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個老物件,是一枝銀戒指,它是我的老外婆也就是我母親的外婆傳下來的,到我這里是第四代。說到這枚戒指,它可真是見證著我家從老外婆到我本人四代人對愛的傳承。

聽母親講外婆和外公結(jié)婚的年代流行銀飾陪嫁,因為老外婆孩子多,家庭條件不好,但她又不想讓閨女到婆家因此受氣,就拼命地織布,最終用半年時間織成的粗布為外婆換得了一些銀飾,還個銀戒指便是其中的一件。

這枚銀戒指凝聚著老外婆對外婆深深的愛和期盼,所以外婆十分珍惜,一直把它戴在手上。但不幸的是在我母親12歲也就是外婆33歲那年,她是因為得急病去世的,臨死前,她拉住母親的手,把這枚戒指戴了上去。于是,從母親12歲開始,這枚戒指就伴隨著她。從我記事起,很少看到母親摘下來。除非是在田里干活沾上了泥巴,她才會小心翼翼地取下來,握緊在水里沖干凈,然后撩起衣角輕輕地擦干凈,最后再戴上。

從小我就知道這枚銀戒指對母親的重要性,所以從來也不敢說讓她摘下來給自已試戴一下。但讓我沒想到的是有朝一日,母親竟然主動摘下來說送給我。

大學(xué)時談的男朋友,畢業(yè)后又和他一起來南方發(fā)展。在我們準(zhǔn)備結(jié)婚的前夕,我?guī)ヒ娏宋业母改。臨走時,母親把那枚戒指取下來,很鄭重地戴在了我手上。我推辭說是外婆送她的禮物不要,她卻嚴(yán)肅地告訴我說正因為是外婆送她的,所以她才要送我。外婆給她留了個念想,希望她好。而她知道我將要在南方結(jié)婚成家,她也希望我好,希望我看到戒指就像見到她人一樣。聽她說到這里,我早已泣不成聲。

始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銀飾早已成了許多女性觸手可得的飾品,對于銀戒指,許多人甚至有些不屑。而我在這些年里,也早已為母親和自己購置 了款式新穎的金戒指,但對于母親送我的那枚銀戒指,我則一直把它戴在手上,在我的心里,任何一枚價格高昂的戒指都沒它貴重,因為它不僅凝聚著母親對我和我對母親深深的愛,也見證著我們幾代人對愛的傳承。

最佳貢獻(xiàn)者
2

我有一個老物件,是一件孕婦裙,已經(jīng)20年了,我一直珍藏著。

1999年冬天,我懷孕了,恰在這個時候,我們單位倒閉了,日子一下變得艱難起來。

這段時間,我和老公的生活、經(jīng)濟(jì)壓力很大,家里所有的收入,是老公一個月的300塊錢。

我每天省吃儉用,不敢多花一分錢。每個月,我和老公的生活費是200元,省下100元攢著,想著孩子出生后,花錢地方多,到時候花。

到2000年4月底,我的肚子越來越大,沒辦法,5月1日這天,到黃河路服裝市場,花30多塊錢買了一件夏天穿的孕婦裙。

從此,我天天穿著這件孕婦裙,夏天愛出汗,我都是晚上洗了,白天穿,一直穿到8月26日兒子出生,一共穿了差不多4個月。

兒子出生時,也是穿的這件孕婦裙,上面沾了很多血跡。我出院后洗干凈,珍藏了起來。

之所以珍藏,是因為它代表了我最艱難的一段日子,也代表了我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我要當(dāng)媽媽了),所以,我感覺特別有意義。

如今,我還想一直把它珍藏下去,因為它還激勵著我,努力奮斗,擺脫貧困。

3

有,作為60后老物件太多但保存下來的太少每件都是故事,比如說上海牌手表,日立牌電視機(jī),那個時代流行的家具等等都是故事啊

4

  • 在我小的時候,我姥姥家很多老物件,每次和我娘去都感到十分好奇,那是七十年代,有一件特別喜歡,是一只筆筒,不知什么木料,高約三十公分,直徑十五公分左右,非常沉重,外面雕刻著九只丹頂鶴,神奇的是只有一只腳或趐膀連接筒體,其余部分全部鏤空,形態(tài)各異,或站立,或飛翔,或戲水,或盤旋,錚亮紫紅,舅舅見我喜歡,要給我娘堅決不干,九十年代初,姥姥,姥爺去世,舅舅患腦血栓也不幸去世了,有一天一個外鄉(xiāng)人走街串巷收古玩,舅母拿出此物讓他看,此人出五元錢,舅母堅持拾元錢,正要成交時候,表哥回家獅子大開口,要價五百元,此人毫不猶豫,給你后就走了,后來,我二哥專收古玩,很有水平,他和我說,這件筆筒是明朝時期的紫檀木,價值幾十萬不成問題,姥姥家的老物件如果不賣,放到現(xiàn)在幾百萬都不是問題,可惜當(dāng)時二哥小沒干這行。

