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失敗后,當著眾臣的面嘆曰:“若奉孝在,孤安能至此”?梢姽卧诓懿傩哪恐械闹匾。

郭嘉,字奉孝,投靠曹操后,使曹操如虎添翼。郭嘉首先建議曹操消滅呂布,布局東邊的安定。打呂布時,曹操久攻不下,郭嘉建議用水淹城,終于俘虜呂布。并安撫臧霸。使得東邊有了戰(zhàn)略支撐。

郭嘉建議曹操把劉備囚禁起來,他很清楚劉備不是一般的人物,結果劉備脫離曹操,打算與袁紹聯(lián)合。郭嘉建議曹操,先打擊劉備,劉備兵敗逃亡袁紹那里。

官渡之戰(zhàn),郭嘉的“十勝論”使曹操奠定了信心,袁紹被打敗。并神一般的預測,孫策不久將死。袁紹病亡,郭嘉建議曹操“隔岸觀火”,靜觀袁氏兄弟內(nèi)亂。

果然袁氏兄弟搞內(nèi)訌,曹操趁機打敗袁譚。袁熙,袁尚逃亡烏桓。在攻打烏桓問題上,大家都不支持曹操,只有郭嘉分析,必須要盡快打烏桓。因為袁氏與公孫度聯(lián)盟,會導致他新得的河北,青州一帶不安全。

而且郭嘉也很正確的分析了,劉表不信任劉備,不會聽劉備的意見,背后襲擊許都,這是曹操最擔心的事。

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很快收復烏桓。然而這一年,公元207年,國家病逝。也是這一年,諸葛亮出山加入了劉備的公司。于是就有人說,郭嘉不死,諸葛亮不出。這種說法是沒有什么依據(jù)的。

諸葛亮以《隆中對》的戰(zhàn)略,為劉備創(chuàng)建蜀漢基業(yè),立下豐功偉績。以《出師表》為終身奮斗之目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一生的寫照。

郭嘉與諸葛亮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當中,他們都是治世的謀臣。郭嘉的謀略為曹操奠定北方起到了大的作用。諸葛亮的《隆中對》戰(zhàn)略,為劉備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所以說,談不上誰更勝一籌。

只能說,郭嘉比諸葛亮年齡大十幾歲,曹操創(chuàng)業(yè)期時,他遇到了好的時機。諸葛亮也同樣遇到了劉備的創(chuàng)業(yè)期,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他們兩個只是在不同的舞臺上,唱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沒有高下之分。

最佳貢獻者
2

從大眾的知名度看,諸葛亮明顯是勝過郭嘉的,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就是三國里智慧的化身。自他出山之后,算無遺策,巧計百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陣法,擅長軍事?梢哉f,他是三國時期也是歷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之一。

郭嘉屬于知道有其人,但不詳其事的重量級,從知名度上判斷明顯遜色一些,但這里我們要評論他們誰厲害,還是要以事實為依據(jù)不能單一的看群眾口碑了,了解一下,才知道為什么敢把郭嘉和諸葛亮相提并論,而不是把荀彧等拿過來比較,就已經(jīng)說明他們是一個重量級的。

到底誰厲害,得找事論。《三國演義》作為一本以史實為原形的少說,多少有些真實的諸葛亮和郭嘉的影子的,他們到底有著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當時是否有能一較高下?

俗話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此人善用計謀,同樣精通陣法,會洞察人心,運籌帷幄,號稱“鬼才”。在他的幫助下,曹操打下了整個北方,成為北方霸主。值得一提的是,郭嘉26歲成為曹操謀士,死于38歲;同年,諸葛亮出山,同樣是26 歲。這個巧合不免增加了一絲奇妙的色彩。

嚴格來講,他們并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人,郭嘉屬于東漢末年,當時劉備還未成型,天下還未三分。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幫各自的主公打下了堅實勢力的地基。那么讓我們分別來看看他們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功績,又是誰技高一籌吧。

不能光美化諸葛亮了,要對歷史負責。翻開《三國志》,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諸葛亮并沒有那么的完美。首先,諸葛亮的確博學多才,在三顧茅廬的時間段上就作出《隆中對》這樣具有遠大眼光的軍事名篇。文中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先取荊州,再奪西川”,可以說這個思路是沒有什么大問題的,也足以證明他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

在之后的時間里,諸葛亮實際上并沒有成為軍師,更為準確的說法是財政部長和國防部長。是的,他善于掌管國家后備資源及軍中部署防備,至于直接參與作戰(zhàn),獻計用策,則是在赤壁之戰(zhàn)的時候。

當時諸葛亮結識魯肅,出使東吳,舌戰(zhàn)群儒,巧舌如簧讓孫權下定決心聯(lián)手抗曹。而之后主要的計策則是周瑜想到的,諸葛亮則治理軍隊,置辦軍資,分工明確;直到曹操兵敗,劉備才拜他為軍師,掌管軍中大小事宜。之后就按照計劃的那樣,占領荊州,再南下入川。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攻打川地,他才第一次真實地指揮軍隊,而且也證明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能力。

那么郭嘉呢?我們可以將他與諸葛亮對照著來看。

首先我們要確定郭嘉的定位,那就是謀士,沒說的,就是謀士。這也就意味著他可以獻策,但并無軍隊指揮實權。其次,他在短暫的軍事生涯中屢獻計謀,在對抗當時的袁紹、劉表等人時發(fā)揮了實際的作用?梢哉f他用兵靈活變通,心思活泛。這一點上,諸葛亮實際上是差強于他的。

