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按照這種神邏輯,現(xiàn)在的中國不是古代的漢朝,現(xiàn)在的中國不是古代的唐宋元明清,因為面積大小、人口數(shù)量等都不同,所以現(xiàn)在的中國與過去的秦漢晉唐宋元明清等無關,現(xiàn)在的中國根本不不是歷史上的中國,歷史上中國的所有偉人和一切文明創(chuàng)造都不是現(xiàn)在的中國的,這樣的人是什么人?。。標準的球皮無賴痞子。

別惡人先告狀。先分清楚南陽郡和南郡以漢水為界。。南陽郡的事和襄樊沒有關系。。。襄樊是諸葛亮故居,襄樊改名襄陽以后,襄陽是諸葛亮故居。南陽宛城臥龍崗是諸葛亮躬耕地,三顧茅廬和著名的草廬對策源地。事實清楚,脈絡清晰,無可辯駁。1985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里面也是這么界定的。

在2002年的漢中諸葛亮研究會上,北師大博士生導師、歷史系教授王子今先生把這一論據(jù)一經拋出,襄陽方面的與會者便“拍案而起,怒而無言”。而王子今教授幽默地說:“怎么,只許南陽在隆中,而不許隆中在南陽嗎?”一席話,說得會場中一片哄笑。

說的清清白白的,襄樊是諸葛亮故居。南陽宛城臥龍崗舊稱隆中為諸葛亮躬耕地、著名的草廬對策源地和三顧茅廬發(fā)生地。出師表里面,諸葛亮親自講的也是明明白白的。非要爭個什么?別人諸葛亮自己說的不對,你襄樊人自己說的就是對的?可笑至極嘛這不是。

注意這里還有一個問題,襄樊好好的名字為什么要改?不用誰說,大家都心知肚明。

堅決支持南陽臥龍崗,捍衛(wèi)歷史文化遺產。所有善良正直的中國人,都不會愿意看到,這種為了爭奪、而胡攪蠻纏的行為的。

一并附上,2004年五月,人民網(wǎng)記者在南陽臥龍崗諸葛廬的旅游采訪實錄。“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劉禹錫的《陋室銘》早將南陽諸葛廬深植我心。4月28日,我隨“網(wǎng)上看河南”采風組到達臥龍崗,與武侯祠親密接觸,在那千年文化中隨意暢游。

最佳貢獻者
2

襄陽從未撇開過宛城屬于南陽郡,而是反對宛城"就是“南陽郡全部。宛縣只是南陽郡的三十七分之一,不是南陽郡全部。而宛縣臥龍崗成名最早在元朝。只要南陽人承認南陽在漢朝為郡名,那么唯一救命稻草“躬耕于南陽“就不一定指宛縣。具體南陽的那里躬耕呢?在歷史上有一干年期間全部指向隆中,而無臥龍崗。而南陽人不承認南陽郡,這才是爭論焦點。這個提問是南陽人倒打一耙。

3

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城西臥龍岡”之說的出現(xiàn),始于元代至大年間。元代之前無任何史料記載臥龍崗,包括臥龍崗的前身“八里崗”。臥龍崗元代以后才出現(xiàn)在文獻里,按南陽網(wǎng)友的正史、野史標準的話,臥龍崗到目前未被任何史書記載,只出現(xiàn)在碑刻、方志、雜記等不入史序的東西之中!


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文件只認定南陽“武侯祠”,和躬耕沒任何關系。

  “南陽說”是怎么出來的呢?它最早出現(xiàn)于元代。是由于南陽武侯祠和諸葛書院的修建才出現(xiàn)的。南陽臥龍岡武侯祠最早建于元代,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春動工建諸葛書院,至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秋建成,費時3年多。諸葛書院建成后,元代人程鉅夫代皇帝撰寫《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明英宗正統(tǒng)二年(公元1437年),一個名叫康孔高的人首修《南陽府志》,將元代程鉅夫撰寫的這塊碑收在《南陽府志》卷11。這塊程氏碑文說:“臣謹按南陽城西七里,有岡阜隆然,隱起,曰‘臥龍岡’,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者,相傳漢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边@里指明南陽臥龍岡“相傳”是“漢相忠武侯故居”。所謂“相傳”,是指民間傳說臥龍岡是諸葛亮故居,并沒有肯定就是。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jù),所以,程鉅夫在給皇帝代書《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時沿用的是民間傳說,使用的是“相傳”語句。

