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三桂飲馬長江時,他的情況并不樂觀。

首先,他并沒有清朝兩倍兵力,當時康熙平叛的部隊,主要是綠營兵和駐外八旗兵,京城的駐京八旗和關外的留守八旗都沒動?滴跏稚线有十萬多精銳。而吳三桂卻是傾巢出動,反倒是他手上沒牌可打了。

其次,除了云南大本營外,吳三桂只是拿下了貴州、湖南、四川以及廣西和陜、甘的部分地區(qū)。江南最重要的財賦重地,即江浙兩省,吳三桂并沒有拿下來。

沒拿下江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吳三桂和清朝并不是“南北朝”,而是“東西朝”。全國最重要的稅收來源和糧食產地都掌握在了清朝手里,這就注定了吳三桂沒實力跟清朝打長時間的消耗戰(zhàn)。

第三,反清聯軍各自為戰(zhàn),吳三桂也帶不動那幫烏合之眾。

公元1675年初,反清聯軍聲勢浩大,曾經一度嚇得不少清廷高官有遷都的打算。但是康熙皇帝很敏銳的就發(fā)現了聯軍的弱點——反清聯軍沒有統(tǒng)一指揮,大家雖然都反清,但并不聽吳三桂的指揮

比如說鄭經,吳三桂跟清軍死磕時,曾建議鄭經沿海路北上,偷襲東北或者浙江,讓清軍顧此失彼,不能集中力量對付自己。但是鄭經直接拒絕了。拒絕了之后,鄭經不僅不幫忙,反而幫倒忙,拼命的打福建。

當時福建是誰的地盤?靖南王耿精忠。

鄭經跟耿精忠死磕,最后撈便宜是誰?

還能是誰?清朝嘍。

公元1676年初,康熙抓住耿精忠和鄭經自相殘殺之際,調整部署,調安親王岳樂、康親王杰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四部合力進攻耿精忠。

這個時候,若是鄭經還有一點理智,他就應該援助耿精忠。就算不援助,最起碼也應該停止進攻。畢竟他連耿精忠都打不贏,一個比耿精忠要強幾十倍的清朝,他打的贏?

可是,鄭經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軍在北面猛攻,他就在東南沿海夾擊,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敵,最后只得向清軍開城投降。福建這一路反清人馬,就因為這種近乎于二逼的內訌被清軍輕松平定了。


除了鄭經之外,三藩之一的尚之信也是個大坑貨。三藩之所以造反,起因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告老還鄉(xiāng),想把王位傳給尚之信。康熙早想削藩,就借此機會不予尚可喜傳位,逼迫三藩狗急跳墻。

也就是說,尚之信繼王位的那點破事,就是康熙削藩和三藩之亂的直接導火索。

可是,當吳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后,尚之信卻不起兵。不管吳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借故不起兵。搞得吳三桂一面要部署兵力對付北面的清軍,一面還要留兵東南,防止廣東的清軍偷襲他。

后來,耿精忠投降前后,尚之信突然響應吳三桂號召,起兵造反。然而,造反之后的尚之信不管吳三桂怎么催促,他就是故意找借口不出兵。想在一旁坐山觀虎斗,看吳三桂和清朝殺個兩敗俱傷。

最后,尚之信咋咋呼呼一陣后,居然又投降了清軍?芍^是一槍未放就直接投降了。

很多人都知道,三藩之亂鬧了八年,但很多人不知道,三藩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其實只鬧了兩年。剩下的六年時間,都是平西王一派跟清朝在單挑。

公元1677年,清軍橫掃東南,猛攻鄭經,收復了漳、泉等四州。鄭經費盡心思攻,以極為不要臉的方式攻占的地盤,在他手里還沒有捧熱乎呢,就被清軍又收回去了。

而在驅逐鄭經之前,清軍集中力量,拖住吳三桂,猛轟割據陜甘的王輔臣。當王輔臣被圍平涼城,且吳三桂屢次施援都失敗后,陜甘地區(qū)的反清聯軍最后全部被清軍消滅。

截止至1677年初,當時除了吳三桂,全國的反清聯軍基本被消滅。而此時距離三藩之亂爆發(fā)才僅過了三年零三個月而已。(三藩之亂爆發(fā)于1673年12月)

第四,除了沒有第一時間占據東南,以及反清聯軍內訌不斷這兩個問題外。吳三桂還有一個更大的致命弱點——他太老了。

公元1677年時,康熙24歲,正是意氣風發(fā)的年紀。而當時的吳三桂66歲,垂垂老矣,不知道還能活幾年。

像這種雙方主君年紀不對等的情況下,康熙年紀小,他能拖?蓞侨饏s拖不起,他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咽氣了。

因此在1678年,吳三桂決定稱帝,并利用稱帝維系人心、鼓勵士氣。

稱帝之后,吳三桂決定反擊。

當年六月,吳三桂親點大將馬寶,令其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打衡陽的門戶永興。馬寶率軍兩戰(zhàn)兩勝,大創(chuàng)清軍。擊斃了清軍都統(tǒng)宜里布和護軍統(tǒng)領哈克三,并大敗前鋒統(tǒng)領碩岱、副都統(tǒng)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軍。

清軍受此大敗,被迫退回了廣東。

南線反攻大勝之后,吳三桂又親自部署了對廣東、廣西的大規(guī)模進攻。以十萬大軍,突入兩廣,收復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區(qū)域,大挫清軍信心。那個驍勇善戰(zhàn)的吳三桂,貌似又回來了。

