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學良是有愛國心的青年軍官,早年曾跟愛國軍官郭松嶺學習軍事,支持,祟拜郭的軍事才能。當郭反叛張作霖時,張學良左右為難,一邊是親生父親,一邊是教導過自己的恩師,后來,在日本人幫助下,才打敗郭松嶺軍,逮捕了郭松嶺夫婦并處了死刑。

在父親死后親自掌權后,排除眾議,反對東北割據(jù),堅持東北易幟,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日本侵略東北,蔣介石多次密電張學良,不準抵抗。后續(xù)由中央負責。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一起逮捕了來陜督促內(nèi)戰(zhàn)的蔣介石。后在中共代表團和周恩來的幹旋下,達成抗戰(zhàn)統(tǒng)一戰(zhàn)線后才親自把蔣介石送回南京。

此后,被南京軍事法庭判處危害領袖安全罪軟禁,一直到臺灣后蔣家第二代蔣經(jīng)國去世才獲自由,并移居美國。103歲在美國去世。

最佳貢獻者
2

張學良也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了,下面先把他的主要事跡列一下:

改旗易幟

張學良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旗易幟。北伐戰(zhàn)爭打到山海關以后,由于擔心日本的干涉,蔣介石不敢繼續(xù)向北進攻,轉(zhuǎn)而以政治方式解決東北問題。蔣介石派特使趕到東北,希望已經(jīng)接管東北的張學良能放棄北洋法統(tǒng),服從南京政府的領導。

而此時日本的外交人員也在有說張學良,希望他能繼續(xù)打出北洋政府的旗號,并保證予以支持。日本這么做當然是有自己目的的,就是希望事實上在中國制造一個分裂的局面,以便從中取利。為達到此目的,日本還暗示張學良,如果改旗易幟將發(fā)生不測事件。

張學良因為日本刺殺張作霖之事決定維護國家統(tǒng)一,頂住了日本的壓力,最終改旗易幟。

痛失東北

1931年,日本借東北軍主力入關平定石友三兵變之機,在東北制造了九一八事變。由于此前蔣介石和張學良錯誤認為日本是想挑起和中國軍隊的沖突,決定采取不抵抗政策,避免給日本口實。因此駐守沈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第7旅只有部分部隊自發(fā)抵抗了一下就撤離了駐地,與友軍匯合,等下一步指令行事。

9月22日,蔣介石發(fā)表講話,確立了以和平手段解決東北問題的基調(diào)。第7旅殘部接到命令以后,改撤向錦州。東北大部淪陷。

積極抗日

由于日本不斷擴大侵略規(guī)模,張學良逐步改變了態(tài)度。在日本進攻黑龍江時,張學良電令馬占山率部抵抗,并撥款予以支持。

此后張學良又多次接見東北義勇軍領導人,予以經(jīng)濟和武器援助。據(jù)統(tǒng)計,在東北的各路抗日部隊中,絕大部分都曾經(jīng)接受過張學良各種方式的支援。部分失敗退到關內(nèi)的義勇軍,也被張學良接納。

促進了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成立

張學良深知日本軍事力量強大,為了能更好的抗日,他也是國內(nèi)第一個提出“聯(lián)蔣抗日”的人。正是在他的推動下,紅軍原來“反蔣抗日”的方針才逐步改變,也使得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有了成立的基礎。

而張學良最后發(fā)動的“西安事變”,也是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成立的直接促因。所以張學良對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綜合看,張學良除了丟失東北有一定責任外,對于中國歷史也是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總體上還是稱得上一個愛國將領的。

3

張學良愛國是沒有疑問的,因為他和日本人既有家仇,也有國恨。東北淪陷,東北軍未放一槍,到底是蔣介石下的命令,還是張學良根據(jù)當時的形勢做出的判斷認為不能打,這是問題目前還有爭議。不過,一個“西安事變”,已經(jīng)足以讓張學良寫進歷史。



張學良自己總結自己:兩字聽人呼不肖,半生誤我是聰明。又說自己:“平生無遺憾,唯一好女人。”他還寫過一首打油詩“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隨不是英雄漢,卻也好色似英雄!


