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關鍵:李世民是否喜歡過武則天,是否寵幸過武則天,究竟是自身的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李世民是否喜歡過武則天?
身為才人的武則天用“鞭子、棍子、匕首”馴服名馬獅子驄的事跡,相信給世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對此,許多人都認為這是武則天不受李世民喜歡的源頭。
其實不然,《資治通鑒》中李世民對武則天此舉已給出明確答案:“壯朕之志!”
那么,李世民是出自真心欣賞武則天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并非真心喜歡,而且和馴服名馬獅子驄的事件無關。
理由一:《舊唐書·則天紀》評價武則天為“素多智計,兼涉文史”;《新唐書·武后傳》評價她為“有權術,詭變不窮,且城宇深,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所以,能成為一代女皇的她,不但權謀機變了得,觀人識人的智慧也同樣極為不凡,而身為才人的她又經常出現(xiàn)在李世民的身邊,對于李世民的心性應該有一定的了解,豈會自告奮勇做下讓李世民不喜的“馴服名馬獅子驄”的莽撞事情來呢?
因此,不難看出,當時武則天的目的應該比較單純,就是為了引起李世民的關注,進而得寵得勢。經此事后,雖說武則天沒有得寵,但她卻因此被李世民賜號“武媚”。而“媚”字,雖然有可愛、美艷、誘惑力和吸引力之意,但也有欣賞和贊賞之意。如:《左傳·宣公三年》中的:“人服媚之如是。”;《國語·周語》中的:“若是乃能媚于神”。再結合武則天“馴服名馬獅子驄”的膽略之舉,李世民賜號武則天為“武媚”,顯然有“欣賞和贊賞”之意,而并非指她是否有“絕世容顏”,也更不是傳言中的“媚娘”之說。
這也說明,初入宮廷的武則天想以智慧贏得李世民的寵愛,而非美貌,更不是莽撞的行為,只是結果并未如愿。
理由二:李世民不但是唐朝基業(yè)的開拓者之一,還是在血雨殺伐中奪得皇位,而當?shù)拈L孫皇后就陪伴在他的身邊,一同面對刀槍。因此,對于有勇氣的女子,李世民打心眼里是欣賞和稱贊的。
同時,據《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李世民的姐姐平陽昭公主(李淵三女兒),更是一位巾幗英雄,也是李世民非常敬重的一位女性。在李淵建立唐朝大業(yè)中,她的才識和膽略一點也不遜色于兄弟們,可謂戰(zhàn)功赫赫。例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shù)百人,起兵以應高祖;米湯智退劉黑闥大軍;為李淵搶占關中大片地盤等。
萬里長城“娘子關”的關名,就是因為她所率領的娘子軍曾在此駐守而得名,并因軍功成為了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謚號的公主,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死后唯一由軍隊舉殯的女子。
因此,對于李世民來說,只會欣賞武則天的膽略,又怎么可能因為“馴服名馬獅子驄”的膽略而對她有想法呢?
但是,欣賞、有好感與喜歡絕對不是一回事。
理由三:雖然李世民有后宮佳麗三千,但真正令他動心的只有兩名女子,即:長孫皇后和齊王妃(原為李元吉的妻子)楊珪媚。
長孫皇后就不用講了,畢竟和李世民有過共患難的經歷。但就算如此,李世民也曾想著廢掉長孫皇后,另立楊珪媚為皇后,只是被魏征給阻攔住了。魏征勸諫李世民說,立弟弟的妻子為貴妃本就于理不合,如果再立為皇后,世人會怎么評說呢?更何況長孫家族曾為唐朝的興盛立下多少汗馬功勞。因此,李世民才打消了另皇后的想法,但他對楊珪媚的寵愛卻是有增有減。
雖然,李世民在發(fā)動玄武門政變前同楊珪媚多有曖昧交往,但是當楊珪媚目睹丈夫李元吉和一雙兒女皆于親人的刀下后,便對李世民再也沒有了以往的柔情。之后,李世民為博取楊珪媚的歡心,不顧勤儉治國的理念,悉心搜羅天下奇珍異寶,連續(xù)賞賜,可換來的依舊是楊珪媚一臉的冰霜冷淡。
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好低聲下氣向楊珪媚陪笑臉、賠不是。屢次三番后,楊珪媚總算有了回應,但她說想要回到往日的恩愛,必須答應她一個條件,恢復前夫李元吉爵位和太子李建成封號。這樣的條件,無疑會讓李世民發(fā)動的玄武門政變成為世人的話柄,但李世民還是答應了,并果斷兌現(xiàn)?梢,李世民對楊珪媚寵愛到了什么程度。
自此,李世民在對待女人方面,幾乎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楊珪媚的身上,不要說不喜歡武則天,就是其她女人李世民同樣沒有太多興趣。
理由四:當長孫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便將主要精力轉移了養(yǎng)育三兒四女的身上,雖說依舊寵愛楊珪媚,但對其她后宮女人已漸漸失去了興趣。
據《新唐書·晉陽公主李明達傳》記載: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最少,故親畜之。
長孫皇后去世時,李治僅有7歲,晉陽公主李明達(幼字兕子)只有3歲左右,而李世民卻承擔起了一個父親的責任,經常親自培養(yǎng)和教育這雙兒女。這一做法,在古代帝王之家是極為罕見的。
又據《冊府元龜·帝王部·誡勵》記載,太子(李治)曰:“念臣七歲偏孤,蒙陛下手加鞠養(yǎng),自朝及夕,未嘗違離!
