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問題太別開生面了,這四個人處于同一時代,關(guān)鍵在于哪一個時代,這四個人都是一代梟雄;旧隙伎梢运阕鏖_國皇帝了,他們比較的話,關(guān)鍵是看處于哪個時代,那個平臺。這是最關(guān)鍵的。

但有一點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處于哪一個時代背景,嬴政都將是第一個被淘汰的,因為嬴政本身就不是以武力見長的皇帝,也就是說,嬴政不是軍事家,和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相比,他的成功率幾乎沒有,換言之。嬴政應該退出這場比試。

曹操,李世民,朱元璋都是大軍事家,大政治家。但必須要看他們處于那個時代背景,如果是處于漢末,隋唐時代,朱元璋必然出局。因為,無論漢末還是隋唐都是軍閥氏族,世家門閥的時代。根本不會有朱元璋這樣寒門的任何機會。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朱元璋不會有任何機會。這是曹操與李世民的時代,是他們的政治舞臺。朱元璋被拋棄以后。如果曹操與李世民對決的話,李世民可以完勝曹操。從各個方面來說,曹操出身不高,而李世民則是二代皇帝。世家大族,完全可以代表氏族力量和利益,況且李世民個人能力也絲毫不弱于曹操。這次比試。李世民完勝。

如果時代背景處于元末的話,那么時代則完全屬于朱元璋這樣的平民英雄時代了,自兩宋開國以后,世家門閥已經(jīng)徹底退出他的歷史舞臺。在這樣一個屬于大眾英雄的時代,朱元璋無疑可以戰(zhàn)勝曹操與李世民的。因為朱元璋會代表‘’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李世民和曹操則不會,這是性質(zhì)決定的。在元末的時代,朱元璋可以完勝曹操和李世民。

我們再轉(zhuǎn)換一下時空,讓曹操,李世民,朱元璋(嬴政在哪一個時代都得輸)處于兩宋或兩晉時代。誰會最終勝出成為皇帝。曹操應該比李世民和朱元璋想差不少。終極PK只能在李世民和朱元璋之間產(chǎn)生。我們無法得知李世民如何評價朱元璋。但朱元璋對于李世民則是十分欽佩。‘’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梢娭煸皩钍烂裨u價有多高。毛主席曾言: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在毛主席的眼里。歷代帝王中。最有軍事能力的就是這二位。應該說這個評價是中肯的。

當李世民和朱元璋‘’爭天下‘’時候,最終勝出的應該是李世民。畢竟從身份,地位,背景,李世民都遠遠高于朱元璋。而且就個人能力而言,李世民也絲毫不亞于朱元璋。可以說,李世民最終會險勝朱元璋。成為四個人里最后的勝利者。四個人對比的話應該是:

嬴政<曹操<朱元璋<李世民。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guān)注和點評。

最佳貢獻者
2

此四人都是當世人杰,除了曹操,其余三人堪稱“千古一帝”。曹操也是一代雄主,治亂興替的能手,三分天下有其一也。

咱們一個一個來。

嬴政,驅(qū)百萬虎狼之師滅六國,統(tǒng)一文字,車同軌書同文,大一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可是,秦之所以能完成統(tǒng)一,是自秦孝公變法開始集6代君主的努力結(jié)果,正所謂“奮六世之余烈”,涉及到經(jīng)濟、政治、軍事、社會、耕戰(zhàn)等等各個方面。如果由嬴政自己來,在位35年恐怕完不成這樣龐大的任務。何況嬴政所處時代,秦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已經(jīng)人盡皆知,而六國沒有明君,縱有良將也難逃庸主自毀長城的宿命,所以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嬴政擅長的是善于聚集人才,善于借勢,從而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曹操呢,有句話叫“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有一定道理。曹操起于漢末亂世,靠鎮(zhèn)壓黃巾起義起家,帶甲百萬,謀士良將千員,之后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曹操也是善于聚才,借勢,有地利人和,卻沒有天時,所以終曹操一世未能代漢自立,而只能三分天下。



