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民族是相互融合的。幾千年以游牧生活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雖然各個歷史時期都不同的稱呼,其實他們就是當今的蒙古族。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個部落以前,他們還真不叫“蒙古族”,建立強大的蒙古王朝后這些蒙古語系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定義統(tǒng)稱為蒙古族。滿族是女真族的后裔,但也有滿蒙是一家的說法。在大學研究蒙古歷史,首先研究北方少數(shù)民族史。以為他們是血脈相連的。蒙古國總統(tǒng)提到蒙古國的建國時說歷史上的匈奴王朝的建國,就是蒙古族的建國朝代。

最佳貢獻者
2

匈奴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或許有后裔存在,但是史料太少,有人說融入到匈牙利了,但證據(jù)不足。

鮮卑在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很多政權(quán)跟漢族交流很多,比如拓拔、宇文、慕容、爾朱、獨孤這些個都是鮮卑姓氏,都建立過政權(quán),在經(jīng)過隋唐五代很多和漢族融合了。

契丹其實算鮮卑的一個支脈,兩宋時期跟漢人融合更厲害。當年女真族金朝滅契丹遼朝,蒙古滅女真后,根本分不清契丹、女真、漢人的區(qū)別,因為契丹和女真的各方面在那時向漢人全面效仿。

所以,在元朝時,北方的契丹、女真、漢人都統(tǒng)統(tǒng)叫做漢人,而南方的漢人稱為南人 。也就是說經(jīng)過元朝以后契丹統(tǒng)統(tǒng)叫漢人了。

3

謝謝邀請,東漢初年,匈奴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漢朝,北匈奴西遷,據(jù)說如今的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都是匈奴的后代。南匈奴與漢融合。鮮卑主要有三股勢力,分別為北鮮卑,東鮮卑,西鮮卑,鮮卑貴族慕容氏在西鮮卑,東鮮卑都有號召力,西鮮卑在慕容氏的帶領(lǐng)下跑到青海一帶,東鮮卑為宇文部實力最大,隨唐演義中,大名鼎鼎的宇文成都就是鮮卑人。契丹源于東胡后裔的宇文部,也就是東鮮卑,在五代十國時期統(tǒng)治了吐谷渾,唐朝時被封于青海王,契丹興起,滅了黠戛期,建立了遼,也就是歷史上的遼部落,遼大就很熟悉了,像楊家將演義,主要就是描寫宋朝與遼兵的戰(zhàn)爭,遼被滅之后,就是金國?傊@些民族早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4

匈奴、鮮卑和契丹,這幾個民族都是在古代曾經(jīng)侵擾過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漢人政權(quán)都造成過威脅。隨著朝代的變遷,這幾個民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他們的后裔卻依舊生活在你我的周圍,說出來嚇你一跳。


古代令中原王朝們都極為頭痛的匈奴

公元前3世紀,在鄂爾多斯草原上“匈奴”這一個游牧民族漸漸發(fā)展起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匈奴難以在本土進行更好地發(fā)展,所以從西周開始,匈奴人就開始不斷侵擾中原地區(qū),謀求更好的生活物資與生存環(huán)境。

而匈奴人在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就是跟漢朝開啟了漢匈之戰(zhàn),漢武帝用了整整40年時間來沖擊匈奴。雖然表面上漢匈戰(zhàn)爭是匈奴人獲勝,但從戰(zhàn)爭對于雙方的損耗上來看,匈奴是徹徹底底的輸了。


因為長時間的戰(zhàn)爭,匈奴內(nèi)部的經(jīng)濟衰退、青壯年勞動力在戰(zhàn)場上大量損失,連戰(zhàn)場都被漢武帝控制在草原之上,對匈奴人生產(chǎn)秩序造成了難以恢復的破壞。就這樣,天災(zāi)與戰(zhàn)爭的沖擊,讓草原大規(guī)模荒漠化、牲畜由于不夠人手管理大量減少,匈奴人失去了食物來源,出現(xiàn)了嚴重的生存危機。

因為匈奴內(nèi)部的權(quán)力爭斗與生存危機,讓匈奴分裂成南北兩派,北匈奴被東漢擊敗,南匈奴歸順東漢被慢慢漢化了。

南匈奴的后裔在與漢族的交流通婚中逐漸漢化,北匈奴殘余人員逃亡到歐洲,據(jù)說后裔是如今的匈牙利人。不過,雖然匈奴人在如今沒有單獨成族,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族早就跟各個民族融合起來的。


