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記2漢書3后漢書4三國志
5晉書,6南史,7北史
8宋書,9齊書,10梁書,11陳書,12北魏書,13北周書,14北齊書。
15隋書,16舊唐書,17新唐書,
18舊五代史,19新五代史,
20宋史,21遼史,22金史,23元史,
24明史。
1史記2漢書3后漢書4三國志
5晉書,6南史,7北史
8宋書,9齊書,10梁書,11陳書,12北魏書,13北周書,14北齊書。
15隋書,16舊唐書,17新唐書,
18舊五代史,19新五代史,
20宋史,21遼史,22金史,23元史,
24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由不同的歷史學(xué)家和學(xué)者撰寫的,又被各朝代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從第一部《史記》記述的黃帝起,至最后一部《明史》的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前后歷時四千多年,總計四千多萬字。
“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luò)貫通地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包含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復(fù)雜的歷史進程,規(guī)模巨大、卷帙浩繁。正是有“二十四史”的存在,使得我們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并值得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
“二十四史”指哪二十四部史書呢?具體是如何發(fā)展的呢?
三國時期,“三史”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dāng)時的三史通指《史記》(西漢·司馬遷)、《漢書》(東漢·班固)和東漢劉珍等編撰的《東觀漢記》。后來,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出現(xiàn),取代《東觀漢記》成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就有了“前四史”。
到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和《晉書》(唐·房玄齡等),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形成了“十三代史”。
到宋代,在“十三代史”的基礎(chǔ)上,加入《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共十七部,形成了“十七史”。
到明代,又增加四史:《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清張廷玉等),加上先前的“二十一史”,總名為“二十二史”。后來又加了《舊唐書》(后晉·劉昫等),成為“二十三史”。而在編撰《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學(xué)者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經(jīng)乾隆皇帝欽定,也列入正史,合稱“欽定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指中國歷史上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的統(tǒng)稱,從漢武帝時期的《史記》到清乾隆時期的《明史》,注意,《清史》不再二十四史范疇之內(nèi)。
這個概念是陸續(xù)形成的。唐代之前,有所謂“前四史”的說法,也就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涵蓋的歷史時期從上古到漢武帝)、東漢班固的《漢書》(西漢時期)、南朝劉宋范曄的《后漢書》(東漢時期)、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到了北宋時期,又加入了十三部史書:
《晉書》,唐代房玄齡 等 著;
《宋書》,梁代沈約 著;
《南齊書》,梁代蕭子顯 著;
《梁書》,唐代姚思廉 著;
《陳書》,唐代姚思廉 著;
《魏書》,北齊魏收 著;
《北齊書》,唐代李百藥 著;
《周書》,唐代令狐德棻 等 著;
《隋書》,唐代魏徵 等 著;
《南史》,唐代李延壽 等 著;
《北史》,唐代李延壽 等 著;
《舊唐書》,后晉劉昫 等 著;
《新唐書》,北宋歐陽修 等 著;
它們連同“前四史”,合稱“十七史”。明代又加上《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乾隆時再增入《明史》,合稱“二十二史”;不久又增入《舊唐書》、《舊五代史》,最后經(jīng)乾隆帝欽定為“二十四史”。
到了近代,趙爾巽主編了《清史稿》,并入“二十四史”,這時合稱“二十五史”;后來又加上柯劭忞撰寫的《新元史》,最終成為“二十六史”。
經(jīng)常更新 歡迎關(guān)注
二十四史簡介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朝代所撰寫的史書的總稱,通常也被認為是正史。這些正史以《史記》為模板,以紀傳體書寫。
除了二十四史,還有二十六史的說法。1921年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將《新元史》納入正史。另外還有說法將《清史稿》視為正史,也就有了二十六史的提法。
一、《史記》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之所以珍貴難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司馬遷在動筆之間就堅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而盡可能地還原歷史而不受統(tǒng)治者的影響!妒酚洝酚涊d了從黃帝時代到漢武帝統(tǒng)治期間3000年的歷史。
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xué)雙壁”。
二、《漢書》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作者為班固。
班固所撰寫《漢書》,后世又稱之為《前漢書》。
《漢書》記載了西漢建國至滅亡二百多年的歷史。因內(nèi)容僅限于西漢一朝,所以開創(chuàng)了“斷代史”的全新體例。
后世正史編撰均以紀傳體和斷代史作為標(biāo)準(zhǔn),班固也與司馬遷并稱為“班、馬”,成為史學(xué)人物標(biāo)桿。
三、《后漢書》
該書主要作者為南朝劉宋時期史學(xué)家范曄,范曄寫了紀和傳,另有司馬彪添加了八篇志。主要內(nèi)容為東漢歷史。
《后漢書》地位突出,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四、《三國志》
該書作者為晉代陳壽。內(nèi)容為三國時期魏蜀吳鼎立的歷史。
該書內(nèi)容比較簡略,后世人因此為其作注,通常認為,南朝裴松之的注寫得最好。
五、《晉書》
《晉書》從三國司馬懿開寫,一直到東晉滅亡,包括西晉、東晉以及北方十六國的全部歷史。
