)《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jīng)》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钏故乔卮恼渭遥膶W(xué)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起初在鄉(xiāng)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后來,隨荀卿學(xué)習(xí),當(dāng)任廷尉。在秦始皇統(tǒng)治期間,李斯以杰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 ∏亟y(tǒng)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jù)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biāo)準(zhǔn)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于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wù)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后,很滿意,于是就把它定為標(biāo)準(zhǔn)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當(dāng)時,人們對小篆的結(jié)構(gòu)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xué)篇》等范本,供大家臨摹! ∏厥蓟适攀赖那耙荒,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來教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后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后立于會稽鵝鼻山山頂(后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 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3、功冠群臣 聲施后世——西漢開國名相 蕭何(?~前193)  漢朝初年丞相。謚號“文終侯”,漢初三杰之首! ≥o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quán)! ∥鳚h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蘇沛縣)人。他不論在戰(zhàn)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復(fù)時期,都表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風(fēng)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缒耆吻嘏婵h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并知民間疾苦,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zhàn)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 〕䴘h戰(zhàn)爭時,他留守關(guān)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guān)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zhàn),對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xié)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后,他輔佐惠帝;莸鄱曜。

  4.奇謀善變 不下三杰——漢初名相 陳平(?~公元前178年)  陳平,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西漢陽武(今中國中部河南原陽東南)人! ∩贂r家貧,好黃老之術(shù),有大志,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后,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guān)破秦。劉邦定三秦時,又歸漢,任護軍中尉。先后參加楚漢戰(zhàn)爭和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諸役,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游云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用陳平計,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漢建立后,曾因功先后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呂氏專權(quán),不治事。呂后死,他與周勃定計,誅殺諸呂,迎立代王為文帝,任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輩出,有資格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的,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陳平能列其中,可見其功勞是很大的。  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做過謀土,但不被重視,后來就投奔了劉邦,陳平的“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歷史典籍中給他總結(jié)的六種計策是:  第一 重賄對方將領(lǐng),實施反間計;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離間項羽和范增;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滎陽之圍;  第四,腳踢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第五,假游云夢擒韓信。  劉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權(quán)臣,陳平學(xué)到了黃老之術(shù)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陳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終! 5.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蜀漢名相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  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 ∪龂駶h政治家、軍事家。系漢司錄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諸葛豐后代。東漢末年,北方大亂,諸葛亮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輾轉(zhuǎn)至襄陽,因"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此時是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后,即"起立學(xué)校,博求儒術(shù)"。諸葛亮到襄陽后即求學(xué)于城南的"學(xué)業(yè)堂"。在學(xué)堂先后結(jié)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為友甚密",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于諸葛玄和劉表的關(guān)系,諸葛亮又先后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未來事業(yè)打下了基礎(chǔ)! 『髣⒈砩蠒,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約一年,"西城民反,殺玄"。諸葛亮沒有了依靠,不得不獨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與弟等到隆中"躬耕隴畝"。直至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后,才離開。在隆中,并非"茍全性命","未有須臾忘天下事"。他勤讀書,廣交游,自比管仲、樂毅,以便將來干一番事業(yè)。  由于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占據(jù)荊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lián)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后統(tǒng)一天下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后來,劉備根據(jù)諸葛亮的策略,聯(lián)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占領(lǐng)了荊、益。曹丕代漢稱帝后,諸葛亮說服了劉備,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后,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后主",封武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當(dāng)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yán)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guān)系,東和孫權(quán),南平孟獲,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fù)中原。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將司馬懿爭戰(zhàn)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眉縣西南)軍中,葬于定軍山(今陜西省勉縣東南)。年五十四。謚忠武! ≈T葛亮一生謹(jǐn)慎,"長于巧思",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fā)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馬",利于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T葛亮死后,晉統(tǒng)一三國。鎮(zhèn)南將軍劉弘作《諸葛武侯宅銘》,在隆中設(shè)祠立廟。明代成化年間,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來不知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蘇軾、曾鞏、唐寅等都留下了寶貴詩篇。  6、道破天下事 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 房玄齡 (579—648)  唐朝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以字行。  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父彥謙,隋司隸刺史。玄齡博覽經(jīng)史,工書善文,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guān),玄齡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擔(dān)任秦王府記室、陜東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與謀臣猛將密相交結(jié),使他們各盡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秦王弟兄間爭奪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譖毀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十七年,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形于凌煙閣。晉王李治為太子時,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xié)助李世民經(jīng)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lǐng)百司,掌政務(wù)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diào)整政府機構(gòu),省并中央官員;善于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zé),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社”。