對了,這些老物件是舅舅擔(dān)任村支部書記期間,破“四舊”,抄的地主富農(nóng)家的東西。

5

在杭州河坊街修復(fù)的時候,我在杭州報章上偶然看到河坊街少數(shù)留存的墻界石碑。其中一塊正是我家堂名的墻界。據(jù)說我祖父生前一直生活在河坊街,我父親也出生在那里。于時我就根據(jù)上代的口傳信息,找到了這塊墻界,原來我祖父曾經(jīng)在這里開過一爿柴行,現(xiàn)在此老屋雖己不屬我家的遺產(chǎn),但此墻界卻給我們家屬帶來無窮的遐想。我將這一發(fā)現(xiàn)告訴了本地和外地的親屬和我們的后輩,此后,我們家屬的上都把他看作懷念上輩的紀(jì)念物。任何人到河坊街都會去看看這塊墻界,並在他前面留影紀(jì)念!

6

我喜歡收集名人手扎,老信封,名信片,老照片,,北京城的舊書店,舊貨市場只要有時間就去迋,淘自己需要的東西。

大柳樹鬼市每周二晚上十二點開市,到周三的中午閉市,市場里賣的東西五花八門,古玩,舊書刋,字畫,家俱,瓷器,玉器及二手電腦,手機(jī)等。

五年前七月的一個周二,晚上吃完飯在家直轉(zhuǎn)磨,心里慌慌的心早飛向了市場。媳婦看我五脊六獸的樣子,把我轟了出來,我給一個朋友打個電話,約好在市場門口見,那邊有燒烤攤喝酒擼串去。

到那還不到九點,市場門口已經(jīng)排了不少貨車等著進(jìn)場,外省市的車居多?吹脚笥堰沒來,先到貨車跟前去轉(zhuǎn)轉(zhuǎn),大都是舊家電和古玩之一類的,沒有我要想的東西。

等朋友到了,我倆點了幾十串羊肉,板筋之類的喝了起來,邊喝邊聊打發(fā)著時間,陸續(xù)有相識的朋友湊過來,添酒續(xù)串一直喝到市場開門。

結(jié)完賬還緊往里跑,晚了好東西就讓別人撿跑了,里邊攤位多了去了,得有上千個攤位,此刻都在往攤布上擺著東西,用手電照著,一個個攤位看著,有疑似的就蹲下來看著,轉(zhuǎn)了幾十個攤什么也沒收著,

拐了個彎,看到一個攤上擺著書和字畫,攤還沒擺完,女的在那看著攤位,男的從箱子里往外拿東西,往擺布上擺放,看到他拿出一捆信封之類的東西,趕緊湊了過去,征得攤主的同意,用嘴叼著手電,雙手翻看著,里邊有信封,名信片,手扎等,信封名信片都是文革后,價值一般,手扎還行,雖然不是大名人,還算有點名氣,查一下百度還能查到,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翻到最后了,有個東西讓我感了興趣,一張對折的紫紅色硬卡片,正面有國徽和一九五九字樣,寫著請柬兩個燙金字,打開里面寫著人名及內(nèi)容,敬請某某參加建國十周年國慶閱兵及慶;顒樱凑垍⒓拥茸謽。

一陣欣喜,忙問老板這堆東西多少錢?老板開價一千萬,砍了兩回價沒砍動,就邊看著別的邊想著對策,旁邊一堆畫,拿起看了看,畫的還不錯,就是沒什么名氣,都是美院學(xué)生考試時畫的,不知怎么流落到攤上。

讓老板白送兩張畫,順利成交,拎著東西就回了家,也沒心情再迋了,回家后仔細(xì)看了看,請柬是真的,查了查價格,能賣到三五千塊,有人專門收請柬,四九年的最值錢,有人出幾萬塊錢收,五九年的差點,年頭越近存世量越多,價值也越小。










7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答讓我想了很久,家里的老物件,就僅剩一臺縫紉機(jī)了。這臺縫紉機(jī),為我家做了很大的貢獻(xiàn)。

不知道這臺縫紉機(jī)花多錢買的,只記得從前逢年過節(jié),我們一家五口人的衣服都是我媽用這臺縫紉機(jī)做出來。老太太這個人心靈手巧,年輕的時候,不管是裁剪,還是做衣服,絕對的一流。

初三快要畢業(yè)的時候,老太太曾給我做了一件西服。同學(xué)看了也喜歡的不得了,就來央求我說,小魚,求求你媽,給我也做一件西服吧。我回家跟媽一說,然后老太太前前后后給做了五六件。