《晉書》為唐太宗組織唐代史學(xué)家集體創(chuàng)作。著名的作者有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令狐德棻、李延壽、李淳風(fēng)等。其中,李淳風(fēng)還是一位科學(xué)家,是世界上第一位給風(fēng)進行定級的人。
六、《宋書》
這里的送不是趙匡胤的那個宋,而是劉裕的劉宋。
作者為南朝梁的沈約。沈約出身江南大族,在宋齊梁三朝都做過大臣,自稱“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
七、《南齊書》
作者為南朝梁蕭子顯。記錄了南齊二十三年的歷史,是關(guān)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蕭子顯是齊朝的皇族子弟,齊朝滅亡,又做了梁朝的大臣。寫史書的時候就有點尷尬?上麤]有司馬遷的魄力,于是寫齊朝開國皇帝就往好處寫,寫末代皇帝就往壞了寫。所以,我們現(xiàn)在對齊朝子孫的不好印象,也有蕭子顯的功勞。
八、《梁書》
該書主要記載了南朝梁的歷史。署名作者為姚思廉,實際上這部史書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他父親姚察的基礎(chǔ)上寫得。比如,很多文章的結(jié)尾都會有“陳吏部尚書姚察曰”的字樣。
九、《陳書》
該史書的作者也是姚思廉,也被認為是在其父的基礎(chǔ)上寫成的。
十、《魏書》
該書為北朝北齊時編寫的紀傳體史書,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記錄少數(shù)民族王朝歷史的史書。記載的主要是北魏大約一百五十年的歷史。
《魏書》的作者叫魏收。魏收對自己的這部史書十分得意,但是諷刺的是,該書卻遭到各種官員的批判,甚至被稱作“穢史”。
至于原因如何,我們回頭再做分解。
十一、《北齊書》
《北齊書》,作者唐朝李百藥。李百藥經(jīng)歷北齊、北周、隋、唐四朝,歷經(jīng)世事,對于朝代興亡很有自己的見解。
十二、《周書》
作者為著名歷史學(xué)家令狐德棻。
該書記載了西魏以及北周的歷史,內(nèi)容上還兼顧了東魏、北齊等朝代的重大事件。
十三、《隋書》
該書是唐朝時編撰的一部記錄隋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是唐朝國史館集體智慧的結(jié)果。據(jù)說主編是魏征。該書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全書貫穿了以史為鑒的思想,這也是收到了唐太宗影響的結(jié)果。
除此之外,該書還有個優(yōu)點就是隱晦較少,重視歷史事實。比如,虞世南已經(jīng)是唐朝重臣,但是在記載中并未有避諱其兄虞世基的惡行。
十四、十五、《南史》《北史》
這兩部歷史著作屬于姐妹篇,通常認為是李大師和兒子李延壽兩代人共同努力而完成的。
十六、《舊唐書》
該書是最早的唐史,是五代后晉由國家組織編撰的。
《舊唐書》寫完的時候,后晉的宰相正好是劉昫,按照傳統(tǒng),宰相都是國家修史的總編,所以劉昫就成了第一作者了。
十七、《新唐書》
該書是北宋時期編撰的記錄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主編為宋祁、歐陽修。主編都是聞名的大文學(xué)家,所以,《新唐書》的文筆非常不錯。
十八、《舊五代史》
該書也被稱為《梁唐晉漢周史》。該書是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擔(dān)任監(jiān)修。
十九、《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歷史上唯一的私修正史。通常正史都是有政府主導(dǎo),官修。但《新五代史》是自唐朝之后唯一一部個人寫的史書,所以是私修的。作者是歐陽修。為什么私修?據(jù)說,是因為歐陽修覺得《舊五代史》寫得不好。倒不愧是大文豪,新書問世,大家都覺得比舊版的好看。到了金朝的時候,皇帝下令看五代史就看歐陽修版的。從而,進一步鞏固了《新五代史》的歷史地位。當(dāng)然,兩部歷史的優(yōu)缺點都是很明顯的,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二十、《宋史》
《宋史》是元朝編寫的記錄宋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主編是元朝的脫脫。由于資料十分充分,《宋史》是篇幅最龐大的官修史書。該書同《金史》、《遼史》并稱為“元朝三史”。
二十一、《遼史》
《遼史》的主編為脫脫。記錄了遼國一百多年的歷史。
二十二、《金史》
《金史》的主編為脫脫。記錄了金國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二十三、《元史》
該書為明朝時寫的史書。主編為宋濂等人。該書為朱元璋下令編寫,由于朱元璋文化水平有限,就要求主編在編寫歷史的時候語言要通俗易懂,老百姓也能看得懂。
二十四、《明史》
《明史》被認為是最為完善的一本史書,篇幅也僅次于《宋史》。該書的署名主編為張廷玉,參與編寫的主要還有萬斯同、朱彝尊等人!睹魇贰纷钪饕膯栴}是掩蓋歷史真相的問題比較嚴重,尤其是當(dāng)涉及到清朝統(tǒng)治者利益的時候。
經(jīng)常更新 歡迎關(guān)注
二十四史是我國封建社會各個王朝所產(chǎn)生的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的統(tǒng)稱,它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為不同朝代的不同史學(xué)家撰寫的各封建王朝史書的集合,它的時間跨度是非常大的,從《史記》中記敘的黃帝開始,到《明史》記敘到1644年明亡為止,前后共記敘的歷史有4000多年,總字數(shù)約有4000多萬字。
二十四史廣泛采用本紀、列傳、志的紀傳體編寫方式,記載了歷代各朝的包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科學(xué)等各個方面的事件,內(nèi)容涵蓋非常廣泛與豐富。
二十四史的形成過程為:三國之后形成“前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宋代時期形成“十七史”,包括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的十史和“前四史”及《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明代時期形成“二十一史”,在“十七史”的基礎(chǔ)上增宋、遼、金、元史;清朝時期,《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也被定為正史,乾隆批準(zhǔn)合稱“欽定二十四史”,無皇帝旨意不能修改。
二十四史簡要介紹:
《史記》,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著,共130卷!妒酚洝肥且徊客ㄊ,主要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年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漢書》,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所著,共100卷!稘h書》是一部斷代史,主要記載從漢高祖劉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書中的《百官公卿表》被后世推崇。