如果身邊有朋友的顴骨比較高,眼睛很大,眉毛與身上的毛發(fā)都比較濃密,說明這些人很可能是匈奴族與中原各族通婚的后代。

曾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的鮮卑

早期的鮮卑族其實只是古代匈奴的一個附屬民族,不過鮮卑人比較聰明,漢匈之戰(zhàn)的時候,鮮卑人悄悄地向中原漢人學習,當匈奴被趕跑的時候,鮮卑族趁機占據(jù)了漠北。

當中原王朝陷入混亂時期,在十六國時期鮮卑人在公元385年建立了北魏王朝,還遷都到了洛陽這個千年古都。當落后制度的鮮卑入主中原后,發(fā)現(xiàn)與中原發(fā)展格格不入,所以開始仿效漢人,孝文帝改革由此開始。由于北魏的全面漢化,鮮卑人與漢人廣泛的通婚,讓鮮卑文化已經(jīng)完全融入漢文化當中。


從上而下的漢化模式讓北魏以后的鮮卑人無論是服飾、習俗甚至長相都已經(jīng)趨同于漢人了,可以說鮮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消失是因為他們自主的漢化,到了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鮮卑人已經(jīng)不能算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已經(jīng)被劃分為漢人這個圈子里了。

所以說,鮮卑人的后裔已經(jīng)在漢化的過程中逐漸消退了鮮卑人的特征,毫無疑問在我們之中有蠻多人的祖先是鮮卑人,也就是說有著鮮卑人的血統(tǒng)。

據(jù)說鮮卑人后裔的小腳指甲是分為兩瓣的,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腳,說不定你是古代鮮卑族的后代喲~


歷史上令人宋朝極為難受的契丹

說完匈奴和鮮卑,最后來說一說契丹。契丹族可以說是在古代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跟其他兩個民族一樣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長河,但契丹人卻演變?yōu)槲迨鶄民族之中的達斡爾族。

提到契丹族,大家會想到啥?金庸筆下的喬峰還是歷史上建立遼朝的耶律阿保機?

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八部之后建立遼朝,開始往中原出兵。這里有個有趣的歷史事件,就是石敬瑭為了讓契丹幫忙攻打后唐,自稱“兒皇帝”,還把燕云十六州給了契丹。


等到蕭太后改革之后,遼國勢力達到了頂尖,還跟宋朝形成了對峙狀態(tài)。宋遼戰(zhàn)爭開啟之后,宋朝被遲遲打退,最后還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必須每年給遼國繳納歲幣。

不過遼國到了遼興宗以后,整體實力開始走下坡路,在公元1125年被金國滅了,契丹族開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隨著契丹政權(quán)的覆滅,契丹老百姓們分為了兩部分融入到中原人的生活中,一部分在北方地帶逐漸形成了如今達斡爾族,保留了較大范圍的族群;而另一部分就在和其他民族生活的過程中逐漸被同化了。

5

匈奴、鮮卑、契丹等族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沒準你就是他們的后裔或者你身邊的親戚朋友就是他們的后裔。

一,匈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史記)

《史記》記載匈奴是大禹的后裔,夏朝滅亡后逃到漠北成了匈奴。戰(zhàn)國時期匈奴首次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多次與燕趙發(fā)生沖突。


秦漢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使得匈奴臣服。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北匈奴西遷歐洲,南匈奴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主中原,后來融入漢族,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十六國時匈奴因為曾與漢朝和親,曾改姓劉,所以漢族中部分姓劉的應(yīng)是匈奴后裔。

二,鮮卑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魏書)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nóng)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周書)

《魏書》記載鮮卑拓跋部是黃帝之后,《周書》記載鮮卑宇文部是炎帝之后,所以鮮卑是炎黃結(jié)合的后裔。


鮮卑在漢朝時登上歷史舞臺,魏晉南北朝時入主中原。北魏時孝文帝實施改革,鮮卑逐漸融入漢族。隋唐的皇族都有鮮卑血統(tǒng),隋唐時鮮卑人已經(jīng)被視為漢人,徹底融入漢族。孝武帝改拓跋姓為元姓,所以漢族中許多姓元的應(yīng)是拓跋鮮卑之后。北周皇姓宇文,所以漢族中姓宇文的不少都是宇文鮮卑之后。

三,契丹

庖牜羲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贾钗闹苤稌,遼本炎帝之后,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后!哆|史》