蒙古包樣式的“草廬”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康孔高修的《南陽府志》卷11還收有一塊《漢丞相諸葛武侯廟碑》,未見碑文作者的名子。此碑說:“南陽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岡曰‘臥龍’,俗以為武侯隱居之所,前政卜地一區(qū),起屋四楹,繪像而祠祀焉”。這里說的是“俗以為武侯隱居之所”,仍然是指的民間傳說。因此,上述兩塊碑文都沒有肯定地說南陽臥龍岡是諸葛亮故居。

《光緒南陽縣志》記載:“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歷代,迄今筑居以像之,與隆中并稱!焙芮宄狞c明了,南陽臥龍崗是在武侯祠的旁邊按照諸葛亮在隆中躬耕時的模樣建設了所謂的草廬,仿造隆中十景,以供游客觀賞。


如果說臥龍崗和南陽郡有關系的話,也只能說臥龍崗所在位置的南陽市,和漢代的南陽郡同名罷了。要知道南陽市區(qū)市漢代南陽郡宛城,隋朝更名為南陽縣,現(xiàn)在為南陽市,只不過繼承了南陽的名字罷了。要知道臥龍崗是漢代千年以后才出現(xiàn)在歷史文獻里的,時隔千年“認祖歸宗”,顯然是沒有任何可能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行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專家論證會的結論意見:
近年來,國內有的報刊發(fā)表了一些關于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陽還是南陽的討論意見,并由此影響了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的某些決策。這一情況,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聯(lián)合邀請北京地區(qū)各歷史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史學專家共27人,舉行了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論證會。會上,大家一致認為:

一、歷代史籍文獻記載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隆中是始終一致的;

二、東漢末年,南陽宛(今南陽市區(qū))一帶戰(zhàn)亂頻仍,中原士人避亂荊州(襄陽)。劉備三顧茅廬時,宛屬曹操的地盤。荊州是劉表治所。諸葛亮的叔父同劉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荊州(襄陽),而絕不可能住在宛縣(今南陽市區(qū));

三、諸葛亮在襄陽結交了眾多的名士師友,他的親戚全都住在襄陽。諸葛亮的親友中,沒有一人住在南陽宛縣;

四、元代以前,今南陽市區(qū)沒有任何有關諸葛亮隱居的文獻記載和文物古跡。元代以后,今南陽臥龍岡才出現(xiàn)了武侯祠紀念性建筑;

五、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在古今中外史學界,是一個沒有任何疑義的問題。所有有關三國史的論著,均認定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城西20里之隆中。在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文件中,亦明確指出襄陽為“隆中諸葛亮故居”,而南陽則為“武侯祠”,這對兩處名勝地的內涵作了科學的表述。

鑒于以上理由,論證會一致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而決不可能在今南陽市區(qū)臥龍岡。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4

臣本躬耕于南陽,諸葛亮的老家到底在哪里,到底是襄陽還是南陽?近年來,網(wǎng)友們?yōu)榇藸幊巢灰选?/p>

不過,他們都忽略了最基本的東西,那就是時間維度。同一個地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歸屬并非一成不變。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此感動不已,遂獻上三分天下的戰(zhàn)略,史稱“隆中對”。因此,諸葛亮自從來到荊州后,便一直隱居在隆中。

那么,隆中到底在哪里?

其一、在考究這個問題前,先要理清襄陽和南陽郡的關系。

據(jù)史書記載,原來荊州的治所一直在武陵郡的漢壽縣,直到公元190年劉表上任后,才遷徙到襄陽。因此,襄陽并不是普通的郡縣,而是荊州的行政中心,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會。

南陽郡,在當時不過是荊州7郡之一,位于荊州的最北部,與洛陽接壤。

其二、諸葛亮出山時隆中的歸屬

既然要討論諸葛亮的老家,那么必須將時間定格在東漢末年。只有在這個基礎上,討論隆中的歸屬問題才有意義。

當時,隆中屬于鄧縣,而鄧縣屬于南陽郡。但是,隆中的地理位置又十分有意思。

鄧縣位于南陽郡的最南面,而隆中又是鄧縣的最南面。從歷史地圖上看,隆中離襄陽30里不到,而離南陽郡的治所宛縣卻大約240多里之遙。


隆中和襄陽一樣,恰好同處于南陽郡和南郡的交界處。我想,這才是爭議的導火索吧。

公元207年,諸葛亮告別隆中。僅僅一年后,曹操便南下荊州,劉琮不戰(zhàn)而降。曹操雖然赤壁大敗,后又丟失南郡,但是他卻守住了戰(zhàn)略城池襄陽。從此,襄陽城和其北面的南陽郡便落入曹魏的手中。