《后漢書》,南朝宋史學(xué)家范曄所著,共120卷。《后漢書》是一部斷代史,主要記載從劉秀起兵推翻王莽到漢獻帝禪位于曹丕共195年的歷史。書中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是范曄和李賢注所寫,其余為晉朝司馬彪《續(xù)漢書》中內(nèi)容。
《三國志》,西晉史學(xué)家陳壽所著,共65卷!度龂尽肥且徊繑啻,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全書有《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被后人推崇備至,可惜內(nèi)容太少。
《晉書》,唐朝政治家房玄齡所著,共130卷!稌x書》是一部斷代史,主要記載從司馬懿到晉恭帝元熙二年兩晉的歷史。全書有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并以“載記”兼述了十六國的興亡史。此書追求華麗,不求篤實。
《宋書》,南朝梁史學(xué)家沈約所著,共100卷!端螘肥且徊繑啻,主要記載從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到劉準(zhǔn)共六十年的歷史。全書有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于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
《南齊書》,南朝梁史學(xué)家蕭子顯所著,共59卷。《南齊書》是一部斷代史,主要記載南朝蕭齊王朝從齊高帝建元元年到齊和帝中興二年共23年的歷史。全書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所缺一卷為《自序》。
《梁書》,唐朝史學(xué)家姚思廉所著,共56卷!读簳肥且徊繑啻,主要記載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共50多年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
《陳書》,唐朝史學(xué)家姚思廉所著,共36卷。《陳書》是一部斷代史,主要記載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亡國共33年間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志。此書不如《梁書》充實。
《魏書》,北齊史學(xué)家魏收所著,共124卷!段簳肥且徊繑啻,主要記載公元4世紀末到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篇幅過長被拆分,實有131卷。
《北齊書》,唐朝史家李百藥所著,共50卷。《北齊書》是一部斷代史,主要記載北魏分裂前十年、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到下迄北齊亡國共50多年歷史。全書有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
《周書》,唐朝史學(xué)家令狐德棻等所著,共50卷。《周書》是一部斷代史,主要記載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共48年的歷史。全書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此書資料貧乏,顯得單薄而不盡合事實。
《隋書》,唐朝宰相魏征等所著,共85卷。全書有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chuàng)到修完共歷時35年,是對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修改。
《南史》,唐朝史學(xué)家李延壽所著,共80卷!赌鲜贰肥呛夏铣、齊、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主要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到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共170年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
《北史》,唐朝史學(xué)家李延壽所著,共100卷!侗笔贰分饕涊d北朝魏、齊、周、隋四朝共233年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
《舊唐書》為后晉劉昫等所著,《新唐書》為宋代歐陽修、宋祁所著,《舊五代史》為宋代薛居正等所著,《新五代史》為宋代歐陽修所著,《宋史》、《遼史》、《金史》為元朝脫脫等所著,《元史》為明朝宋濂等所著,《明史》為清朝張廷玉等所著。
所謂正史,就是歷代編撰(主要是官修的)記載上一代或幾代全史的紀傳體的史書。從《史記》開始,每一朝政府都要編撰這樣的歷史。到了清朝,這樣的史書已經(jīng)有了二十四部,世稱《二十四史》。
從隋朝開始,歷代史書主要有專門的史官修撰,個人被禁止私下修史,故被官方認可的史書一般有被稱為“正史”,《二十四史》就是正統(tǒng)的史書。早在三國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和范曄的《后漢書》就被列為“三史”,之后再加上陳壽的《三國志》,便組成了“前四史”。隨后,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這十個王朝的史書合稱為“十史”!叭贰奔由线@“十史”則統(tǒng)稱為“十三代史”。宋代又在“十三史”的基礎(chǔ)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在“十七史”的基礎(chǔ)上又新增《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形成了“二十一史”。清朝時,又先后加入《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最后經(jīng)乾隆皇帝欽定,合稱為“欽定二十四史!岸氖贰笨偣3249卷,約有4000萬字,統(tǒng)一用紀傳體編寫,記錄了中華民族4000多年的歷史進程,是了解中國歷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的重要材料。
最后整理一下,二十四史為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后漢書》,陳壽《三國志》,房玄齡《晉書》,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姚思廉《梁書》、《陳書》,魏收《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棻《周書》,李延壽《南史》、《北史》,魏征《隋書》,劉眴《舊唐書》,歐陽修《新唐書》、《新五代史》,薛居正《舊五代史》,托克托《宋史》、《遼史》、《金史》,宋濂《元史》,張廷玉《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司馬遷的《史記》寫法被歷朝歷代推崇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為“正史”。