李世民,就不多說了。貴族出身,有士大夫的支持,難能可貴的是他不但善于借勢還善于造勢,這是四個人里邊除朱元璋以外其他兩人所不具備的。所以能動員李氏家族舉兵,能破長安擁立楊侑,能立足關(guān)中東進中原這就是造勢。聚才就不用說了,秦王府將星閃耀文士如云,這是李世民打天下的堅強基礎(chǔ)。此外李世民之所以能完成天下一統(tǒng)的任務,因為他還具備了一個才能,那就是“破勢”,武牢之戰(zhàn),滅竇建德,滅王世充,甚至玄武門之變,之后的滅東突厥等等。所以天時地利人和,對于太宗而言都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



朱元璋,窮苦出身的大一統(tǒng)開國者,有句話叫“遠邁秦漢,治隆唐宋”,確實實至名歸。他也具備了聚才,借勢造勢,還是唯一一個北伐成功的人,破勢之能不亞于李世民。但朱元璋的出身低微,“貧窮限制了他的想像”,身后的安排實在不行,直接導致了“靖難之變”。所以朱元璋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卻終不能善用天時與人和,導致東宮易主,身后無良將可用,而致使藩王做大。



好了,回答問題。

這四位同處一個時代,曹操先出局,因為他所具備之能,其余三位俱有。農(nóng)耕時代統(tǒng)一天下靠不了國際法,也靠不了和談,只有武力,有兵有糧,能打,有號召力。赤壁之戰(zhàn),漢中之戰(zhàn),曹操無破勢之能一覽無余,如何與唐宗明祖論英雄?曹丞相顯然不具備統(tǒng)一天下的經(jīng)驗。

第二個出局的是嬴政,前面說了,嬴政有統(tǒng)一天下的經(jīng)驗,但是靠的是祖上得力,完成了70%,他完成了30%,足以使他享有“千古一帝”和“秦始皇”的稱號了,更是中國“帝國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但是秦統(tǒng)一后15年國滅,這個責任必須得嬴政完全承擔,他不能處理好統(tǒng)一前后政策的調(diào)整和繼承人問題,導致了“煮熟的鴨子飛了”。如果遇到李世民和朱元璋這種狠角色,肯定沒戲。

第三個出局,老朱。

四個人同處一個時代,老朱出身最差,其余三個的存在必然導致老朱這種草根的草根永遠出不了頭?纯袋S巾軍,瓦崗寨,還有竇建德,最多最多老朱能達到竇建德的高度就不錯了。以老朱對待讀書人的態(tài)度,手下的那些謀士一早都奔其余三人去了。

所以,最終只有李世民能勝出,他能打能治,能破能立,文武雙全,還能親自上陣,如便橋之會,洛陽之戰(zhàn)。統(tǒng)一全國,沒準兒還能給其他三位一個合適的職位。所謂“天可汗”終究不是浪得虛名的。

3

朱元璋能統(tǒng)一全國,只因執(zhí)政時殺貪官太多,為官者對他沒有好印象,耿直的人贊他千古一帝。

4

四個人里面,嬴政、李世民和朱元璋統(tǒng)一了全國,建立了大一統(tǒng)王朝。唯獨曹操沒有統(tǒng)一全國,但這不代表著曹操的能力低于那三個人。

為什么曹操沒有能夠統(tǒng)一三國?毛宗崗是這樣評價三國時代的——古史甚多,而人獨貪看《三國志》者,以古今人才之聚,未有勝于三國者也!

這就是說,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曹操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沒有能夠統(tǒng)一全國,當然不是曹操能力不濟。

觀才與不才敵,不奇;觀才與才敵,則奇。”每個時代都有天才,但是如果天才遇到的都是不才之人,那么也就沒有什么稀奇的了!天才與天才之間互相對抗,才是曹操沒能統(tǒng)一全國的原因。但是曹操卻是在這種天才之間的對抗中,打好了北方統(tǒng)一全國的基礎(chǔ)。



反觀嬴政所處的時期,整個戰(zhàn)國經(jīng)歷了漫長的爭斗。大量的人才聚集在了秦國,六國的人才基本上消耗殆盡。嬴政統(tǒng)一六國雖然談不上水到渠成,但也是在文臣武將的通力合作之下各個擊破。所以嬴政統(tǒng)一全國是最容易的。

