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漢的確是執(zhí)行的是窮兵黷武的策略。

因為蜀漢的重要人物在民間都是很正面的形象,比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杰義,關羽是武圣,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趙子龍一身是膽。所以很多人喜歡蜀漢。但是喜歡歸喜歡,史實歸史實,蜀漢窮兵黷武也是事實。

諸葛亮北伐打的旗號是恢復漢室,蜀漢的主體是誰?

巴蜀之民,恢復還是不恢復漢室,我們不從大義的角度去聊,從巴蜀之民的角度去聊,你覺得北伐對巴蜀土著有沒有好處?

北伐成功,巴蜀之民還是巴蜀之民,北伐失敗,巴蜀之民還是巴蜀之民。

所以北伐之時,巴蜀當?shù)毓賳T都是很反對的,比如陳壽的老師譙周就是極力反對的。他還寫了《仇國論》來詳細論述。后來投降最積極的也是此公,為什么?因為不發(fā)生戰(zhàn)爭是保護巴蜀之民最好的方式。他們打心底是站在巴蜀之民而不是蜀漢的角度去考慮。

有些人說蜀漢為什么連個史官都不設,還有些人說為什么打到成都,劉禪就選擇投降。

道理也在這里,因為得不到蜀地老百姓的支持。



雖然劉禪在位四十多年,也提拔了不少巴蜀當?shù)氐墓賳T,但核心的還是這些外來的人掌控。

不管劉備集團還是劉璋集團,他們都是外來的,他們對巴蜀之民采用的是壓制的方式。曾經有巴蜀土著趙韙想奪權,可惜被劉璋打敗,因為東州人拼死護衛(wèi)。東州人也是外來人。

蜀漢集團的情況有點像哪里呢?有點像那個島的以前的結構,這里就不點明了,知道也不要說破。

劉備集團將蜀漢只是作為基地,因為凡偏安巴蜀最后都只有滅亡一路。這一點諸葛亮和劉備都十分清楚,所以不管是劉備和諸葛亮只要一找到機會就會想打出去。比如劉備拼了家底也要和東吳拼,諸葛亮北伐也是這個道理。

到了姜維時期,偏安已經成了現(xiàn)實,此時再北伐的意義與諸葛亮時期的北伐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根本不可能打出去了。

窮兵黷武是諸葛亮和劉備的必然選擇,因為不想被滅,想要出去,必須如此,所以隆中對時益州是沃野千里,到了出師表時就成了益州疲敝。

諸葛亮北伐的軍費還是從討伐南中時,將那些頭領的財富沒收后得來的,否則短短幾年,諸葛亮怎么可能弄到這么多錢呢。

最佳貢獻者
2

窮的意思是竭盡全力,蜀漢完全是以弱攻強,不窮是肯定發(fā)動不了戰(zhàn)爭的。

黷的意思是隨意隨便,這個恐怕不太符合,因為蜀漢一旦放棄了以攻為守的態(tài)勢,曹魏就可以反守為攻一舉消滅他們,事實上也是這么發(fā)生的。

所以說,窮兵是肯定的,黷武說不上。

3

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明知道弱還要北伐,一次不夠還要六次,這真是到了瘋狂的地步,這確實是窮兵黷武!

如果諸葛亮不是大權獨攬,不是托孤重臣,蜀國內部早就反了諸葛亮啦,因為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已經嚴重拖垮了蜀國的經濟啦!以前是曹操經常打仗,沒想到赤壁之戰(zhàn)后,是蜀國這個最弱的國家經常打仗,這就是不顧國家現(xiàn)實,窮兵黷武啊!蜀國面積最少,耕地最少,人口和糧食也最少,你以弱攻強,還打了六次,頻頻戰(zhàn)爭確實拖垮了蜀國經濟了!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就是后勤補給拖了后退,所以失敗了,這是很正常的道理,你蜀國勞師遠征攻打魏國,魏國是以逸待勞,你蜀國供應十幾萬軍隊,運輸糧食過程中也消耗掉幾倍的糧食,這讓蜀國承受不起啊,如果不是蜀國前期有些錢,還真的頂不下去呢!諸葛亮一意孤行,受累的就是蜀國的百姓了,六次北伐,益州已經疲憊不堪了,好在諸葛亮累死,北伐暫時終止了,蜀國也松了一口氣啦!