《遼史》記載契丹是炎帝之后,也有遼人說是黃帝之后,所以契丹是炎黃結(jié)合的后裔。南北朝時登上歷史舞臺,五代時契丹建立大遼。遼朝威震漠北,比北宋在歐洲的影響力更大,所以在希臘語、俄語中稱中國為契丹。


遼朝實行漢化很深,許多契丹貴族都會漢語。金朝時契丹漢化更深,逐漸融入漢族。到了元朝,契丹人已經(jīng)被視為漢人。遼朝時耶律阿保機因為仰慕蕭何,曾讓自己的妻族、母族改姓蕭,所以漢族中部分蕭姓應(yīng)是契丹后裔。

6

歷史長河中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都在南下的征戰(zhàn)中溶于中原大地,由逐草而牧到農(nóng)耕定居,這種遷徙也是走向文明的腳步,那些民族并沒有消亡,只是失去了民族符號,他們都共同走進了中華大家庭中。

7

我國古代曾遭遇過多次游牧民族入侵,亂世之中,也誕生了諸多的民族英雄,如霍去病、衛(wèi)青、戚繼光、岳飛等,這些人都在和游牧民族不斷的交戰(zhàn)中出現(xiàn)的。說到底,我國古代作戰(zhàn)的游牧民族僅僅只有兩個:一個是匈奴,另外的一個是蒙古,不管朝代如何劃分都是在和這兩個民族打交道。



華夏興起于黃河流域,在當時把比自己文明程度低的人稱為蠻族,這些蠻族包括“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在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生活著這些相對而言比較落后的民族,這些都是當時人們對于他們的蔑稱,但是卻忽略了,他們是游牧民民族,再加上沒有具體的相關(guān)材料,很難確定他們的原生地究竟在哪?

另外沒有文字記載,這也成全了他們能夠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位置不確定。即使在現(xiàn)在的所擁有的文獻當中也很難發(fā)覺他們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興起,他們或許很早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他們自己的歷史,由于地點多次變遷,使得這些游牧民族分成了幾個族系:東胡系,通古斯系,匈奴系,突厥系,羌藏系。

族系實際上就是諸多氏族的合稱,有著許多的聯(lián)盟以及大小的部落。這些部落之間時常有著戰(zhàn)爭出現(xiàn),我們所說的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實際上統(tǒng)一的是整個蒙古氏族。

秦皇漢武時期,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的游牧民族是匈奴。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采取了以暴制暴的策略,派出大將蒙恬率領(lǐng)30萬秦軍,將匈奴驅(qū)趕到了函谷關(guān)以北的地區(qū),在此基礎(chǔ)上還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建起了秦長城,其目的便是建立起依托,從而杜絕小股匈奴騎兵的侵擾。

只要匈奴敢越過這一道防守線,面臨的就是如狼似虎的秦軍將士,再加上商鞅變法的獎勵軍功使得這些將士更加期盼戰(zhàn)爭。隨著秦朝的覆滅,楚漢之戰(zhàn)的爆發(fā),使得匈奴不斷發(fā)展壯大。在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后,對于日漸強勢的匈奴使得漢高祖劉邦不斷采取和親政策,使得一部分匈奴逐漸漢化,成了漢朝的一員。

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對匈奴發(fā)起了一輪輪的進攻,將匈奴驅(qū)逐到天山以北,使得匈奴傷筋動骨不敢有半點逾越。隨著民族交融的不斷加深,使得匈奴不斷融入其他民族,直到消失。

五胡時代,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不斷崛起,漢人地位一降再降急劇減少。在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巨大推力之下,出現(xiàn)了很多民族英雄,胡人和羯人快要滅族,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退出了中原。在這期間是的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不斷結(jié)合,少數(shù)民族不斷漢化。我國歷史上的隋朝實際上不全是漢人建立的政權(quán),而是漢化以后的鮮卑人所建立新生政權(quán)。

作為蒙古,這是一個有著龐大戰(zhàn)斗力的少數(shù)民族,也是除卻匈奴之外又一強大民族,隨著蒙古族新一代首領(lǐng)成吉思汗的誕生,使得蒙古族在遍地開花,蒙古族打下的地盤非常廣大,占據(jù)了世界一半的領(lǐng)土面積也不為過。

也就是這樣使得蒙古族的傳承除了中國之外還有俄羅斯等地區(qū),整個歐洲都有著蒙古族的身影。但是隨著民族大融合的出現(xiàn),使得這些人不斷被同化,形成了不同的種族。