一個人能否成功,有著多種原因。其中這個人在當時所處的身份和地位,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元璋統(tǒng)一全國的概率最低。適合朱元璋崛起的舞臺,只有在最動亂的年代才會出現(xiàn)。

元朝在統(tǒng)一全國之前,北方地區(qū)就先后經(jīng)歷了遼、金、元的統(tǒng)治。到了元朝末期天下大亂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任何勢力能夠借助祖先的萌庇。這才是處于最底層的朱元璋能夠崛起的前提條件。



朱元璋即便是處在秦末的時期,也是不占有任何優(yōu)勢。因為當時六國貴胄的影響力還是巨大的,陳涉失敗的一個原因就是忽視了六國貴胄的影響力。當然以朱元璋的見識和才能,肯定不會步陳涉之后塵,但總歸是差了別人一步。

李世民和曹操如果時間再早一點,也需要走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類的路子。如果曹操和李世民處在當時魏國最強盛的時期,最后究竟是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

如果是在三國時期。朱元璋也大致只能走黃巾起義的那種路子。面對嬴政、曹操、李世民這些掌握了大量資源的能人,恐怕朱元璋最終也是難逃被剿滅的下場。

嬴政、曹操和李世民三人里面,可能嬴政的個人能力會稍顯遜色一些。但是嬴政每做決定之前,都要進行廳議,則能避免重大決策失誤。這反而又能成為嬴政的一個優(yōu)勢。反觀三國的很多人,都因為獨斷專行而導致了巨大的損失。



嬴政施行的耕戰(zhàn)制度,很有可能會使嬴政的軍隊成為三國里最能征戰(zhàn)的軍隊。嬴政吸納人才的各項舉動,或許能把曹操吸引過去也未可知!至于李世民則很有可能會成為嬴政的強力對手。

如果都是處于元末時期,嬴政和李世民已經(jīng)沒有祖先積累下的勢力可以借助了。在這個時候,嬴政就變成了最弱的一個人。

曹操、李世民都是經(jīng)歷過各種場合的人,所以在元末的這個時期,肯定會比嬴政更能施展自己的才華。至于朱元璋、曹操和李世民究竟誰的能力更強,很多時候也要看個人的運氣怎么樣了!

總起來看,嬴政只適合上層運作;朱元璋則是適合從底層運作。李世民和曹操處于中間,既能領(lǐng)兵作戰(zhàn),又能搶班奪權(quán)。曹操和李世民這兩人在大多數(shù)朝代都是能夠適應的。好像曹操比李世民稍強一點!



【我喜歡以連續(xù)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jié)點!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zhuǎn)發(fā)、評論。如果喜歡敬請關(guān)注@寄暇學宮

5

這個問題問的有意思,千古一帝嬴政,奸雄曹操,天可汗李世民,乞丐皇帝朱元璋,如果處于統(tǒng)一時代,誰能統(tǒng)一全國?暫且認為題主的意思是僅是這四個人的相爭,不含他們的勢力集團,也不包含各個人手下的名臣良將,接下來我們先來一波能力分析

野心

嬴政>朱元璋>李世民>曹操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嬴政把持朝政后便立即征討六國,欲立不世之功,野心可當?shù)谝;朱元璋出身最貧寒,如果沒有足夠的野心只會僅求安身立命,不可能完成這華麗的逆襲;李世民的野心主要體現(xiàn)在玄武門之變,其中含有一部分被逼的成分,但即位后東征西討擴大疆域又加了很多分,因此放在第三位;曹操南征敗于赤壁以后便放棄了統(tǒng)一的野心,“既得隴又望蜀”又減了一波分,因此放在最末位。



權(quán)謀

朱元璋>曹操>李世民>嬴政

朱元璋,四人之中唯一一個屠殺有功之臣的君主,中央集權(quán)在其即位后推向了巔峰,錦衣衛(wèi)更是其杰作,權(quán)謀當排第一;曹操,“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弊阋哉f明一切,因此排第二;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逼父退位,平定太子李承乾之亂,皆是其權(quán)謀的表現(xiàn),當排第三;嬴政皇二代,出生就接手了穩(wěn)定強大的秦國,因此也無需耍弄權(quán)謀鞏固王權(quán),沒有表現(xiàn)機會,故放在末位。