然而,吳三桂太老了。吳軍的兩次勝利只是他的回光返照而已。



1678年八月十七日,也就是吳三桂稱帝僅六個月后,他就突患“中風噎嗝”,病死在了前線軍中。

皇帝死了,仗自然是打不了了。

1678年十月,前線的吳軍全部回撤,并派人赴云南,迎奉年僅15歲的吳世璠繼承皇位。

聽說吳軍迎奉吳世璠繼位,康熙都笑了。吳三桂是員悍將,康熙敬畏他?蓞鞘拉[才是個屁大點的毛孩子。吳軍眾將在這個危機時刻居然立幼主為帝,可謂是混了頭。

1679年,康熙命令駐守在湖北、陜西的清軍大舉進攻。沒過多久,四川、湖南兩省即被清軍收復。而在清軍攻打兩省期間,吳世璠這個大周皇帝毫無作為,完全不知道應該怎么應對。

1680年,吳軍控制的領土除了云貴外,其余全部都被清軍所攻占。

又過了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先克貴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亂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前夕,鄭經病死,而他所盤踞的臺灣島,也在兩年后被平定。至此,南方的反清勢力也被清廷徹底肅清。



總結。

1675年初,吳三桂勢力達到最巔峰。但是即便是勢力最巔峰,他也沒拿下整個江南,與清朝劃江而治。后來到了1676年底,由于兵興三年多,兵力、財力都嚴重不足,且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都離心離德,各有圖謀。因而這一年就變成了三藩之亂的轉折之年。

形勢逆轉之后,吳三桂的情況每況愈下?v然他在稱帝的那一年兩戰(zhàn)連勝,取得了不小的戰(zhàn)果。但那終究是回光返照,他老邁的身體已經撐不起他的雄圖壯志了。

當他病死后,大周政權大勢已去,三藩之亂被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最佳貢獻者
2

對于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并且還認為由于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第一:三藩叛亂實際上是被清廷逼反的

康熙帝親政后,認識到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集團,可能會變成唐代的藩鎮(zhèn),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以三藩、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書而懸于宮中柱上,表示日夜不忘這三件大事。三件大事之中,尤以三藩為第一急務。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太皇太后(孝莊太后)以太宗皇太極時開疆拓土,甚重騎射,提醒康熙帝居安思危,訓練武備!犊滴跬醭防镎f孝莊太后不主張撤藩,要把吳三桂拖死,等到吳三桂死了,再撤,其實是瞎說,太皇太后是積極鼓勵康熙撤藩的。

第二年,正月,清廷在北京南苑舉行大規(guī)模閱兵,軍容嚴整,威震遐邇。清廷公然向三藩炫耀武力,使得三位藩王惴惴不安。

三藩感覺自身難保,希望能夠告老還鄉(xiāng)。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尚可喜以無法管教長子尚之信嗜殺不法之行,疏請撤藩,歸老遼東,并請以其子尚之信世襲王爵。康熙帝接到奏折,吏部討論的結果是,藩王尚存,不準世襲王爵,意思是當你死了,位置才能傳給你兒子,并下令尚可喜全藩北撤。清廷此舉,更使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深感不安,吳三桂、耿精忠分別于7月3日、9日上書朝廷,請求撤藩。清廷再次就三藩問題展開討論,會議的結果是耿藩全撤,但對勢力最大的吳三桂則久議不決。

荷蘭人繪制的尚可喜畫像

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為首的少數人主張撤掉吳藩,而以大學士索額圖為首的多數人以撤則激反為由,主張仍由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

康熙認為吳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fā)制人,乃決策撤藩。撤藩令一下,吳三桂世守云南的希望破滅,遂于當年11月21日殺害云南巡撫朱國治等,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明年為周元年,恢復漢制,蓄發(fā)易服,同時致書平南、靖南二藩以及貴州、湖南、陜西、四川的官員,相約共起。

從事情的經過,我們可以看出,吳三桂絕對不是先挑釁的,而是清廷決心撤藩,激反吳三桂。再說吳三桂是1612年生人,1673年已經60多歲的人了!還想當皇帝?吳三桂只是想世守云南,并不是想當皇帝。那么吳三桂世守云南的想法在當時合不合清理?絕對符合,因為清兵入關,讓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攻打南明的承諾就是讓他們當王,F在國家穩(wěn)定了,清廷想撤藩了,這到底是誰先違反約定的?

第二:三藩極盛時,南邊三藩已經飲馬長江了,北邊陜西、山西已經陷落。但為什么還失敗了呢?

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率主力,到達湖南,陳兵長江南岸,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與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后舉旗叛亂,廣西、福建失陷,原吳三桂總兵官、陜西提督王輔臣殺莫洛,舉兵叛亂,攻陷蘭州。

于此同時,各地漢族官員以“反清復明”的口號紛紛舉事,數月之間吳三桂占據半壁江山,云南、貴州、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相繼失陷,中原動搖,烽火遍及大半個中國。

此時吳三桂如果渡江北上,清廷很有可能土崩瓦解。但是他惟命諸將不得過江,有人說,吳三桂,你這不是傻嗎,怎么錯過了大好時機?大家注意!此時吳三桂已經60多歲了,根本就沒有心思當皇帝,而且三藩叛亂成功了,他也當不了皇帝,反清復明,反清復明,將來還是朱家的人當皇帝,但你吳三桂可以找老朱家的人當傀儡啊,像劉邦、項羽一樣找楚懷王的孫子過渡一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吳三桂殺害了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將來老朱家的人當了皇帝,怎么地也要算這筆賬。所以吳三桂耗不起,不能向曹操那樣,先找漢獻帝當個擺設,權力鞏固以后,讓兒子當皇帝,況且吳三桂的兒子也死了,只剩下年幼的孫子,所以成功了,吳三桂的后人也擺平不了那么多起義的藩王和官員。

吳三桂惟命諸將不得過江,是希望清廷能夠收回撤藩的成命,以強大的兵勢迫使清廷與其談判。但是康熙皇帝斷然拒絕了談判。堅決要撤藩,撤亦反,不撤亦反,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第三:吳三桂為什么會失?

