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要知道,能夠買房的一般都不可能純靠工資的。雖然表面看起來你跟領導的工資水平相差不大,但是別人有房有車。這些東西可不僅僅是工資能夠支付的起的。別說房子了,就拿一輛中等車來說,至少15萬左右。你們領導每個月只有6000塊,一年不算消費也才72000元,連十萬塊都不到,又怎么可能去買車呢。

所以,他能夠買車,要么是家里支持,要么是有其他賺錢的渠道,只不過你不知道而已。

你要認清自己的現(xiàn)狀,只有區(qū)區(qū)5000元的工資,就不要妄想既有房又有車了,還是老老實實打工賺點錢買吃的買穿的比較實在啊!

最佳貢獻者
2

這種職場上的比較心理,不僅會讓自己的情緒變得很糟糕,而且還會偏離了職業(yè)發(fā)展的軌跡。

我們不應該把考慮問題的重心放在“買不買得起”這個問題本身,而是自己的思維上!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職場經驗,就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領導比自己多1000工資,只是冰山上的一個表象。

如同這個題目所言,領導的工資比自己多1000元,那么我的理解是月工資多了1000,并不表示你們在獎金或福利上沒有差異!

舉個例子,我也在國企干過,薪酬結構上,普通員工與領導的固定工資并沒有拉開差距,但是領導的年薪基本都體現(xiàn)在年終獎(這是因為當初合理避稅的需要)。

所以,你要只看工資,顯然就會覺得你和領導在一個水平線上,更好的方式是看總體收入。

何況,還有些企業(yè)早些年還有給領導配車給房子住,類似的情況你未必都掌握!

如果你非要和領導去比較,還有一點很關鍵的是領導的工作經歷或家庭經濟條件也許比你好!

我以前有個公司有個領導,他自己很擅長投資,每年股票的收益都比他工資高,所以他買房買車基本也不是靠自己的工資收入。

二、與其總是和別人比較,不如和自己比較

一個人最不好的心態(tài),就是總和別人去比較!

張三工資比我漲的多啦,李四剛換了新車啦…...

要比物質經濟,肯定會有人比你更好啊!你和馬云比較如何?是否心態(tài)要崩潰呢?

有人說:我只和周圍熟悉的人比較就好了!

我想說:等你都把周圍人比下去了。你就會尋求外面更厲害的人再去比較!

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大的!

所以,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和自己比較,今年能否比去年過得更好?你年初的目標但現(xiàn)在實現(xiàn)了多少?

每次進步一點,你就是成功了!

那么是否別人做的,我們都不需要關注呢?

也不是,你可以多看看為何別人可以取得成功,他們的秘訣是什么?你從中汲取經驗是有意義的!單純比物質一點實際意義都沒有!

三、要實現(xiàn)人生理想,思路決定出路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也很努力,為啥就賺不到錢呢?

我是覺得主要問題是你的思路需要調整。

例如,你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否清晰明確了?有沒有按照自己設定的職業(yè)目標去做?或者你根本就沒有樹立目標!

例如,你除了工作外,有沒有進行一些必要的理財投資或開展一些合適的副業(yè)?

當今社會,你能賺錢更要能打理錢。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朋友。月入幾萬,但基本都是月光。

其實他們主要的問題是缺錢金錢的投資理財意識,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一年讓自己的財富翻倍都有可能!

做副業(yè)也是如此,頭條上很多大V,自己也有主業(yè),但自媒體寫作都可以月入上萬!

寫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關于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和建議,僅供各位參考!

感謝老師的推送,@問答

歡迎轉發(fā)本文并點擊關注我,@丁路遙知事,每日為您解答各類職場問題,分享職場信息。

3

大概10年前,我在一個公司上班,每個月拿著4500元的工資,當時內心就特別不滿,總想跳槽。

我的一個同事,每個月拿著4000元的工資,每天樂呵樂呵的,開心得很,剛開始以為這個人一天到晚就會窮樂呵,特別看不上他。

后來才知道人家天天是開開著上百萬的寶馬上班,我估摸著上班的工資給付個油費都不夠。于是我就去問他,他怎么會這么有錢?

