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問答的邀請!
恰好,前天,被華爾街日報一篇《中國面臨史詩級樓市泡沫難題》刷屏,其中提到,疫情之下,由于擔心其他投資會受到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許多投資者將更多資金投入中國樓市以求避險,經濟學家稱,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是史無前例的。
事實上,目前中國樓市市值規(guī)模高達65萬億美元,超過美歐日房地產的總和——60萬億美元。
有網友說,按人口,美國30×4=120億,日本10×10=100都大于中國的60萬億,中國相當于美國的一半,日本的60%,只比歐盟稍高一點,好象挺正常的。
我立刻簡單地回復,這位,房價泡沫不是按人口計算,而是按房價收入比和租售比的。請注意,中國人均收入是歐美日的五-七分之一……
正好接著此問題,再普及一下房價泡沫是如何評估的。一般而言,兩大指標:
1、房價收入比:平均房價除以平均家庭年收入
制定“房價收入比”的目的,正是基于世界各國家庭年收入的差異,才并未使用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來判斷全球的合理房價,這恰恰就是從“安居樂業(yè)”的因素來考量的。
在美國和北歐,房價收入比一般保持在3到4倍;其他西歐國家因人口雖密度較大,房價收入比常年維持在4到5倍之間。這符合歐美人的生活方式——最多只能將稅后收入的30%用于房子支出,這是他們安居樂業(yè)的基本保證。由于前些年來次貸推高了美國房價,令美國的房價收入比一度(2006年7月美國房市破滅之前)突破了5倍,高處不勝寒,結果由于“房價收入比”的“地心引力”而轟然下跌。目前又回到了4倍以下。
2、租售比:房價和月租金的比值(也可定義為房價和年租金之比)
比如一棟市值100萬的房子,假如月租金為5000元,那么其租售比就是200倍。而國際上通用的合理租售比值為:舊的公寓大樓是120倍(因為收取的管理等費用和樓齡成正比)、新公寓大樓是140倍,獨立的house(別墅)、或連體鎮(zhèn)屋是160倍。如果計算得出的數(shù)字低于這些比值,說明房價是合理的,而一旦超出這個比值,說明房價被高估,也就是說有泡沫之嫌了。
從金融上來說,房租不能借貸,必須以現(xiàn)金全款支付,房租必須依照真正的供求關系而定。也就是說,房租所反映出來的,才是百姓在房子這一商品上的真正承受力。一旦房租漲到房客租不起的時候,就真的租不起了!
每次提出用房價收入比或租售比來衡量房價是否有泡沫時,總有人不同意,說中國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是的,中國樓市是有其特色的(之前任先生已經談透了),但無論如何,房價收入比和租售比是衡量房價是否合理的相對精確的標尺,考慮到中國特色的話(如還沒有全面開征房產稅),可以稍作修正,如房價收入比提高到6倍、租售比提高到200倍,再來衡量一下中國現(xiàn)階段房地產到底有沒有泡沫,有的話泡沫有多大吧。
點到為止。
最后,順便打個小廣告,《看懂金融的第一本書》新鮮出爐,謝謝關注!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