因為江淮等地的官員沒有起事,所以清廷能夠依靠江南的財富鎮(zhèn)壓三藩。清廷集中力量在湖南、江西攻打吳三桂,對其他人則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各地漢族官員看見吳三桂進兵緩慢,也心生疑慮,康熙又拿出了殺手锏,說各地官員凡是投降者,不追究叛亂的罪名,如果有功的話,還會再次被任用。于是各地漢族官員,都在觀望,當吳三桂不行的時候,大家都投降,并且還踹他一腳,這樣就有功了,不僅不會被康熙秋后算賬,還會被繼續(xù)錄用。

吳三桂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自知無濟于事了,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登基大典那天,大雨如注,潦草成禮而罷。三月八日,吳三桂病死衡陽,只當了8天的皇帝,比袁世凱還悲催,袁世凱至少當了80多天啊。自知無濟于事,為何還要稱帝,因為古人比較講名分,所以臨死之前,吳三桂還想給自己一個名分。

吳三桂一死,你想想看,后果可想而知?滴醵辏1681年)清軍分路攻入云南,年底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身亡。歷史八年的三藩叛亂結束。

三藩叛亂有沒有得到漢族士大夫的支持,有!連朝鮮都準備出兵,直搗燕京,可是當時的朝鮮國王比較謹慎,另外清廷嚴厲監(jiān)視朝鮮,防止其策應三藩。等到朝鮮磨磨蹭蹭,準備妥當的時候,三藩之亂早結束了。

三藩叛亂的一個客觀的好處是,漢族官員受到重用,以前六部尚書、大學士都是滿人,康熙為了拉攏漢人,孤立吳三桂,開始大批錄用漢族官員,提高了漢官的待遇。

漢人對于吳三桂的人品產生懷疑, 主要不是其降清,當時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是不得以而為之,是借師助剿,漢族士大夫討厭吳三桂是因為他殺害了南明永歷帝朱由榔,所以三藩之亂時,大多數漢人持觀望態(tài)度,既不支持清廷,也不支持吳三桂,更不會起義?滴蹩吹搅诉@一點,所以極力拉攏漢族士大夫,給予高官厚祿。還開了特科“博學鴻儒”科,開科取士,把歸隱的漢族讀書人請出來參加考試,但是大部分人拒絕應試,有的參加了考試,但故意把試卷寫得文句不通,但康熙一樣給了他們官職。

3

1673年11月,吳三桂誅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吳三桂起兵后,各地叛軍紛紛響應,包括福建耿精忠,廣西孫延齡,廣東尚之信,陜西王輔臣,臺灣鄭經等人,使得吳三桂迅速控制了云南,四川,廣西,貴州,福建,廣東,陜西,湖南等地,可以說這時候的吳三桂已經占據了清朝一半疆土,與清軍隔江對峙,而清軍在戰(zhàn)爭的一開始也是屢屢戰(zhàn)敗,八旗軍的戰(zhàn)斗力在那時已經變的非常低下了。

那么按照劇情的發(fā)展,只要吳三桂下令渡江向北京進軍,清朝基本就離滅亡不遠了,然而歷史總是那么的讓人捉摸不透,吳三桂最終也沒有下令北上,也因此他錯過了滅亡清朝的最佳時機,也為這次起兵埋下了失敗的種子,那么吳三桂為什么在面對如此大好形勢的情況下而坐失良機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吳三桂本身實力不濟。吳三桂雖然經營云南十幾年,但那里物產并不豐富,相比江南地區(qū),云南真是窮的可憐,所以當吳三桂打到湖北的時候,僅憑自己的實力是根本無力再北上的,那么前面不是說過,吳三桂起兵時還有很多同伙嗎?他們這時候又在干什么呢?為何不配合吳三桂繼續(xù)北上呢?這就要講到第二點了。

2,以吳三桂為主的叛軍各部勾心斗角。當初響應他起兵的那些地方武將雖然表面響應吳三桂,但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內部是很不團結的,而康熙也看透了這一點,于是他果斷只在長江一線出全力抵抗吳三桂的大軍,而在其他地方則是對那些叛軍進行招撫,比如陜西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福建耿精忠等,這些人后來又都陸續(xù)“棄暗投明”,重新加入了康熙集團。

王輔臣本來就在吳三桂和康熙之間猶豫不定,所以根本不會在陜西盡全力配合吳三桂,最終在康熙赦免了他的一切罪過后,王輔臣就投了康熙;而耿精忠起兵后不久就受到臺灣鄭經的攻擊(鄭經想要借此機會搶奪耿精忠的地盤),再加上吳三桂多次催促耿精忠起兵導致耿精忠很生氣,這時候康熙一道赦免他謀逆之罪,恢復他爵位的圣旨也下來了,進一步導致他一氣之下也再次投了康熙;還有尚之信,尚之信和他的父親尚可喜本身就有很大的矛盾,尚可喜從始至終就是反對起兵,忠于清朝的,而尚之信是支持吳三桂的,所以當吳三桂起兵后,尚可喜以一己之力在廣東牽制了大批叛軍,所以尚之信起兵后基本就是在廣東和自己的父親打仗,最后尚之信在得到康熙可以襲平南親王爵的肯定答復下也投降了清朝。

所以從吳三桂的幾個主要得力助手陸續(xù)投降了清朝后,他就是孤軍奮戰(zhàn)了,也正因為此,吳三桂只能將進攻的重點放在了廣東一線,更不可能北上了,可能他這時候已經意識到自己敗局已定,所以希望能過一把皇帝隱。

于是在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建國,國號周,建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大封諸將。

可是稱帝僅七個月,吳三桂就病死了,隨著他的死亡,吳周政權也瀕臨崩潰,清軍趁機全面進攻,即位的吳三桂之孫吳世璠退守云南,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城,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正式平定。

那么在我看來,吳三桂失敗的原因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得漢人之心!