當然這話一般人也不會問,大家都會以為這是家里有錢的父母給買的唄,但我覺得幸許人家真的就有什么賺錢的法子呢。

后來一問還真是,人家的確是從父母那里弄了一筆原始資金,然后在各大投資市場投資,他的寶馬是自己賺的,并不是父母給買的。

而他天天上班,按他的話來講,就是過來學習怎么做一個企業(yè),并不指著工資過活,他打算過段時間,就辭職自己去開一家公司。

所以你看,人家的錢根本就不是從工資里來的。

你這還沒賺錢就想著花錢,估計有點玄乎,在花錢之前,最起碼你得想想怎么賺錢吧?

其實你可以向你領導請教一下,為什么他可以有他現(xiàn)在的生活,或許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關注文英職場,陪你學管理經典,伴你走晉升之路。

4

先不說領導,就說同事,一樣的工資,5000左右,同事半個月不到就開始借錢過日子了,而我上下班還開車400多,每月去飯店300-400,香煙費200多,吃飯400-500,一個月1500就夠了。不要以為我生活質量很差,雞鴨魚、肉、蝦是我的家常便飯,每星期還買5-10組彩票啥的。其他的什么娛樂場所的消費本人從不感興趣。小日子過的有滋有味的,F(xiàn)在的社會處處是坑,沒點知識和智商是不行的,買東西貴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我買菜都是用含熱量和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來衡量價格的。在前些年姜你軍,蒜你狠等一系列的事件時,奸商愣是沒賺到我一分錢,要人人都象我這樣,那些奸商都血本無歸,那社會肯定是另一個樣子。

5

那我也說下,我老公也算是名牌大學畢業(yè),每月工資也有一萬五六吧,我每月也有七八千,我們倆收入一個月也算過兩萬了吧?在同齡人中不算多優(yōu)秀,但是還努力,但是,我老公畢業(yè)先還大學時候的助學貸款,再兩個人存錢買房,然后又存了兩年裝修,然后又養(yǎng)孩子,公婆倆農民,沒退休金沒保險沒存款,現(xiàn)在已經身體各種不好,開始養(yǎng)老,我們一天都不敢停。

我表弟,畢業(yè)家里托關系進了單位,還給他媳婦找了工作,倆人每月一個人掙四千,一個三千,但是比我們滋潤多了,每月自己的錢零花,結婚爸媽全款買房,給他倆一人買了一輛車,生了孩子老人全包,孩子保險都是老人買的,關鍵父母都有退休金,每月加一起也得好幾千了,家里還有爸媽原來的房子,還有幾間商鋪。

所以,這不是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也許人家上代人都開始積累了呢。

二十歲沒錢很正常,大家都沒錢,三十歲沒錢,是因為你沒有條件好一點的父母,四十歲還沒錢,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6

我周圍的同事們都有好幾套房,他們年齡比我大一輪多,但是其中有一個比我大一點的男同事,家里也好三套房了,媳婦在家?guī),家庭主婦,工資也你一樣多,有房有車,有一次下班回去趁他車回去,聊到他怎么這么厲害。他說了一下幾點。

家里各個地方都急著用錢,被逼急了就想到辦法了,不干不行,要沒飯吃了,平時下班或者周天休息的時候接點私活,之前還跑過出租車,每天不進錢就心慌。結婚的時候買了第一套房子,后來在低價的時候,又買了一套,他說想想那幾年,經常出差,又剛有孩子,生活真的是熬過來的。

公司里其他幾個有房子的,有的是在底價的時候買的,雙職工,一個孩子,錢平時除了孩子花的,都攢著,很少買衣服,這才有了第一套房,第二套房,學區(qū)房。平時也是各種想辦法掙錢,考職稱,考證書,提高學歷,接私活,能想到的增加工資的,能掙錢的都干過。

總之,我覺得,有時候倆人看著工資差不多,但是花出去的不一樣,且,機遇也不一樣,就會產生差異。想要掙錢,好好琢磨一下,自己的能力在哪里,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有價值的,那些事情能掙錢等等,想到什么都可以試試,只要在法理之中。不但要節(jié)流,還要開源。

歡迎關注,感謝閱讀。

7

呵呵,你不會真以為靠工資就能買房吧?

