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我們先來說下黃皓這個人,黃皓是誰?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一名宦官,在劉禪登基后,便開始對這位君主阿諛奉承。黃皓此人,嘴皮子功夫非常厲害,經常給劉禪拍馬屁,拍得那叫一個天花亂墜,而劉禪天生就想的少,沒有那么多心機,所以也吃這套,慢慢地就相當寵幸他的這位大臣。

那么有這樣一個人在劉禪身邊,為什么諸葛亮沒有殺掉黃皓呢?這里得詳說下,黃皓專權的時候諸葛亮早死了,諸葛亮和黃皓專權不在同一時期呢。諸葛亮死時候黃皓還是個孩子呢,他們倆不是同一時期的人,諸葛怎么去殺奸臣黃皓。

那假設黃皓專權和諸葛亮在同一時期,諸葛亮會不會殺黃皓呢?

我的回答是不會殺,但會勸誡遠離黃皓,因為諸葛亮是個忠臣,若是劉禪決意不殺他,那么忠于君主的諸葛亮,也是不會下手的,畢竟“臣威逼君”,這不是一件忠臣會選擇去做的事情。但諸葛亮會一直留心他,通過自己的手段不會讓他胡作非為。

最佳貢獻者
2

蜀漢后期,朝堂之上出現(xiàn)了宦官黃皓擅權。劉禪非常寵幸黃皓,黃皓也掌握了一定權力,尤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蜀漢政策的推行。黃皓擅權期間,排擠忠良。一些大臣在黃皓的打擊之下,要么被處處掣肘,要么不被重用。羅憲本可以成為蜀漢棟梁,由于黃皓得不到重用。姜維身為蜀漢最重要的軍事官員,也由于黃皓的原因不敢回朝。蜀漢滅亡,黃皓在一定程度上要負一定責任。

為什么諸葛亮不趁著黃皓羽翼未豐的時候,將其誅殺,消除蜀漢的威脅。

由于受到《三國演義》和民間文學的影響,諸葛亮是一個被神化的人物。不少人認為諸葛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蜀漢滅亡都可以預料。實際上諸葛亮只是一個凡人,他的能力也有限。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好自己的事情。諸葛亮在世期間,在各個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好,蜀漢的大小政事,諸葛亮基本上都要過問。史書記載,凡是杖責二十以上的刑罰,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

諸葛亮不是一個善殺之人,但是對于危害蜀漢政權或者有損于北伐大計的人絕對不客氣。諸葛亮當政期間,也曾經誅殺過大臣和親信,也曾經流放過大臣。諸葛亮沒有殺掉黃皓的原因,肯定因為當時黃皓對于蜀漢政權沒有威脅。

史書沒有記載黃皓的生卒年月,所以我們也無從知道黃皓的年齡,所以不太清楚黃皓是不是和諸葛亮一個時代,或者諸葛亮死的時候年齡有多大。其實我們也不用管黃皓的年齡。只要看看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黃皓有沒有做出什么有損于蜀漢的行為即可。通過史書可以得知,諸葛亮在世時,黃皓并不顯赫,更沒有達到弄權的地步。黃皓發(fā)跡之時,已經是在后諸葛亮時代。蔣琬、費祎、董允在世之時,黃皓一直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官職也不高。史稱:

后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shù)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董允已經是后諸葛亮時代的人物,董允時代黃皓的官職不過是黃門丞。諸葛亮時代,黃皓的級別肯定會更低。諸葛亮時代的黃皓,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小太監(jiān)。諸葛亮時代,像黃皓這樣的小太監(jiān)比比皆是。諸葛亮完全沒有必要殺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太監(jiān)。

董允去世之后,陳祗不僅不再限制黃皓,反而和黃皓相互勾結,黃皓才逐漸有了參與政事的機會。陳祗死后,黃皓失去了最后的牽制力量,開始擅權。劉禪對于黃皓也是言聽計從,任由黃皓擅權,黃皓才真正把持朝政。此時已經是258年,距離諸葛亮去世已經24年。諸葛亮再厲害也不知道蜀漢會出現(xiàn)一位擅權的太監(jiān)黃皓,更無從殺死黃皓。

黃皓擅權之后,離間皇族關系,拉攏朝政,打擊反對者。姜維曾經建議劉禪處死黃皓,但是被劉禪拒絕。姜維害怕被黃皓迫害,只得在沓中屯田,蜀漢政權和軍權出現(xiàn)了分離。