  7、瓦崗軍師 千古諍臣——大唐名相 魏征 (580 - 643 )  魏征,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yè),曾出家當(dāng)過道士。  隋大業(yè)末年,魏征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xué)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咦嫖涞略(618),李密失敗后,魏征隨其入關(guān)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征自請安撫河北,詔準(zhǔn)后,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崳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占黎陽,魏征被俘。竇建德失敗后,魏征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fā)制人,及早動手! ⌒溟T之變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于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jīng)常引入內(nèi)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jù)理抗?fàn)帲瑥牟晃笕。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固趯@番話深表贊同! ∝懹^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diào)查此事。結(jié)果,查無證據(jù),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zhuǎn)告魏征說:「今后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刮赫鳟(dāng)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xié)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么國家興亡,或未可知。」并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qū)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并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貞觀二年(628),魏征被授秘書監(jiān),并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nèi),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征聽說這位女子已經(jīng)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dāng)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臺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F(xiàn)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后大驚,當(dāng)即深表內(nèi)疚,并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并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征詢問。魏征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固谶@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于魏征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chǎn)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zhǔn)備停當(dāng),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后來,魏征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dāng)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惯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dāng)他看見魏征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征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征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征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xiàn)在,戶口并未恢復(fù),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chǎn)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數(shù)州暴發(fā)了洪水,封 禪之事從此停止! ∝懹^七年(633),魏征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shù)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固诮訒笈,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fā),才符合他的心意!瓜胫位矢Φ聟⒄u謗之罪。魏征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圣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棺詈筮強調(diào)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固铺谟X得魏征說得入情入理,便轉(zhuǎn)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jiān)察御史。  貞觀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陜書》、《齊書》(時 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征所撰,時稱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請求解除侍中之職。唐太宗雖將其任為特進這一散職,但仍讓其主管門下省事務(wù),其俸祿、賞賜等一切待遇都與侍中完全相同! √邳c頭稱是! ∝懹^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zhí)政初到當(dāng)前為政態(tài)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jié),在宴安則思后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懹^十六年(642),魏征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節(jié)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征營構(gòu)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8、斷案神探 深謀遠慮——盛唐名相 狄仁杰(630年-700年)  狄仁杰,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 〕錾谝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他執(zhí)法剛正廉明, 執(zhí)法不阿,以身護法,甚至敢于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凡舉之臣,皆為唐朝中興之臣! ∥鋭t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dāng)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處理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深得人心! 〈构八哪(688年),張光迅奏狄仁杰出言不遜被貶為復(fù)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焓诙(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L壽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jié)酷吏誣告狄仁杰等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被釋后貶為彭澤令(今江西彭澤)。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為了穩(wěn)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杰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fù)了宰相職務(wù),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quán)的左右手! ∈v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yīng)民心,還政于廬陵王李顯。武則天聽從了狄仁杰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朝得以維系。  圣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杰為副元帥征討突厥,很快恢復(fù)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胰式艿囊簧谏铣胸懹^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剛直不阿,政績頗豐,尤其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以不畏權(quán)勢著稱,直言力諫,成為一代名相。狄仁杰死后,武則天追贈其為文昌右相。中宗即位,贈為司空。睿宗時,追封為梁國公,故后世也稱狄仁杰為“狄梁公”! 9、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抗遼名相 寇準(zhǔn)(961-1023)  寇準(zhǔn)字平仲,華州下邽(今臨渭區(qū)下吉鎮(zhèn))人! ”彼握孀诔卧紫,封為萊國公,謚號忠愍,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政治家! 】軠(zhǔn)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中進士。他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為太宗重用,擢樞密院直學(xué)士,判吏部銓,參決政事。太宗嘗以魏征相比! ∷握孀诰暗略(1004)閏九月,遼蕭太后、遼圣宗耶律隆緒率契丹軍大舉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進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直逼宋都開封,宋室朝野驚駭,參知政事王欽若提出南遷金陵。陳堯叟提出西南遷西南遷西川成都之議,時任宰相職的寇準(zhǔn),力主抵抗,排除眾議,促請真宗親征。宋真宗最后采納了他建議,親抵溈州北城督戰(zhàn)。宋煙望皇帝御駕親征,士氣大振,奮勇戰(zhàn)斗,射殺了遼煙統(tǒng)軍使蕭達覽,獲得全勝,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嚴(yán),譜寫了中華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輝篇章。可惜宋真宗畏敵,在軍事勝利的情況下,執(zhí)意求和,派曹利用與遼邦訂立了每年輸遼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雙方以白溝河為界的和約,史稱“澶淵之盟”。斷送了勝利果實,然而寇準(zhǔn)的歷史功績卻載于中華民族史冊! 1006年王欽若譖言寇準(zhǔn)澶淵之役是以帝為“孤注一擲”,昏庸的真宗罷免了寇準(zhǔn)雖兩次復(fù)相,但仍被丁謂所譖,先貶為道州(今湖南道縣)司馬,后貶為雷州今廣東?)司戶參軍! 1023年,寇準(zhǔn)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詩集》傳世! 】軠(zhǔn)為官清正廉潔,在廣大中原人民群眾中享譽崇高,甚至于連遼邦也深為敬佩?軠(zhǔn)在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執(zhí)掌國家大權(quán)的宰相,卻沒有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當(dāng)時處士魏野贈詩說:“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奔匆娝回澆挥,憐惜民財?shù)钠焚|(zhì)。這道詩傳到契丹,契丹人景仰萬分?軠(zhǔn)晚年被貶廣東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著一個個執(zhí)政大臣,問引路人:誰是‘無地起樓臺’的宰相!爱(dāng)時的朝庭官宦們都羞愧得面面相覷,無人回答?軠(zhǔn)廉潔清正的官德,在華夏官吏上樹立了一個楷模,一千多年來受到人們的贊美! 10、熙寧變法 爭議不休——北宋名相 王安石 (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字介甫,號半山! 〗髋R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xiàn)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zhí)政。  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shù)年P(guān)系,并認為,只有在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礎(chǔ)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zhí)政以后,王安石繼續(xù)發(fā)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fā)展生產(chǎn)作為當(dāng)務(wù)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diào)了國家政權(quán)在改革中的領(lǐng)導(dǎo)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yù)社會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dǎo)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nóng)業(yè)到手工業(yè)、商業(yè),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zhì)和戰(zhàn)斗力,強化對廣大農(nóng)村的控制;為培養(yǎng)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xué)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jié)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fù)拜相。王安石復(fù)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xù)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wù),從此閑居江寧府! ∷握茏谠釉(1086),由于司馬光等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xué)思想方面,繼承和發(fā)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tǒng)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范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經(jīng)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荊,死后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8