當年吳三桂為了向滿清統(tǒng)治者表忠心,而不惜甘愿充當為滿清平定天下的馬前卒,不僅殺了很多前明將士還在緬甸親自絞死了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歷皇帝,對漢人來說,吳三桂的所作所為不啻為大奸大惡之徒!是十惡不赦的漢奸!

如此奸人起兵造反,哪里能得到漢人的支持呢……

所以,吳三桂的失敗是必然的。

4

三藩之亂,吳三桂聲勢浩大,兵馬眾多,從康熙十二年底到十五年春,短短兩年多時間奪下江南半壁,卻也在很短時間內土崩瓦解。

究其原因,我總結為四個“心”,也就是野心、決心、軍心、民心。

所謂野心,指的是吳三桂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他的野心不算小,也不算大,偏偏就是這種不大不小的野心,讓他進退維谷。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他根本不是非做皇帝不可。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京城,招降鎮(zhèn)守寧遠的吳三桂,卻因為李之愛將劉宗敏霸占吳三桂家財和愛妾陳圓圓,導致吳三桂憤而倒戈,歸順清朝。這說明他是看重自身的利益,沒有什么覬覦天下的大志。

投清之后,吳三桂隨清軍南下,對故主明朝(南明政權)的攻擊不遺余力,甚至追到緬甸絞死了南明末代永歷帝。憑借這一功勞,吳三桂向朝廷討要了鎮(zhèn)守云貴、開藩設府的特權,從此成為云貴兩省的“土皇帝”。

其實,吳三桂的野心也就這點了。他是要學明朝沐英,世代鎮(zhèn)守云南。如果朝廷真的能滿足他,吳三桂斷然不會以62歲的年齡再去冒險造反。

可惜,年少氣盛的康熙看不得三藩尾大不掉,一紙撤藩令讓吳三桂的美夢化為泡影。老頭有點心理落差,這才起兵最后一搏,而且吳三桂本身,也就沒做過什么一統(tǒng)天下的規(guī)劃。

當叛亂開始,由于福建耿精忠、廣東尚之信、臺灣鄭經,再加上廣西、四川、陜西等三藩舊部的響應,讓戰(zhàn)爭打得出奇的順,大有飲馬長江直搗北京,將滿洲八旗趕出關外的勢頭。

只不過當叛軍幾乎控制了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時,老頭那顆做土皇帝的心又蠢蠢欲動了。他想的不是一鼓作氣奪下整個江山,而是占據長江天險,與清朝劃江而治。

這想法就很可怕了。叛亂這種事,也像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你想劃江而治,清朝不想!

于是,第二個“心”就來了——清朝的決心。

康熙雖然年輕,因為經驗不足逼反了吳三桂他們,但也正是因為他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看到吳三桂真的造反了,他反而也沒什么可猶豫的了。

所以,雖然在戰(zhàn)爭初期,清朝一度陷入被動,但一旦回過神來,就立刻能組織起有效的反抗。

要知道,南方多漢族降將,很多人對清朝不滿,可是北方卻完全不一樣,光京城就有十多萬守軍,中原地區(qū)更是可以說“兵多將廣”,而且東北大本營還有當時戰(zhàn)力尚未退化多少的八旗鐵騎。

常有人說,吳三桂的兵馬是清朝的兩倍,此言差矣!并不是吳三桂的兵力是清朝的兩倍,而是叛軍的總數是清朝平叛部隊的兩倍,叛軍并不全是吳三桂的部隊。

清朝還有更多兵力并沒有投入到平叛行動中,而叛軍已經是傾巢而出。雙方的后續(xù)綜合實力對比,依然是清朝強、叛軍弱。

這就要說到第三個“心”——叛軍的軍心。

要知道,叛軍可不全是吳三桂能掌握的,造反的人雖多,卻很難做到統(tǒng)一指揮,實際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我們雖然說“三藩之亂”,可實際上連“三藩”這個說法都不標準。

康熙初年,割據南方的三藩是云南平西王吳三桂、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但是真到舉兵反清的時候,尚可喜卻并沒有起兵。

在清朝的安撫下,尚可喜麾下雖有不少將領反叛,但他本人卻堅守廣東,率軍平叛。由于尚可喜的堅挺,南方十幾萬叛軍被他牽制,此事也是弄得吳三桂十分惱火。

后來尚可喜被兒子尚之信奪權軟禁,尚之信雖然一度舉起反旗,但基本是擁兵自重,在清朝的利誘下又經常反復,對雙方采取觀望態(tài)度,后來看到叛軍不行了,他當然也就不敢造次。

連三藩都團結不起來,其他勢力就更是不可能通力合作,甚至有些勢力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利害沖突。

比如臺灣鄭經,他要參戰(zhàn)就得跨過臺灣海峽從福建登陸,而福建是靖南王耿精忠的大本營。如果你是鄭經,你會選擇千里迢迢越過福建去其他省份打一塊“飛地”呢,還是干脆就奪下幾個福建的州縣?如果你是耿精忠,你會認為鄭經的部隊能從你的領地經過而秋毫無犯嗎?所以,后來耿精忠投降清朝,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跟鄭經有矛盾。

還有廣西將軍孫延齡,本就不是三藩的部將,而是清初另一個漢族藩王定南王孔有德的麾下,所以當孫延齡的妻子,也就是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耐心規(guī)勸后,孫延齡最終變換陣營投降清朝。吳三桂派孫子吳世琮殺死孫延齡,孫延齡的部將又殺了吳世琮留下鎮(zhèn)守廣西的將領,重新投降清朝。

諸如此類的叛軍內耗,數不勝數。都是叛軍,誰能白白給你吳三桂作嫁衣裳?都想撈點好處,又都不愿意冒險,畢竟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而在反復無常的叛軍身上,沒有了點忠義之心,這些動物般的本能就更加明顯。

最后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老百姓的民心。

吳三桂起兵之初如此順利,與老百姓的支持絕對是分不開的。明朝滅亡時間畢竟不長,加上清朝曾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剃發(fā)易服等不得民心的行為,所以百姓也就選擇性地忽視了吳三桂曾經殺死永歷帝。想著只要你能恢復漢人江山,支持一下也無妨。

但是,隨著吳三桂稱帝,這“反清復明”的遮羞布也就包不住了。而長年的戰(zhàn)亂,苦的是百姓,看到叛軍節(jié)節(jié)敗退,又還能有多少百姓繼續(xù)支持他們呢?