黃皓能夠擅權,甚至讓姜維害怕,說明他有一定智慧。史書中評價黃皓“便辟佞慧”,這個評價雖然不是褒義評價,也不完全是貶義詞。從黃皓的履歷來看,他有一點小智慧,也知道如何自保。黃皓這樣的人,肯定知道如何察驗觀色,更懂得如何在險惡的宮廷中求得生存。

諸葛亮時代,劉禪都得夾著尾巴做人,都沒有掌握任何實權,更不用說黃皓。黃皓肯定知道諸葛亮的為人,也不敢在諸葛亮面前表現(xiàn)地“過于活躍”。劉禪就算喜歡黃皓,也不敢表現(xiàn)出來。如果劉禪表現(xiàn)出寵幸宦官的勢頭。諸葛亮極有可能會斬草除根。諸葛亮時代的黃皓自然會夾著尾巴做人,劉禪也不敢表露出對黃皓的寵幸。

諸葛亮死后,黃皓才敢逐漸顯露自己的本性。董允對黃皓不感冒,董允活著的時候,黃皓也不敢太過分。董允死后,黃皓便和陳祗互為表里,逐漸掌握政權。陳祗死后,黃皓趁機開始了自己的擅權之路。蜀漢滅亡之后,鄧艾本來想殺了黃皓。但是黃皓通過手段,成功地買通了鄧艾身邊人,最終免于一死。

蜀漢滅亡,黃皓確實需要負一定責任。但是也不能把所有責任推給黃皓。黃皓雖然擅權,基本上在劉禪許可范圍內擅權。蜀漢的大權一直掌握在劉禪手中,而不是黃皓手中。只要劉禪愿意,隨時都可能打倒黃皓。

3

諸葛亮在世時,黃皓還不是個奸臣,諸葛亮所說的親賢臣,遠小人,也只是在告誡劉禪,要這樣做,劉禪登基的時候才十七歲,還未加冠,當時的黃皓就是個小太監(jiān),伺候劉禪而已。

即使在諸葛亮死后,黃皓也沒有得以專權,因為有當時董允在,黃皓特別害怕董允,見了董允像耗子見了貓一樣。

董允對黃皓也深惡痛絕,多次向劉禪進諫,要遠離黃皓,但是劉禪沒有聽。



到了董允去世,陳詆繼任,不在與黃皓為敵,黃皓膽子也大起來,開始欺上瞞下,連大將姜維為了防止黃皓陷害不敢在成都待著,在外屯兵。

史書記載,黃皓是一個能說會道,口才很好的人,他總能討的劉后主的歡心,而且他很擅長察言觀色,諸葛亮和董允在世的時候他都是非常低調,不敢表露出來一點點弄權的跡象,而且當時諸葛亮的地位可以說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就連劉禪都要聽諸葛亮的,當然,諸葛亮是一心為國家,沒有專權和篡位的想法,所以那個時候的黃皓即使有心,也不會表現(xiàn)出來,而且他又是劉禪的內臣,諸葛亮最多也就認為黃皓是個小人,絕對不會想到他后面會專權,沒有弄死他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當時黃皓是個奸臣,我想即使它是內臣,諸葛亮也會想辦法把他處死的,雖然這會惹得劉禪不高興,但是諸葛亮是人臣典范,一心為公,任誰也說不出什么來,而且諸葛亮確實是在殺掉危害國家的人,就算劉禪不高興,他也會這么干。

這也是黃皓的聰明之處,一直龜縮隱忍,直到熬死了所有反對他的人,才出來弄權,可以說蜀國之亡,就亡在黃皓身上,劉禪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感謝大家指正,我把錯別字修改了,感謝大家支持

4

大家想必都知道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名聲,他對三國時代的大局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才能十分突出,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倚仗,他幫助了蜀國的建立和發(fā)展,并且能夠讓蜀國在這亂世中立足。他的品德和言行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是他在去世時,殺死了將軍魏延,卻放過朝廷里一個大宦官黃皓。

諸葛亮早年間就和古代的賢人自比,但當時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只有他的好友徐庶相信他的才能。后來劉備也是通過器重徐庶才得知諸葛亮的名聲。劉備三次拜訪他并和他交談,兩人的關系更加的親密,于是諸葛亮決心輔佐。當時曹操率領大軍一路南下,接連攻破了多個地方。

