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迂腐還是值得弘揚,這個問題要用科學發(fā)展觀來看待。對于迂腐的部分應該摒棄,對于珍貴的有價值的當然應該大力弘揚。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凝結在物質(zhì)之中又游離于物質(zhì)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

文化的哲學定義:文化是相對于經(jīng)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chǎn)品。

(二)、應該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時代性和歷史的局限性,其特點有:精神性、 社會性、 集合性、 獨特性和一致性。所以我們既不能照搬照用,更不能全盤拋棄。

我們要用科學的視角去甄別和鑒定哪些是瑰寶,哪些是糟粕,哪些適用于當今社會,哪些已不再有價值。好的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不僅要繼承,還要發(fā)揚光大。比如琴棋書畫、比如手工藝術,詩詞歌賦,比如古代園林及建筑等,就需要我們?nèi)W習和傳承。而什么“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夫多妻”、什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些陳腐封建的糟粕,就應該被剔除和批判。

(三)、對傳統(tǒng)文化的擔憂

五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凝聚了世代先人的智慧和心血。比如中醫(yī)文化,本來中醫(yī)的外科治療已經(jīng)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可以做開顱手術、剖腹產(chǎn)、接骨、開腹手術及眼科晶體手術。就是因為沒有及時的記錄整理和學習傳承,使之最終銷聲匿跡。這使得中醫(yī)科學成了瘸腿醫(yī)學,這也是中醫(yī)推廣難度大的一個原因。

還有中國功夫,從獨生子女政策以后,每個家長都特別心疼自己唯一的孩子,怕練武術會讓孩子吃苦。所以學功夫的越來越少。長此以往,中國功夫還有后人嗎?

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珍貴的東西應該有系統(tǒng)的整理和保留,不能任其衰落直至消失,那樣的話,我們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南懷瑾先生在30多年前就曾預言: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衰落了,也能補救。惟獨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復存在了,也就意味著亡國后,這個國家不可能復活了。歷史上的幾個文明古國,不是亡在經(jīng)濟和科技的被打垮,而是自身的文化被摧毀。這個教訓,中華民族當牢記!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高民族文化地位,是我們這代人責無旁貸的義務!

最佳貢獻者
2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有遼腐,也有糟粕,有精華也有,也有批判,工業(yè)革命以前中國文化對世界對人類還是有貢獻的,但是工業(yè)革命還有近代現(xiàn)代當代所有文化與技術都是西方引領潮流,所以我們要弘揚精華,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去其糟粕

3

你好,謝你提問。但我不大喜歡這種問題。

文化悠久,五千年。傳承嗎?代代相傳,人人學用,人人尊守。

我只想說,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到底傳承的是什么?五千年的文明真的是文明嗎?

文化是前進的記述,是過程的描繪,本就是一種寫的東西。但人為的把他變成活的東西,那還不是悲哀。

文明,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本身素質(zhì)變化的東西,如說,寫,干,想,這是積累的東西?赡阋钱嫵扇δ沁不讓人憤。

死的活不了,把自已的目的加在里邊的東西,都是不純潔的,同時也是害人的。文化,文明是死的,只是有些人把心思涂在上面,說它是活的罷了。

4

在《道德經(jīng)》里有句話說:執(zhí)古之道,御今之有。

意思是說,遵守古人留下來的道理和教訓,能夠駕馭當今發(fā)生的事情。因為很多道理,很多話,老祖宗們早就說完了,說盡了,我們只需要簡單的遵守就能夠在當今時代過得很好,避免很多禍事的發(fā)生。

然而,你在這里這里提出一個五千年文化是否值得弘揚,說中華文化迂腐,恕我不敢茍同!