曹魏十分重視襄陽的戰(zhàn)略意義,不久便設置襄陽郡。不過,隆中仍然屬于南陽郡。

因此,不管是東漢末年,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就是一位正宗南陽人。

隆中什么時候歸屬襄陽?

我翻了很多朝代的歷史地圖,大概在南北朝的南梁和北魏(包括后來的東、西魏)時期,隆中徹底和鄧縣分開了,當然也就和南陽郡告別了。也就是說,從公元500多年后,隆中就投入襄陽的懷抱了。

畢竟,襄陽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漢水又是戰(zhàn)略防線,隆中位于漢水之南,南梁當然不可能將它拱手讓于北魏。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從那以后,隆中從此就是襄陽的一分子啦。

總結一下,諸葛亮的確曾躬耕于東漢末年南陽鄧縣隆中。然而,隆中位于漢水南面,而襄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動蕩的南北朝時期,隆中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從此歸屬于襄陽了。

5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就是后人建的一個祠堂,什么躬耕地都是胡扯,南陽人只相信傳說不相信歷史,陳壽《三國志》說的很清楚: 玄素與荊州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壟畝,好為《梁父吟》。通篇沒記載諸葛亮離開過隆中,直到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才離開。所有史料都沒有記載過諸葛亮到過宛城,何來躬耕壟畝,諸葛亮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時候南陽指宛城,更不知道南陽人那么熱情還為他修行院別墅,說臥龍崗是諸葛亮躬耕地簡直就是個大笑話。。

6

以前也看到這些爭執(zhí),倒覺得不必深究,至于湖北也行,南陽也好。只要你我了解了這個典故,傳承文化受用為佳,反之,并不重要。

7

《漢晉春秋》云: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鄧縣三國時期屬南陽郡,現(xiàn)今襄陽、樊城合并以后歸襄陽市管轄了!唐朝元和時期的宰相李吉甫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全國性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進‘……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二十里”。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與鄧縣西部分界以西,屬南陽郡無疑。

8

和胡攪蠻纏、邏輯混亂的貌似頭頭是道的人無法討論歷史!上面幾個圖片“結論”是不是都有點質疑南陽的歷史存在的意思?無論怎么討論,南陽這個地理區(qū)域一直存在!無論牽扯到女媧造人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xiàn)在,三國時期這個地方的南郡、南陽郡是以漢水為界,兩個郡是有清晰的地理界線。


宛城是南陽郡的郡治,難道不是南陽?無論后來的南陽市、南陽縣都是宛城的周圍,難道不是南陽?宛城能和南陽分開嗎?宛城這個地理所在無論有多少名字,他一直就是在“南陽”!這個南陽是當年的“南陽郡”,也是現(xiàn)在的南陽市(南陽地區(qū))!宛城,曾經叫過南陽市、南陽縣,他一直就在南陽的里面。


臥龍崗就在宛城西,相望于宛城和白河(淯水),地勢似臥龍綿延幾十里。南陽武侯祠就建在他的中間,就是現(xiàn)在學術界說的“臥龍崗”,其實就是諸葛亮隱居躬耕的地方,三顧茅廬典故的發(fā)生地!@里在現(xiàn)在南陽的中部,也是過去南陽郡的中部,也是“宛城”、“南陽市”“南陽縣”的轄區(qū)。難道這里不可以稱作“南陽 ”?


南陽就在這里,無論是“南陽郡”“南陽市”、“南陽縣”、“宛城”,他的的確確就是南陽!“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薄@是諸葛亮說的!無論怎樣“演義”、怎樣謬辯,南陽就是南陽!


南陽不是襄陽!襄陽也不可能成為南陽!

