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摘要:這觀點很明顯是有異議的。

首先明朝從1368年朱元璋建立政權開始到1644年崇禎帝吊死煤山這276年之間。其和西方列強交戰(zhàn)過的主要有葡萄牙和荷蘭。雖然明朝都獲勝了,但要么是西方列強侵略重心不在中國,例如1521年8月發(fā)生的明葡屯門之戰(zhàn),葡萄牙才出動700到800兵員。這點兵力,說明葡萄牙根本沒有誠意染指東方。要么是海軍還不如明末東南亞最大的海盜集團——鄭芝龍的水師強大。例如1633年7月發(fā)生的明荷料羅灣海戰(zhàn)。明軍以絕對優(yōu)勢大敗荷蘭海軍。從這兩場戰(zhàn)役來看,表面上明軍是打敗了西方列強,其中料羅灣海戰(zhàn),還發(fā)生在明朝將要滅亡之際。但如此就判定明軍的余威讓清朝前二百年沒有列強從海上入侵,未免太過于武斷,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此論點作一番淺析。

接下來就聊一聊清朝建立后的近兩百年內,也就是1644年到1840年之間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情況:

一:中華傳統(tǒng)制度的延續(xù)

明朝末年深受宦官專權、東林黨爭、道德淪落、稅負加重、人口暴增,土地兼并等問題的困擾。這意味著中國歷史又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因此,中華大地爆發(fā)了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而乘著明朝衰敗和混亂之際,東北邊陲的女真部落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通告明朝《七大恨》,挑戰(zhàn)明的中央政權,并入主中原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國號為清,意思是清為水,明為火,水克火之意。為了新王朝的長治久安以及防止?jié)h人對異族統(tǒng)治的不滿。清廷決意與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傳統(tǒng)秩序打成一片。因此保留了明朝的政體和社會制度。比如科舉,兵制,賦稅,法律等制度基本上和明朝無異。

二:西方文明的不斷崛起

在近代以前,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基本上是土生土長地,自行發(fā)展的,而且孤立于其它一些重大的文明之外。雖然漢朝開始和外國文明有一些零星的接觸。比如通過絲綢之路的作用和羅馬帝國有交接,中國人稱其為大秦。唐朝建立后和阿拉伯人亦有來往,中國人喚之為大食。元朝時期,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游歷。但直到明朝初年,這些接觸對中華文明影響都甚微。并沒有改變中國傳統(tǒng)超穩(wěn)定的秩序。

然而,隨著聯系東西方交流的陸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后,歐洲人對航海技術的革新,以海洋為主導的新航路開辟了,地理大發(fā)現時代的來臨,一種截然不同的情形出現了。在公元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險家和使節(jié)開始經新航路抵達中國的華南地區(qū),商人和傳教士也一一到來。他們帶來了西方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想。西學逐步東漸,打開了中國悠久的孤立局面,開啟了東西方之間的直接接觸。但是這些接觸也只是局限于士大夫階層,對天朝的農民百姓生活依然沒有多大的影響。

而且縱觀16世紀初期到18世紀末期的西方列強。如開辟新航路先驅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馬車夫荷蘭,以及日不落帝國英國。和滿清的軍事力量對比。論武器,相差不大,都一樣裝備有葡式紅夷大炮,槍支用的是滑膛式火繩槍或工藝較差的燧發(fā)槍。而滿清方面卻擁有人力物力上的優(yōu)勢,并且還處于康乾隆盛世時期下傳統(tǒng)富強的封建王朝。

因此,英國東印度公司只好"敢怒而不敢言"地在廣州十三行進行貿易。但滿清社會自給自足占主體的經濟,對英國商品無過多需求。相反英國卻要忍受貿易逆差,向中國花大量白銀購買茶葉,瓷器,絲綢等。

三、拋開海上想入侵中華的列強,從滿清北部陸上入侵黑龍江的沙俄,結果又是如何呢?