曹操所在的北方局勢已經穩(wěn)定,如果再攻破南方,就沒有能和他匹敵的。于是諸葛亮和孫將軍聯(lián)手,利用地勢,通過火攻將曹操大敗,南方的局面緩和下來,劉備才有機會得以稱帝。在當時,劉備的勢力是最弱的,他占領的蜀地有地理上的優(yōu)勢,軍隊想攻打上來非常難,于是諸葛亮慢慢積累家底,為劉備招攬了各路英雄,其中就有魏延等猛將,魏延在這時還是一心一意輔佐劉備,也是朝廷的功臣。

他們通過攻打下來益州建立起來的基業(yè),于是劉備稱帝。這時劉備手下有各路猛將,也有最頂級的智囊諸葛亮,可以說勢力雄厚。但是人總有算不到的時候,即使諸葛亮在再聰明,也不會算到關羽被曹孫聯(lián)合圍攻被殺劉備一怒之下率領大軍攻打孫權。這樣冒進的行為肯定會失敗。這時蜀國開始走下坡路。劉備東征失敗不久便去世,諸葛亮只能擔起整個重任,他任重道遠發(fā)展生產多年,積累了力量開始實現(xiàn)先帝的遺愿。

但是他終究還是沒有完成自己的理想。他臨死前需要為整個國家做下鋪墊,于是他將一生所學傳授于人,不至于他死后無人繼任。他還將國內有異心的大將魏延斬首,為朝廷除去了一個最大的威脅。但當時朝廷里還有一個奸臣名叫黃皓,諸葛亮卻沒有除去,他有自己的考慮。因為他在去世前為朝廷培養(yǎng)了一眾名臣,他們會為朝廷的運作作出決定,一個宦官還不至于翻起什么浪,但是他還是沒有算到他死后黃皓的所作所為。

5

諸葛亮主政時,黃皓還未出場。

黃皓參與朝政是在陳祗主政時期,公元246年,這時距離諸葛亮逝世已經過去13年。

據(jù)推測,黃皓依附劉禪大致在董允主政時期。

諸葛亮在世時,董允擔任侍中,主要負責宮中之事,經?镎齽⒍U的不正當行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要劉禪“親賢臣”指的便是董允等人,當然遠小人,并非是黃皓。

因為董允經?镎齽⒍U,所以劉禪很懼怕他。

當時劉禪寵信黃皓,董允經常責備黃皓,黃皓也極為懼怕董允。

董允時期,黃皓一直是黃門丞。

董允死后,陳祗接替董允擔任侍中,為支持姜維北伐,陳祗不排斥黃皓,與他互為表里,黃皓由此開始參與政務。

公元258年,陳祗病逝,黃皓開始專秉朝政,這時距離蜀國滅亡只剩下五年時間。

蜀國滅亡后,司馬昭將黃皓凌遲處死。

6

諸葛亮的臨死決斷,黃皓逃過一劫,魏延卻倒了霉

關注我們,不定期抽獎送現(xiàn)金紅包

提到三國這段歷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精兵悍將龍爭虎斗、一段朝代更替的歷史家喻戶曉,并為世人所高度傳唱。今天我們還是要來聊聊蜀國的二三事,說起蜀營里一位驍勇善戰(zhàn)的大將——魏延,大家肯定也都不陌生,魏延其人武功高強,善騎善戰(zhàn),按理說該是受到重用的人才,但最后還是在馬岱刀下身首分離,這讓許多朋友感到十分不解。

諸葛亮臨死前,特意囑咐要殺魏延這樣一位強將,卻放著亂法亂綱的黃皓不管,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應該是迅速處理掉像黃皓這種無法無天的人么?