政治能力

嬴政>朱元璋>李世民>曹操

嬴政,滅六國后建立帝制,“廢分封,定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和度量衡,修筑長城,馳道,直道等等,足以讓他排在第一;朱元璋,政治上廢除宰相制,于經(jīng)濟文化軍事均有較大改革,史稱“洪武之治”,可排第二;李世民,即位之后以亡隋為戒,虛心納諫,勵精圖治,終有“貞觀之治”,可排第三;曹操,在治理北方時,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經(jīng)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但是比之以上三位略有遜色,因此放在末位。



軍事能力

李世民>朱元璋>曹操>嬴政

毛主席評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者耳!币虼死钍烂竦谝,朱元璋第二(二人戰(zhàn)績可自行百度);曹操,堪稱三國第一軍事家,官渡之戰(zhàn)載入以少勝多的史冊,但比之李,朱略有不足,因此放在第三;嬴政,雖掃平六合之功,但是皆是秦國諸名將所為(白起,王翦等),個人軍事能力并不突出,因此放在末位。



識人用人能力

曹操>李世民=朱元璋>嬴政

亂世之中,人才是最大的資源!扒筚t若渴,唯才是舉”基本上就是曹操的寫照了,光腳迎許攸也是一段美談,可排第一;李世民,善于打感情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與魏征之間的君臣關(guān)系流傳千古;朱元璋,善于恩威并施,能知人善任,因此兩人并列;嬴政,擅容人,用人不拘一格,但比之以上三位略有不足,因此放在末位。

綜合評價

朱元璋>李世民>曹操>嬴政

首先假設(shè)四光桿司令各擁有一塊地盤,暫且以四個人的發(fā)家地為模板,嬴政占據(jù)關(guān)外以及蜀中,李世民占據(jù)關(guān)中及中原,曹操占據(jù)河北,朱元璋占據(jù)南方。



嬴政政治能力突出,最快強大起來,同時野心也大,開始入侵關(guān)中,結(jié)果軍事能力太弱,李世民憑借崤函之固輕松擊敗嬴政,還被東南面虎視眈眈,韜光養(yǎng)晦的朱元璋給端了老家,于是嬴政第一個被滅。

李世民一邊抵御嬴政一邊和曹操一直在河北斗個不休,但是最終李世民憑借稍強的軍事才能打敗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朱元璋南北分治。

朱元璋憑借長江天塹和川中山險,屢次成功抵御李世民的進攻。窮兵黷武下,權(quán)謀略遜一籌的李世民勢力終于發(fā)生內(nèi)亂,朱元璋趁機北伐,一統(tǒng)天下。。。

以上純屬YY娛樂,各位看客不用較真。。。

喜歡的就點個贊吧

6

題主的問題是:假如嬴政、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生活在同一時代,你覺得誰能統(tǒng)一全國?為什么?

這個問題比當初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好解決多了,因為4個人的開局基礎(chǔ)是不一樣的。

這4個人中,嬴政的開局基礎(chǔ)無疑最好。

嬴政繼承了秦國百年變法之后的戰(zhàn)爭成果,所以當時整個大秦擁有天下的一半,總?cè)丝谟?00萬,并且擁有100萬戰(zhàn)爭經(jīng)驗極為豐富的虎狼之師。

4個人中,開局基礎(chǔ)最差的就是朱元璋,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如果不是因為遇到紅巾軍,可能在半路上都得餓死。

投奔了紅巾軍之后,也是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兵開始干,一點一點成長起來最終統(tǒng)一了天下。

曹操和李世民兩個人的開局基礎(chǔ)差不多,李世民家族是隴西貴族,當初他們在晉陽起兵,雖然在隋朝末年的各路諸侯中不算出色,但是畢竟手里還有數(shù)萬大軍,比朱元璋只有一個碗要強多了。

曹操也不錯,他爸爸是三公之首,年輕時期曹操被舉孝廉,成為洛陽北部尉,工作期間成績斐然,但因為得罪的權(quán)貴被發(fā)放外地當了縣令。

如果嬴政、曹操、李世民和朱元璋在同一個時代,無疑開局最好的嬴政一定會成為天下的主宰。

設(shè)想一下這樣一個場景:

嬴政在函谷關(guān)以西有百萬大軍,一心想要兼并天下;晉陽這個地方是李世民家族根據(jù)地,隨時準備起兵;安徽那里有一個叫朱重八的乞丐,正在拿著碗要飯;洛陽城中,官二代曹操拿著殺威棒棒打權(quán)貴威風凜凜,但很快要被調(diào)往外地了!