俄羅斯人在17世紀中葉跨越西伯利亞到達滿洲邊境。并且野心勃勃在黑龍江附近安營扎寨。對此,在沒有平定三藩叛亂以前,清廷沒有出手作出有效的干預。

時間節(jié)點到了1685年,清廷派彭春將軍率10000士兵、5000水手和200門火炮從齊齊哈爾出發(fā)。用如此優(yōu)勢的兵力在雅克薩打敗了沙俄軍隊,最終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這時期的沙俄顯然沒撈到多大好處。

直到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yè)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到19世紀40年代完成機械化生產的英國,顯得比以往更加強盛了。值得一提的是,對武器的制造技術方面遙遙領先當時的清朝。

而此時中華帝國已處于乾隆中后期了。事實上王朝經過長期的穩(wěn)定,導致人口自康熙初年到乾隆末年,從一億多人暴增到三億多人。人口和耕地的矛盾,愈演愈烈,從而引發(fā)了乾隆末年的白蓮教起義。王朝的各種衰落跡象逐漸顯現。而這時期的西方國家政府卻從拿破侖戰(zhàn)爭中解脫出來后。且因工業(yè)革命而實力大增,不再接受與中華帝國貿易的霸王條款了。終于,以林則徐禁止鴉片,虎門銷煙為導火索,英國遠征軍用船堅利炮在中國沿海打開了商品市場。

結語:要想征服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度,必須比這個文明古國更具備壓倒性技術和力量。顯然,通過以上的闡述,西方列強在沒有完成工業(yè)革命以前,無論是海上入侵,還是陸地入侵中華。都缺乏壓倒性對抗天朝上國的實力。

了解更多歷史知識,請關注鵬城布衣說史,歡迎拍磚,點贊和轉發(fā)。

最佳貢獻者
2

你什么時候見過前朝保住后朝?太高看明朝了,不能因為明朝是漢人統(tǒng)治就枉顧事實了。

1500年左右,葡萄牙與西班牙開啟大航海時代,引爆商業(yè)革命。

1523年,葡萄牙人從明朝手中騙取澳門。

十七世紀中期,荷蘭崛起,引爆技術革命。

1624年,明朝天啟年間,荷蘭人占領臺灣。

1662年,鄭成功率兩萬五千人攻打荷蘭殖民者1500人(其中有不少家眷與平民),久攻不下,只好圍城數月,荷蘭殖民者彈盡糧絕后,被迫投降。由此可見明軍遠遠落后于西方,只能靠數量取勝,又對荷蘭的棱堡束手無策,只能圍困。

清朝建立后,雖然落后于西方,但是,由于龐大的體量及尚武精神,無敵于東亞,大肆大疆拓土。

1750年代,英國開啟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發(fā)明珍尼紡紗機,效率提高十幾倍,1776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并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開啟了蒸汽機時代。

1840年,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科技領先世界,金融、軍事、政治、工業(yè)等方面皆實現了近代化。而此時清朝仍然是農業(yè)為主,是中世紀國家,雙方存在代差。清朝的體量優(yōu)勢再也無法彌補差距,列強入侵己經不可避免。

3

在兩千多年封建王朝中,中國經歷過許多朝代的變遷。離我們最近朝代,就是清朝。在人們的印象中,滿清政府就是簽訂那些賣國求榮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造成近代中國落后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群眾生活苦不堪言、生靈涂炭。

但是,在清朝開國的兩百年內,沒有過外敵的侵略。存在就是一些“三藩之亂”與“反清復明”的天地會,還有北方蒙古的噶爾丹叛亂,但都是不能掀起的風浪。即便是沙俄,在簽訂《尼布楚條約》之后,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都還是老實不動。

要知道,在清初的兩百年,正是西歐國家殖民主義勢力擴張的時期。明末時候,正是西歐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殖民者擴大勢力,對我國東南亞煙沿海一帶進行侵擾。從清軍入關1644年-1840年這差不多兩百年時間內,西歐殖民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法國等,在全世界開展殖民活動,建立殖民地,把整個世界納入他們國家的殖民體系。但為什么清朝建立初期,一直氣勢囂張的西方殖民者,就沒來挑釁清朝呢?