先說說蜀國那時候的情況。蜀國后來的整體情況每況愈下,蜀國原本的人才情況就令人堪憂,特別是比起人才濟濟的魏國來說,蜀國就只有諸葛亮和五虎將算得上是亮點,其他兵將不是莽夫就是懦夫,存在很大的用人問題,這也成為威脅蜀國的一大隱患。

蜀國極度缺乏人才這件事,是被所有人公認的。當時,劉備對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具有十分客觀的認知,凡是人才必須重用,于是殺了前主公后歸降的魏延也就不意外了。魏延其人,的確有高強的武功在身,能打能抗,對劉備也忠心不二。雖說劉備最初對魏延抱有憂慮,但后來逐漸消除顧慮,開始愈發(fā)重用他。

不過諸葛亮在這點上還是稍微高瞻遠矚了些,作為一名謀士,必然為了主子的大業(yè)著想。諸葛亮從最開始就覺得魏延不行,想必日后有很大可能會謀反,所以安排了心腹下屬盯死了魏延,在自己去世后,這魏延一旦有什么動靜,就立刻處決。

魏延雖然不討諸葛亮開心,但他好歹也是一員猛將,在領兵作戰(zhàn)的能力方面不輸他人,可以說魏延是繼五虎將之后,蜀國鮮少能靠得住的大將了。再怎么說他也是個可用之才,為什么諸葛亮偏偏就想要除了他呢?

這和魏延的個人性格有著很大關系。魏延其人武功高強,他在自己心中也掂量過自己的水準,自古以來,無論是什么樣的驕兵悍將,都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到最后不聽勸阻和安排,甚至會覺得國家領導無方,策略不行,才導致軍隊屢吃敗仗。

實力強歸實力強,但如果將領逐漸變得目中無人,那就是另一種情況了。諸葛亮就是看出了魏延的這點小心思,遂一直提防著魏延謀反,從大局的角度考慮,如果留著魏延不管,蜀國的社稷遲早要被他反了。平日在營中,魏延的人際關系其實也很一般,因為目中無人而沒什么朋友,這樣的人野心一旦變大,后果將一發(fā)不可收拾。

而談起禍國殃民的黃皓,諸葛亮卻沒怎么管他。這個道理也很好理解,魏延的趾高氣揚表現(xiàn)在外,很容易引起注意,而黃皓的心機不軌只藏在肚子里,并沒有向自己主公表現(xiàn)出過分的野心,自然也就逃過一劫。

小編碼字不易,喜歡的還請加個關注點個贊,存在很多不足,還請大家多多賜教,小編都會虛心接受噠!

7

諸葛亮殺不殺黃皓沒有任何意義,問題出在劉禪不在黃皓,諸葛亮總不能臨死前去把劉禪給殺了。

黃皓本只是劉禪身邊無足為重的宦官,侍中董允死前,黃皓都沒什么權勢。至延熙九年(246年)董允病逝,陳祗取代董允做了侍中,跟黃皓互相表里,二人才漸漸開始壟斷中樞決策權,但這個過程起碼也要有五六年之久,自大將軍費祎死后才徹底失控,這時已經是253年,距離諸葛亮病逝已有十九年之久,諸葛亮再怎么智謀超群都沒法判斷到一個無足輕重的宦官會禍亂蜀國朝政。

諸葛亮死前,蔣琬、費祎分掌軍政,董允執(zhí)掌宮廷,其中樞行政系統(tǒng)非常穩(wěn)定,蔣、費遵循諸葛亮遺法治國也得到歷史好評,諸葛亮對后事的安排近乎完美。如果蔣琬、費祎二人長期執(zhí)政,后來的官員也品德清正,有沒有黃皓也影響不到蜀漢朝政。


在意義上來講殺了黃皓也是沒意義的,無論是陳祗還是黃皓都是在劉禪扶持之下上臺,侍中董允在位時常常制約劉禪,不允許劉禪納太多妃子,而陳祗、黃皓能夠迎合劉禪心意,才得到重用,也就是說就算沒有黃皓,劉禪也會在董允死后任命會迎合自己心意的官員執(zhí)掌宮廷事務。

蜀漢依舊逃不開東漢皇帝需要倚重宦官的命運,天下人皆知宦官擅權是禍害,而自桓、靈二帝卻越來越倚重宦官,還給常侍數(shù)量增員,因為宦官的權勢都是皇帝所賦予,他們必須忠誠于皇帝才能保持自己的權勢,因而二者總是趨勢于互相扶持,因而殺不殺黃皓根本沒意義,除非劉禪壓根不信任宦官。

還有一點是劉禪晚年把女婿諸葛瞻拉入侍中寺,又走上東漢依靠皇親國戚輔政的老路,然而諸葛瞻當時的能力還不足以執(zhí)掌中樞,他無力鏟除黃皓勢力,只能看著朝政日益衰敗。

