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近體詩(絕句、律詩、排律)仄,有其一定之規(guī)律,此種規(guī)律稱之為平仄譜。大體說來,平仄譜安排之原則有: 一:句中之字
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近體詩(絕句、律詩、排律)仄,有其一定之規(guī)律,此種規(guī)律稱之為平仄譜。大體說來,平仄譜安排之原則有:
一:句中之字,兩字或三字為一組,平仄相間。 二: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對。唯首句如押韻,則下三字會有所變動。 三:前聯(lián)之對句與后聯(lián)之出句平仄相協(xié)。由于押韻之故,下三字會有所變動。 現(xiàn)在且以平起式七言絕句之平仄譜舉例說明: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韻則為: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仄起式七言絕句之平仄譜則為: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如押韻則為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于律詩或排律之譜式,原則上只是將前面之平仄繼續(xù)延伸即可。(即第五句與第四句相協(xié),第六句與第五句相反……)。而詩之平起仄起之分,乃是以首句第二字為依歸。第二字如是平聲即為平起,如是仄聲即為仄起。又五言詩之譜式則是七言詩去其頂節(jié)(最上)二字即是。七言平起式去其頂節(jié)二字,即為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去其頂節(jié)二字,即為五言平起式。唯譜式可做如是觀,于造句用詞之法,則不當作此論,蓋五言與七言之句法稍有不同也。 然而前述乃最標準之平仄譜式,吾人翻開唐詩三百首,可說找不出幾首完全合乎格律者。(就五言絕句論,唯李端【聽箏】一首,七絕亦唯柳中庸【征人怨】一首)。此蓋因有時于當用平聲字處,無平聲字可用;或者于當用仄聲字之處,無仄聲字可用。而不得不以“仄”代“平”、或以“平”代“仄”。然亦有所限制,并非可以完全相代。前人之于此有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卻因有幾個應(yīng)注意之要點未曾揭出,以致讓后人如墜于五里霧中,而不知何所適從。為使讀者確切明了,本文一一介紹于后: 一:不可犯孤平:所謂“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為仄聲,而中間夾一平聲之謂。犯孤平既俗稱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離音節(jié)較遠,平仄可以完全不論。故雖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許。至于他處之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說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詩之中去搜尋者,唯得以下兩例: 醉多適不愁,(高適:淇上送韋司倉) 百歲老翁不種田。(李頎:野老曝背) 二:不可有下三平(三平腳)或下三仄(三仄腳):所謂下三平或下三仄,即是每句之最末三字,同為平聲字或仄聲字,蓋恐音節(jié)過于單調(diào)也。唯一可以例外者,為專有名詞而不能移易者,且如出句為下三仄,則對句應(yīng)為下三平以救之(按:此為 周師語)。如: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韋應(yīng)物:簡盧陟)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甫:秦州雜詩) 草色全經(jīng)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fēng)寒(王維:酌酒與裴迪) 之句。然初學(xué)總以盡量避免為宜。切勿輕易嘗試,蓋恐養(yǎng)成習(xí)慣,而壞了格律也。以上為周師對下三平與下三仄所持之論點。然而觀諸唐人之作品,其中頗多下三仄與下三平之例。尤以五言近體,其下三仄之例,更是不勝枚舉。如: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韋應(yīng)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劉慎虛:闕題)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劉禹錫:蜀先主廟)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馬戴:灞上秋居)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杜荀鶴:春宮怨) 鄉(xiāng)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韋莊:章臺夜思) 此在董文煥之【聲調(diào)四譜】中,已引為定例。