沒想到姜維還要北伐,不過姜維不是諸葛亮,沒有大權獨攬的本事,蜀國內部的心態(tài)是偏安,沒錢打下去了,所以就不怎么支持姜維,你不打魏國,魏國就要打你了,鄧艾從子午谷奇襲蜀國首都,劉禪舉城投降,反正蜀國遲早也要完蛋,還不如早點投降算了,這就是劉禪的想法,他很清楚經過諸葛亮的多次北伐,蜀國已經掏空了,再也沒有多少精力去應付魏國了,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諸葛亮一意孤行多次用兵耗盡了蜀國國力,這也是事實,諸葛亮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賠上了整個蜀國,確實窮兵黷武。

4

算。

蜀國的北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諸葛亮北伐。228年至234年之間,諸葛亮共進行了5次北伐。第二階段是姜維北伐。238年至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11次北伐。

分開來講,諸葛亮時期的北伐還勉強算得上是量力而行,沒有嚴重影響到百姓生活和國內生產,畢竟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會在內政和軍事之間做一些平衡。

但軍頭姜維就不一樣了,姜維時期的北伐絕對稱得上是窮兵黷武。他的前5次北伐尚且只屬于試探性進攻,對蜀漢和曹魏的影響都不算大,但后6次北伐中有3次以上是傾巢出動,對曹魏和蜀漢的影響都很大。特別是從公元253年到公元257年這段時間,姜維每一年都出兵北伐。這樣頻繁的出兵,且勞師無功,必然造成蜀漢國力的急劇衰退。

歷來史家對姜維的北伐都是貶多褒少,因為連年征戰(zhàn),蜀國的國力損耗實在太大。在最后一次北伐時,廖化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姜維不聽。

根據(jù)官方的資料,蜀國當時的人口只有94萬人,而魏卻有443萬。無論是比領土、比資源、比人口,蜀國都絕不是魏國對手。蜀國自保有余,統(tǒng)一幾無可能。前后16次北伐耗盡了蜀國的國力,百姓和世家大族怨聲載道,這為曹魏的一舉滅蜀提供了有利條件。

5

劉備剛得到川蜀的時候,這里物富民風,百姓安居樂業(yè)。漢高祖劉邦就是以蜀中為根基,才得到關中,進而得到天下。所以劉備也就在此建都,做為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當時魏蜀吳,幾乎連年征戰(zhàn),你不打我,我就大你。蜀國如果不進取,就會被魏吳吞并。劉備就是以為看到了這一點,才興兵發(fā)魏,但是他沒想到,關羽會丟了荊州,進而兵敗被殺。荊州是北伐中原的要地,不能丟失,所以才不聽勸阻,南下伐吳導致兵敗,蜀國大傷元氣。

諸葛亮時為了不偏安一隅,不斷的興兵北伐。最后導致蜀國疲憊不堪,自己也身死五丈原。到了姜維的時候,蜀國已經積貧積弱了?蛇是不段北伐,其原因就是如果蜀國偏安,別人就會上門打你。如果是這樣的話蜀國能撐多久。

所以我認為蜀國前期是開疆拓土,后卻時是窮兵黷武不顧百姓生死。

6

算是的,七次北伐,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以攻為守,以弱勝強,只能不斷出擊,否則曹魏越休養(yǎng)生息,差距就越大。

238年至263年進行十一次北伐,雖略有成就,卻進一步消耗了蜀漢國力。


7

算是,三國中蜀漢人口 耕地都最少,發(fā)動戰(zhàn)爭最多。實際北伐每次失敗都是后勤糧草問題,綜合實力不急北方。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