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都沒有一個上海人會將饅頭叫成“包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看就是個“阿木林”。
上海統(tǒng)一是饅頭,沒有包子。包子是上海以外的人的稱呼。我們有淡饅頭,肉饅頭,菜饅頭。生煎饅頭,小籠饅頭。
北方人基本上都是管有餡的叫包子,管沒餡的叫饅頭。不過上海人(包括江、浙一帶的人)并不是像你說的那樣反著叫,應該說他們只是對這兩種食品的區(qū)分不像北方地區(qū)那么分明。比如他們將北方人稱的水煎包,有些人稱之為生煎包,也有一部分人叫生煎饅頭。
實際在中國古代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管這一些外形比較類似的面食都叫饅頭,包子這種叫法是后來才有的。由于北方過去一直都是以面食為主,剁餡兒,包包子這種作法與叫法應該說是出自于北方。而南方這種作法出現的比較晚,作這種生意的人又比較少,其中有一部分人就跟北方人一樣也叫包子了,還有一部分人仍然在延續(xù)過去的叫法。
過去南方、北方交流比較少,于是就包子、饅頭各叫各的,等北方人去了就會覺得很奇怪,明明你賣的是包子,怎么說是饅頭呢?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不管南方人到北方去,還是北方人到南方來,都會發(fā)現讓你覺得奇怪的地方,隨著人口的流動,交流的增多,以后也就見怪不怪了。
南方人沒有包子的叫法,有餡的叫肉饅頭,沒有的叫白饅頭……如此而已
看到各位回答中,都指出問題提得不正確。因為大家都認為上海人有餡無餡都稱饅頭。
其實,在蘇州許多地方,倒真如提問者所說,有餡的叫饅頭;無餡的叫包子,還特地在前面加上一個“大”字,叫“大包子”。
首先說啊,樓主的理解是錯的,這個很多人都指出了。不過下面的回答很多人也不是很正確。我來解釋一下。
首先,饅頭是此類圓球型面食叫法的正根。北宋之前,無論有餡沒餡都叫饅頭,這是區(qū)別于各類"餅食",凡是球的都叫饅頭。那么從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開始叫包子了呢?是北宋,北宋初年在開封,開始有了把有餡的饅頭叫包子的別稱。因為開封是當時引領文化流行的中心,所以到南宋時,包子的叫法已經很流行了。
那么包子是不是北方叫法呢?不是,實際上現在主要方言里只有吳語系的方言會把包子還叫做饅頭,連盡在咫尺的江北,因為不是吳語區(qū),也不這么叫。因為中國大部分地域方言分化都晚于北宋,所以包子在方言分化前已經普及使用了。吳語區(qū)因為形成比較早,保留了更多古詞匯。
順便說,水滸傳里山東好漢也把包子叫饅頭,其實正反應了施耐庵大爺是江南人的事實。書中除了"二斤酒二斤牛肉"外,但凡寫到比較精細的吃食,其實都有當年江浙一代飲食的影子,而不管書中人是哪兒人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
我上海人,來回答一下。饅頭是有餡的,在三國演義里,孔明在瀘水祭祀亡魂時就用了饅頭,這說明至少在羅貫中那個年代,管有餡的就叫饅頭。至于包子,有上海人用這詞嗎?我們管小籠叫小籠包或者小籠饅頭,管生煎叫生煎包或生煎饅頭。加個“子”的人,統(tǒng)稱巴子。
上海人沒有說包子的,沒餡的叫甜饅頭或者淡饅頭,肉餡的叫肉饅頭,菜餡的叫菜饅頭。
對上題是否應該這樣解釋?上海人(江浙)一般都把面食中的饅頭、包子統(tǒng)稱饅頭吧。比如淡饅頭就指饅頭(沒餡)肉慢頭是指肉包子、菜饅頭就指菜包子以此類推。當然也有讓直接說肉包子、菜包子的!上海么,一個移民大都市,各地人聚集之地,所以包容性很強喲。日常詞匯中也不乏外來語哈!所以,君大可不必驚訝啊[捂臉][捂臉][祈禱][祈禱]
蘇南,老家的確沒有叫包子的,只有饅頭,最喜歡吃的是小籠饅頭,吃不起的是蟹黃饅頭,小時候過年自己家里做豆沙饅頭、蘿卜絲饅頭、青菜饅頭,其他還有肉饅頭、生煎饅頭、甜饅頭、咸饅頭,北方的那種大個兒白饅頭好像是九十年代初左右才出現的。不過現在人口流動性大,習慣叫法也在改變,好多人也開始稱有餡的叫包子了。我覺得叫啥只是一種習慣,好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