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鏡子桃木劍,雞鳴糯米黑狗血。墨斗符咒棗七枚,實在不行火來燒。上述十個物件一列出來,想必您就猜出來今天的講述內(nèi)容了吧?話說身為中國古代四大鬼怪之一,完美體現(xiàn)了中華人民吃苦耐勞勤奮向上的精神,每天都積極修煉努力進階的僵尸,為什么總是蹦蹦跳跳的呢?并且為什么都穿著清朝官服呢?難不成是在古代當公務員還有尸變風險?!
僵尸養(yǎng)成記
一說到僵尸您想到什么?是指甲發(fā)黑,皮膚蒼白,常年睡在棺材里,一聞到人的氣息鼻子就一動一動跳得格外歡快,犬齒顯得格外銳利的百年老僵尸;還是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顯得有些傻既可以和正常小孩子玩成一片又可以協(xié)助道長斬妖除魔的僵尸小孩子呢?其實無論是哪種形象,不過都是影視作品刻畫出來的,那么在影視作品還沒有給我們輸入這些固有形象之前,“真實”的僵尸是什么形象呢?又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
“僵尸”一詞在我國古代書籍當中出現(xiàn)甚早,但最開始書中只是將其作為“僵硬而死的尸體”或者“僵硬的尸體”之意來解釋。而古籍中的“僵尸”與現(xiàn)在意義上的僵尸意思上相差不大,還是要從清朝開始。清朝袁枚在所著書籍《子不語》中將僵尸定義為鬼怪;
同在清朝的紀曉嵐也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將僵尸的產(chǎn)生分為新死去的人的尸體因風水或是被靈物附身等機緣巧合突然尸變成為僵尸和尸體下葬后久久不腐爛而變?yōu)榻┦瑑纱箢悾⑶以跁羞@么描述過僵尸的形象:“渾身上下都長滿白色的毛發(fā),雙眼好像朱砂一樣紅,指甲好似彎曲的勾子,牙齒像刀一樣鋒利長在嘴唇的外面。”這里僵尸的產(chǎn)生方式和形象已經(jīng)與現(xiàn)在意義上的僵尸很接近了。
在清朝,除了書籍中出現(xiàn)了關于僵尸的記載,民間關于僵尸的傳說也十分的多,其中以趕尸盛行的湘西為最。湘西位于湖南西部多山地區(qū),山路盤旋陡峭,死于外地的人死后如果用車馬運回則十分困難,道路崎嶇且氣溫高用時長,尸體極易在運輸過程中腐爛。而“趕尸”這一行業(yè)應運而生。
趕尸又稱移靈,由趕尸人將剛剛死去尚未腐爛但已有些僵硬的數(shù)個尸體用一根繩子系住手串聯(lián)在一起,然后由趕尸人念著咒語搖著鈴鐺,走在一連串的尸體前面,晝伏夜出,帶領尸體一路走回故鄉(xiāng)。交由趕尸人的尸體,三到四天就可以走回家鄉(xiāng),并且可以保存尸體完好不腐爛。因為人在死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僵硬,不可以像活人一樣正常行走,但膝蓋可以有小弧度的彎曲,所以趕尸人在趕尸的時候,那些尸體們只能靠蹦跳,而影視中的僵尸只能蹦蹦跳跳的大概也是取于此吧。
容易尸變的大清公務員?
現(xiàn)在意義上的僵尸大都起源于清朝,影視作品中僵尸的特點和生活習性的靈感也來自于清朝,那么為什么清朝就成為僵尸的“故鄉(xiāng)”了呢?并且為什么僵尸穿的都是清朝官服?究其根本,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文學作品和邏輯原因
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朝代,清朝出土的棺木絕對算多,留下來的文獻也算得上完備。一來,一般能有金銀陪葬,棺木保存完好的,都是家世顯赫的貴族官員,而將清朝官員作為僵尸原型來塑造,可參考的細節(jié)就比其它朝代多,人物形象也會更加立體飽滿;
二來,清朝關于靈異類的小說流行,如《聊齋志異》就很是受眾,將僵尸設定在清朝也不顯突兀。而從邏輯上來講,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過,在僵尸片中,越是年齡大朝代遠的僵尸越難被制服,而小的僵尸不但可以被輕易制服還可以為道士所用,而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朝代,將僵尸產(chǎn)生的年代設定在清朝也可以更好的凸顯我們的主角光環(huán)嘛!
二.固有形象原因
1985年中國第一部僵尸片林正英先生的《僵尸先生》就是將僵尸的原型設定在清朝,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給觀眾留下了固有的形象,將一個成功的形象打破再樹立另一個成功的形象的難度可想而知,花費也是巨大的,所以后來的導演和影片也就延續(xù)了這一朝代設定。
三.歷史和民族情感原因
第一,僵尸既然是尸體突變形成的,那么大量的尸體就成為了僵尸成型的物質(zhì)基礎。明朝末年,朝廷腐敗,黨派紛爭嚴重,百姓常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為代表的農(nóng)民紛紛揭竿起義,天下大亂。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軍隊每到一處定會帶來腥風血雨,且不說武關屠城、六安暴行、四面縱火三屠成都帶來的深惡罪行,單一個水淹開封,一夜之間便有34萬人喪命,一時間城內(nèi)白浪滔天,尸體堆積成山。
第二,僵尸作為一種民間傳說中的鬼怪,創(chuàng)作者寄托于它的情感終究是恐懼、厭惡等負面情緒。而清軍入關后大肆屠殺漢人,從崇禎十二年到順治三年,多鐸、多爾袞等皇室貴族便率軍進行了趙州屠殺、畿南屠殺、潼關屠殺、嘉定三屠、嘉興屠殺、昆山屠殺、四川大屠殺等險些讓漢人亡族滅族的大屠殺。
其中揚州十日最為慘絕人寰,多鐸攻占揚州之后,率領部下對揚州進行了一場長達十天的大屠殺,史冊中曾經(jīng)這樣記載當時的情景:婦女的脖子上系著長布繩,一個接連著一個,好似一串串的珍珠,有人拖著繩子的一端向前走,那些婦女們便走一步摔一跤,摔得渾身都是泥土;
城內(nèi)遍地都是無人看照的嬰兒,他們或者是死于疾行的馬蹄下,或者死于人的腳下,腦漿迸裂,哭聲繞城不絕。后來城中下起了暴雨,堆積在道路上沒來得及清理的尸體一經(jīng)雨水的沖刷,皮肉都已泡漲潰爛,臭味逼得人難以靠近。在這樣毫無人性的屠殺迫害之下,反清復明雖成主流但終究失敗了,而民間的鬼怪類小說,便將清朝的官員作為了僵尸的原型,以此表達憤恨之情。
四.服飾原因
清朝官員的服飾總體來說,以深沉的藏青色為主,拍攝起來更加符合僵尸這一沉悶詭異且笨重的形象,而唐宋時的衣服更加適合身體輕盈,行動方便的妖或者是鬼。
其實是僵尸也好,妖魔也好,都是一定時期內(nèi)社會形態(tài)和百姓心態(tài)相結合的產(chǎn)物,世上本無靈異之事,只不過是時代的需要,有了便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