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國時代和民國時期的能人,可能我們周邊的人們能夠一口氣說出很多,甚至可以說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曹操、劉備和孫權(quán)如此,關(guān)張趙馬黃等五虎上將如此,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等人也是如此,甚至就是廖化這類武將也是大名鼎鼎了;至于民國時期,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是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能人,比如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甚至張作霖,都是民國時期不可多得的政治能人,孫中山、蔣介石、李宗仁、張學(xué)良等人也是如此,可以說這兩個時代真的是能人輩出,甚至給人一種感覺就是三國和民國時期的能人最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種情況呢?
簡單的說,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而已,三國和民國時期能人是很多,但是其他時期的能人就真的少嗎?比如說先秦時期有姜子牙、周公以及春秋五霸這樣的政治人才,更是有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等戰(zhàn)國四大名將,還有孫武和孫臏這類在軍事著作和戰(zhàn)績上都很突出的軍事能人,更不用說還有商鞅、呂不韋、張儀、蘇秦以及李斯這類人才,至于“百家爭鳴”涌現(xiàn)出的各類思想家,難道這些都不是能人嗎?兩漢時期優(yōu)秀的政治家有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漢光武帝劉秀等等,頂級名將也有韓信、衛(wèi)青、霍去病以及耿弇、馮異和吳漢為核心的“云臺二十八將”,這些都不是能人嗎?
隋唐時期的能人也是成批涌現(xiàn),優(yōu)秀的政治家有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更不用說一大批明相,比如房玄齡、杜如晦在古代宰相中都是名列前茅的,還要姚崇、張九齡等明相,名將質(zhì)量更是古代歷代之最,不但有李靖、李績等這類歷史頂級名將,還有侯君集、尉遲恭、秦瓊、蘇定方、郭子儀、李光弼甚至李晟等人,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難道說唐朝的能人就少了嗎?這還沒有說李白、杜甫這些唐朝詩人呢?至于宋朝雖然軍事上比較弱,但是能人還真不少,如果大家觀看過《清平樂》的話,這里面的能人就有那么多,難道就真的比其他歷史時期少嗎?明清時代的話,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那么為何會給大家一種只有三國和民國能人最多的錯覺呢?在小編看來,主要因為一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藝作品和社會輿論宣傳的結(jié)果。
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如果缺少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宣傳,即便是能人輩出,也很難被人們廣泛接受,在這方面三國時期無疑是最幸運的,因為一部《三國演義》讓三國時期的能人廣泛被廣發(fā)人們?nèi)罕娛煜ぃ斎贿@里面還包括一系列以三國為背景的其他藝術(shù)形式,比如說評書,在曾經(jīng)一個歷史時期,這類評說作品成為一代人內(nèi)心深處的最深記憶,所以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劉備、曹操等一些列文臣武將和君主都被大家牢牢記在了心中,此外其他歷史時期也存在這類文學(xué)作品,比如《封神榜》和《隋唐英雄傳》,甚至《楊家將》等等,這些歷史時期的能人自然也會被人們銘記,只不過這些作品的影響力還是不如《三國演義》,自然也就造成了人們對于三國歷史比較熟悉了,當然近代的京劇等劇種也有很多三國戲,更是留下了黑臉的曹操、紅臉的關(guān)公、白臉的曹操和黃臉的典韋等等都已經(jīng)臉譜化了。
至于民國時期的話,主要是距離人們生活的時代比較近,身邊如果有一些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本身就是出生于民國時期,自然對于那段歷史有著比較清晰的印象,畢竟作為親身經(jīng)歷者很多歷史能人以及歷史瞬間,甚至因為近代各種影像和記錄片留存到現(xiàn)在,甚至很多能人的事情就在鄰里之間的口口相傳間被流傳下來,更不用說近代各種輿論的宣傳了,所以三國時代的能人就這樣被我們所熟悉,自然也就給人們這樣的錯覺了。
第二,亂世出英雄。