中國歷史上4個能力極強的人出現(xiàn)在了同一個時空。

首先,第1個被降服的應該是曹操,原因很簡單,曹操是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良臣。

也就是說,無論曹操遇見李世民、嬴政還是朱元璋他都只能打下手。

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曹操還沒等被調(diào)到外地,秦軍出函谷關(guān)占領(lǐng)洛陽。

曹操順道成為嬴政手下大臣,因為工作出色被快速升遷,很快成為嬴政信賴的肱股之臣和李斯共同謀劃統(tǒng)一天下大業(yè)!

第2個被滅的一定是晉陽的李世民家族。

李世民家族雖然是隴西貴族,但是如果他和秦始皇處在同一個時間線上,隴西的貴族可就幫不上忙了。因為隴西貴族當時正在為秦國服務,隴西也是大秦帝國的一部分,所以李世民家族很難會像隋朝末年一樣前往隴西招兵買馬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

那么,李世民家族就只能靠晉陽去爭霸天下。

在歷史上,由于晉陽地區(qū)距離秦國過近,這里是秦國兼并天下優(yōu)先對付的一個地方。所以,嬴政將會把消滅掉晉陽地區(qū)的李世民家族作為優(yōu)先項。

李世民雖然厲害,但是以小小的晉陽和整個大秦百萬大軍抗衡,顯然是力不從心。而且,秦始皇手下王翦、蒙恬等人也不是吃干飯的。

最后才是朱元璋。

如果不出意外,這個時候朱元璋正在升級,已經(jīng)從一個乞丐變成了中下級軍官,還沒有影響到整個天下局勢的能力。

此時,淮河以北全秦國是領(lǐng)土,秦軍順長江由西向東、從河北由由北向南兩路大軍可以輕易解決掉盤踞站東南一代的諸侯們。

朱元璋作為一個下級軍官,面對大秦百萬大軍的攻打,也只能隨波逐流。

于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了!


當然,如果讓4個人開局條件一樣,比方說都是一個碗,我覺得最有可能成功的就是朱元璋。

最起碼從要飯技能這方面來講,其他三位肯定是不行,尤其是嬴政和李世民,兩個人都是貴族之后,對要飯這種技能天生就沒有學習的機會。

所以,很可能在開局之中兩個人就會餓死。

最終,變成曹操和朱元璋的對決。

考慮到朱元璋成功推翻了我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大元,顯然朱元璋更勝一籌。

所以,四個人爭霸天下的過程是,嬴政和李世民在開局不久之后因為要不到飯餓死了,曹操在和朱元璋博弈的時候發(fā)現(xiàn)此人是一代雄,遂心服口服愿意甘當綠葉幫助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這個過程曹操建立了不世功勛,一直活到了火燒慶功樓那天!

7

當然是朱元璋,首先開創(chuàng)難度第一

出身貧寒,朱元璋早年因為沒飯吃,跑到皇覺寺當小行童,最后在皇覺寺呆了50天,皇覺寺也沒飯吃了,只好出門化緣,這一段時期,不知道自己要去何方,要干什么心中十分疑惑,朱元璋在這段時間走遍了淮河以西,對社會,對國家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了解。

然后他回到了皇覺寺,開始讀書學習,一直到1352年湯和寫信邀請他投奔紅巾軍。25歲起兵,40歲當天子,執(zhí)政30年。

朱元璋的能力是十分適合做開國之君,實行鐵腕政策,開國之初,局面混亂,百廢待興,朱元璋辦事雷厲風行,說一不二,始終牢牢掌握權(quán)利的核心,比如在開國之初,朱元璋殺的最狠的,不是功臣,是貪官。所以,歷來受到文人士子的嫉恨。