9

這是地域之間,也是人性的悲哀。

與其爭一些沒用的東西。不如做好自己的事,讓自己揚名天下,受世人敬仰,受全球膜拜。

比如收復臺灣,再消滅美國,修一下到月亮的電梯等。哎,不扯啦,我還得忙著繼續(xù)吹牛呢,祝五一愉快,看美國疫情期自由集會


10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其中“南陽說”認為在今南陽臥龍崗,“襄陽說”認為在今襄陽隆中。這里咱們不討論南陽臥龍崗,只討論襄陽隆中,看看是不是諸葛亮躬耕地。

一、《后出師表》證明“南陽”即宛(河南南陽)

1、據(jù)《三國志》裴注可知228年諸葛亮做《后出師表》,諸葛亮說“曹操……困于南陽”,此“南陽”為宛(河南南陽,漢南陽郡治),建安二年(197年),“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zhàn),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可見曹操“困于南陽”即“困于宛”,“南陽”即宛,和襄陽隆中沒一點關系。

2、既然曹操“困于南陽”之“南陽”是宛,那么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之“南陽”也應該是宛,因為諸葛亮不會在前后兩年用“南陽”分別指代相隔120公里的宛、隆中

二、“襄陽說”師祖習鑿齒自相矛盾,否定“躬耕隆中”

“襄陽說”的源頭是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1、首先“南陽≠南陽鄧縣≠隆中”,如“襄陽≠襄陽南漳≠水鏡莊”,所以習鑿齒偷梁換柱,把諸葛亮說的“南陽”偷換成“隆中”,所以躬耕地不在隆中。

2、據(jù)習鑿齒《漢晉春秋》記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所以今漢江以南的隆中屬于南郡,不是躬耕地。

3、據(jù)習鑿齒《襄陽記》記載“襄陽有孔明故宅”,可見,隆中屬南郡襄陽,不屬于南陽郡,所以隆中不是躬耕地。

4、有人說漢江為界有些絕對,隆中是南陽郡的“飛地”,這有一定道理,可是沒任何證據(jù)。

5、有人說隆中屬南陽郡鄧縣管轄,這真是天大的“笑話”,鄧縣在樊城北,它怎么能跨越樊城、跨越漢江、跨越萬山,管轄隆中?

三、襄陽郡證明“躬耕隆中”不可能。

看《三國演義》時,我們常常聽到“荊襄九郡”,包括中有南陽郡、南郡、襄陽郡。下面重點 說一下襄陽郡。

1、據(jù)《晉書》記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瞎樊城、鄧縣”,《三國志》也有“襄陽之樊城”的記載,如《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夏五月,吳將朱然等圍襄陽之樊城,”既然樊城都屬于襄陽郡了,隆中還能屬于南陽郡嗎?

2、有人說諸葛亮不會承認漢賊曹操設立的襄陽郡。真的嗎?《關羽傳》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以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可見劉備、諸葛亮是認可襄陽郡的。

3、227年諸葛亮做《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此“南陽”顯然不包括襄陽郡隆中。

所以,諸葛亮做《前出師表》時,隆中屬襄陽郡,不屬于南陽郡,故不是躬耕地。

四、歷史記載“隆中”是宅院,不是“草廬”

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所以“草廬”是考察躬耕地的重要指標,然而查看隆中一帶歷史記載(如習鑿齒《襄陽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全是“宅院”、“故宅”,即磚瓦房,和諸葛亮說的“草廬”格格不入,所以躬耕地一定不在隆中。襄陽人又說諸葛亮自謙,即“草廬”實為宅院,那我們要問了:今隆中里的“草廬”是怎么回事?難道是宅院??

既然諸葛亮躬耕地、三顧地都不在隆中,那么“隆中對”名字就有問題了,因此建議改“隆中對”為“草廬對”或者“南陽對”。

五、還原真實的襄陽隆中

既然隆中不是諸葛亮躬耕地,那是什么地方呢?習鑿齒《襄陽記》云“襄陽有孔明故宅”,可見隆中即“襄陽故宅”,即“躬耕南陽”前諸葛亮和其叔父諸葛玄投奔劉表時“家”。

六、結論

194年,諸葛玄攜諸葛亮投奔荊州(襄陽)劉表,住“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漢晉春秋》),故習鑿齒在《襄陽記》曰“襄陽有孔明故宅”。

建安二年(197年)“玄卒”,“亮躬耕隴畝”,具體位置在南陽臥龍崗,《出師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550年后劉禹錫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原來,“漏”了區(qū)分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躬耕地、劉備三顧茅廬地、“草廬對策”地,和襄陽隆中“故宅地”。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