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就是這種人。一切全靠自己,不給孩子添一丁點煩惱,不打撓孩子平靜無憂的生活,讓孩子在另一半面前理直氣壯。

一次我難受的已經站不起來了,媳婦要給孩子打電話被我制止了。我咬著牙,幾乎是斷斷續(xù)續(xù)的,用盡平生最后的力量對媳婦說:聽好了,按我說的做,否則我死不暝目。如果我不行了,別哭,別喊,別讓鄰居知道,給我穿上身新點的衣服,然后給殯儀館打電話來車拉走。白天去社區(qū)辦個死亡證明。然后你身上帶夠了錢,悄悄火化即可。至于留不留骨灰你決定吧。

孩子再來串門問我,你告訴她我與武友云游去了,好象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拖上一年多,等孩子已經習慣見不到我了,再輕描淡寫的提上一句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我只幫孩子,從不要求孩子關心我,惦記我,因為年輕人很不容易,別再給孩子添亂了。

但這樣做需要有志氣,有骨氣,有橫心,對孩子有真正的愛心。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我們鄰居家男方父母常來,等他們一走,兩個年輕人就打仗。原本很平靜的生活,變成了武林風,而一切皆源于父母的不要臉,不自愛,沒有自尊。

最佳貢獻者
2

聽起來是有些絕對的話,但是也不是沒有道理。

現在這樣的社會,誰知道自己會遭遇到什么呢?誰知道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能成才成人,有情有義呢?

所以,不抱著孩子一定會贍養(yǎng)自己,自己也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經營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我覺得是一種必要的準備。

但是這種言論不應該鼓吹,也不應該大肆渲染,否則就會演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最終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會是,人們對生兒育女失去信心,以及,人們對好好教養(yǎng)自己的孩子,也失去信心和動力,這并非健康良性的社會所應該呈現出來的風氣和面貌。

所以,我們不能只是抱著孩子養(yǎng)自己、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買一份保險”的心理來生養(yǎng)孩子,但是我們依然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心力去好好教養(yǎng)他們,培養(yǎng)他們、引導他們成為一個有禮有節(jié)、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就是為人父母將孩子帶到這個世間所能夠做到的,最美好的事。

3

鼓吹“養(yǎng)兒不防老的人”大多都比較年輕,或比較健康,至少還不夠老或暫無大病。我小的時候,父母工作忙,也不怎么喜歡孩子,經常對我和弟弟妹妹說的一句話就是:“等你們長大了都離我遠一點兒,我們不用兒女養(yǎng)老,我們去養(yǎng)老院”。時光荏苒,轉眼之間幾十年過去了!父母已近八旬,這個時候他們早已改變了原來去養(yǎng)老院的想法,充分享受著子女提供的一切資源。父親患肺癌的一年多時間,兒女精心陪護,日夜看守,直至去世;母親患阿爾茨海默病完全沒有記憶,稍不注意就得報警尋人。我的看法,養(yǎng)兒防老是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成方,最實用最可靠,我們這代人要對自己老人盡孝,為孩子做出榜樣。換言之,假如您老態(tài)龍鐘,仰臥病榻,口渴的難受,這時候水杯就離你一尺遠的地方你都拿不到,你不靠孩子靠誰呢?

4

我認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是一種理性的思維。

在當今社會上有一些被道德梆架的陳腐觀念,認為老人們即使生活不能自理也應該象僵尸一樣的活下去,并且認為兒女必須盡孝。豈不知這些看似人情味十足的道義,卻違背生命的尊嚴法則,你想渾身插滿管子,花費著巨大的人力物力,茍延殘喘無可奈何地活著還有什么意義?當然我這樣說話是犯忌諱的,要擔大不孝的罪名。

但這些想法和說法都是來自偉人的思想,當年列寧就提倡安樂死,馬克思的女兒和女婿在暮年雙雙投湖自盡,列寧大加贊揚,認為是明智之舉,人一旦活到不能造福社會反而拖累別人的時候就應該盡快了斷。這在列寧的著作中可以查到。

我們周總理和夫人鄧大姐就也曾主張過安樂死,不過這個敏感的問題要實行起來真是不容易,需要社會的共識。所以直到現在還沒有那一個國家制定安樂死的法律。

其實這之中的道理很簡單,比如一塊田里的果樹,有些已經朽而不結果了,如果還要讓它繼續(xù)占地而荒廢資源,還有什么意義?

當然我這種說法在現時是得不到人們的贊同的,但我希望頭腦清醒的老年人們應該考慮考慮。




5

這種現象的出現,大部分是出于無奈呀。

1. 兒女無力給父母養(yǎng)老。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孩子的教育,讓年青一代疲于奔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照顧老人,兩個孩子四位老人,即使有心也無力。父母不愿看到兒女這樣的辛苦,不愿意麻煩孩子,成了父母選擇自我養(yǎng)老的說辭。

2. 兒女不想為父母養(yǎng)老。自我自私懶惰的兒女,習慣了父母的照顧,習慣了外面多彩的世界,看不到急急待贍養(yǎng)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已經是奢望,怎么還敢指望讓兒女給養(yǎng)老?