根據(jù)吳國使臣薛珝返回對皇帝孫休說蜀漢朝中不聞正言,可見劉禪后期的朝廷里都是些說好聽話的人,沒人敢說直言,這樣的局面歸咎于劉禪本身,黃皓無非是依附在劉禪權勢下的寄生蟲罷了。

想想諸葛亮給劉禪留下的都是品德很好的官員也知道,蜀漢后期的弊端都是在諸葛亮留下官員幾乎死光后才出現(xiàn),即便是這樣,連最后的重臣董厥、樊建都是諸葛亮時期提拔的官員,只能說劉禪一直在啃老本,壓根找不出什么新人才。

8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諸葛亮沒有殺了黃皓,是因為諸葛亮死的時候,黃皓并無出頭,也沒有后來那么權傾朝野。


1、諸葛亮為劉禪留下了班底,正常情況下,足以抑制黃皓。

諸葛亮生前數(shù)次北伐魏國,直到病死五丈原,他在朝廷留下了費祎董允等人,還留下了姜維。按道理來說,一文一武足以鉗制黃皓,可惜董允早死,在公元246年就死了,接替董允的侍中陳祗為人諂媚,與中常侍黃皓逐漸把持朝政,迷惑劉禪,終于導致蜀漢滅亡。這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姜維常年領兵在外,關系不如黃皓和劉禪親近,所以無法鉗制黃皓。


2、諸葛亮明白,君主昏庸,殺一個人沒有用的,客觀規(guī)律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我們假設一下,就算諸葛亮真的殺掉了黃皓,難道就不會有李皓劉皓之類的人出現(xiàn)嗎?這是君王自己的原因,與其他人關系不大。客觀規(guī)律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劉禪自己不英明,殺掉誰都沒有用。


劉禪可能為人并不愚蠢,但人懶這是必然的,君主人懶,思想也懶,基本上就沒有救了。所以諸葛亮沒有殺掉黃皓是料不到黃皓后來會這樣,而且料到了殺了黃皓一人也用處不大。

9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為什么要殺黃皓,你給我一個理由。是因為他以后禍亂蜀漢,導致蜀漢滅亡嗎?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仙,他怎么知道這一個不起眼的人會是以后禍害,他都沒有辦法預料到他的兒子和孫子會戰(zhàn)死在綿竹關,自己家里的人也算不了,何況這個黃皓。

我覺得提問者根本不了解三國蜀漢方面的內容,所以我建議你可以去看一下我寫的,關于黃皓的內容,估計你就不會提這個問題了。下面我簡單的說一下。

諸葛亮是234年死的,董允246年死的,董允死了的時候,他才跟董允的接班人陳祗兩個人相互勾結,開始了禍害蜀漢。在此之前,黃皓只是個黃門丞。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黃門丞就是輔佐黃門令的人,換句話就是他連個太監(jiān)頭都不是,怎么專權。

你回過頭去看一下諸葛亮234年死,換句話說諸葛亮死了12年之后黃皓才勉強當上一個太監(jiān)的小官,那么12年之前或許他還不是個太監(jiān);蛘呔褪且粋跑腿的,壓根沒機會禍害蜀漢,諸葛亮怎么會知道,你當他真的是神仙嗎???????????

所以現(xiàn)在明白諸葛亮為什么不殺掉黃皓了嗎?