讀張學良晚年做的口述史,感覺他一生真正的興趣似乎就是女色,因為不管他聊什么事情,什么話題,最后都能聊到女人上去。


張學良也是個有毅力的人,張學良曾經(jīng)染上毒癮,一天要打400多針才能過癮,后來宋子文勸他,你一定要把毒癮戒了,不光是為你自己的身體,也是為了國家的體面,你不要忘了日本人叫我們“東亞病夫!睆垖W良聽了,如夢初醒,經(jīng)過半個月的死去活來,終于解除了長達6,7年的毒癮。


張學良一生少爺脾氣不改,晚年他說他爹有雄才無大略,蔣介石有大略無雄才,還說自己一輩子未曾有過上司,人家問:張作霖不是做過你上司?張學良說那是我爹,和上司不同。人家接著問:那蔣介石不是你上司嗎?張學良說:他發(fā)我脾氣,所以我把他抓起來。


真正能看出張學良性格的是他說西安事變,于學忠問他抓容易,以后怎么放他呢?張學良說現(xiàn)在哪能考慮那么多,先抓起來再說。


從中可以看出張學良是一個性格任性,做事沖動,不計后果,剛愎自用,敢作敢為的人,郭冠英說張學良是“太子豪杰!


趙四陪了張學良一生,可是張學良公開說,我的最愛在紐約。都說張學良多情,可是張學良晚年去紐約,看這個看那個,唯獨沒有到過于鳳至墓前看過一次。

4

對一個人的評價如果由1000個人來,不會存在完全一樣的評價。

當年中東路事件,在時態(tài)已經(jīng)擴大,戰(zhàn)爭已經(jīng)不可避免的時候,張學良不但沒有向前線增兵,還幻想著戰(zhàn)爭不會爆發(fā),特別是當張學良武力驅(qū)逐中東路蘇方工作人員之后,在面對蘇聯(lián)召回所有駐中國官方代表并驅(qū)逐中國外交官這一明顯戰(zhàn)爭信號的情況下,張學良竟然人還在天津遙控指揮。結果蘇聯(lián)集中兵力打了過來,前線東北軍潰不成軍,不但中東路沒收回來,連黑瞎子的也給丟了,直到近年才收回一半。

郭松齡事件更是體現(xiàn)出了這位少帥在權術上的幼稚。要知道整個第三軍團是張作霖給張學良打造的班底,是最優(yōu)良的裝備、最精銳的士兵組成,而這支軍隊竟能在張學良眼皮子底下被郭松齡拉去造了反,要說張學良沒有責任那是推脫,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用人之明。要知道即使是劉備,也從來沒有讓諸葛亮單獨領軍,哪怕再信任,軍中一定有平衡,而不是郭松齡假傳一個命令就能拉走軍隊的。

九一八事件就更不用說了,要知道當時張學良掌控的地盤和實力一點也不比蔣介石小,甚至還要比蔣介石強一些。并且張學良雖然宣布了東北易幟,但東北的財、政、軍三塊是當時的南京政府根本就管不到的,甚至在中原大戰(zhàn)最危險的時刻,蔣介石也只能通過利誘讓張學良參戰(zhàn),而不能通知命令。

也就是說在九一八的時候,東北軍相對于中央軍就是完全獨立的,是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閥私人軍隊,然而在關東軍大舉進攻的情況下,張學良先是命令不抵抗,結果丟失沈陽,后來在錦州,即使是有南京政府電報命令抵抗,張學良也是置若罔聞,同樣下令撤退,要知道當時轟炸錦州的飛機還是日本從沈陽繳獲的,日本自己根本就沒做好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準備。而張學良也從來沒想過如果丟掉東北這個跟基,他的東北軍將如何自處。

在張學良一系列的誤判下,東北丟了,東北軍也失去了在華北的立足之地,再也無法重現(xiàn)老帥時的輝煌,只能說是虎父犬子了。

5

對于張少帥的看法社會褒貶不一。

先看一下偉人對他的評價吧

毛澤東: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來: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評張學良將軍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澤民:張學良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以愛國的赤誠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義,毅然發(fā)動西安事變,聯(lián)共抗日,為結束10年內(nèi)戰(zhàn)、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行全民族抗戰(zhàn)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堪稱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我現(xiàn)在覺得西安事變他不僅僅是為了民族也為了他自己。我覺得他自己是不想和紅軍拼個你死我活來消耗自己的力量。

他確實紈绔子弟但也不是一點正事不干,他是帶過兵可是也厲害不到哪去,他是充滿理想可是也沒實現(xiàn)幾個!

當時社會很多名人給他過評價往往都是褒貶各半也確實只能這么評價了!