3. 兒女啃老式為父母養(yǎng)老?欣,千方百計占盡父母之資,讓父母害怕,怕自己連吃飯看病的錢都被兒女琢磨走,只好宣稱自己不用兒女給養(yǎng)老。

4. 養(yǎng)老機構的日益完善,也讓老年人增強了到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的信念。有同齡人,有醫(yī)生護士,在養(yǎng)老院也挺好,雖說少了點子孫親情,但至少還是個老年保障。

5. 經濟條件保證了老人自主養(yǎng)老。父母自我意識的覺醒,經濟的支撐,都讓老年人有了選擇養(yǎng)老方式的底氣。養(yǎng)老要有自己的模樣,自己自主后半生,不靠兒女。

養(yǎng)老,一個社會大問題,考驗著人性,親情,和社會體系。

6

這是精致的利己心理。凡是鼓吹這種行為的人不配為人!

有些人在父母的千般呵護,萬般疼愛,傾其畢生所有養(yǎng)育下成人成才。最后當父母漸漸老去,甚至失去生活能力的時候,不孝子一句“讓兒女養(yǎng)老就是道德綁架,”不知傷了多少父母的心。如果這種行為任其發(fā)展下去,國家將會后繼無人。沒有哪個人愿意為兒女操勞一生,最后被兒女拋棄,讓其自生自滅。

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小到老的過程,現在老人的今天就是你們的明天。如果自己不想在老去的時候,被兒女拋棄,從今天就要盡到做兒女的責任,鴉知反哺,羊知跪乳,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應該懂得感恩父母,不讓自己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留有遺憾。

7

我是1960年出生的,今年60歲了;畹浆F在,悟到的一個最大的人生道理是人基本不會感恩,你幫助過的人,不要指望別人會幫回你!你借出去的錢,不要指望別人會還給你!甚至不會說謝謝!搞不好還是會變成仇人!同樣道理,養(yǎng)兒不要指望兒會養(yǎng)你老!

生為人,最大的快樂是施恩不圖回報,如果你修到一定高度,你甚至不會考慮麻煩任何人,包括子女!因為子女有子女的煩惱,子女有子女的追求!記得小時候誰家有一輛自行車就不錯了!現如今,沒有汽車好像混的很差一樣!社會在進步,追求也在不斷進步!你不能怪子女為什么有錢買車而沒有時間照顧你!子女有子女的難處!

我的母親走的那一天是自己洗澡洗衣服,然后自己躺床上走的,并且是在我從國外回來的頭一天走的,有人說我沒有見我母親最后一面,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也有人說,我母親最疼我,不想看到我難過,不想麻煩我!我母親知道我不容易!

養(yǎng)兒不圖防老,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是鼓吹什么!

自生自滅是最完美的回歸!

如果可以選擇,我選擇自生自滅!

我坦然面對自生自滅!我笑著迎接那一天!因為我是我母親親生的!

8

生恩不必感激,養(yǎng)恩很大。那些鼓吹不靠兒子養(yǎng)老的都記住等你們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時,不要投靠孩子,還得靠自己就行。

我沒兒子。但我老了不能自理時,我要投靠我女兒。這是我生她的目的。沒錯,我生養(yǎng)孩子私心很重,是為了自己老年著想的。我沒覺得有啥不對。孩子是我在這人世間的感情與牽掛。我也希望日后孩子記得能對我有份感情和牽掛,不要讓年老體衰的我在這冰冷的人世間被別人欺負。讓我有體面的面對死亡。

那些鼓吹不靠孩子的你們一定記住老了不要麻煩孩子!不要到時抱怨孩子怎么這么無情,那可是你自己種的因。

9

現在正在鼓吹歡慶笛,慶祝新年到!千萬別說生滅,還要過大節(jié):新春快樂!身體健康!鋼筋鐵骨百折不撓!你說鼓吹自生自滅是什么心理呢?是娛樂心情,沒有哀愁沒有悲傷,只有安享自由幸福,享受到了什么都值了!這不是鼓吹不要兒、媳養(yǎng)老。是因工人,干部離退休了,有一定的養(yǎng)老錢扶貧助老,心里有個安慰,自己安慰自己,不要為養(yǎng)老去追責咬定青山不放崧,過于糾纏兒女,媳婦,女婿養(yǎng)老送終。你以為老人們這種心理是無視子女,媳婦女婿的存在嗎!絕對不是,絕對是那旁聽者沒有觸電了才發(fā)出呼叫:上帝保佑。老有所恃,養(yǎng)兒侍老!必須肯定!“老頑固”有自知的一種經歷沉淀,深深領悟到的人生底蘊。寧愿退步退到孤身只影,也不愿意去糾纏年輕人,不愿意厚著臉皮去開口乞求他們的牙惠。題主有沒有細讀小媳婦們的家庭矛盾座談會;和‘婆媳關系緊張公式化,她們如何討厭她,落后,不懂英語,不懂西式育兒,連喂奶不喂水都不會,不會用紙尿片,連用濕巾擦大便都不會,要用清水洗。煮菜放油鹽不用勺量,煮得爛、煮得硬,聞見都嘔。還偷吃雞。拿出幾千元退休金,都是她自己吃了。她不是媽,當然不管她老,她爭著來帶孫卻又沒本事做好,她做件件都不討人喜愛。多她一個,占一間房間,趕她走了,何曾媳婦就過不去!自己生當然要自己親子。她有什么功勞,老女人煮兩把米的工作,她自己也要煮飯吃的呀。順便煮一餐飯就要養(yǎng)她老?!不合算虧死了。