這一切還是從明末反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功勞。明朝末年,明軍與西歐殖民者展開了三次戰(zhàn)爭。

第一次就是明軍和葡萄牙的三次戰(zhàn)爭。在目前記載中,葡萄牙在明朝時候,與明軍一共發(fā)生三次戰(zhàn)爭,都是明軍獲得最后的勝利!也正是因為這三次戰(zhàn)爭,葡萄牙被明軍的威懾力所震撼,再加上路途遙遠,再次發(fā)動戰(zhàn)爭就勞民傷財。所以,葡萄牙殖民者在明軍威力下,只能老老實實回老家。

第二次就是明朝末期明軍和荷蘭發(fā)生的三次戰(zhàn)爭。荷蘭號稱是“海上的馬車夫”。荷蘭的水上作戰(zhàn)能力是世界有名的,海軍實力是十七世紀最強大的,船只數量占據全世界一半,武器更是領先于當時世界。就是因為強大的海軍實力為背景,荷蘭才能在全世界肆無忌憚開展殖民侵略活動。但是,就是當時世界上戰(zhàn)無不勝的荷蘭,對明朝的三次進攻,也都是被明軍打得灰頭土臉。

尤其是荷蘭語明軍第三戰(zhàn)爭,被驅除了曾經占領的臺灣島,這就是現在家喻戶曉的鄭成功收復臺灣。當時荷蘭軍隊輸給明軍三次,又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自然也沒膽量挑釁中國。所以,至從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荷蘭也沒有再次入侵中國。

可以看到,就是明朝時候強大的軍事力量與血性,把西方殖民者打怕了,自然不敢入侵。清朝初年我國東南亞沿海一帶的“安逸”,都還是沾了明朝的功勞。清朝就是不用擔心沿海一帶的外患,才會安心整理內亂和北部邊疆問題。

所以,我們在感嘆明末軍隊實力強大時候,更應該對明末將士心存敬仰。由于這些人的英勇犧牲與付出,才能有今天中國領土的完整。雖然清末政府的懦弱行為,使我們扣上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是也很難磨滅明末中國人的血性。明末中國人勇敢抵抗西歐殖民者入侵的歷史,證明了我國是一個依然敢勇于面對外敵入侵的血性民族!

4

明朝都被清朝干翻了還有什么余威?清朝前兩百年沒有被入侵實在是人家自己打出的。雖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認,但是嘉慶皇帝之前清朝確實很強大,當時的世界各國想要攻打清朝,他們還真不一定能夠安全回去。

沙俄曾經不信這個邪,于是偷偷摸摸的去占領黑龍江流域相關區(qū)域,結果康熙霸氣回懟,直接用武力把他們打到了談判桌上,讓他們被迫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此舉讓他們百余年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5

明朝自己都保不住亡國了,憑什么去保護清朝呢,滅亡的王朝是沒人去關心的,而清朝二百年沒有被列強入侵是因為實力還行!

當時的清朝國力還強盛,西方國家還在文藝復興中,還沒有充分發(fā)展,清朝的實力還是比西方的要強一些的,何況當時的西方國家沒有真正了解清朝,在已有的印象中東方大國是富有強大的國家,因為康熙的時候就揍過沙俄,西方國家知道這個事呢!當時沙俄侵占清朝的東北地區(qū),康熙派精銳打敗了沙俄侵略軍,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當時的沙俄在西方國家眼里可不是軟蛋呢,清朝居然打敗咯沙俄,所以列強也就沒去侵略強大的清朝的何況大航海時代還沒來,沒船怎么去清朝啊!