因此,一個野心不夠大的吳三桂,糾著一伙指揮不動的叛軍,趕上一個平叛決心堅定的康熙,又得不到漢人百姓的支持,搞來搞去,時間一長也就只有敗亡的可能了。

5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反清,持續(xù)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就此爆發(fā)。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云南巡撫朱國治,發(fā)布討伐滿清檄文,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

起兵之初,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占據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但是隨后,清廷組織力量進行平叛,局勢逐漸發(fā)生了逆轉。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不久之后吳三桂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至此,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在“三藩之亂”的初期,吳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

吳三桂之所以能在叛亂初期占據優(yōu)勢與主動,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來,是在戰(zhàn)爭的準備上。

康熙元年(1661年),吳三桂誅殺永歷皇帝朱由榔,明朝皇統(tǒng)就此滅亡,從此八旗官兵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至吳三桂叛亂已有十多年之久,相比于吳三桂為了叛亂早就開始著手于整頓軍備,加緊訓練,有著巨大的反差,所以在準備上的不足讓吳三桂得以迅速北上。

二來,是清朝面臨了嚴重的多線作戰(zhàn)危機。

此時的康熙皇帝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吳三桂,甚至他面對的不光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這三藩,還有西北的王輔臣,還有察哈爾蒙古的貴族,還有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還有各種擁護“朱三太子”的零零總總的叛軍,可以說此時的清朝軍隊面臨的敵人是非常之多的。


但是最終吳三桂還是失敗了,除了戰(zhàn)略上的失誤外,不得民心也是吳三桂失敗的重要原因。

首先,便是吳三桂戰(zhàn)略上的失誤。

在叛亂之處,吳三桂迅速占領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與清軍形成了隔江相望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如果吳三桂能夠一鼓作氣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就機會繼續(xù)攻城掠地,將戰(zhàn)線不斷向北推進,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

但是吳三桂在打到長江邊上的時候,便重現想到了他當年山海關向多爾袞“借兵”的時候提出的“劃江而治”的方案,現在的他依然想繼續(xù)保有對于長江以南的統(tǒng)治,進而暫時性的停下了腳步。而這也給了大清王朝喘息之機,清軍迅速的組織兵力進行防御,而吳三桂也就錯過了最佳的戰(zhàn)略時機。

其次,就是吳三桂盟友的牽制。

說是“三藩之亂”,但是吳三桂幾乎是自始至終都是在單兵作戰(zhàn),且不說尚可喜和耿精忠的戰(zhàn)斗力遠不如吳三桂的軍隊,期間他們對于吳三桂所能提供的呼應和支持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特別是耿精忠,除了要面對康親王杰書帶領的清軍外,還要面對臺灣的鄭氏集團,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耿精忠直接投降了。

而除了三藩之外,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也是時而降清,時而降吳三桂,模棱兩個的態(tài)度讓吳三桂徹底陷入了獨自面對清軍的戰(zhàn)略境地。

再次,就是吳三桂的叛亂非常的不得民心。

吳三桂發(fā)動叛亂的時候,清兵已經入關近三十年,天下一統(tǒng)的狀態(tài)也已經是維持了十多年了,清朝的大一統(tǒng)統(tǒng)治逐漸穩(wěn)固,百姓也逐漸接受了滿清政權的統(tǒng)治和治理,這個時候天下百姓包括漢族人、滿族人、蒙古人等,都在想著是維持和平穩(wěn)定的局面,恢復社會生產,誰也不愿意在經歷戰(zhàn)爭。而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起兵造反,發(fā)動了“三藩之亂”,又將南方各地的百姓拉入到了戰(zhàn)爭的泥潭之中,這本就是與民心所向背道而馳的舉動。

早在吳三桂在發(fā)動叛亂之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親,云貴地方的官場早已經是昏暗一片,再加上他為了叛亂不斷充軍擴營,極大的增加了百姓負擔。不僅如此吳三桂還縱容部下將吏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殺人越貨,毫無畏忌,訟牒、命盜兩案,甲兵居其大半”。這些都使得吳三桂本就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吳三桂起兵之后,一路上也是燒殺擄掠,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失去民心,沒有百姓支持的吳三桂也注定是要失敗的。

最后,就是吳三桂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衡州稱帝。

由于吳三桂先前為滿清南下、橫掃南明的先鋒,更是滅掉南明小朝廷,手刃永歷皇帝的罪魁禍首,吳三桂在廣大南方地區(qū)的百姓和士大夫階層中的聲望是非常的差,而他的起兵又打出了“興明討擄”的口號,讓人覺得啼笑皆非,非但沒有獲得支持,反而受到了極大的排斥。

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彌留之際,選擇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在衡州稱帝,進而再一次拋棄了對于明朝政權的擁護,也將自己徹底推向了整個國家的對立面。

吳三桂稱帝五個月之后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滴醵辏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至此,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6

謝邀,康熙本人也說過,三藩之亂是大清立朝以來最危險的一次,而且三藩聯合起來士兵人數并沒有超過滿清,在這也說明一下,吳三桂初期反叛之時兵力只有三萬多人,并不是題主所說的是滿清的兩倍。