后記

古代與中原地區(qū)發(fā)生戰(zhàn)爭的少數(shù)民族不多,總的來說就只有匈奴和蒙古。但是在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民族大融合成了一種世界發(fā)展趨勢,使得這兩大民族逐漸地合并包容,形成了新的民族。在歐洲的有些國家都有著這兩大民族的影子。

8

答:談一下【契丹族】這個民族早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契丹】古族名、古國名。源于東胡。北魏時游牧于今西喇木倫河(潢河)和老哈河(土河)一帶,有8個部落。曾臣服于突厥,唐貞觀二年(628),其首領(lǐng)【摩會】歸附唐朝,唐設(shè)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領(lǐng)為都督、刺史,隸屬東夷都護府。后梁開平元年(9O7),最強的迭刺部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各部,建立【契丹國】,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刂苾(nèi)蒙與渤海地區(qū)。公元1125年,為【金】所滅。

9

我們一直說改朝換代,改朝換代:

夏商周,春秋戰(zhàn)

秦朝以后是兩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夏遼

金元明清二十朝。

這是中國傳統(tǒng)上的朝代更替的認知。

但假設(shè)我們針對草原游牧以及東北的漁獵民族套用一下這個朝代更替的概念,那么那些草原梟雄的命運,其實就很好理解了。

中原王朝是秦漢相代,隋唐更迭,元代宋,明清相繼;而草原呢?戎狄相繼,葷粥獫狁,林胡樓煩,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最后蒙古集大成,創(chuàng)下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巔峰,然后滿蒙聯(lián)姻,直到蒙古獨立,冷兵器時代落幕,算是畫下了一個句號。

這樣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呢?

實際上,我們的史書由于是華夏史觀,所以對于草原和森林來的游牧漁獵民族的記載是不足的,縱使后來多個民族(現(xiàn)代概念)入主中原,但大都記載的是其入主中原以后的歷史,對其本源其實是記載不夠的。

但我們?nèi)绻鰜碛靡环N更加均一的史觀來看這個歷史的變遷,很多事情就都非常好理解了。

中原的更迭是一個個的新朝代,唐宋元明清;其實草原也一樣,只不過他們用的都是強盛起來主導草原諸部的那個部族的名稱而已。中原也有這樣的朝廷對吧?南朝的陳朝,就是開國皇帝陳霸先的姓,另外就是越南了,李朝、黎朝、吳朝等等,但總體是很少的。

其實我早說過,中華的歷史其實就是兩大族群互相沖突、互相演進的歷史,中原的農(nóng)耕民族是一方;另一方其實準確的說,是兩大部分,即來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和來自東北和外東北地區(qū)的漁獵民族,但這兩大部族通常都混為一談,我們這里也就不加以特別的區(qū)分了,因為確實有共性。

農(nóng)耕民族善于積累財富,而積累的財富會帶來這些漠北的梟雄的覬覦;草原森林的不斷騷擾進而試圖入主中原,強大時自然就成了中原之主;而為了調(diào)和游牧漁獵民族和本土農(nóng)耕民族的矛盾,通常都會進行改革,比較有名的自然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等等,這些來自草原森林的英豪就此徹底融入了漢族,成了新的農(nóng)耕民族的一部分,然后開始與來自草原森林新的霸主進行新一輪的爭斗。

回到問題。這些雄霸一時的匈奴鮮卑契丹們,進入中原的,就成了漢族的一部分;而留在草原的,則大都在草原的一次次的“朝代”更迭中,成了新的部族的一部分,最終都留在了今天的蒙古。

說道這里了,說句題外話,“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漢族的光輝歷史,但要記住,另一半其實也是我們的歷史,如果沒有幾十年前的特殊情況,讓蒙古獨立,其實這兩大族群就都融合在一體了。

“躍馬吳山第一峰”,入主中原也是草原森林族群的榮耀。所以你能夠把橫掃漠北作為永遠的榮耀,就不要過多的糾結(jié)于山河淪喪,入主中原是山河淪喪,那么橫掃漠北的時候,對于他們,我們的一部分,是不是山河破碎?“亡我焉耆山,亡我祁連山”又做何解呢?因為這個河山,既是你們的,也是他們的,歸根結(jié)底,就是我們一起的。

其實再強調(diào)一次,如果沒有幾十年前的蒙古獨立,這兩大族群本就都徹底融為一體了。但歷史從來不是完美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