內(nèi)外的傳承之道

要問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否重要,有多重要?它的重要性不是常人能夠想象的。

在美國哈弗大學有一位教授上課時說過這么一句話:中國在未來必然會重回世界之巔。

他的出發(fā)點正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他是這么說的:

中國的民間故事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大鬧天宮都是以人為核心構建的,內(nèi)外的含義是人與天斗,與地斗。這種精神烙印在中國人的骨子里,他們從小就接觸這種文化,當今社會中國人依舊充滿斗志,這種斗志會驅(qū)使中國重回世界之巔。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都是以宗教為核心,把今生來世寄托給神靈,把命運交給上帝主宰。這樣的文化與中國五千年的傳承相比,著實顯得幼稚。

新中國能夠在短短幾十年,發(fā)展到讓美國不安的地步,傳統(tǒng)文化占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優(yōu)劣

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中也有些優(yōu)劣之分。

老子說過一句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

高明的領導者,眾人只知道他的存在,而不了解他;次一等的領導者,施行仁義對待別人,眾人都敬重他。

在老子看來,最高明的治世方式是“無為而治”,而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相比“無為”要低一等。

這就是說,等級制度本來就是舊社會遺留的產(chǎn)物,放在當今社會已經(jīng)不適合,但是這種文化又有存在的必要。

換個角度想,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統(tǒng)一的管理機構,全民民主,14億人14億個想法,那么國家又如何發(fā)展?所以,這時候就必須有一個可以明確統(tǒng)一方向的存在,雖然我們不說領導者高人一等,但實際上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確實和常人不一樣。

不是等級,如同等級。

傳統(tǒng)文化,在我看來沒有迂腐與否,放在需要它的時代就是好的文化,放在一個不需要的時代就是不好的文化。所以說,文化要區(qū)分時代,看用在哪里,是否用的合適。

五千年的傳承是所有中國人最大的財富,我們現(xiàn)在所有的常識很多都源自傳承,生活中也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文化沒有對錯,錯的只是使用它的人,迂腐的也是使用它的人。

5

用科學的辯證法來看待問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必然會有不足。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也不例外。

存在糟粕。這是不容否定的。

例如“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綱五!钡龋_實禁錮和毒害了許多人的思想。

但從整體上說,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值得弘揚的。

它教會了我們“精忠愛國”、“懸梁刺股”、“為政以德”、“居安思!、“眾人拾柴火焰高”等等,更何況還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物和故事。

至于題干中說得“人有三六九等”的理解也并不是固定的: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把古今人物歸入其《漢書.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之中,分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在每個等級中又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這也許就是后人分三六九等的來源吧。
三六九等只是一種說法,也有說人分十等,意思是人分貴賤。過去的說法是: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
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將人分為三六九等, 這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性。

別先把別人劃出三六九等都打倒。 出身貧寒、為人高貴的大有人在。貧寒僅限于物質(zhì),精神思想上的才是真正的高貴。很多生于富足之家的人, 精神上實際佷卑劣。

所以分清什么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

6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與文明傳承,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創(chuàng)造了不少文化,這些文化有值得贊揚和學習的,也有落后腐朽的文化需要我們?nèi)サ种坪透脑斓摹?/p>

以儒家文化為例,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這些封建社會的遺留產(chǎn)物,現(xiàn)在的我們自然不學習和弘揚它。而像民本思想,家國情懷,這樣先進的文化是值得特承和發(fā)揚。

中華五千年文明有精華也有糟粕,如今我們應該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摒并那些糟粕。并給傳統(tǒng)文化注以時代精神,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傳統(tǒng)文化維系著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我們的祖先因為文化認同才有了華夏民族。

今天維系著祖國同胞與海外僑胞的正是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所以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給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注入時代精神并把它發(fā)揚光大!

