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后人岳鐘琪,忠心耿耿立戰(zhàn)功,雍正皇帝深器重,官至三省大總督,無奈功高引猜忌,險些因此喪性命,一念改字終留情,乾隆王朝再立功。
民族英雄岳飛無人不曉,他的后代卻寂寂無名,一直到了清朝,岳飛二十一世嫡岳鐘琪才橫空出世,成為活躍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代名將,被乾隆譽為“三朝武臣巨擘”。
岳鐘琪出身將門,繼承了祖上基因,深通韜略,曉暢軍事,驍勇善戰(zhàn),在康熙平定準(zhǔn)噶爾之亂期間,初露才華,后在康熙、雍正年間參與平定西藏、招撫青海、云貴改土歸流等重要事件,屢立戰(zhàn)功,官授川陜總督,被稱為雍正手下三大猛將,僅次于年羹堯。
雍正三年(1725年)春,年羹堯被雍正帝賜死,岳鐘琪接任川陜總督,封三等公爵,手握三省兵權(quán),權(quán)勢聲名達(dá)到頂峰。
然而,一向忠心耿耿,戰(zhàn)功卓著的岳鐘琪險些遭受與先祖岳飛同樣的命運。
岳鐘琪的岳飛后人身份給他帶來了危險,一些反清復(fù)明勢力試圖拉攏他,忠心的岳鐘琪不為所動,反而抓住對方送交朝廷,以示效忠,但一向猜忌的雍正已對其產(chǎn)生懷疑,加上岳鐘琪以漢人身份受寵,引起了一些朝臣嫉妒,這些人抓住各種機會對他造謠誣陷。
恰在此時,岳鐘琪在率軍西征準(zhǔn)噶爾部時,出現(xiàn)指揮失誤和戰(zhàn)斗失利,引起雍正不滿,他的政敵也趁機大肆彈劾,結(jié)果在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雍正下旨削去岳鐘琪三等公爵、太子太保封銜,降為三等侯,不久后又將之逮捕捕入獄,交由兵部審理判決。
整整兩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兵部呈上判決意見——"斬決"。
眼看岳飛的悲劇就要再次上演,心思縝密的雍正帝最終改變了主意,他念及岳鐘琪的卓著戰(zhàn)功,再三權(quán)衡后,提筆改了兩個字,把"決"改稱"監(jiān)侯",罰銀70萬兩。
“斬絕”的意思是“死刑立刻執(zhí)行”,"斬監(jiān)侯"的意思則是“死刑緩期執(zhí)行”,實際上是免了死罪。
相比那位“堅決置岳飛于死地”的宋高宗,一向猜忌的滿清皇帝雍正顯然有人情味的多。
岳鐘琪的命運真比岳飛好太多,三年后的乾隆二年(1737年)他便被釋放出獄,貶為庶人。更幸運的是,他甚至迎來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乾隆十三年(1748年),已經(jīng)62歲高齡的岳鐘琪被乾隆皇帝委以重任,擔(dān)任四川提督,統(tǒng)兵平定朝廷半年勞而無功的大金川叛亂,老將岳鐘琪不負(fù)重望,很快帶兵平定叛亂。
對比岳飛和岳鐘琪的命運,一個忠心抗金卻被自己人陷害冤殺,一個漢人卻被滿清重用,我們不得不悲嘆岳飛命運之悲慘,也更加痛恨昏君趙構(gòu)和奸臣秦檜自毀長城的無恥行徑!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guān)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