等到我結(jié)婚有了孩子以后呢,老太太也經(jīng)常給她外孫女做。冬天的棉襖啊,夏天穿的小裙子啊,隔三差五就鼓搗出來一件。

2005年動遷,家里所有的東西,不是送人,就是賣了。唯一沒有送走的就是這臺縫紉機(jī),老太太走哪,縫紉機(jī)就跟到哪,可見她對這臺縫紉機(jī)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縫紉機(jī)伴隨著媽媽40多年了,她總說現(xiàn)在時代不一樣了,年輕人衣服換的太快,縫紉機(jī)再也跟不上你們的腳步嘍。話是這么說的,誰曾想前兩天83歲的老太太又踩起了縫紉機(jī),立馬給她拍了張照片留念。

其實我們懂媽的意思,她是在很懷念那段踩縫紉機(jī)的時光,是在回憶自己的青春。

8

北京城的金二家藏有一個鼻煙壺,說起這鼻煙壺的來歷,還是爺爺生前告訴他,鼻煙壺背后,有一個凄美的故事。

爺爺有個遠(yuǎn)方親戚叫馬六,宣統(tǒng)皇帝登基那年,因為家里太窮孩子又多,馬六爺爺一狠心,自己就給孫子凈了身,托人帶關(guān)系的把馬六送進(jìn)宮里。

別看馬六年紀(jì)小,可是腦瓜子機(jī)靈,沒過幾年功夫,就升到內(nèi)務(wù)府小總管,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宣統(tǒng)皇帝溥儀退位,大清國一夜之間滅亡了,馬六也被趕出了宮, 來到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前清的幾十個小太監(jiān),在這里看護(hù)皇陵。

開始的時候,每月還能按時領(lǐng)到銀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朝廷好像忘記了,他們這群忠心耿耿的皇陵看護(hù)人。

到了1928年時,看護(hù)皇陵的太監(jiān)們,跑的跑死的死,原本雄壯威武的皇陵,早已是破敗不堪,馬六這時每天每天內(nèi)心煎熬,恰好這時發(fā)生震驚全國的,孫殿英盜竊慈禧太后東陵大案。

馬六是趁著盜陵的軍隊走后,悄悄的溜進(jìn)了東陵內(nèi),他企圖想搜尋部隊盜陵后,還能剩下的什么寶貝,不知是上天眷顧還是運氣爆棚,他竟然撿到一個鼻煙壺。

撿到寶貝的馬六欣喜若狂,連夜收拾了破爛行李,就逃出了河北遵化東陵,來到了北京城郊的一個遠(yuǎn)親家,也就是金二的爺爺家。

那會兵荒馬亂,爺爺本身都是自身難保,根本沒有能力養(yǎng)活馬六,盡管馬六苦苦哀求,甚至把鼻煙壺都給了爺爺,但是爺爺最終還是沒有答應(yīng),馬六此時就想拿回鼻煙壺,可是爺爺沒有答應(yīng)。

馬六一走就是將近十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鬼子進(jìn)了北京,這期間爺爺也參加了抗日軍隊,有次隊伍遭遇了鬼子的進(jìn)攻,部隊不斷突圍而無法出去時,突然軍隊指揮官發(fā)現(xiàn),有個梳著辮子的人,拿著一桿機(jī)槍沖進(jìn)了鬼子隊伍。

隨后部隊經(jīng)過艱苦的戰(zhàn)斗,終于打退了鬼子沖破了包圍圈,后來經(jīng)過清點戰(zhàn)場時,爺爺才發(fā)現(xiàn)那個梳著辮子,沖進(jìn)鬼子隊伍的人,就是當(dāng)年被他趕出家的馬六。

原來馬六從爺爺家走后,跑到了東北淪陷區(qū),準(zhǔn)備找偽滿洲國的溥儀,但是那會溥儀都自身難保,而且清朝滅亡時溥儀還小,根本不記得馬六的模樣,傷心欲絕的馬六返回北京途中,在山海關(guān)竟被鬼子抓住,鬼子看到梳著長辮的馬六,知道了他是前清的太監(jiān),竟然當(dāng)著幾百人面,拔了他的褲子。

戲耍玩弄被放了之后,受盡鬼子羞辱的馬六,發(fā)誓此生已經(jīng)要殺盡鬼子,于是他回到北京城后,利用其特殊的身份,不斷幫助革命隊伍,四處打探鬼子消息,盧溝橋事變以后,馬六就在爺爺軍隊那次被鬼子圍困,送達(dá)消息給救援隊伍后,一起和鬼子同歸于盡了。

9

每一件老物件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有某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哪怕一枚頂針)!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