近人邱燮友教授,亦以為可以不救。而如于對句作下三平以救之,則又形成上下聯(lián)皆為古體詩之格律,反為不妥。另有部分詩論家,則認為乃是以對句之首字該仄而平救之,然拗而不救者,其例亦頗多,即可證諸此論非確也。如: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風(fēng)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殘螢委玉露,早雁拂銀河。(許渾:早秋) 至于下三平之例,為數(shù)則較少,蓋因仄聲字尚有上、去、入之分,不至于過分單調(diào),而下三平則無法產(chǎn)生抑揚頓挫之致。然亦非絕無僅有,如: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金昌緒:春怨) 即是。以上為五言近體詩,下三平與下三仄之例。至于七言詩,其下三平與下三仄之例,則為數(shù)較少。如: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杜甫:卜居)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沈佺期:獨不見) 骨肉他鄉(xiāng)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元好問:眼中) 現(xiàn)且以七言平起格之平仄譜為例,說明于下: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韻則為: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式中有 ⊕ 記者為可平可仄之字,亦即不須救之字,或者不當做拗亦可。而 ※ 記者,為務(wù)必要救之拗,救法有當句自救,與對句相救兩種。至于 ★ 記者,如該平而仄,即成下三仄,該仄而平,即成下三平。以下且以唐人絕句為例: 下江陵(早發(fā)白帝城)李白 ⊕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除第二句“千”字外,余皆合律。然因“千”字位于可平可仄之處,故不須救。(七言第一字,因離音節(jié)較遠,平仄可以完全不論,且第一、三、五字,該仄而平,皆毋須救,蓋古人將“孤平”懸為厲禁,而孤仄則不論也)又如: 逢入京使 岑參 ⊕ ⊕ ⊕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 ⊕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詩中第一字“故”字該平而仄,然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論。而第三字“東”字,第二句第一字“雙”字,及第四句第三字“傳”字,皆是該仄而平。詩中凡第一、三、五字之該仄而平者,皆毋須救。唯有造成下三平者例外。 另外仄起式之平仄譜,只是將平起式之第三句,換成第一句,第四句換成第二句。第一句之不押韻式換成第三句,第二句換成第四句,如此順序顛倒而已,皆不出此式范疇。故綜合前面譜式看來,可知七言第一字之平仄,可以一概不論。 -------------------------------------------------------------------------------- 拗與拗救 而七言之第三字除“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式外,其余亦皆可不論,蓋因此式如易平為仄,即犯孤平而成拗句,故不可不論。至于如何論法?即務(wù)必要救。而其救法為本句自救,即將第五字易“仄”為“平”以救之。如: 題淮南寺□□程顥 ⊕ ※ ◆ ⊕ ⊕ 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 ⊕ ※ ◆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 詩中第一句“北”字,該平而仄,則以第五字“休”該仄而平救之。(詩中◆符號者,乃因欲造成拗救之局面,而于該用仄聲字處,改用平聲字);第四句之“晚”字該平而仄,則以第五字“相”字該仄而平救之。至若七言第五字除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式可以不論外,如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式里,第五字易平為仄,即犯“孤平”而成“拗句”。此種句型本句不能自救,須以對句相救。例如: 三月晦日送春 賈島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fēng)光別我苦吟身; ※ ※ ◆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詩中第三句“不”字,該平而仄,造成“須”字孤平而不能自救,需以對句“猶”字相救。而“猶”字亦兼救本句之“曉”字,此稱雙救法,讀者細心觀察自能體會,F(xiàn)在再舉出數(shù)則對句相救之例,以加深讀者印象。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縷衣) 至于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式中,若第五字易平為仄,即成下三仄。 