如果老人聽到不堪入耳的話,還要上天邊起訴嗎?不可以吧,一家族兩家人,此處不留人,莫非要像那些人去告穿天,呼天搶地說;天理何在啊。這不是很好笑嗎?人貴有自知之明,樣子命運生得丑,還逆天想得美嗎?自己好好地回老家,自由自在地上網玩,勝比去受冤氣強強:老女人帶著退休金去服侍公主王孫貴金屬,還落得你偷雞給孫子吃,這么搞笑,想笑死人嗎?為了清清白白做個老女人,尋求自己老一套想法:堅強,勇敢,獨立,自主,天命何時了結,笑著安躺閉目,也不想看見其他鼓吹跪著像秦檜乞求垂憐。所以最終選擇,無憂,圓寂。廣東話叫:坐化。即是念經修齋,出家不為尼,入戶自作主。靜靜局安安然,大大鼓吹寬慰自己:活都不怕還怕死嗎?父母生身,逐世巡游,快樂上岸,乘風歸去。

10

一,現在很多且將來更多的人,尤其是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會堅持不指望兒女養(yǎng)老,這是今后思維趨勢!學歷越高的人主動不婚或不生孩子的會越多,而且他們晚年依然過的很好,包括死的那一天也死的很坦然,凡是這種有文化有能力的人他們也根本不怕死,也沒什么后顧之憂,他們不會拖累兒女,他們老了會主動去敬老院或者出國或旅游等,而且花的自己的錢,生病也是花的自己的退休金,如果是大病他們會選擇坦然死去,因為他們沒有人生遺憾,他們也不會茍延殘喘拖累兒女,因為他們本身就知道他們年輕時奮斗多么不容易怎么可能去拖累兒女,不要說生病了不還是得兒女伺候嘛,他們真不用兒女伺候,他們的后半生都在自己計劃之內,而且他們的兒女多和他們一樣有文化,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或者不需要女兒,不僅父母規(guī)劃了如何老去和死亡,女兒也會和父母同樣思維,因為他們老時和他們的父母思維看法一樣所以彼此互相理解生活相處也很好!

二,相反,那些鼓吹不生孩子老了沒人伺候的無非自己無能,一輩子碌碌無為只能指望兒女養(yǎng)老,而且把生孩子數量多當做一種光榮,而這種思維的人多數是70后,60后,50后等之前的舊觀念很嚴重,而80后是部分人仍持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這類人無能且無規(guī)劃,唯一的計劃就是年輕時使勁生娃,指望兒女養(yǎng)老送終,而自己活了一輩子卻不知道如何生活如何老去,只是理所當然的認為我生你你就得養(yǎng)我老伺候我!此外,這種人貪圖享受,一輩子都在指望安享晚年兒孫滿堂,因為他們年輕時一直認為自己吃了苦晚年兒女贍養(yǎng)自己是補償,認為自己晚年享福是理所應當,但卻不不承認自己為什么生他!你問他,你一輩子為兒女付出了什么,他們只會說,我生你養(yǎng)你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yǎng)大,多么多么不容易!而且,這類人老了后很怕死,所以晚年得大病往往長期治療,對于兒女傾家蕩產毫不憐惜(少數善良的老人除外),因為他們大腦里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傾家蕩產沒他的命重要(很多舊觀念都持這種思維)認為沒享受就死去很吃虧還想多享受幾年,認為兒女、兒孫死活和他們無關,他們也不會替兒女兒孫考慮他們今后吃什么用什么如何生活,他們總覺得兒女很有錢很享受他們看不見兒女持苦頭,覺得兒女掙錢很容易,就好像現在社會很發(fā)達就好像是他兒女發(fā)達了一樣,就好像社會很富裕他兒女就很富裕,落伍真的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生幾個娃就覺得自己能力無比,實則無能且停留在自我思維的吸血鬼!

三,簡言之,思維和觀念的不同!事實上,說思維和觀念不同還不如說無能之輩和有膽識有擔當之輩的不同!不要拿著生兒育女是每個人應該走的畢經之路,不生就是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這些話無非是那些無能卻只能指望兒女養(yǎng)老的人的借口托詞罷了!也不要覺得自己及其自己周圍的人沒生兒女晚年不幸,也不要說自己周圍的人老了還是得靠兒女伺候-還要說伺候了多少月多少年花了多少錢,只能說你生活的圈子太低級了,低級到老一輩白活了一生老了還在摸石頭過河,低級到下一輩也無能無才沒有任何突破還在重蹈覆轍上一輩的路線!沒事了就多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維層次,看看別人的圈子對比一下,看看自己這輩子還能否知道自己落伍這個時代到底有幾十年!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