當時滿清承平已久,兵員戰(zhàn)斗力下降極為嚴重,以至于吳三桂起兵三萬之人竟在短短時間就席卷十省之地,并大肆招兵買馬,很快就將兵員擴充過了十萬(這十萬人很多都是南明的遺老遺少加入),以至于很多人都認為吳三桂起兵之時軍隊是滿清的兩倍。

但是即便吳三桂擁有如此之多的兵力,個人認為他要戰(zhàn)勝滿清依舊很困難。

第一點,吳三桂所占之地乃是云貴一帶,人煙稀少,產糧薄弱,而滿清所占之地皆是人口密集富庶無比的地方,相比之下,滿清有非常大的優(yōu)勢。這是人口和糧食的優(yōu)勢。

第二點,三藩以及南方各個割據勢力之間勾心斗角,沒法合力進攻滿清不說,還相互拖后腿,比如耿精忠在叛清之后,一面跟滿清打仗,一面還要跟鄭經在福建搶地盤,最后兩面夾擊扛不住就投降了。

第三點,根源上的東西,其實三藩是志不在天下的三藩,就連最具有戰(zhàn)略目光的吳三桂也是一直只要跟清王朝劃江而治,并沒有想著東進沿河阻斷漕運,不然滿清北地絕對會出現缺糧的狀況。

也真是清王朝看清了吳三桂的種種弱點,所以即便是在吳三桂聲勢最浩大的時候也沒同意劃江而治。

7

今天,我們不談“先叛明后叛清,反復無!钡拇蟮览,一起看看當時吳三桂在起事后犯下的錯誤,看看能否吸取些教訓。

軍力強盛的吳三桂

我們先來看一場兩軍精銳的激戰(zhàn)。我們會發(fā)現:即使吳三桂年事已高,但清朝開國宿將悉數過世,無人是他對手。

曠世大戰(zhàn),吳三桂輕松取勝。

康熙十五年四月,長沙東側的官山?滴趿畎灿H王岳樂自江西進攻長沙,試圖發(fā)起長岳決戰(zhàn)。清軍列陣,從城北跌佛寺到城西南,兵分十九路,綿延數十里。吳三桂也調軍來戰(zhàn),部署列陣,吳三桂親自坐在譙樓上觀戰(zhàn)。雙方戰(zhàn)線長達數十里,“軍容之盛,為近古所未見”。

開戰(zhàn)后,吳三桂以王緒率數千人率先發(fā)起進攻。王緒策馬而出,直沖敵陣。清軍見狀,分兵合圍,一時,王緒軍如同被投入大海的石頭,旗幟被淹沒不見,金鼓聲也沉默。正在吳三桂軍驚恐之時,忽聽槍聲連發(fā),如連排鼓聲;白刃排空,如冬日飄雪,喊聲震天,清軍騎兵紛紛落馬,王緒奮勇而前,銳不可當!清軍紛紛讓路,不敢阻擋!

三桂軍士氣大振,一齊殺出!清軍也奮力反抗。正在此時,吳三桂的侄子吳應正中流矢落馬,清軍趁勢反攻,卻突遇吳三桂放出的大象,紛紛敗退。吳三桂軍回擊,清軍陣勢搖搖欲墜。正此時,天將大雨!吳三桂無奈收兵。

此戰(zhàn),雙方投入兵力達10萬之多。吳三桂原將軍隊分為前、后兩軍,本意一舉殲滅清軍,可惜,突遇大雨,企圖失敗。

此次大戰(zhàn),顯示出吳軍精銳戰(zhàn)力之強悍!

僅就軍事而言,在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軍都擁有戰(zhàn)力上的優(yōu)勢。在吳三桂病故前,清軍在岳陽、長沙的對決中無可奈何。

吳三桂帳下也不乏名將。尤其是高大節(jié),擅長以少勝多,深知曾以數百人就能大敗清軍大隊。江西戰(zhàn)場,清軍將領甚至被一度高大節(jié)極少的兵力嚇得不敢出南昌。

而吳三桂的“盟友”,耿精忠所部的曾養(yǎng)性,甚至王輔臣本人,都是難得的將才。

響應雖多,各懷心思

吳三桂之初,進展十分迅猛,各地紛紛響應,一時聲勢逼人。

可是,放眼看去,這些叛軍都各懷心思。

廣東的尚之信就不說了,整個叛亂過程,幾乎都沒有出兵參戰(zhàn)。

耿精忠、王輔臣,雖有戰(zhàn)力,但一直搖擺不定。形勢稍微不利,就紛紛降清。

真正鐵了心打大清的,只有吳三桂本部和臺灣鄭經。但鄭經在早期積極配合后,得知吳三桂并非真心“輔助明主”,而是自懷稱帝之心后,不但沒有配合,反而進攻耿精忠。(清朝正因得知鄭經攻打耿精忠,才定計招降耿部)。

總的來說,這些響應者雖然以“忠義”為名起事,卻壓根沒有“忠義”的基因。他們大多先叛明,后叛清。如果吳三桂勢頭好,他們自然都會趁勢發(fā)展,但如果勢頭不好,他們可就不會血戰(zhàn)到底了。

再說,就吳三桂的黑歷史,他說反清復明,鬼才信!因此,即使是真的心新懷忠義者,也是趁勢而動,根本不會配合吳三桂!

進退兩難,深負眾望

起事之初,吳三桂發(fā)展勢頭迅猛,馬寶入湖南,王屏藩入川支援當地叛變。清軍難以抵擋,節(jié)節(jié)敗退,吳三桂很快就攻克長沙、岳陽,飲馬長江。

清朝開國宿將盡去,已無人是吳三桂對手。

此時,吳三桂陣營的將領們提出了兩種經典的進軍建議:

1、繼續(xù)北進攻下荊州,而后再圖北進;

2、順流而下,攻取南京,與耿精忠等部會合,全取江南。

而如前所說,吳三桂不管是本人的軍事才能,還是其部署的戰(zhàn)力,都不弱于清軍。尤其在早期,面對不知兵要的皇家貴胄,不管是選擇哪條進軍路線,他們都完全有機會積極進取,給予大清更大的打擊。

可是,吳三桂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第三條路:大部轉入防御,僅僅以少量兵力進軍宜昌、吉安等地,試圖打通與王輔臣、耿精忠聯系;

就這樣,在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軍最精華的20萬大軍,長期安于湖南,7萬人在岳陽防御荊州方向清軍,7萬人在長沙防御江西方向。


吳三桂最能打的精銳安靜地坐失良機,坐視清軍平定各路“友軍”,陷入孤立!

