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讀書的人,就算不告訴他答案,若說“六大名著”,基本上也能猜到另外的是哪兩部。但實際上,這六部名著,仍然是有所保留的評價法。因為要全無顧忌、公平比較文學(xué)價值和社會研究價值的話,任何一部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金瓶梅》。
六大名著多出來那兩部,就是《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
不知道是否也有人看過全本未刪減的《聊齋》。我曾經(jīng)在遼西最大的圖書館讀到過,能理解它被剔除出“名著”行列的原因——關(guān)于色情方面的描述過多,且極為露骨。在某些被刪減的故事里,不僅僅是色情描寫過多的問題,甚至有些情節(jié)有悖倫常。這些故事雖然托于鬼狐,但終究會歸為人倫,因此很可能對讀者造成很大的負(fù)面影響。還有些故事,穿插這些情節(jié)實際是毫無意義的,與故事主線本身沒有任何牽連,有它不多,沒它不少,且又齷齪,不知道蒲松齡寫出來做什么。
另外,《聊齋》還有一大問題,即毀僧謗道。這也是被刪減的原因之一。很多故事,可能有些人已經(jīng)察覺到上下篇章不搭,就是因為里面已經(jīng)刪減了很多憤世嫉俗的語句,那些言辭甚至有些是無腦噴,確實不利于宗教和人文的和諧。
我想,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聊齋》最終沒登上所謂的大雅之堂。
《儒林外史》,它的問題,我想,一是出在年代意識上,二是很多人的理解能力太差,而小說的描述卻很容易給人誤導(dǎo)。所以,把它也剔除了。——這么說來,其實《儒林》是比較冤的,但你想,百草枯明明是農(nóng)藥,都能被人喝得禁售,何況這么一本書呢?不去捧它,以免那些水平比較低的讀者看了以后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
舉個例子,比如馬二先生游西湖。我看過很多人的評論,大都是說馬純上仗義疏財后變窮了,乃至游西湖時想吃點好東西也吃不起。
但游西湖這一段,其實是對馬二先生的諷刺啊。他仗義疏財是不假,但這一段主要描寫他去了一趟西湖,一路散漫閑晃只知吃吃吃,說明他是個廢柴,為后文他“衡文毫無把握”打下伏筆,而這樣的人摻合到科舉選人里去,那是非?尤说!
——這明明是一段抨擊科舉黑暗的事情,但硬生生被某些水平低的讀者給弄反了。如果人人都這么理解,那這部書就沒法看了呀!
另外,很多人對這方面事情的認(rèn)識還停留在電影電視劇階段,比如從心眼兒里還相信“書生孤身一人進(jìn)京趕考”這回事。但實際上,進(jìn)京趕考那一場是“會試”,有資格考那一場的得是個舉人。而舉人是不折不扣的貴族階級,千年來“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帶個馱隊都算低調(diào)了,真實的歷史上哪有孤身一人進(jìn)京趕考的舉子?
舉個例子。乾隆年間,有一次乾隆問朝堂上的大臣,有沒有福建人。能上朝的官員都是從五品以上的官,結(jié)果當(dāng)時只有一名官員來自福建。乾隆很驚訝,說“難道福建舉子不做官嗎?”為什么這說?舉人可以不繼續(xù)考試,他們可以直接去當(dāng)官的。因而范進(jìn)中舉后,才有那么多人巴結(jié)他。因為范進(jìn)就算不去做官,起碼也稱得上當(dāng)?shù)孛鳌⑸蠈尤耸苛。舉人有很多特權(quán),連仆人都可以減免徭役賦稅。很多人給舉人送錢,要投身舉人之下當(dāng)個奴才,就是因為這個。
很多讀者對真實歷史并不了解,讓他們看《儒林》,只會誤導(dǎo)他們,所以,還是不要過度宣傳《儒林》為妙,把它剔除于“名著”行列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