10

黃皓是蜀漢的宦官,精明能干,善于諂媚,深的劉禪寵幸。歷任黃門令、中常侍、奉車督尉,蜀漢后期劉禪昏庸,驕奢淫逸,聽信黃皓讒言,朝政頹廢,黃皓開始獨攬大權,并且極力排擠北伐前線的姜維,姜維不得已以屯田養(yǎng)兵為借口,暫避黃皓。后來黃皓舞權弄術,架空劉禪,任人唯親,就連鄧艾偷渡也隱瞞朝堂,致使蜀漢滅亡。劉備諸葛亮歷經千難萬險打下的江山,盡毀于黃皓之手,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軍司馬昭,下令發(fā)動了滅蜀之戰(zhàn),雖然他最初的目的,不過是想要積累戰(zhàn)功,根本沒打算真的將蜀漢滅亡,可是在鄧艾的努力之下,蜀漢后主劉禪,還是成為了亡國之君。此事,雖與蜀漢缺乏人才有關,但是他聽信宦官黃皓之言,撤掉陰平守將,不派兵馬守衛(wèi)成都等,卻也與蜀漢的滅亡脫不了干系。眾所周知,當年劉備為劉禪選定的托孤大臣諸葛亮,生性非常謹慎,他生前為劉禪除掉了很多不穩(wěn)定因素,那么他為什么沒有除去黃皓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諸葛亮為劉禪鏟除過哪些不穩(wěn)定因素。他因為劉禪考慮,除掉的第一人是劉封,當初劉封失了上庸,回到益州的時候,諸葛亮向劉備進言道,恐怕您百年之后,無人能夠駕馭的了他啊,于是劉備下令賜劉封自盡!度龂尽⒎鈧鳌酚涊d:“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賜封死,使自裁。”之后,到了諸葛亮臨終之時,他因考慮到魏延性矜高,而且是伐魏的積極份子,害怕蜀漢窮兵黷武,甚至迅速滅亡,于是直言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可放任魏延自去,從而引起了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紛爭,間接害死了魏延。



除此之外,一向受他倚重,在北伐之時,一直負責為他統(tǒng)籌糧草,規(guī)劃士兵編隊等事務的,丞相長史楊儀,也受到了他的壓制——楊儀自認為功勞很大,以為能夠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可是因為他性格狹隘,選擇了蔣琬作接班人,只讓楊儀擔任了一個閑職。滿腹牢騷的楊儀,最終因怨恨而出言不遜,先被流放,后畏罪自殺。分析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為了蜀漢的安定,費盡了心思,不管是勸劉備處死劉封也好,對魏延和楊儀的“妥善安排”也說,都是在為蜀漢排除不穩(wěn)定因素。那么在劉禪身邊弄權的黃皓,他為什么沒有盡早鏟除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諸葛亮安排的是朝堂,黃皓不是朝廷命官:

不管是劉封也好,魏延、楊儀也好,都是蜀漢陣營的要員,在諸葛亮眼中,他們有能力對蜀漢造成極大的影響,為了蜀漢的穩(wěn)定,諸葛亮必須處理他們的問題?墒屈S皓僅是后宮中的一個小人物,一個小小的宦官。就算諸葛亮再謹慎,再事無巨細,他在一邊處理政務,一邊組織北伐的情況下,又怎么能夠有精力,關注到這樣一個小人物呢?

二、諸葛亮生前,劉禪沒有寵信宦官,成為昏君的趨氏:

當然了,就算黃皓不是朝廷命官,不參與政事,如果他引導著劉禪,朝著昏庸的方向前進,諸葛亮也不可能放過他。可是諸葛亮在世期間,劉禪謹遵他“親賢臣,遠小人”的教誨,并沒有過分寵信黃皓,做出什么不當?shù)氖虑。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又怎么會對黃皓下手呢?

三、此事該蔣琬等人負責:

諸葛亮在開始北伐的時候,便提拔了一批接班人,如蔣琬、董允、費祎等,這些人中,有人隨他親臨前線,如費祎、馬謖,有人則負責留守后方,如蔣琬。從魏延被誅時,蔣琬能夠率禁衛(wèi)軍出征,打算接應楊儀,我們不難看出,蔣琬在成都,負責的就是守衛(wèi)皇宮,輔佐劉禪等事。就算當時的黃皓已經需要被處置了,那么也應該是由蔣琬等人負責,無需諸葛亮親自出馬。

四、黃皓還沒有成長起來:

黃皓雖然是劉禪的近侍,非常得劉禪寵信,但是他并非自劉禪登基便得勢了,畢竟就算他費盡心思往上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不是嗎?《三國志·董允傳》記載:“后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shù)責于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意思是說,在董允輔政期間,黃皓的地位都不是特別高,想要參與政事,更是沒有可能,直到公元246后,董允去世之后,他才開始禍亂朝綱,試想,再往前推十幾年,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得有多不起眼呢?



通篇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生前,雖然為了蜀漢的穩(wěn)定,處理了很多不穩(wěn)定因素,卻漏掉了一個黃皓,這既與他和蔣琬、董允等人的分工有關,正如他在《出師表》中所言:“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也時間有關,畢竟彼時的劉禪,還沒有明顯的表現(xiàn)出“親小人”之勢,黃皓也沒有長成。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