先聲奪人的輿論戰(zhàn)

師出有名,就是在動手前先打嘴仗。

筒善抵達荊州后,以“給吳三桂的一封信”的形式發(fā)起了嘴仗:引咱們入關的時候,你說要另立明朝天子了?天下大定以后,消滅明朝殘余時,你吳三桂比誰都積極呀!你要真的效忠明朝,你弄死人家永歷干什么?你現在跳出來說忠于明朝,當天下人是傻子?

康熙的戰(zhàn)略:重點打擊+政治誘降

扛精畢竟不能當飯吃,罵完后,還得打!


面對危局,康熙并非沒有失誤,但他總體方向是十分清晰的。

叛軍雖多,但多首鼠兩端?滴鯖]有逐城逐地的打擊,而是以“以重點打擊造成有利態(tài)勢,以政治誘降平定叛亂”的方針推進平叛戰(zhàn)爭。

比如:陜西方向。在各路叛軍中,對清朝威脅最大的,就是陜西方向。除了王輔臣的叛亂,陜西、寧夏,西北各地叛亂者也云集。甚至后院的察哈爾蒙古部也發(fā)生了叛亂。

康熙在平定察哈爾之后,重點放在陜西,而他清醒地意識到,陜西叛軍中,只要平定了王輔臣,其他各部也不攻自滅。而王輔臣雖然善于用兵,但反復無常,時而要降,時而要反,只要形勢上壓倒,就可以制服!

因此,康熙以平涼為重點,攻平涼時,又以平涼城外的高地為重點。在付出了相當代價強攻下高地后,以紅衣大炮轟炸平涼,本來就斗志不堅的王輔臣終于在持續(xù)的誘降下投降。

西北各地聞風而降!

又比如:對耿精忠。耿精忠的戰(zhàn)斗力十分強悍。部將曾養(yǎng)性攻克溫州后,在浙江發(fā)展迅速。清軍選擇了仙霞嶺為突破口,不去攻耿部精銳,而是直接撲向其福建老巢。

耿精忠雖然在浙江勢頭很猛,但在福建日子卻很慘,不但要扛大清的反撲,還要對付翻臉的鄭經。壓力山大,扛不住了,也投降了。

于是,在浙江形勢尚可的曾養(yǎng)性等也紛紛不戰(zhàn)而降!

持續(xù)的政治誘降,使叛軍常大規(guī)模投降。

在這些戰(zhàn)爭中,叛軍以萬為單位,紛紛投降。清軍迅速掃除了吳三桂的兩翼,扭轉了局勢!

時來天地皆同力,徹底平叛

在消滅其他反叛勢力后,大清已經在戰(zhàn)略上形成了對吳三桂部的包圍。

可是,由于吳三桂部戰(zhàn)力強大,大清要想徹底擊敗吳三桂,還十分困難。

不過,大清的運氣不錯。他們心想事成,自己搞不死的對手,就被老天搞死了。

首先是在江西讓大清頭疼不已的高大節(jié),恥于與溜須拍馬上位的同僚共事,掛了。


然后是吳三桂老大爺,在過了幾天皇帝癮之后,也掛了!

吳三桂死后,吳軍人心惶惶,士氣受挫。盡管公推的首輔吳國貴此時提出“北向以爭天下”,但已是癡人說夢,為時已晚了。

需要一提的是:即便大清最后以四十萬之眾攻云南,卻好費時日,啃得十分吃力,可見,吳三桂本部軍力之強悍!

吳三桂本人確實是當時的虎將,但他絕非帝王之才!在早期形勢大好時,明知大清無人是他對手,卻依然止步不前,坐失良機!

吳三桂的盟友也都是一時良將,但卻都是戰(zhàn)意不強,形勢好時就踴躍響應,形勢差時,就紛紛掉頭投降。

吳三桂手下也有諸多人才。吳國貴的謀略、高大節(jié)的勇略、王屏藩的政略,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人才?墒牵瑓侨饏s以其各侄子為主將(雖然其侄子中也不錯的),不能因才而用!

而康熙,在此次平叛戰(zhàn)爭中顯示出了雄主之才。他針對敵軍人馬眾多卻一盤散沙,軍力強悍卻人心不一的特點,果斷采取重點打擊+政治誘降的策略,不斷分化、瓦解對手,最終孤立、擊敗了吳三桂!

正是在這次險象環(huán)生的經歷,使清朝肅清了不穩(wěn)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開啟了一段夕陽一般的輝煌。

8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曾招攬雄踞山海關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其實吳三桂也有意投靠李自成,無奈李自成做事太絕了,擄去了吳三桂的家人作為人質,吳三桂憤怒之下選擇了與清軍合作放清軍入關,本想以清軍來壓制李自成,結果一發(fā)不可收拾,沒想到李自成這么的不經打,一打就敗,而且還棄城跑了,而吳三桂也已經無法回頭,成了名副其實的漢奸。


1662年吳三桂在云南殺害了南明最后一個皇帝永歷帝,同年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共稱為“三藩”;

到了1673年,康熙非常清楚三藩的危害,這些藩王們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特別是吳三桂更是占據云貴,勢力龐大,年輕氣盛的康熙決定撤藩,吳三桂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兵造反,他殺了云南巡撫朱國治,聯合其他藩王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正式向清朝宣戰(zhàn),這就是史稱的“三藩之亂”。