他愛國嗎?愛!不然搞什么事變。

他作為將軍合格嗎?不合格!東北丟了(當然也不能都怨他)

所以他就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




6

鐵桿抗日分子。

7

我并非歷史學家,也不想在涉及黨派之爭,我從做人的角度來評價一下少帥張學良。人已然逝去,予以批判顯得不太厚道。然,是非公道總要說說。  古代文化講究忠君愛國,此為大節(jié)。東北易幟,維護國家統(tǒng)一,邁出了重要一步,值得贊許。然九一八事變,一槍不發(fā)拱手讓出東北,對領袖為不忠,對國家亦不忠。東北一共損失飛機300余架,戰(zhàn)車26輛,各種火炮300多門,其中重炮200多門,輕重機槍5864架,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擁有如此武力而不抵抗,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歷史已經(jīng)證明,當時的不抵抗是張學良的決定,不是中央政府命令! ∈伦儠r,少帥本人不在沈陽,而是在北京前門的西樓和夫人于鳳至以及趙四小姐看戲。大戰(zhàn)將至,無任何之準備,對敵情無任何之了解,遠離前線花天酒地,不忠,毫無疑義! ∑涓笍堊髁,草莽起家,打下東北大片江山,交到張學良手里,這個官二代沒有守住基業(yè),三年時間折騰光偌大的產(chǎn)業(yè),也為奇葩。王健林把產(chǎn)業(yè)交給王思聰,也斷然不會丟的如此之快。就任后,殺楊宇霆,貿(mào)然發(fā)動中東路事變,查抄俄羅斯領事館,開罪俄羅斯;貿(mào)然殺害日本間諜,很快被發(fā)現(xiàn);官二代的折騰本色凸顯。加之喝酒抽大煙玩女人,其父九泉之下難以瞑目,此為不孝! ⑼鈬四懽哟,殺本國人更是不含糊! W過新聞史的人都知道,民國有個著名報人叫邵飄萍。邵飄萍被人稱為“新聞全才”。北京大官本討厭見記者,邵飄萍卻能使之不得不見,見且不得不談,旁敲側(cè)擊,數(shù)語已得要領。如他夜探總理府,虛訪美使館,獨家新聞總是被他搶到。邵飄萍風流倜儻,慷慨豪爽,善于言辭,廣泛交游,上至總統(tǒng)、總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攏,談得來。他重交情,講排場,經(jīng)常在酒樓飯館宴請賓客,以期從客人的談話中捕捉信息。  殺害邵飄萍的,正是張學良。抓捕邵飄萍時,張作霖還未到北京,各界人士找張學良求情,張學良最后說:“飄萍雖死,已可揚名,諸君何必如此,強我所難。”  張學良和邵飄萍有私交,殺他,不僅不仁,而且不義! 1929年,少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為利用張在北方的軍政實力,蔣介石遂與其結拜為兄弟,并任命張為國民政府陸海空副總司令(總司令蔣介石)。對于結拜之交,張學良發(fā)動兵諫,扣押蔣介石,此亦為不義! 〔恢也恍⒉蝗什涣x,此八字評少帥,雖顯對逝去的人有些刻薄,但從人情事理而言,也并非沒有道理! τ谏賻,這首詩或許是最適宜之評價:“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xiāng)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沈陽!

8

對于張學良的評價一直是有爭議的,褒貶不一,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他有大過也有大功。 一九二七年皇姑屯張作霖火車被炸是個突發(fā)事件,東北王張作霖突然死去,整個東北亂成一鍋粥。那么大的東北,所有的擔子一下子落在張學良肩上,那時的張少帥還只是一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年僅二十七歲的他當然也是一時沒了主意,但夜長夢多,局勢不等人,他必須盡快做出決定,事關幾百萬老百姓和幾十萬部隊,他真的太難了。‘敃r在他的面前只有三條路,一面是迎合日本人保住東北,一面是和吳佩孚等人聯(lián)合對抗蔣介石,再就是他最后的決定臣服于蔣介石,尊從三民主義,換上青天白日旗,史稱“東北易幟”。 此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九一八事件爆發(fā),日本人栽贓東北軍毀壞南滿鐵路夜襲沈陽北大營,張學良傳達蔣介石命令不抵抗,為確保不放一槍下令收繳了北大營軍人武器 ,使得日本關東軍一夜之間占領了北大營,次日占領了沈陽,接而占領了整個東北,至此張學良被人們戲稱為“不抵抗將軍,逃跑將軍”。 而后,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為促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楊虎城發(fā)動了“西安事變”,在陜西臨潼驪山華清池綁架了蔣介石,逼蔣介石就范和前來談判的周恩來達成了第二次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共識,也為蔣家王朝滅亡埋下了種子。

