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的是,這篇文章全文共有4個“據(jù)說”
身為考古愛好者,孫教授應該知道每一個觀點的出處是很重要的,沒有考證查實的內(nèi)容,怎能直接拿來作為自己的論證?
俄語文字據(jù)說也是兩位傳教士于300多年前為宣傳圣經(jīng)而創(chuàng)立的。
況且在文中,孫教授也說:
哪些是神話?哪些是信史?或者說從哪個時代開始,由神話變?yōu)樾攀?
那么如你所愿,我是否可以把你所“據(jù)說”的內(nèi)容,統(tǒng)統(tǒng)當作神話呢?
冷靜,繼續(xù)。
孫教授的文章主題:中國人從哪里來?
孫教授認為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炎黃乃至堯舜禹湯的遺跡,作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證據(jù):
更有甚者,我們至今連大禹治水的遺址都沒有發(fā)現(xiàn)。要知道,治水這樣浩大的工程可以歷經(jīng)幾千年而保存下來。像著名的都江堰和靈渠,都是公元前200年以前建造的,至今保存完好。為什么大禹治水的浩大工程沒有留下蛛絲馬跡?為什么古埃及5000年前的治水工程卻有很好的遺跡?
而我想表述的是:
2016年8月4日,一個中美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宣布,他們在黃河流域發(fā)現(xiàn)了古代一場超級大洪水的科學證據(jù),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災難性大洪水。2007年,他們在黃河上游積石峽地質(zhì)考察時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確認為上古一場巨大潰決洪水的沉積物。由于這一洪水規(guī)模巨大,他們推測,這很可能就是中國大洪水傳說的源頭。
我不知道在時隔7個月后,孫教授是否有機會關注到這條消息,并且是否有想法去查實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是否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錯誤。
此外補充一點,目前我們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大禹治水的文物,是約大禹時期1,000年以后西周的遂公盨,銘文中首句曰“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征”。
圖一、二:西周遂公盨
注:盨(拼音xǔ,音同“許”),是中國周朝時期所特有的禮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會時用于盛放作熟的谷物。
孫教授的主要觀點:
1. 賈湖遺址中的骨笛是七音階鶴骨笛,不符合“宮商角徵羽”五節(jié)音階的特點
圖三:七音階鶴骨笛
根據(jù)孫教授的介紹:
……發(fā)現(xiàn)的笛子是用鶴的大腿骨制作的,在墓葬中埋藏幾千年,至今還可以吹奏。據(jù)說現(xiàn)在還可以在Nature網(wǎng)站上下載由中央音樂學院專家用賈湖骨笛演奏的樂曲。但是,這些笛子是七節(jié)音階。歷史上,我們中華文明的音樂一直是五節(jié)音階,所謂“宮商角徵羽”。眾所周知,不會唱歌的人,被稱為“五音不全”,而不是七音不全。因此,七節(jié)音階的笛子不能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相反,這種笛子明確表明了其主人與華夏文明有差別。
對此,我的表述如下:
古代的五音為宮商角羽徵,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時期,在司馬遷的《史記》“律書第三”中寫到:“……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音樂的發(fā)展,涉及到聲學和計算,我們的先民受自然條件和生產(chǎn)力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一開始就有精確的宮商角羽徵。
順便說明一下賈湖出土文物的實際情況:
賈湖骨笛發(fā)現(xiàn)于1986年5月初,首次在編號為M78的墓葬中清理出二支完整骨笛。同年秋,又于4座墓葬中發(fā)現(xiàn)多支。1987年又發(fā)現(xiàn)數(shù)支。根據(jù)骨笛出土的地層和形制,研究者把它分為三期:
早期:公元前9000多年~公元前8600年左右,笛上刻孔多五孔、六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
中期:公元前8600~公元前8200年左右,笛上皆刻七孔,能奏出六聲和七聲音階。
晚期:公元前8200~公元前7800年左右,多七孔,個別有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及七音階以外的變化音。
孫教授提到的七音階鶴骨笛,只是其中最完整的一支,而不是標準的七聲音階。
2. 商朝中期成熟的青銅器,原料遠在云南,技術起源是空白
圖四:商中期青銅器
孫教授認為,青銅材料產(chǎn)地離商朝中心地帶路途遙遠,獲取不便:
更有意思的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青銅器,其鉛同位素與我國發(fā)現(xiàn)的其它青銅器有著明顯的差異。在我國境內(nèi),除了云南邊陲外,沒有見到這種鉛同位素組成的礦石。是我們的祖先從云南南部邊陲買來青銅器的原料制作了商朝早期的青銅器?通過戰(zhàn)爭繳獲的?還是這些青銅本身就來自異國他鄉(xiāng)?要知道云南和河南的殷墟之間相隔萬水千山,古人是如何跨越秦嶺、長江等天險,到云南南部大量開采、運輸青銅原料的?
