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問題知乎有人提過,有一個觀點就是這些人花了幾個月甚至半年積蓄的人買一個蘋果為了滿足自己的理想,覺得蘋果里面什么都有,有了蘋果生活頓時就豐富多彩了,還有人舉例:
有一天,他與作家梁實秋先生同桌用餐。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熏魚;“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里面加了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說不能吃,因為淀粉會轉(zhuǎn)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寶飯”,人們猜,他一定不會碰了。沒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這個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飯!绷合壬鷦t笑道,他早知道,就因為早知道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所以,前面特別節(jié)制。他說:“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后面吃!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我個人不贊同這種說法。八寶飯在梁先生眼中不可替代,即在達(dá)到相同的血糖時,只有吃八寶飯才可以滿足梁先生。但是這些買蘋果的人,真的是因為蘋果不可替代嗎?話說這些買蘋果的人有多了解蘋果?除了UI比Android要流暢一些(注:玩游戲時,其實差不太多,IOS UI比安卓流暢是因為底層響應(yīng)優(yōu)先級的原因,游戲不存在蘋果更流暢的說法)還有說出什么其他的優(yōu)點?說實在的,這些人買蘋果還是一個攀比從眾心理,這種心理在社會中下層人士尤其嚴(yán)重。本人在香港生活,在香港地鐵上鮮有看到人用蘋果(本人做過粗略統(tǒng)計大概上下班高峰期地鐵我周圍的20個人有3-5個人是用的蘋果),難道普通香港人買不起一個蘋果?(在這里為了讓大家了解香港人的工資,我給出這樣一個真實的數(shù)據(jù),香港普通小飯館或茶餐廳的一個全職洗碗工的工資大概是12000港幣/月,剛畢業(yè)的大學(xué)生大概是15000港幣/月)。
同樣的,我回到深圳地鐵,在上下班高峰人滿為患的地鐵里幾乎有一半的人手里抓的是蘋果,其中絕大部分是女性,他們拿著蘋果干什么呢?80%是在看微信朋友圈,15%啥也不干來回拖拽主頁顯擺,還有5%玩游戲,看視頻。
這些人有多少人是真正需求IOS,他們又能使用到這5000元手機(jī)里面的多少功能價值?只是蘋果的饑餓營銷造成了這一種全球瘋搶的假象,所以才會有國人賣腎去買蘋果這種讓外國人笑話的事情發(fā)生。
再打個比方,比如有些人很窮但是他們省吃儉用買單反去攝影,那是他們熱愛,哪怕是三分鐘熱度,但是對于攝影來說單反是必需品。不買就沒法實現(xiàn)他們攝影的夢想。
相比之下,這些拿著低工資用著蘋果的人絕大多數(shù)并不是實現(xiàn)自己什么理想,讓自己享受其獨(dú)一無二的功能。
我是張哲浩,歡迎大家多多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