到了18世紀晚期,英國首先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實力強大,是西方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英國開始向全世界擴張,用海軍打開很多國家的大門,而東方的大國清朝,英國自然很重視,畢竟向東方擴張,必須摸清東方霸主清朝的實力情況啊,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嘛!1792年,英國以祝賀乾隆80大壽機會不遠千里來覲見乾隆,大使就是馬戛爾尼。英國對于這次覲見是非常重視的,給乾隆的禮物非常珍貴,有最先進的火槍火炮,還有當時最先進的艦船無敵號的模型,還有其他一些科技產品,可以說集中了整個西方國家科技的精華,英國之所以出這么大的成本,就是想和清朝建立外交關系,在清朝設立大使館,還有請求清朝和英國建立通商口岸,當然就是摸清清朝的實力!結果乾隆高傲自大,狂妄自負,認為清朝是天朝上國,物產豐富,看不起英國的“奇技淫巧”,英國的條件一個也沒有答應,真是井底之蛙見識膚淺。英國雖然敗興而歸,可也收獲巨大,摸清了清朝的實力,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就是泥足巨人,一推就倒,軍隊爛的可以,科技完全落后西方一個時代,關鍵是統(tǒng)治者是愚味無知,百姓麻木不仁,官員腐敗無能,這樣的王朝,英國可以隨時入侵!

正是這次會面后,興國縣安全知道了清朝的老底,原來這么爛啊,48年后的1840年英國用大炮打開了清朝的國門,這就是鴉片戰(zhàn)爭,清朝開始進入被列強欺辱瓜分的局面,這是中華民族痛苦的回憶,落后就要挨打,我的深深的領悟了這個道理!

6

殖民統(tǒng)治也是要看成本的。

看看19世紀中期前的被殖民的地區(qū),不是“無主之地”,就是在一些小國林立的大陸。

例如,印度,葡萄牙在印度大陸搞殖民時,選的是莫臥兒帝國周邊地區(qū),根本不敢碰莫臥兒帝國。后來,英法趁著莫臥兒帝國四分五裂了,才開始向印度內陸入侵。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被殖民的時候,根本沒有一個強權國家存在。當地就一些土著,蠻荒之地,沒有能和殖民者相抗衡的政權。無論是黑人還是印第安人,還屬于部落文明。白人去這些地方搞殖民,真是沒啥阻力。

而那個時候的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帝國”。洋人見了這樣的大國,自己心里也發(fā)虛。當然,也有不長眼的。例如荷蘭人,帶著千八百人就敢侵占臺灣。結果,被明末將領鄭成功一頓猛揍。


還有沙俄,清朝初期時也曾派兵入侵我東北。其實,沙俄當年來的還不是正規(guī)軍,只是一些“探險家”。當時的沙俄,向外面派出了很多“探險家”,讓他們去四處打探和占領土地。只要成功了,沙俄就給他們名分。

總之,當時的列強也是很會算計成本的。有便宜占,就干。像中國這樣不好惹的,投入成本太大的,他們不會去招惹。

至于是不是明朝余威,我覺得關系不大。只要中國當時是一個統(tǒng)一王朝,這些殖民者都不會去費力入侵。等到19世紀中期,列強們在中國采取的也是“新殖民統(tǒng)治”----扶持代理人。他們明白,占領中國至少要百萬大軍,他們都沒這個實力,也不想冒這個險。扶持代理人多簡單,投入少,回報多。

(文|勇戰(zhàn)王聊歷史)

7

清朝前二百年,國力比明朝高了幾個量級,到處擴張,開疆拓土,不是龜縮的朱明可比擬的。

8

前朝保護后朝?你真聰明!不能因為明朝是漢人王朝,晚清又被列強按地上摩擦,就徹底否定清朝。清朝前期還是武功鼎盛的。新疆,青海,外蒙,西藏,臺灣都是打下來的!簽尼布楚條約談判時,只要俄國代表態(tài)度稍強硬點,索額圖就拍案離席,以武力威脅俄方!有點現在美帝的作派!哪怕到鴉片戰(zhàn)爭前,清朝已經武備廢馳,內亂不斷,但這么久的威名,這么大的體量,還是震懾列國。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在開戰(zhàn)前國會也爭論很久,投票支持開戰(zhàn)的也是微弱多數。

9

清朝前之明朝有倭寇沿海擾民,但無列強入侵,非國之強盛,因西方尚在文藝復興之時也未強大,西方列強國力尚不及我們。

10

那是還沒開始殖民政策,列強的手還沒那么長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