對此,我只想引用他自己說過的話,來回答他自己的問題:
最初,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自覺地加上一個前提條件:古人的活動范圍很小,基本上是在原地繁衍生息的。這是十分錯誤,F(xiàn)代考古學已經(jīng)從多個方面論證了人類的長距離遷徙。例如,6萬年前,人類就從非洲遷徙到澳大利亞。再如,傳說中,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流域,炎帝生長在黃土高原,但炎帝陵卻在株洲,兩地相距3000公里。舜帝陵也在湖南的九嶷山。說明古代人類的遷徙能力是相當強的。特別是,當人類掌握了騎馬、駕車和航海技術后,遷徙更加容易。例如,馬的奔跑時速是40公里,騎馬的人一天的遷徙距離可以達到數(shù)百公里。橫穿歐亞大陸也只需要數(shù)十天的時間。西漢的霍去病可以帥大軍,六天向西北進擊千余里,說明古人的遷徙能力是很強的。
我只想說: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成立,不惜過度渲染古代人的長途能力,從非洲中東到中原的距離,難道比中原到云南還要近嗎?
3.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而很多文字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創(chuàng)立
孫教授列舉了6種文字創(chuàng)造的過程,與殷墟甲骨文(公元前約1,400年)進行對比:
難道甲骨文真的是外來的?如果是外來的,那我們的祖先是從古埃及帶來了文字,還是像日、韓借用漢字一樣,從古埃及學來的?
……
我最初的一個信念是,殷商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圖2)。從出現(xiàn)到發(fā)展出這樣成熟的文字需要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歷史。所以,商以前的華夏文明史一個很長。但是,后來一些事實動搖了我的這個信念:很多文字是短時間內(nèi)創(chuàng)立的,例如蒙古文是借用回鶻文的字母。據(jù)說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人,乃蠻人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tǒng)阿遭逮捕,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很賞識他的忠貞,不僅沒有殺他,還任命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并命令他教授蒙古人用回鶻字母書寫蒙古語。而此后約四百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頭創(chuàng)制滿文。再如,現(xiàn)代德語文字是馬丁路德為了宣傳基督教,于1521年將圣經(jīng)翻譯成德語,從而創(chuàng)立了語法嚴謹?shù)默F(xiàn)代德語;而俄語文字據(jù)說也是兩位傳教士于300多年前為宣傳圣經(jīng)而創(chuàng)立的。
當然,這些都是拼音文字,而且都是學習、借鑒了別的語言的字母,所以很容易通過改造,創(chuàng)立自己的文字體系。相比之下,朝鮮文,因為字母是自創(chuàng)的,耗時就相對較長。據(jù)說,朝鮮文字是“世宗大王”李裪責令鄭麟趾、崔恒、樸彭年、申叔舟等,歷時30多年,于1443年創(chuàng)立的《訓民正音》。
《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我要說:中國漢字是華夏先民在與天地共存的過程中,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與大自然不屈搏斗的產(chǎn)物,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不是舶來品!
圖五:殷墟甲骨文
圖六:古埃及文字
圖七:蘇美爾楔形文字
請哪位朋友能夠告訴我,中國漢字看起來很像埃及文字,或者是蘇美爾文字嗎?
埃及語是古代尼羅河谷通用的語言,與閃米特語、乍得語、庫施特語、柏柏爾語族同屬閃-含語系。根據(jù)文獻資料,埃及語的歷史通常可以劃分為五個時期:
上古埃及語(約公元前3100~前2200,而中國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chǎn)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中古埃及語(約公元前2200~前1600)
近古埃及語(約公元前1550~前700)
通俗埃及語(約公元前700~公元400)
科普特語(約公元2~17世紀)
更何況,甲骨文之可能的起源,更有可能是中國自己的良渚原始文字。
2003年至2006年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湖市博物館對位于中國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鎮(zhèn)莊橋墳遺址的大型良渚文化遺址發(fā)掘,發(fā)現(xiàn)240多件器物有刻畫符號,被認為可能是甲骨文的其中一個可能的起源。
圖八:刻有原始文字的石鉞
關于文字方面的聯(lián)想,孫教授應該不是首創(chuàng),2004年有一本書,名為《三星堆文化大猜想》,作者蘇三,內(nèi)容與孫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所以,我大膽推測:不是漢字起源于埃及文字,而是孫教授的觀點起源于蘇三。
4. 古人的遷徒能力其實高于我們的想象
圖九:石刻畫,古代埃及船
同上文的第2點,古人的遷徒能力究竟是強還是弱,孫教授自己的表述前后有矛盾,實在無法贊同這樣的觀點。
5. 其他
我覺得已經(jīng)沒有必要再列舉下去了。全部內(nèi)容一共23篇,前言加后面22篇正文,我只拜讀了前言,也就是第一篇。
便已足夠。
結語
綜上,可以認為,孫教授對中國文明起源的觀點,主要是基于自己的猜想或是猜測;而猜想和猜測,在各個科學領域,都不能當作真理來對待的。
這個道理,相信孫教授也一定明白。
你說是嗎?
【關注歷史,尊重歷史,感謝閱讀,歡迎交流,我是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