而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式中,若第五字易仄為平,即成下三平,故非論不可。如前例之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之例,到底少數(shù),且出之于大作家之手,無人敢于非議。初學(xué)者如用此種拗句,易讓人以為不懂格律。尤其是在擊缽詩會里,一用此種格式,即被詞宗刷掉而不屑一顧。讀者不可不慎。 -------------------------------------------------------------------------------- 特拗之例 另外有兩種“特拗”之例,分別說明于下: ※◆ 一:將七言定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 或五言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 此種句式,稱之為“單拗”或“特拗”。前人詩中屢屢見之,故與其謂之拗,毋寧稱做另一種“定式”更為恰當。如(拗處以紅字標志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宋之問:大庾嶺北驛)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風(fēng)雨病相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日暮東風(fēng)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杜甫:先主廟首聯(lián)) 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杜甫:武侯祠)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此例句法,幾已成為詩人之一種風(fēng)尚,可以表現(xiàn)出詩之高古,例子之多不勝枚舉。唯應(yīng)注意者,即此種句式之頂節(jié)第一字,應(yīng)避免用仄聲字為原則,蓋一用仄聲字,則又形成頭節(jié)亦犯孤平之病,然亦非絕對。如: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首聯(lián))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首聯(lián))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李白:聽蜀僧浚彈琴次聯(lián)) 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貢性之:涌金門見柳) 等等,唯初學(xué)仍以盡量避免為宜。 二:將七言定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成 ※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五言定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成 ※ ◆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即將七言出句之第六字,或五言出句之第四字,易平為仄。而以七言對句之第五字,或五言對句之第三字,易仄為平以救之。此類句式多數(shù)用于首聯(lián),間有用于其他二、三、四聯(lián)者,唯機率較少。蓋唐人于詩之起句,皆給予較大之發(fā)揮空間,不甚注重格律也。如: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fù)情。(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出句“此”字該平而仄,而以對句“空”字該仄而平救之。又如: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王維:歸嵩山作次聯(lián)) 出句“有”字該平而仄,而以對句“相”字該仄而平以救之。且“相”字亦救本句“暮”字,此稱“雙救法”。 前述兩種特拗之例,已經(jīng)跳出“二、四、六分明”之規(guī)范,嚴格說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論,并非絕對正確。讀者應(yīng)有此認識,方不至誤入歧途而不自知。王船山【姜齋詩話】亦云:“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可恃為典要。‘昔聞洞庭水’,‘聞’、‘庭’二字俱平,正爾振起,若‘今上岳陽樓’,易第三字為平聲,云‘今上巴陵樓’,則語蹇而戾于聽矣!‘八月湖水平’,‘月’、‘水’二字皆仄,自可;若‘涵虛混太清’易作‘混虛涵太清’,則為泥磬土鼓而已。又如‘太清上初日’,音律自可,若云‘太清初上日’,以求合于律,則情文索然,不復(fù)能成佳句。又如楊用修警句云:‘誰起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烽煙’ 若謂‘安’字失粘,更云‘誰起東山謝太傅’,則拖沓便不成響”。觀乎此,則‘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語可知矣。 