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史其實就是一部東西方民族與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

受基督教影響的西方歷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響的東方歷史文化,自古以來體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也深刻影響著東西方人不同的歷史觀。

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相對于西方人更愛歷史的原因如下:

第一,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對對歷史的記敘和傳承的好。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里最年輕的,但東西方國家比較起來,東方國家歷史傳承的更好。比如古巴比倫早就消亡了。今天的埃及和印度,同古埃及和古印度實際上一點關系都沒有。埃及今天都還原不了古埃及的楔形文字了。也就是說古埃及的文獻資料,今天的人誰也看不懂。而古印度人經(jīng)常把事情記在葉子上,根本就沒法保存。印度關于古印度的資料還不如中國保存的多。

中國自漢代就發(fā)明了紙,后來又發(fā)明了印刷術(shù)。到佛教傳入中國開始興起,從唐朝伊始兩國開始頻繁交流。反而是中國人記了不少關于古印度的東西。比傳承,東方更好,尤其中國。

第二,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自古以來有官修歷史的傳統(tǒng),?西方國家卻沒有。

主要是因為西方各國在古代的時候,只注重基督教,不注重歷史,直到近代,各國看到了東方各國的燦爛的文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才開始重視自己的歷史研究。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視歷史的,國家都是設有專門的記載歷史的機構(gòu),以此記錄國家的歷史,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國家的歷史才一點一點的傳承下來,湊成了完整的中華歷史。

第三,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重視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西方注重歷史大勢的把握。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讓子孫后代能夠很好的學習借鑒歷史經(jīng)驗。而且每當朝代更替的時候,新的王朝都會對前朝進行修史,以便總結(jié)前朝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告誡自己的后代們。

由于前期對于歷史的不重視,導致西方國家很多歷史都遺失了,所以西方的歷史可以分為可知的歷史和不可知的歷史,可知的歷史自然是通過史書去了解,對于那些不可知的歷史,只能是通過考古去論證。

西方國家由于對古代歷史真實性的缺乏,使得西方人不會像我們一樣,在對待歷史的時候,不會陷入是非對錯的討論中,而注重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大勢的把握。

?










最佳貢獻者
2

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中華文明沒有斷流,一脈相承。你讓埃及印度人去學歷史?他們都歷史是別的人種創(chuàng)造的文明,怎么學?美國建國才兩百多年,他們難道去學印第安人打獵摸魚的歷史么?

第二,中國有史書系統(tǒng),其他國家基本都沒有。中國老祖宗把歷史都記錄在紙上了,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2500年以前具體到哪一天發(fā)生了什么事,這在其他的國家是很難做到的,這是非常偉大,非常值得我們驕傲的。

3

中國有5千年的歷史,而且內(nèi)容豐富多彩,西方的歷史基本就是一部侵略,殖民別人的歷史,他們現(xiàn)在為了把自己打扮成自由民主的典范,所以,西方人對歷史能隱瞞多少就隱瞞多少

4

不忘本

5

因為東方的歷史比較悠久,而且有古籍可以查詢,而西方國家一般沒有。

比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已經(jīng)開始了百家爭鳴的時代,然而此時的英國人還處于蠻荒時代,亦無史料可以查詢。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不愛好歷史,西方的歷史學家的知識一樣很豐富,但是研究歷史的人僅僅限于歷史學家,普通的西方民眾普遍不會談論歷史,除非是從事歷史相關的工作的人。

而東方人則不同。普通人也喜歡歷史,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總喜歡拿歷史人物說事,一來可以彰顯自己的學識淵博,二來很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可以以史為鑒,這些道理適用于今天的大事小事。所以東方人普遍喜歡歷史。然而東方學者,尤其是我國學者,其實對歷史的研究還是有太多的限制,曾經(jīng)有句話:最了解我們的就是日本學者。的確,日本人研究中國人研究地非常透徹,包括中國的歷史,中國人的性格等。



我們所說的東方,一般都是指東亞以及東南亞。而歷史上東南亞相當一部分地區(qū)是中國的地盤,朝鮮更是中國的附屬國,日本的文明基本上就是中華文明的分支,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東方歷史,就是古代中國歷史。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基本上就把其他東方國家摸得差不多了。



今天的朝鮮,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史料都是由漢字書寫的,所以本國學者在學習本國歷史時還要同時學習漢語。這就是古代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中國人喜歡歷史,也是因為中國有歷史可以供探討,幾千年來留下了太多的史料以及口頭相傳的歷史事件,這些東西不論是民間還是學者,都是非常喜歡的話題。

6

中國人大部分家庭或家族都有一部族譜,西方人沒有。

我們?yōu)槭裁磿绱酥匾暭易V或族譜這東西呢?

因為我們總是希望知道祖宗是誰?

他們都干了些什么?

有一些怎么樣的業(yè)績或成就?

我們希望從他們身上找到可以傳承的東西,甚至是自信,這就是"家天下"的文化。

我們總是非常介意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是怎么演變而來的,都發(fā)生了些什么?我們需要銘記哪些仇恨?我們需要傳承哪些文化?我們需要避開哪些大坑?