比如徐達明明在北京,朱元璋在南京,二者之間隔了上千里,硬是編排出一個吃燒鵝的段子,說老朱殘殺功臣。通過這些事情,能夠看出朱元璋懂得取舍,能識人。

其次軍事能力非常強大

在用人方面,朱元璋時期可以說是名將輩出,首先是徐達,名將,非常擅長統(tǒng)帥大軍善,常遇春第一先鋒,沖擊力戰(zhàn)斗機極其強大,李文忠擅長奔襲,朱文正善守等等,朱元璋都能一一任用,讓他們的軍事才華得以顯現(xiàn)。讓他們各司其職,能夠發(fā)揮初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其做出最大的貢獻,可以說是都是非常有用之人。

再說戰(zhàn)略思想,極力推廣朱升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句話在當時取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用到現(xiàn)代戰(zhàn)爭去。

他對統(tǒng)一全國的順序也值得推敲,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之后同時發(fā)動南征和北伐;破大都后,先取關(guān)中隴西,再“得隴望蜀”,水路并進,破蜀后再破云南。這樣的征討順序,十分的有計劃和有條理。

最后執(zhí)政水平也非常高

朱元璋開國,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親王到全國各地,享有地方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大權(quán),以拱衛(wèi)皇室。但是也發(fā)生了一很多波動,懿文太子早年逝去,孫子朱允炆為防藩王尾大不掉,實行削藩政策,后來又發(fā)生了靖難之役。

此后成祖繼續(xù)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基本確立起“嚴于政治,寬于經(jīng)濟”的宗室政策。穩(wěn)定了內(nèi)容的環(huán)境。同時,明朝也注意限制皇太子的權(quán)力,通過以上措施,明代君主集權(quán)得到進一步強化,社會秩序也得到鞏固。

另外在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軍事,經(jīng)濟,政治上的大事很多都是親力親為,實行了一列政策,促進的了整個國家的發(fā)展。

明史非常精彩,要想了解明史,可以看一部通俗讀物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的文風輕快幽默,引人入勝,讓人讀來愛不釋手,對明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也梳清了明朝的時間順序,詳細記載了各種人物和故事。其中對太祖朱元璋也有了很詳細的描述,當然內(nèi)容全部不能當做正史來看。

8

秦始皇,李世民,朱元璋,曹操,四人一桌打麻將,我想秦始皇隨然能力超群,但和他們比,有點不著調(diào)。曹操有一定的機會但輸于優(yōu)柔寡斷疑心太重。朱重八放牛娃小和尚,穩(wěn)重持沉,老奸巨猾,卸磨殺驢非英明神武之君。只有大唐榮耀的李世民身負重任,戰(zhàn)心身先士卒,沖鋒陷陣,雄才大略,風卷殘云,開彊拓土,上下同心其利斷金。

9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到底誰更勝一籌,要看具體生活在哪個時代,時代背景不同,結(jié)果就會不一樣,這便是所謂“時勢造英雄”的道理了。

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四位大佬的出身都不能變化,嬴政還是一國之君的兒子,曹操還是一個大宦官的養(yǎng)子,李世民還是一個王侯的兒子,朱元璋還是一個貧農(nóng)的兒子。

1,戰(zhàn)國末年,嬴政勝

如果是戰(zhàn)國末年,四人身份不變,還是嬴政能統(tǒng)一天下。嬴政靠的不僅是他的個人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秦國,這個強大的國家經(jīng)歷了百年的積累,綜合國力遠勝其他國家,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英雄都無力與之對抗。李世民、曹操、朱元璋的謀略能力不在嬴政之下,但他們的出身決定了沒有強大的政權(quán)實力與嬴政競爭。

2,東漢末年,曹操勝

如果是東漢末年,四人身份不變,競爭就比較激烈了。漢末群雄割據(jù),大多數(shù)都是擁有實權(quán)的地方軍閥,大家實力相當,這個時候嬴政出身的優(yōu)勢就不大了,反而曹操、李世民、朱元璋都曾生活在群雄割據(jù)的時代,他們能脫穎而出足以證明實力。