歷史上稱為良相的名臣有:伊尹,姜子牙,周公姬旦,管仲,伍子胥,商鞅,甘羅,諸葛亮,費袆,蔣琬,陸遜,崔浩,楊諳,高穎,房玄齡,杜如晦,狄仁杰,裴炎,上官儀,張柬之,姚崇,張九齡,寇準(zhǔn),王安石,范仲淹,李綱,張居正,夏炎,于謙,劉墉等。

9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歷史上的良相非常多。如諸葛亮、趙普、張居正等。相在不同朝代叫法也會有不同,宰相,丞相,內(nèi)閣首輔都算。今天就列舉幾個有名的,有大作為的。



  1. 姜子牙: 輔助周王 治理齊國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河內(nèi)郡汲縣人。

姜子牙年輕時候運勢不佳,干一行敗一行。不過他是個樂天派,堅信自己終究會有大作為,始終勤奮刻苦地學(xué)習(xí)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這也為他后來打下了基礎(chǔ)。

姜太公釣魚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這時他才開始有人賞識,(遇見姬昌)他這時已72歲。

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lián)絡(luò)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松警惕;對內(nèi)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chǎn),訓(xùn)練兵馬;所以后代談?wù)撚帽篮椭艹碾[秘權(quán)術(shù)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姬昌死后又輔助姬發(fā),后來推翻了商朝。

周朝建立后,采取分封制。(這在當(dāng)時是一個正確選擇),姜子牙因為功勛顯著被首封齊國。

姜子牙封齊建國后,后來在相當(dāng)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quán)的“太師”,輔佐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

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jiān)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zhèn)京都、運籌帷幄;或領(lǐng)兵東征、沖鋒陷陣;或左右呼應(yīng),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子牙前半生貧寒困苦,無人賞識,但他能始終不放棄理想,并且在得到重用后確實功績顯赫。這告訴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念,“是金子總會發(fā)光”。



2.張良:輔佐劉邦,錦囊妙計

張良(約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9年),秦末漢初杰出謀臣,字子房,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