所謂的三藩之亂,其實叛亂的也就兩藩,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一直效忠清朝,后來傳給他的兒子尚廣信,并未真正參與。


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舉兵造反,得到了一些明朝遺民的支持,許多明朝的官兵加入了進來,其聲勢可謂勢如破竹,他的20萬軍隊控制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另有10萬軍隊進入四川,一度攻到了漢中,可以說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他的兵力達到了30多萬人,而清軍經過幾場大戰(zhàn)后損失慘重,全國年調動的兵力也就12萬多,吳三桂的兵力是清軍的兩倍多,如果吳三桂此時真的能夠大舉揮軍北上,那么改朝換代也未可知,但是否揮師北上吳三桂始終猶豫不決。


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卻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徹底葬送了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他稱帝也暴露了他的野心,什么反清復明都是騙人的,因此許多投奔他的人都離他而去,再過吳三桂內部混亂不堪,矛盾重重,清軍得到喘息機會,1678年8月吳三桂病逝,吳軍各部各自為政,互不協(xié)調,與清軍征戰(zhàn)了三年,最后被清軍各個擊破,徹底覆滅。


至于吳三桂為什么這么快失敗了,原因還是有很多的。

1.吳三桂起兵反清時已經是60多歲的垂垂老矣,他對于打下半壁江山已是心滿意足,再過江去奪天下,心里沒有把握,他不想冒險折騰。

2.目光短淺,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缺陷,沒有進取心,企圖劃江而治,頭腦中偏安思想逐漸取代了當初的雄心壯志。

3.缺乏群眾基礎,吳三桂投靠滿清殺害南明皇帝,喪失民心,后來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雖說還是有部分明朝遺民支持,但他又在湖南稱帝,關鍵時刻他卻自己打了自己的臉,當初支持他的人自然就離他而去,就徹底地失去了民眾,沒有穩(wěn)定的根基,失敗是遲早的。

9

首先,“三藩”是指鎮(zhèn)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zhèn)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鎮(zhèn)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由于康熙上位以后為了集中皇權,進行削藩,使三藩勢力受到嚴重威脅。1637年,吳三桂因為殺了云南巡撫朱國治而自稱兵馬大元帥,打著“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反叛康熙。當時的康熙年僅十九歲,和老奸巨猾的吳三桂相比,簡直是“乳臭未干”。因此吳三桂很快攻下了云南,貴州,及湖南、四川的一部分地區(qū),于是,他之前的那些黨羽從全國各地紛紛趕來響應他,局勢可謂一片大好。

而當時的清朝雖有八面旗軍,但是數量上也就十來萬,與吳三桂的三藩勢力差距甚遠,并且,滿清入關以后,士兵都養(yǎng)尊處優(yōu),人人畏戰(zhàn),早就沒有了“滿萬不可敵”的氣勢。就在這樣的力量對比下吳三桂輸給康熙,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大家都知道,吳三桂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在明朝滅亡之際也是他將清軍放進關內,他就是那個引狼入室的人,后來還效忠于清朝,殺了農民起義的李自成,張獻忠等幾股反清勢力,不遺余力的斬殺明朝的殘余勢力,但是現在又打著復明的口號反清。因此,人們對他深惡痛絕,歷史也給了他一計“漢奸”的烙印。

其次,吳三桂自毀前程,導致他徹底失敗。吳三桂在起兵反清的第五年間,由于年事已高,自知十日不多,便急于稱帝,且改國號為大周。這樣一來,所有之前跟著他“興明討虜”的人全部離他而去,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之前的口號都是他為了個人私欲而編的謊言,此刻大家才明白,當初引狼入室的他并沒有悔過,復明只是他“稱帝”的借口。隨后,康熙帝整合軍力,攻陷昆明,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10

吳三桂最終失敗既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

首先,吳三桂起兵之時沒有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因此沒有得到對明朝心懷眷戀的漢族士紳的支持和幫助,也曾經有謀士向吳三桂提出立一個明王室的傀儡作為號召,但遭到了吳三桂的反對,吳三桂志在自己稱帝,認為與其先立一個傀儡,將來再殺掉,絕對是多此一舉。因此,吳三桂以明朝叛徒的身份再次反叛清朝,是為再叛,因而無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和支持。也正是因為吳三桂沒有扛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臺灣的鄭經以及廣東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都對他離心離德,沒有全力配合。

其次,吳三桂在軍事策略上犯了嚴重的保守主義的錯誤。吳三桂在迅速席卷江南后,沒有立即決定渡江北上,從而直搗黃龍,而是在松滋停滯不前,并向康熙提出了釋放自己的兒子,并與清廷劃江而治的主張,康熙帝非但沒有接受吳三桂的提議,反而斬殺了吳子,并集結兵力準備決一死戰(zhàn),而此前江北的清軍根本沒有招架吳三桂的實力,但是吳三桂錯過了渡江的最佳時機,因而形勢開始變得不利于吳三桂集團。吳三桂缺乏大局意識的小我格局最終注定了他的失敗。

再次,當時的漢族地主普遍支持清王朝也是吳三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吳三桂不僅沒有得到江北漢族地主的支持,連他起家的云貴地區(qū)都很難獲得大多數的漢族地主士紳和民眾的支持,原因在于他治理云貴的數十年間魚肉百姓,盤剝地方,失去了人心。因而在康熙帝緩過神來后,迅速集結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與吳三桂集團作戰(zhàn),持久戰(zhàn)對清廷有利。

康熙帝的調度指揮和正確決策也是打敗吳三桂的原因?滴醯坌侨49歲,吳三桂死的時候,康熙帝才25歲,因此時間在清王朝一邊。

康熙帝在打敗吳三桂后,命令將吳三桂的骸骨分發(fā)全國各地,以儆效尤。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