二十四史的形成:首先是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史記》、《漢書》、《后漢書》叫做“前三史”,加上《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
后來史學(xué)家把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這十個王朝的史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合稱“ 十史”,加上上面的“前三史”,統(tǒng)一就叫“十三代史”。
在宋朝在“ 十三史”的基礎(chǔ)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就有了了“ 十七史”的說法。明朝又增加了《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 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編定《明史》,加到前面里邊就有所謂“二十二史”;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就成為“二十三史”。最后乾隆皇帝乾坤獨斷,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jīng)他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
至此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下止明朝崇禎十七年,合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的“二十四史”成形。
當(dāng)然后世的政治家為了青史留名,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是多數(shù)史學(xué)者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進去湊成“二十五史”,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歡迎交流 敬請關(guān)注“山色歸讀” !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各朝官方認定的24部史書的總稱。
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又稱“正史”!端膸烊珪芬(guī)定正史類“凡未經(jīng)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jīng)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jīng)皇帝批準(zhǔn),不得列入正史!岸氖贰逼鹩凇妒酚洝分褂凇睹魇贰,沿用《史記》開創(chuàng)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寫法,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后來將《新元史》列入為“二十五史”,將《清史稿》列入為“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及作者
1.《史記》西漢·司馬遷
2 .《漢書》 東漢·班固
3 .《后漢書》 南朝·范曄
4 .《三國志 》西晉·陳壽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6 .《宋書 》梁·沈約
7 .《南齊書 》梁·蕭子顯
8 .《梁書 》唐·姚思廉
9 .《陳書 》唐·姚思廉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 .《隋書 》唐·魏徵等
14 .《南史》 唐·李延壽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6 .《舊唐書 》后晉·劉昫等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 .《宋史 》元·脫脫等
21 .《遼史 》元·脫脫等
22 .《金史 》元·脫脫等
23 .《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史記
《史記》取材相當(dāng)廣泛。當(dāng)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diào)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
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jù)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肅認真。
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nèi)容豐富。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妒酚洝方(jīng)過司馬遷外孫楊惲的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jīng)有了殘缺。宋元之后,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yīng)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贊賞《史記》的文筆。《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xiàn)。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顏師古釋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后漢書
《后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xù)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三國志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jīng)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guī)范。
晉書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quán)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宋書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shù)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后,后人移于本紀、列傳之間,并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端螘肥珍洰(dāng)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南齊書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xiàn)存關(guān)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梁書