但凡在像樣點的城市工作的,都知道工資和房價的差距有多大。譬如青島吧,本科畢業(yè)生很多也就拿三四千,可市區(qū)房價一平米三四萬。就算你不吃不喝一分錢都不消費,全攢起來,你告訴我,靠工資啥時候能買上房?


所以,領導比你房子多,和工資有個屁關系。我上海有個同事,90后小姑娘,工資是部門幾乎最低的,但人家上海有五套房呢,開大奔馳,辦公室樓下停車費15一小時,很多主管都不敢開車上班,她一個基層職員天天開車上班,不差錢!


你領導有幾套房,通常是以下4個原因:

1、買的早

年紀大、工作早這時候反而是優(yōu)勢,比如很多02年03年工作的,工作四五年后基本就要結婚,結婚就要買房,而那時候正是買房最便宜的時候。買完后漲了十倍的多得是。

2、家有錢

包括他爹媽有錢,或者他對象有錢。誰告訴你,買房買車非得自己出錢呀,很多都是父母出的。或者對象家出的,說不定人家另一半是小富二代呢。

3、會管理

有些人,工資不高,但是眼光賊準,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工資肯定沒我高,但喜歡研究,沒事投點這個弄點那個,十多年過去,他比我富多了。

4、有副業(yè)

工作是你唯一的收入來源,但卻不一定是你領導的唯一收入來源,說不定人家還做著什么副業(yè)呢。我見過不少領導,都自己在外面有小公司的(掛靠在親戚名下)。


所以,工資是一回事,收入是另一回事;你的工資是你的收入,而你領導的工資只是他收入的一部分;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原始積累和機遇,原始積累就是你家有沒有錢,這相當于起跑線,機遇就是關鍵機會,比如房價低時買了房,這相當于中途補水加速。

世界500強經理,資深管理與職場專家,每天分享職場干貨,請點擊【關注】,歡迎留言交流討論。

8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陶子認為,你的領導雖然表面上工資只比你多1000,但實際掌握的資源,極有可能是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也不會和你說的。

月薪6000,卻能有幾套房和車,光靠工資肯定不可能,一定有其他的方式。

第一,你的領導可能身處高位,有一定的灰色收入或者資源。我說的灰色收入,不是指違法收入,而是在合法合規(guī)基礎上的兼職收入。舉個例子,某個商業(yè)街的總經理,可能表面工資只有公司發(fā)的那些,但作為總經理,他可以認識商業(yè)方面的很多人,會接觸到很多商業(yè)項目。有的商業(yè)項目想賣出,有人想買入,撮合一單就是幾千萬甚至過億,作為中間人,一定會有傭金,收入可比上班高多了。

第二,你的領導可能家境很好。不是有個故事嘛,小明上班5年,省吃儉用攢了20萬,再加上家里給的500萬,終于買了一套房子。你的老板幾套房幾輛車,也有可能是家里錢比較充足,買得也早,房價低,一次性買幾套,現(xiàn)在就到了享受紅利的時候了。

我覺得你當務之急,不是對于領導幾套房車的不平衡,而是解決自己買不起房的問題,核心只有一個——提高收入。提高收入有兩種途徑,從你領導的收入來看,你們單位薪資上升空間緩慢,要想提高收入,要么,跳槽找高薪職位,要么,在現(xiàn)有的崗位上,找個兼職提高收入,總之一句話,多干活,少抱怨。

