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真給這兩個人分出個高下來,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他們沒有過正面斗智的戰(zhàn)績,而且所負責的主要工作也有所區(qū)別。想要既準確又客觀的來評價他們的優(yōu)劣、強弱真的不是易事。
難,沒有交手,不是一個時代,想要對比真的不容易。但不是說不能,跨越時空也能愛戀,跨越時空也能對比,更何況他們都在三國大時代中。我們可以比二人的個性、貢獻、影響等多個方面。
總聽到有人說什么奉孝不死,臥龍不出。以此來佐證郭嘉比諸葛亮厲害,以至于郭嘉如果不死,諸葛亮都不敢出來。
對這個說法,我想抱以微笑的態(tài)度來回應。這個說法真的好鬼扯。
郭嘉是公元170年人,諸葛亮是公元181年人,也就是說,放到現(xiàn)在社會里,諸葛亮出生的時候,郭嘉都會解方程式了。兩個人是有年代差的。
郭嘉英年早逝,公元207年病故,終年三十七歲,這一年諸葛亮26歲。
我們來看看三國群謀臣各自出仕的年齡。
荀彧,26歲剛剛被舉為孝廉;荀攸,32歲才被拜黃門侍郎;賈詡,42歲的時候混上了平津都尉;魯肅,38歲投奔孫權;郭嘉,21歲投奔袁紹無果,也是在26歲的時候才投奔曹操,發(fā)揮才干。
從這些年齡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些謀略之士開始露頭,基本都在25歲以后。所以說,諸葛亮于26歲出仕,這個年齡很正常,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至于什么所謂的“奉孝不死,臥龍不出”,那純屬是無稽之談。臥龍不出,一是因為沒有遇到適合輔保的明主,二是待價而沽,這個是當時普遍的現(xiàn)象。
要知道,諸葛亮的名聲出去是在20歲,公元201年前后,司馬徽就像劉備推薦過諸葛亮: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眰鋯枮檎l,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而此時的劉備也是剛剛依附劉表,沒有機會有什么大的舉動。所以,當時的劉備對這件事并不特別在意。
直到徐庶再次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需要一個真正的謀略之臣來輔佐了。這才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和諸葛亮《隆中對》天下三分。
如果要是比較二人的歷史地位,那毫不用說,自然是諸葛亮更強一籌。位列武廟十哲,后世萬臣之表,圈粉帝王將相。無論是能力還是忠誠,諸葛亮都被人像“神”一樣,擺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
這自然與其能力有關,憑借一己之力,給劉備制定了天下三分的計劃,并得以實施。最后又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辭辛苦的數(shù)次北伐。
他是那種有機會專權,卻又不去專權之人。哪怕是不為其能,只為其忠,諸葛亮都可以被放在圣賢的位置上去。
但如果把這種歷史、政治因素排除在外,郭嘉、諸葛亮哪一個又更勝一籌呢?對于這個,我們得分幾個點去進行比較。
1、從謀略方面來看:
郭嘉這個人擅長奇謀,他的確能看出來人心,而且用計謀喜歡以險取勝:
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項籍七十馀戰(zhàn),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zhàn)輒破,氣衰力盡,內(nèi)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碧嬖唬骸吧啤!
從對陣呂布這件事上來看,郭嘉的計謀雖然奏效,但卻是險中求勝。
而諸葛亮最大的特點就是謹慎,穩(wěn)重。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制定了一個最為穩(wěn)妥,可行的執(zhí)行策略。
此外,諸葛亮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大局觀,諸葛亮并不喜歡出奇招,他喜歡以大局來推進進程,雖然說最后失敗了,但失敗的是蜀漢的國力,而并非諸葛亮其人。
單就謀略而言,郭嘉與諸葛亮特點不同,無法來判斷高低。不過個人更傾向于諸葛亮的格局觀和軍事觀。
《隆中對》雖然是假設,但卻是真正兵法的精髓所在。諸葛亮的那句: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在別人看來是假設,是寄托于他人,可細想之下,這句是真正的精髓所在。因為諸葛亮清楚,劉備集團即便發(fā)展起來,也不具備大規(guī)模兵團作戰(zhàn)的能力。
以奇、以險取勝,雖然偶爾可能奏效,但國戰(zhàn)之間奇、險的有效性微乎其微。弱者想要發(fā)動國戰(zhàn),只能去等待敵人的失誤。在此之前,只要好好的經(jīng)營自己就夠了。
2、從貢獻方面看:
曹操在得到郭嘉之后,曾感嘆到:
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后,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yè)者,必此人也!
這句話,固然是曹操欣賞郭嘉的證明,但對于愛才的曹操,他說出這種話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郭嘉投奔曹操是錦上添花,而并非雪中送炭。
當時曹操的身邊,人才濟濟,儼然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集團。郭嘉之所以能夠成功,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之上。
就像現(xiàn)在很多集團的項目經(jīng)理,他們雖然可以在大集團里叱咤風云,讓這個集團更上一層樓。但卻不是建立集團的人才,缺少建立集團的格局和韌性。
從這個角度上看,郭嘉的能力個人感覺不如諸葛亮。郭嘉是集團的經(jīng)理,而諸葛亮則是集團的原始股東。是諸葛亮幫著劉備把公司從小作坊做到大企業(yè),然后還上了市。
而郭嘉的貢獻則是幫曹操集團做了幾輪高級融資,再開拓了一些海外市場。
相比之下,曹操沒有郭嘉還可以做曹操,而劉備沒有諸葛亮那只能賣一輩子草鞋。
3、從主公信任程度上看
在這一點上看,郭嘉和諸葛亮是不分上下的。
郭嘉死后,曹操不止一次表示過懷念,對郭嘉的死,曹操的遺憾是刻骨銘心的:
后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甚至曾明確的說過,如果郭嘉不死,那將來會把身后之事托付給郭嘉,說白了,就是要托孤于郭嘉:
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這固然是因為郭嘉早逝,曹操抱憾而造成的。但足以證明曹操是何等信任郭嘉。
至于諸葛亮,那更是劉備的托孤重臣。可以說,如果沒有劉備托孤于諸葛亮,蜀漢在劉備死后根本堅持不了多久。
結語
如果從大局觀,戰(zhàn)略格局方面來看,個人以為諸葛亮要強于郭嘉。
但要是具體到每一步軍事作戰(zhàn),到每一場戰(zhàn)爭的細節(jié),出奇謀,用險招,那毫無疑問,郭嘉在這方面要強于諸葛亮。
他們二人雖然都是以謀略著稱,但所側重點不一樣。
諸葛亮于劉備,就像荀彧于曹操,而郭嘉于曹操,則像龐統(tǒng)于劉備。
如果可以,那自然是兩種人才都有更好,但如果非要留一個,那個人還是偏向于諸葛亮、荀彧這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