相傳張良年輕時得黃石公傳授的《太公兵法》。日夜苦苦學(xué)習(xí),最終成為一個文韜武略的人,最主要的是他足智多謀。

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舉兵反秦。各地反秦武裝風(fēng)起云涌。而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來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 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lǐng)義軍在下邳一帶發(fā)展勢力。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lǐng)悟,并常常采納張良的謀略。于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于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zhuǎn)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復(fù)雜的形勢中,具有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發(fā)揮。

后來劉邦大軍攻入咸陽,看到那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珍寶異藏。劉邦情不自禁,想留居宮中,安享富貴。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直斥劉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劉邦根本不予理睬 部下的一些賢達志士對此心急如焚。在這關(guān)鍵時刻,還是張良向劉邦分析利害,勸解成功,挽救了劉邦的命運。

后因為強大的項羽想吞占劉邦集團的勝利果實,鴻門宴時張良又知己知彼,精辟地向劉邦分析了項羽其人,決心深入虎穴,謹(jǐn)慎而靈活地保護劉邦的安全。

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春,劉邦接連收降五個諸侯,得兵56萬,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攻占彭城后,劉邦被這輕而易舉得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但沒有采取恰當(dāng)?shù)恼巍⒔?jīng)濟措施,安撫此地,贏得人心,反而惡習(xí)復(fù)發(fā),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財寶、美女,整日置酒宴會,結(jié)果,給項羽回軍解救贏得了時機。項羽聞知彭城失陷,立即親率3萬精兵從小路火速趕回,急救彭城。劉邦數(shù)十萬烏合之師難以協(xié)調(diào)指揮,連糧餉都籌備不齊,所以,一經(jīng)接戰(zhàn)便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至此,許多諸侯王又望風(fēng)轉(zhuǎn)舵,紛紛背漢向楚,劉邦丟下老父、妻子、兒女,只帶張良籌數(shù)十騎狼狽出逃,軍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勢復(fù)又逆轉(zhuǎn)。

劉邦狼狽逃至下邑,驚魂未定,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他沮喪地對群臣說:“關(guān)東地區(qū)我不要了,誰能立功破楚,我就把關(guān)東平分給他。你們看誰行?”在此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匠心獨運,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lián)兵破楚的策略。他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現(xiàn)在與項羽有了隔閡;彭城之戰(zhàn),項羽令其相助,他卻按兵不動。項羽對他頗為怨恨,多次派使者責(zé)之以罪;彭越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早對項羽懷有不滿,而且田榮反楚時曾聯(lián)絡(luò)彭越造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結(jié)果未成。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漢王手下的將領(lǐng),只有韓信可以委托大事,獨當(dāng)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么楚可破也!边@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劉邦聽罷,認為這確是一個以弱制強的妙計。

“下邑之謀”雖然不是全面的戰(zhàn)略計劃,但它構(gòu)成了劉邦關(guān)于楚漢戰(zhàn)場計劃的重要內(nèi)容。正是在張良的謀劃下,一個內(nèi)外聯(lián)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lián)盟終于形成,扭轉(zhuǎn)了楚漢戰(zhàn)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zhàn)略防御轉(zhuǎn)為戰(zhàn)略進攻。事實證明了張良“下邑之謀”的深謀遠慮,最后兵圍垓下打敗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支軍事力量。

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項羽無奈送回了被扣押的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兒女,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重大的轉(zhuǎn)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諫漢王道:“如今漢據(jù)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于此舉。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眲畈杉{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并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

再后來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于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終于打敗項羽,迫其別姬、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jié)。

漢初諸侯國

在我看來,張良就是個人精,他不但足智多謀,并且為人處世游刃有余。在建國后他還保持明哲保身,不談圖名利,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斗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斗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xùn) ,即使在血腥殘酷的呂后把持大權(quán)時還能受到她的尊敬。他這樣的人就是擺在今天至少也是個心理學(xué)家,而當(dāng)今時代人際交往時張良的智慧也可以拿來借鑒利用。

10

歷史上稱為良將的名將有:樂毅、田忌、廉頗、李牧、白起、王翦、項燕、章邯、韓信、周亞夫、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陳湯、馬援、班超、蜀漢五虎將、鄧艾、檀道濟、蘭陵王、斛律光、賀若敦、獨孤信、韓擒虎、史萬歲、李靖、李孝恭、薛仁貴、蘇定方、劉仁軌、黑齒常之、王忠嗣、郭子儀、李光弼、李愬、高懷德、呼延贊、楊業(yè)、種師道、狄青、岳飛、韓世忠、曲端、余玠兄弟、種世衡、常遇春、徐達、于謙、熊廷弼、袁崇煥、毛文龍、史可法、多爾袞、施瑯、岳鐘淇、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