7

關于中國五千年文化,我有四個方面的認識:一部歷史的豪邁;兩位圣人(老子孔子)的光輝;三部經(jīng)典(易經(jīng)論語道德經(jīng))的活水;四大名著的情懷。

至于哪些是優(yōu)秀的,哪些是糟粕的,不能以非此即彼二分之。有些東西看起來很優(yōu)秀,可現(xiàn)實中卻行不通;有些看起來很糟粕,可用起來卻很好使。

8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我們要吸其長摒棄其短,尤其是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一個地方在歷史的長河中,沉甸甸的歷史文化積淀,是應當被人們所銘記及發(fā)揚光大的。

然而,就在幾年前,一些地方傳統(tǒng)文化曾面臨無人喝彩的尷尬。如在貴州省黎平縣,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侗族大歌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危險,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很多侗族孩子“沒有人教歌”。就連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這一堪稱中國最有影響的文化節(jié),在挑選中國劇目時也曾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許多地方都意識到弘揚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重要性,普遍增加了在文化建設上的投資力度。如在素有“文化之邦”、“戲曲之鄉(xiāng)”之稱的安慶市這片土地上,自古以來就孕育了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紅色文化、桐城派文化和當代的精英教育;培育出了方苞、姚鼐、張恨水、鄧稼先、陳獨秀、朱光潛、嚴鳳英、趙樸初等一代代名人。在調(diào)查問卷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李宇春”、“張杰”等超女好男的名字并不陌生,而對鄧稼先、嚴鳳英等我們安慶自己名人的名字反倒有些陌生了,這種現(xiàn)象充分暴露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弱化,這是我們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地方貫徹落實的濃縮、精華和體現(xiàn),內(nèi)容簡短,易于被老百姓理解接受。如在安慶老百姓當中廣泛流傳的“六尺巷”的故事,說的是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得知家人與鄰居為建圍墻而爭地皮一事,并向他求助時,遂修書一封,題詩一首日:“千里修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眲駥Ъ胰巳套尀樯。家人亦深明大義,將待建的圍墻退讓三尺。鄰居為張英的官德感動,遂將正欲修建的圍墻退讓三尺。于是,兩家的圍墻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小巷。從此兩家不爭不吵,和好如初。后來,這條“六尺巷”就成了謙遜禮讓、與人為善、共建和諧之美德的象征。“六尺巷”故事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民族精神與安慶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較好結合的體現(xiàn),它寓理于事,深入淺出,給人啟迪,百姓喜愛。









9

如果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迂腐的,怎么會傳承至今呢?如果沒有文化的傳承為什么世界文明古國中,只剩中國文明存在呢?大家認為值不值得弘揚呢!

10

我說我答,

之前在一個文化傳承類綜藝節(jié)目中,有位歌手用法語歌演繹了中國非文化物質(zhì)遺產(chǎn)三國演義中的名段要荊州,被中國流行音樂的祖師爺李谷一老師嚴厲批評:音樂無國界,當年我在法國開的演唱會上唱的都是中文!包括幾個世界級歌唱家帕瓦羅蒂他們,在中國演出的時候用的也都是他們的國語。如果在地方電視臺的嘻哈節(jié)目中以什么方式表演都可以,但是在這樣的弘揚中華文化的舞臺上,表演洋人的東西,這是什么意思呢?


李谷一老師是中國流行音樂的祖師爺,她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一個用流行音樂唱法的歌唱家。李谷一老師作為一個見過世界級世面的人,她深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文化方面一味地西化是一種奴性!

說到這里,估計很多人都會想起在另一個節(jié)目中,來自山西稷山的幾十個農(nóng)村孩子表演的漢族古老的民間舞蹈——高臺花鼓,被幾個樂壇新秀評價為:沒有新意,創(chuàng)新不夠,無法登上世界舞臺……。最后引的陳道明老師發(fā)飆,訓斥他們不懂得欣賞傳統(tǒng)文化。

現(xiàn)在的流行文化特點就是突出自我,但是進三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崇媚洋外,追求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如:現(xiàn)在的年輕人更多的是喝咖啡、奶茶,而放棄喝茶;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鋼琴、薩克斯,而不是古琴、古箏;中國的中秋、春節(jié)氛圍越來越淡,卻都過起了圣誕、情人節(jié)……。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來的文化傳承,身為炎黃子孫,我們不就是華夏文明最好的傳承者嗎?民族是世界,而我們的文化傳承不就是我們的世界嗎?難道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傳承,真的將要被西方化了嗎?對于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