除以上所談之拗與拗救外,許多詩人,因不甘受律句之束縛,或故意求取高古之格調(diào),而于節(jié)奏點用拗。如: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首聯(lián)) 出句連用四仄,而以對句第三字“成”字救之,且“成”字兼救本句之“往”字。又如: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首聯(lián)) 首句作“仄仄平仄仄”拗而不救等。清趙翼于【陔余叢考】云:“拗體七律,如‘鄭縣亭子澗之濱’,‘獨立縹緲之飛樓’之類,杜少陵集中最多,乃專用古體,不諧平仄。中唐以后,則李商隱、趙嘏輩,刱為一種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望)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長安秋夕) 之類,別有擊撞波折之致。至元遺山又刱一種拗在第五六字,如: 來時珥筆夸健訟,去日攀車余淚痕。(高平道中望陵川次聯(lián)) 太行秀發(fā)眉宇見,老阮亡來樽俎閑。(望蘇門)(按疑為望薊門) 雞豚鄉(xiāng)社相勞苦,花木禪房時往還。(望崧少次聯(lián)) 肺腸未潰猶可活,灰土已寒寧復(fù)然。(過濁鹿城與趙尚賓談山陽舊事次聯(lián)) 市聲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出東平次聯(lián)) 冷猿掛夢山月暝,老雁叫群江渚深。(寄答商孟鄉(xiāng)次聯(lián)) 春波澹澹沙鳥沒,野色荒荒煙樹平。(仆射陂醉歸即事) 東門太傅多祖道,北闕詩人休上書。(追用座主閑閑公韻上致政馮內(nèi)翰二首之一次聯(lián)) 之類,集中不可枚舉,然后人習(xí)用者甚少!井T北詩話】云:“自中唐以后,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jié)和諧,風(fēng)調(diào)圓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創(chuàng)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山谷因之,亦務(wù)為峭拔,不肯隨俗為波靡,此其一生命意所在也。究而論之,詩果意思沉著,氣力健舉,則雖和諧圓美,何嘗不沛然有余。若徒以生辟爭奇,究非大方家耳”!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云:“魯直換字對句法如: 只今滿座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贈別幾復(fù)) 秋千門巷火新改,桑柘田園春向分。(道中寄公壽) 獨乘舟去值花雨,寄得書來應(yīng)麥秋。(送陳氏女弟至石塘河) 平原曉雨半槐夏,汾上午風(fēng)初麥秋。(奉送劉君昆仲)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無蘄三折肱。(寄黃幾復(fù)) 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觴三百杯。(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次聯(lián)) 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適來何處蠅。(食瓜有感) 其法于當下平字處,以仄字易之,欲其氣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體,獨魯直變之”!拒嫦獫O隱】則云:“此體本出于老杜,如: 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江雨有懷鄭典設(shè)三聯(lián)) 外江三峽且相接,斗酒新詩終自疏。 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fā)船何處郎?(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次聯(lián)) 洲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暮春三聯(lián)) 一雙白魚不受釣,三寸黃柑猶自青。(即事次聯(lián)) 似此體甚多,聊舉數(shù)聯(lián),證其非魯直變之也。至于拗與拗救之法,歷代詩家迭有著論。今更舉其較為具體者,臚述于后。 宋方虛谷(回)【瀛奎律髓】云: 拗字詩在老杜集七言律詩中謂之吳體,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體凡十九出。(正三按:應(yīng)不只此)不只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沒。雖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今江湖學(xué)者,喜許渾詩“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湘潭云盡暮山出,巴蜀雪銷春水來”,以為丁卯句法,(許渾有別墅于潤州丁卯橋故詩集名【丁卯集】)殊不知始于老杜,如“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fā)船何處郎”?