9

表面上你的工資5k, 領導的工資6k,但實際上,你和領導的差距是無數(shù)個1k。

首先是能力的差距?催^世界五百強很多CEO都拿1美金的年薪, 你每個月工資5k,一年下來就是60k。,你的工資比CEO都還要高。人家CEO 1年拿下來的獎金股票分紅,有幾億美金,算下來你可能要掙1000年。看收入差距之前,你得看領導在公司是不是有股票,是不是有其他的獎勵機制,最起碼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人家能是領導,而你只能是員工,從你這個問題就可以知道,領導的能力至少在你的十倍以上。

其次是思維的差距。從你酸溜溜的提問感覺到,你以為你和領導的差距只有1000元嗎?你的思維定勢不打破,你永遠都買不起房,你那老一套的觀念,你還以為領導是賺外快的撈黑錢的嗎?這年頭那些東西還能掙多少錢?再說了,大家敢嗎?就你那思維定勢,5k都給多了。

第三,你問到怎么怎么辦?最簡單,領導是你最好的榜樣,他的能力是你急需要補的一塊短板,有能力才有一切。能力不光是硬實力,更要軟實力,不光是管理或者技術的能力,還要有高超的情商和斡旋協(xié)調的能力。最重要的還要有學習的能力,要拓展自己在職場圈子的人脈,還要不斷的沉淀自己,充實自己,還要跟上行業(yè)的主流趨勢,要選對風口。

你所有的問題里面,思維是你最大的枷鎖。

10

其實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這樣會誤導自己的,甚至會憑空添了好多煩惱。

舉幾個例子:

1、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畢業(yè)后進了北京的一家部委工作。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在北京買了5套房,之中的三套在三環(huán)以內,面積從70多平米到200平米不等。我辛辛苦苦工作20年,也就在北京買了兩套房子。

2、有一位同行,一家金融機構的人力資源總監(jiān),在2010年前在北三環(huán)一個小區(qū)買了21套房子。有一次去他們公司溝通培訓需求的時候,他還嫌每個月收房租太麻煩。

3、還有一位校友,他是大專畢業(yè),畢業(yè)后分到三線城市淄博,目前在淄博買了3套房子,在青島買了3套房子,青島的房子還是別墅。同樣跟他一起去的一位本科的校友,目前就只有在淄博的一套公司給分的宿舍。

這幾位都是身邊的同學朋友,跟他們比的話,我覺得資產差了很多。、

那么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差距:

第一個案例,因為同學和他的愛人家庭條件很好,在父母的資助下很早就在北京買了兩套房子,然后就是部委的政策比較好,給他依照政策分了三套房子,當然是按照一定的價格“賣”給他的,你懂的。所以,你看這個事情是不是就很明顯了,家庭條件是個人綜合實力的一方面吧,另外你所在的工作單位也是你財富很重要的來源。如果我的同學家庭條件一般,像我這樣在北京獨自打拼,以他目前收入,他應該不如我的資產多的。另外,如果你們單位分房子是不是也是一條資產獲得捷徑啊?!

第二個案例,這位朋友是大院出身,很早就了解北京的房價走勢,同時家庭也有積累,所以他可以條件具備的時候,快速出手,行程原始積累。而不用攢首付,付月付。所以個人的起步條件決定了一個人資產豐富程度。當然個人不能太敗家。

第三個案例,那兩位校友都是加入的同一個部門:勞資部。他們家庭條件都是一般,除了給他們比較好的大學教育之外,其他的全靠個人努力。他們前后差2年進入同一個部門,但是大專學歷的校友通過勞資部的工作,迅速熟悉公司的業(yè)務和人員,憑借自己的英語優(yōu)勢,在企業(yè)開拓非洲市場的時候申請去了營銷部,于是在收入和眼界上迅速的提升,并開始置產。并且在完成原始積累后,自己創(chuàng)業(yè)作對非洲的外貿業(yè)務。而本科的校友一直很安逸,找個當?shù)嘏藗女娃,人后就沒有然后了?吹酱髮5男S炎鐾赓Q掙錢,于是申請去做外貿,一來外語水平不行,二來不主動聯(lián)系客戶,工作幾年后,居然還不如在勞資部受重視了。

所以通過以上的案例分析,您應該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