自古都是歷史大分裂時期,能夠涌現(xiàn)出無數(shù)的能人異士,對比歷史上分裂時期和大一統(tǒng)時期,明顯能夠看出大分類時期人才更優(yōu)質(zhì)更突出,先秦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軍事能人,光是著名的軍事著作就有孫武的《孫子兵法》、司馬穰苴的《司馬法》,孫臏的《孫臏兵法》和吳起的《吳起兵法》,這些兵法奠定了古代軍事思想,成為指導(dǎo)中國古代兩千多年作戰(zhàn)的主要理論基礎(chǔ),也涌現(xiàn)出了各種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縱橫家等“百家爭鳴”的局面;三國時期也是亂世,無數(shù)武將和謀臣在亂世中展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更是給后世留下了大量效仿的人才,比如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關(guān)羽是“忠”的代名詞,張飛代表了勇猛,就是曹操也留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操作,這些都是三國被人們認可的重要原因了;而民國時期,正處在中華民族歷史最大變局的時候,自然涌現(xiàn)出了各種思想的交匯,無數(shù)人為了民族的前提多方奔走,比如孫中山先生一輩子為了中華民族在奮斗,更不用說還有學(xué)生時代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總理了,當然其他像段祺瑞、張作霖這些北洋軍閥以及蔣介石等國民政府“新軍閥”,也都是在各自尋找中華民族的出路,所以亂世能人擁有更多展現(xiàn)能力的機會,所以才會有“亂世出英雄”的說法。
當然,亂世確實出人才,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強漢盛唐局面的出現(xiàn),沒有能人能夠開創(chuàng)出一代“盛世”局面,只不過身處治世,個人的能力也就不容易被后人傳播出去,相反正是因為身處亂世,個人能力突出,反而更容易宣傳出去,其實就是大一統(tǒng)的王朝,開國時期的能人無論是在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要遠超其他時期,比如西漢建國時期的謀臣和名將,質(zhì)量遠比后面漢朝更加突出,無論是韓信還是蕭何、張良等人,遠不是其他時期能夠比得過的;唐朝建國時期也是涌現(xiàn)出了大量人才,李靖和李績是唐朝名將毫不動搖的前二人選,其他武將像尉遲恭和秦瓊的勇猛,也是唐朝其他名將不具備的,至于文臣方面房玄齡和杜如晦等凌煙閣功臣,他們的質(zhì)量也要比其他時期更高;而明朝的話,開國武將徐達和常遇春絕對明朝武將前兩位,就是后期涌現(xiàn)出了戚繼光,也無法取代他們的地位,至于李文忠、藍玉等人也是前十,甚至前五的名將了,所以說是亂世給了能人展現(xiàn)個人能力的機會,給了他們更好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
第三,古代史書造成的結(jié)果。
我們現(xiàn)在研究歷史,主要依靠古人編撰的史書,最被人們認可的就是《史記》為首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不過這些史書都是古代文人編撰的史書,在古代的時候,文人都喜歡粉飾太平,尤其是出現(xiàn)治世和盛世的局面,更是如此,畢竟這樣記載代表了歷史對于它們的肯定,當然因為“盛世”,也容易讓絕大部分人忽略了社會存在的問題;而亂世的話,因為需要“救世主”的出現(xiàn),需要他們建立新的秩序,尤其是作為最后的勝利者,史書的作者自然要給予更多筆墨的記錄,所以這些勝利者以及各自麾下的文臣武將們,也都記載非常詳細,而且這些人的事跡也就被更多人熟悉起來,自然他們也就是那個時代的能人了,三國時代是這樣,東漢末年多少群雄崛起,最后卻只成全了三個勝利者而已,也就是劉備、曹操和孫權(quán),連帶著他們?nèi)索庀碌奈某嘉鋵儯脖粴v史銘記了,民國時期也是群雄逐鹿,這些被我們銘記的能人,無不在歷史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比如段祺瑞和張作霖,甚至張學(xué)良也為民族大業(yè)做出了貢獻,這些人能夠稱霸一方,不是是能人優(yōu)又是什么呢?
綜上所述,三國和民國時期的能人之所以被大家認為最多,其實僅僅是一種錯覺,并不是說這兩個時期的能人就一定要比其他時期多,只不過因為身處亂世,能夠讓這些能人擁有更好的平臺展現(xiàn)自身的能力,再加上三國時期的各種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如《三國演義》以及評書和話本等等,讓三國時期的人物被廣為流傳,至于民國時期距今比較近,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那段歷史,這些能人的事跡被大家熟悉,所以正是這樣的情況,才給人們一種三國和民國能人最多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