基于這樣的動機和思維,我們非常介意歷史,這就是我們的"家國情懷"or"家國文化"。

于是,翻開厚重的歷史,我們總能被歷史所傳承的文化與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感動,這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歷史。

一輩子很短,而中華歷史很厚重,我們不想走彎路,我們需要吸納各種宏觀與微觀的經(jīng)驗教訓,所以我們注重在歷史中去尋覓答案。

當年司馬遷編撰《資治通鑒》就是希望給帝王借鑒,給讀書士人學習的。

如此宏偉的寶庫,我們豈能不重視。

以上就是東方人為何如此看重歷史的根本原因。

7

不要扯上東方人了,就只是中國人好扯歷史好嗎?

為什么?因為今天不行了嘛,只好提提當年勇來平衡一下那顆脆弱的玻璃心嘛,不是嗎?

我們在唐宋多么牛逼,我們在元朝時?打住,打住,元朝是中國的一段歷史,但不是屬于中國的一個朝代,那是成吉思汗的朝代,你如果問成吉思汗你是中國人嗎,你覺得他會給你什么答案?扯遠了。

中國人由于長期以天朝上國自居,血統(tǒng)的優(yōu)勢與傲慢從來就沒有放下過,哪怕經(jīng)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八國聯(lián)軍的慘痛血洗,任然覺得自己只是一時的馬失前蹄的,在寄人籬下之時也不忘老祖宗曾經(jīng)的輝煌。

8

受儒佛道影響的東方歷史文化和受基督教影響的西方歷史文化,自古以來體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也深刻影響著東西方人不同的歷史觀。

中國人相對于西方人更愛歷史的原因有幾點:

第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這句話是古訓,我們都明白從歷史的發(fā)展中汲取營養(yǎng)。而且每當朝代更替的時候,新的王朝都會對前朝進行修史,以便總結(jié)前朝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告誡自己的后代們。

而西方國家由于對歷史的不重視,導致很多歷史都遺失了,所以西方的歷史可以分為可知的歷史和不可知的歷史,可知的歷史自然是通過史書去了解,對于那些不可知的歷史,只能是通過考古去論證。

第二,中國對歷史的記敘和傳承好。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里最年輕的,但歷史傳承的更好。比如古巴比倫早就消亡了。今天的埃及和印度,同古埃及和古印度實際上一點關系都沒有。埃及今天都還原不了古埃及的楔形文字了。也就是說古埃及的文獻資料,今天的人誰也看不懂。而古印度人經(jīng)常把事情記在葉子上,根本就沒法保存。只有中國從三皇五帝到現(xiàn)在???一個從未間斷的歷史傳承。

第三,儒家大師孔子倡導復古也是重要因素

孔子倡導恢復周朝禮樂制度。尊祖敬宗,學古治國的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指向。復古就必須修史。

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shù),把儒教推為國教。一直到清末,這幾千年時間里,儒學滲透進了中國人民乃至東亞人民的血液里

第四,中國很早就???了文字,紀述更加方便

從甲骨到竹簡,然后自漢代就發(fā)明了紙,后來又發(fā)明了印刷術(shù)。紀述歷史非常方便。到佛教傳入中國開始興起,從唐朝伊始兩國開始頻繁交流。反而是中國人記了不少關于古印度的東西。比傳承,東方更好,尤其中國。

第三,中國自古以來有官修歷史的傳統(tǒng),西方國家卻沒有。

主要是因為西方各國在古代的時候,只注重基督教,不注重歷史,直到近代,各國看到了東方各國的燦爛的文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才開始重視自己的歷史研究。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視歷史的,國家都是設有專門的記載歷史的機構(gòu),以此記錄國家的歷史,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國家的歷史才一點一點的傳承下來,湊成了完整的中華歷史。

9

為什么中國人特別重視歷史?除了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外,我試著從不同階層對歷史的態(tài)度來分析一下歷史為什么特別受中國人重視:

1. 統(tǒng)治階層。歷代君主一方面害怕自己在歷史上留下惡名,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在歷史上千古流芳。于是他們就會十分重視歷史書的修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各級官員必會把歷史書籍提升到一個很高的位置。到了后來有些君主發(fā)現(xiàn)修史書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名聲。還能抹黑自己不喜歡的人,于是對歷史更是樂此不疲了。

2. 知識分子階層。由于歷朝的君主都是集權(quán)政治,君王的權(quán)力不受限制,于是知識分子們希望通過記錄所作所為來鞭策君王們。比如孔子在編纂《春秋》時創(chuàng)造了“春秋筆法”的記錄手段,即在保存事實的同時用不同的詞語顯示自己的貶褒立場。如周天子被迫逃出國都,《春秋》記為“天王狩于河陽”。周天子到達河陽倒是事實,卻成逍遙自在的“狩獵”。而“狩”此后也成了皇帝逃亡或被俘的代名詞。后世儒家稱頌“孔子修《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認為他“一字之褒榮于冕紱,一字之貶嚴于斧鉞” 同樣的事實可以作不同的記述或解釋。知識分子希望通過記錄歷史來警示君王,希望他們以史為鑒。為留個好名聲而約束自己的權(quán)力。

3. 平民階層。我國長期處于農(nóng)耕社會。農(nóng)耕社會祖宗留下的經(jīng)驗十分重要。這也是我們崇尚祖先的思想根源之一。既然我們十分崇尚祖先,那么祖先們的言行和功績便十分重要,于是各種族譜,家訓便應運而生。這些宗卷也就成了歷史的一部分。

總之我國重視歷史,是由于歷史在個階層都發(fā)揮著人們需要他發(fā)揮的作用。


史書

史書

10

因為我們有歷史可以驕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