曹操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yōu)勢和強大的人才團隊,李世民作為諸侯之子,很像孫權(quán),朱元璋作為貧農(nóng)之子,很像落魄的劉備,兩人很可能會和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如果三人壽命足夠長,看好曹操經(jīng)過艱苦戰(zhàn)爭,統(tǒng)一天下。

3,隋朝末年,李世民勝

如果是隋朝末年,四人身份不變,競爭同樣十分激烈。隋末群雄割據(jù)與漢末相近,但又有不同,割據(jù)政權(quán)中既有地方軍閥,也有各路起義軍,曹操和朱元璋對這種割據(jù)形勢都不陌生,但曹操如果生活在這個時代,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yōu)勢(因為隋煬帝早完蛋了),他既不是諸侯之子,又不是起義軍領(lǐng)袖,反而很難出頭,因此最后爭霸天下的應該是李世民和朱元璋,而在當時門閥勢力影響很大,朱元璋這樣的草根應該干不過李世民。

4,元朝末年,朱元璋勝

如果是元朝末年,四人身份不變,更看好朱元璋勝出。元朝末年,朝廷民心盡失,元軍戰(zhàn)斗力一落千丈,曹操作為官方代表很難逆轉(zhuǎn)局勢,而元末割據(jù)群雄諸如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都是草根出身,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團結(jié)貧苦百姓,因此能不斷壯大實力,而李世民這樣的地方軍閥,反而成為農(nóng)民起義軍的進攻目標,因此看好朱元璋草根逆襲。

綜上所述,如果嬴政、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生活在同一時代,他們?nèi)詴撬跁r代的最后勝者,這正說明“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的道理,他們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是生逢其時,假設(shè)更換一個時代,就很難說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guān)注我!

10

如果非要把他們湊在一起,比量一下,那就擇要看一看他們史上的表現(xiàn)即可。

嬴政:滅嫪毐,廢呂不韋,穩(wěn)固政權(quán)正視聽;馭眾臣,從容差遣,文順武從強基業(yè);并六國,一統(tǒng)華夏,奠基政法開后世。可謂雄才大略,始皇不虛。

曹操: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頑劣面世;雖機警權(quán)變,亦識人用人,可忠直難存;能馳騁疆場,也多謀善斷,但僅得一域?芍^聰狡治業(yè),奸中之雄。

李世民:闊心胸,高眼界,促父舉義;擒建德,降世充,天策上將;殺太子,逼父皇,延開盛世;初明睿,后昏潰,致唐中變?芍^承業(yè)雄主,人中之杰。

朱元璋:起于微末,能隱會忍,筑墻稱王;以平民心,召聚人才,借力覆元;錯用私情,引發(fā)兵變,開國既損?芍^逢時起家,草莽英雄。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比拼,嬴政、李世民必然勝出,曹操、朱元璋難有機會上位。

以嬴政、李世民之功力而論,嬴政既能開創(chuàng),又能坐守,且垂政萬世。李世民之治世才能雖說不俗,但也只是代隋之后的父業(yè)發(fā)展。晚期執(zhí)政多有敗筆。愚以為,還是嬴政會好一些。至于始皇之“暴”有待商榷——“祖龍雖死魂猶在”,“百代都行秦政法”,也可明證!


如果處在亂世,非雄強戾主,心狠手辣之輩難以“上榜”。那么,嬴政、曹操、朱元璋均可較量一下,李世民就得落榜了。

如果從中選其“硬核”者,那么,嬴政“坑殺趙軍四十余萬”(雖然不是他直接所為,但他應該知道且默許。有其主,才有其仆)、“坑殺儒士”、血腥鎮(zhèn)壓六國民變……

曹操的“屠徐州”也屬暴虐之極的行為,但那是年輕氣盛下的為報父仇;殺一些賢良之士,是因為他們詆毀自己,或者不想讓自己進一步發(fā)展……



朱元璋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是其建國后的“暴力措施”,所殺之人并非都是無辜……


這么著一比較,還是嬴政、曹操狠毒些,而且他們都狠辣于普通兵、民。如果再在二者中選出個“榜魁”,我看還得是嬴政。因為,六國君王無一善終者……

有感而發(fā),率意而成!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