再后,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后被軟禁起來,直至臺灣一共54年,獲得自由后移民美國度過余生,2001年10月14日在美國去世,享年101歲。 張學良的一生雖不能說偉大,但值得肯定的是他是一位愛國將軍。

9

張學良極其難評價:



從小受到的歷史教育,張學良是愛國將領,1936年發(fā)動西安事變,直接促使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首位功臣。

上世紀80年代,西安電影制片隆重拍攝了上下集的《西安事變》,影響力極大。在影片中,張學良是幾乎完美無缺的正面形象,身懷家仇國恨,依然發(fā)動兵諫,最后深陷軟禁之中。



但隨著知識面的不斷擴大,閱讀深度和廣度的提高,我們又在歷史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紈绔子弟,標準的富二代形象:

1、20多歲就執(zhí)掌兵權,直奉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不錯,不過主要是郭松齡的作用。郭一不在,立刻戰(zhàn)斗力全無;

2、年紀輕輕染上吸毒惡習,導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時,無心抵抗,東北全境淪陷;東北軍腐敗,外戰(zhàn)一觸即潰,繼而又丟熱河,自己也引咎辭職;

3、回國后,帶領東北軍被推上陜北前線“剿共”,又是被打的丟盔棄甲,最后不得不發(fā)動兵諫......



到底哪一版歷史更接近真相呢?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只知道:你只要站在不同的視角看張學良,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就是張學良的魅力所在。

研究歷史,少帥是永恒的熱點。

10

謝謝你的邀請和提問:張學良是個什么樣的人?

張學良是著名愛國將領,電影西安事變主要說的是國共合作中,張學良和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勸導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合作,實行共同抗日政策,這個是國共第二次合作中一件具有重要里程碑的事件,張學良在事件中起了積極重要的積極作用。

張學良的父親是張作霖,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nóng)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xié)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后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tǒng)一,逐步提升,先后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勝利后,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tǒng)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張作霖對日本人的拉攏政策采取模糊態(tài)度,從而得罪日本人,1928年6月4日張作霖返回東北途中,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日送回沈陽官邸后即逝世。

張作霖去世后,為了防止日本人繼續(xù)報復,對外密不發(fā)喪,緊急發(fā)電報給在外地的張學良速回奉天,電報內(nèi)容是“速回奉天,大帥傷重,但不要緊”,張學良趕回奉天后,在6月21日張學良率兄弟姊妹14人正式發(fā)布訃告,宣布張作霖已于當天去世。

“皇姑屯事件”后,日本人對東北三省虎視眈眈,國民黨內(nèi)部軍閥也連年征戰(zhàn),張學良在立場上更傾向于蔣介石,張學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奉系遵守三民主義,服從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服從于南京政府領導,此一舉措起了積極正面的作用,張學良宣布服從于南京政府領導,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肢解東北、圖謀獨占的陰謀詭計,維護了民族利益和國家領土的完整。易幟后的東北三省結束了奉系時代割據(jù)一方的局面,在軍事、外交諸方面直接聽命于中央。但對蔣介石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增強了抵制日本侵略的力量,延緩了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的計劃。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也是對外抗擊侵略、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之舉。

張學良就是這樣在危難之中掌管東北軍,人稱:“少帥”。張學良接管東北軍以后,因為資歷淺薄,原來東北軍內(nèi)部的高級將領對張學良不服氣,其中就有高級將領楊宇霆、常蔭槐,此二人飛揚跋扈,從來不把張學良放在眼里,經(jīng)常稱呼張學良的乳名“小六子”,后來兩人因為成立“東北鐵路公署”而和張學良產(chǎn)生沖突,張學良下令東北警務處長高紀毅將此二人強殺與“老虎堂”,(因為廳堂內(nèi)放了兩只東北虎模型,而被稱為“老虎堂”),人稱“揚長而去”,隨后張學良電告南京國民政府“槍斃張楊”。

張學良從小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同時又接受西方教育,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從小在東北長大,知道百姓疾苦,看到因為戰(zhàn)爭中無家可歸的流浪老人他痛哭流涕,心生憐憫之心,從而想到救勞苦大眾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在北洋陸軍講武堂畢業(yè),掌管東北軍的時候,能夠體恤士兵,知道官兵勞苦,在戰(zhàn)爭中能夠身先士卒,他宣布奉系軍閥服從于南京政府領導,從而提前結束民國軍閥混戰(zhàn),他在西安事變中實行“兵諫”,從而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不顧自身安危,“兵諫”蔣介石后,發(fā)生著名的“西安事變”,他是仗義行俠的一生,隨后又上飛機跟隨護送蔣介石回南京,他的一生功大于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