《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shù)。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dāng)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陳書
《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亡國前后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
魏書
《魏書》是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齊魏收。該書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1卷。
北齊書
唐朝史家李百藥撰,屬紀傳體斷代史,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xù)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后約五十馀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
周書
《周書》,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
隋書
隋書作者是魏征。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端鍟酚啥嗳斯餐幾譃閮呻A段成書,從草創(chuàng)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shù)年過后,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總知其務(wù)」,并主編此書。
南史
《南史》為唐朝李延壽撰,是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赌鲜贰放c《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北史
《北史》是匯合并刪節(jié)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赌鲜贰放c《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舊唐書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成書于后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
新唐書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
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缎绿茣非昂笮奘窔v經(jīng)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書》修成后,其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其舊”,認為這是本書勝過《舊唐書》的地方!缎绿茣吩隗w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tǒng)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可參考的史料相當(dāng)齊備,五代各朝均有實錄。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qū)還有契丹、吐蕃、渤海、黨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習(xí)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杜f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區(qū)別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它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內(nèi)容更加翔實,但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xùn),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遼史
《遼史》為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1124—1218年)。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本詞條對金史的歷次編撰過程進行了介紹,并列出了《金史》的詳細目錄,最后,詞條對各學(xué)者對《金史》的評價做了總結(jié)和歸納。
元史
《元史》是系統(tǒng)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歷史。
明史
大明朝從令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記述之完善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明史》雖有一些曲筆隱諱之處,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廣泛的好評。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其內(nèi)容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記事久遠,前后相接,自成體系,跨度長達四千多年。這套史書的整個修纂過程從《史記》寫成的漢武帝時代,到《明史》編定的清乾隆之初,用時長達1800多年。因此,其名稱也是與時俱移、由少到多、逐漸形成的。
二十四史分別是:
1.《史記》(漢·司馬遷)
2.《漢書》(漢·班固)
3. 《后漢書》(南朝宋·范曄)
4. 《三國志》(晉·陳壽)
5.《晉書》(唐·房玄齡等)
6.《宋書》(南朝梁·沉約)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8. 《梁書》(唐·姚思廉)
9.《陳書》(唐·姚思廉)
10.《魏書》(北齊·魏收)
11.《北齊書》(唐·李百藥)
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壽)
15.《北史》(唐·李延壽)
16.《舊唐書》(后晉·劉昫等)
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20.《宋史》(元·脫脫等)
21.《遼史》(元·脫脫等)
22.《金史》(元·脫脫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張廷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