也就是說,李世民將李治早晚都帶在身邊,親自培養(yǎng)。因此,也給李治和武則天提供了見面和交往的機會。
同時,晉陽公主也是自小跟隨在李世民的身邊,因此能熟練臨摹李世民的飛白體,已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每當李世民心情不好時,只要晉陽公主出面相勸,李世民就會展露笑顏。后來,年僅12歲的晉陽公主不幸夭折,李世民曾哭得寢不安、食難咽。當時,魏征勸諫李世民應當振作起來,但是李世民卻說:“聯(lián)知道悲傷無益,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說,武則天進宮的時候,正好趕上李世民還處于長孫皇后離去的思念之中,又加之情有獨鐘于楊珪媚,因此就失去了得寵的機會。
理由五:與失勢的家庭地位有關。635年,武則天的父親荊州都督、應國公武士彠去世后,堂兄武惟良、武懷運及武元爽等人,對她的母親楊氏很不尊重。可見,由于父親病故,她的家庭在家族中的地位也有明顯下降。就在這時,或許李世民處于憐憫武士彠后人的想法,這才以“武氏有才貌”為由,將武則天納入宮中,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
但是,早她二三年前入宮,并被李世民封為五品才人的徐惠,后來就升到了二品充容。雖說,這與徐惠的才華美貌有關,但更多的應該是徐惠父親徐孝德的身份,現(xiàn)職沂果二州刺史,而且正好也是長孫皇后健在之時入的宮。
由以上可見,李世民根本沒有真心喜歡過武則天,更沒有寵愛過她。
那么,李世民是否寵幸過武則天?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影視劇中多有情節(jié),清朝皇帝后宮的女人侍寢,多是通過翻牌子決定誰來侍寢。因此,在皇帝的女人中,可能有些人入宮一輩都得不到皇帝的寵幸。但是,唐朝后宮的侍寢制度卻與清朝大不一樣。
唐朝皇帝的主要女人有122人,其中:皇后1人;正一品夫人4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被稱為四夫人;正二品嬪9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被稱為九嬪;正三品婕妤、正四品美人、正五品才人,各是9人,被稱為二十七世婦;正六品寶林、正七品御女、正八品彩女,各是27人,被稱為八十一御妻。
在這122名女人中,四夫人主要輔佐皇后管理后宮;嬪和婕妤“掌教九御四德,贊尋后之禮儀”;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賓客之事;才人掌序宴寢。也就是說,武則天的才人的主要工作,就是侍候李世民吃飯和睡覺。
那么,諸女的侍寢是如何安排的?
據《禮記》記載,為體現(xiàn)“雨露均沾”的人性化,以及身份尊卑之分,便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來劃定皇上諸女的侍寢時段。即:每月初一至初九,八十一御妻侍寢;初十至十二,二十七世婦侍寢;十三,九嬪侍寢;十四,四夫人侍寢;十五和十六的月圓夜,皇后侍寢;十七,四妃侍寢;十八,九嬪侍寢;十九至二十一,二十七世婦侍寢;二十二至三十,又由八十一御妻侍寢。
因此,當了李世民11年才人的武則天,絕對被李世民寵幸過。
那么,武則天為什么沒有給李世民生下一兒半女呢?
李世民較為寵愛的徐惠,侍寢長達十三、四年之久,依舊也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因此,侍寢李世民十一年的武則天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問題應該出在李世民的身上。
同時,又從武則天能和李治生下四子二女的情況看,再次證明問題出在李世民的身上;蛟S生理,或許心理,可能兼而有之吧。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