“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之類是也。如趙嘏“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亦是也。唐詩多此類,獨老杜吳體之所謂拗,則才小者不能為之矣。五言律亦有拗者,止為語句要渾成,氣勢要頓挫,則換易一兩字平仄無害也,但不如七言吳體全拗爾! 清董文渙【聲調(diào)四譜】亦云: 五律拗體,趙譜(趙秋谷聲調(diào)譜)言之屢矣,然終未分明者,以其誤以古體當之也。今于正律之外,分為二格,一曰古律,一曰拗律。蓋由于盛唐律體本寬,往往雜以古體,在爾時自有此一種,但究用古詩平仄而音節(jié)則律,此之謂古律,而非拗律之正式也。蓋古詩多下三平,及中三平者,律體無之。拗律亦然,拗者何?不過宜仄而平,宜平而仄而已。然用拗用救,而黏對斷斷不可紊,故必有一定之處,大抵一三互易耳,世言一三五不論,非不論也,正拗救之法也。黏對之法,即所謂二四六分明者。此與七言拗律不同,七言有拗黏拗對,而五言則不可。惟“仄仄平平仄”可拗為五仄句,第四字不黏不為落調(diào)。余則不能,此其拗之極變也。其法有三:一曰拗字,一曰拗句,一曰拗聯(lián)。拗句本句自拗自救,如“平仄仄平仄”句,與“仄平平仄平”句,三字拗而一字救,對句不救亦可。不必二句皆用拗也。拗聯(lián)者本句拗下句救,如“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一聯(lián)首句三字拗仄,首字不救,則下句三字必拗平救之也。若下句三字既平,則首句亦可拗仄,蓋二三連平即不犯夾平。則首句首字又不必斤斤拗平以救之也。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二句謂之拗字,首字可救可不救,此在試帖猶然,不得謂之拗體,不論可耳!蓋此聯(lián)之拗法,不在首字而在三字。但下句三字不可拗平,若拗平則成古句。此其界之判然者。唯上句三字拗仄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若再拗首字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為“仄平仄平仄”句,則拗極矣。而下句則斷斷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 總之,拗律之變極之夾平而止。而絕不用中下三平之句,此古律之分也。拗字者無論已,若偶用拗句拗聯(lián),則無詩無之,不得專為拗體也。至于前拗后正,前正后拗諸法,趙譜論之備矣,不復(fù)贅云。又七言拗律,唐人本不多見,老杜獨創(chuàng)此格。其平仄與律體不同,亦與古體不同。集中此體富幾至三十首,遂為后世所祖。但其法不傳,鮮有窺其秘者。蓋唐人律詩本有古律一種,雖系律詩體制,純用古詩平仄行之。世人多見此種,遂誤以古詩平仄即為拗律。紛紛祖述,轉(zhuǎn)相傳授,,由是古律毫無區(qū)分,而其法遂漸晦矣!宋人唯山谷此體尤多,大抵合者十之八九,其不合者亦間一二。至方虛谷特標“拗字”一格,似知所別矣,但所標者往往于句中一二小異者,即目為拗。于拗體痛癢絕不相關(guān),殊無足論。趙譜于此體,頗亦列出單拗雙拗,似欲苦為分明,但其所稱雙單拗法,終屬隔膜。且不明拗黏拗對之法,則大體已不得其端。雖斤斤于字句間求之,終不能合,近時論詩諸公,又以老杜吳體即為拗體,則又混體裁于平仄,更屬支離矣!大抵七律拗法與五律不同,五律雖通首單拗雙拗互用,而黏對之法毫不可紊。七律則單拗雙拗之外,又有拗黏拗對之法,此與五言迥然異者。人第知別乎律者為古,別乎古者為律。而不知既別乎律,又別乎古,更別乎拗古,方為拗律。且又別乎五言拗律。乃為七言拗律也………中三平(按:當指五律言)、下三平之句,無論五、七言,皆古詩正式,非拗律也。蓋古律之分,全以下三字為主。末二字用連平者上字必用仄,此律詩正體,確不可易。不得雜入古句中,界限甚嚴,非可隨意通用者也。至于孤平夾平諸句,律詩最忌。而拗體則獨喜孤平,而忌孤仄,夾平亦然,此又相反之一道也。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如何填詞的問答
印度為什么撤軍,印度撤軍的原因 為什么舉不起來, 咸鴨蛋為什么會流油,為什么咸鴨 為什么說南下北上, 為什么都說幼師女開放,女生當幼 曹破天為什么被封號,還有誰記得 黃夕倍為什么叫神婆, 斯諾登為什么去冰島,斯諾登為什 于正為什么被打,來猜猜于正為什 楊致遠為什么辭職, 托雷斯為什么戴面具, 為什么叫小利斯神,小利斯神是什 張力尹為什么被雪藏, 優(yōu)客李林為什么解散, 尚于博為什么自殺,尚于博的介紹 黑girl為什么解散,ssw戰(zhàn)隊為什么 7號為什么離開gtv,7號為什么離開 為什么女人會操出血,女生月經(jīng)剛 邱啟明為什么離開央視,趙普因為 楊鈺瑩為什么要復(fù)出,“甜歌王后 花粥為什么退出麻油葉,麻油葉是 馬東為什么不簽姜思達, 肖揚為什么要自盡,肖揚之死是咋 為什么msn登陸不上,為什么手機MS 殺阡陌為什么會毀容,花千骨 殺阡 阿穆隆為什么坐牢,2007年快男13 王菲為什么要出家,王菲不是要出 李肇星為什么被免職,李肇星當過 閃光夫婦為什么下車, 為什么說楊冪是黑木耳,為什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