當然,北伐時諸葛亮六出祁山,可以看出他熟讀兵書,但并沒有知道的那樣用兵如神。事實上,諸葛亮用兵十分謹慎。也許是直接指揮軍隊帶來的壓力,他并沒有郭嘉進言曹操那樣瀟灑從容。

所以,也無法就這樣斷言,畢竟所處的時代背景不一樣。郭嘉所處的時機是天下正值動蕩,曹操還沒有奠定自己的基業(yè),郭嘉又擅長出謀劃策靈活應對眼下的困難,所以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而諸葛亮出山時天下局勢基本已定,三分局面已成定局,互相制衡,注定有一段時間的“假和平”。而諸葛亮更適合規(guī)劃長遠的發(fā)展大計,所以才有后來的蜀國。

可以見得,諸葛亮擅長治國,郭嘉擅長謀略;諸葛亮擅長整理資源,郭嘉擅長洞察人心;諸葛亮擅長全盤操縱,郭嘉則擅長改變局勢。一個長遠打算,一個應對當下。一個是全能的相國,一個是天生的謀臣。他倆各有長處,看似是同一類人實際卻完全不同。

定位不同,所以不敢斷言他倆到底誰更強,只嘆郭嘉英年早逝,不能與諸葛亮同時代大放異彩,一爭高下。

諸葛亮和郭嘉這兩個各有所長的人才,到底誰在你心里更厲害呢?兩人都是三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為自己效忠的君主在軍事和政治上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計謀,在才能上二人是不分高下的。




3

是郭嘉厲害,還是諸葛亮厲害?這么比較一點都不公平,因為郭嘉跟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試想一個總攬蜀漢軍國大權的丞相級別的人物,怎么會跟一個不帶長的小小參謀去爭一日之短長?

郭嘉是個有能力的人,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在曹營五大謀士之中,年紀最輕,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也許會跟諸葛亮唱一唱對手戲。而在曹營五大謀士之中,也就是郭嘉有可能跟諸葛亮巔峰對決:荀彧荀攸因為反對曹操代漢自立,已經(jīng)被猜忌雪藏,而賈詡又是個極端自私的老滑頭墻頭草,到時候是支持司馬懿還是曹爽都很難說,而程昱(141年)則比曹操(155年)荀彧(163年)還老,“托孤寄命”顯然是不可能的。

郭嘉最受曹操器重的地方,在于他對曹操是無條件支持,卻對所謂的漢室基業(yè)不感冒,要是曹操想代漢自立,郭嘉肯定第一個站出來舉雙手支持。所以郭嘉是最有可能成為曹魏陣營頭號謀臣乃至文臣的,而“在戰(zhàn)斗中成長”起來的郭嘉,一定可以與諸葛亮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但是郭嘉有本事,也不至于把諸葛亮嚇得不敢出山,諸葛亮有能耐,也不會把郭嘉嚇死。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不知道郭嘉已經(jīng)死了,而郭嘉死前,也不知道諸葛亮已經(jīng)出山了。 事實上,在郭嘉死前、諸葛亮出山之際,這兩個人都沒有引起敵對陣營的足夠重視,因為軍師祭酒實在是小的不能再小,而諸葛亮在荊州“臥”了那么長時間,他老婆的姨夫劉表也沒說要給他一官半職。

雖然沒有太多可比性,但是既然題主提出了問題,那么半壺老酒半支煙就勉為其難來比較一下……

首先比投靠勢力:有差距,但也不是天壤之別。郭嘉是曹操陣營的謀士,或者說是漢獻帝名義上的屬下,而諸葛亮是劉備陣營的,名義上先前也是漢獻帝屬下,后來成了蜀漢或者季漢(但是諸葛亮及劉備劉禪都稱自己為大漢)的軍政首席執(zhí)行官。

有人說,劉備是割據(jù)勢力的頭目,跟曹操沒法比,所以雙方的官職也不能比。但是要知道,能夠在赤壁和漢中擊敗曹操,并且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劉備勢力雖然跟曹操有差距,但也不至于蜀漢的丞相地位比不上曹魏的軍師祭酒。

再看排行,郭嘉是軍師祭酒,這個官職是曹操“整改”來的,把軍師和祭酒兩個官職結合在一起,就成了首席謀士的專屬名詞。當過在新聞媒體干過的人都知道,首席記者看似風光,甚至能參加編委會,但是手下一個人也管不著,還不如一個采訪組長,能夠有一幫小弟前呼后擁,還能參加個發(fā)布會拿點紅包,好一點的媒體還有出國采訪兼旅游的機會。

而郭嘉這個人,原先是袁紹陣營叛逃到曹操那去的,在他之前,已經(jīng)有荀彧荀攸叔侄和程昱,前后腳來到的還有毛玠,荀彧才是跟諸葛亮同級別的文官之首,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數(shù)十年;而曹操見了程昱那是“如撥云見日”,先后當過省級干部東平相、尚書、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奮武將軍;毛玠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首倡者,先給曹操當組織部長,后來又當了副總理級別的尚書仆射。

郭嘉有史料記載的主要功績,有兩個半,“十勝十敗”說讓曹操下決心和袁紹正面作戰(zhàn)并打贏了但是真正首倡并得到曹操認可的,是荀彧;兵貴神速輕騎定遼東,也對了贏了;這是兩個功勞,而功勞就在他出主意幫腔,而不是親自去打的,大主意還得曹操拿;對劉備不殺不縱的軟禁策略,曹操只聽了一半——沒殺,沒聽另一半——放了,其實應該盡早建議殺掉,要是沒有劉備攪局,孫權根本就打不過曹操,早就統(tǒng)一了,所以不殺不放是個餿主意。

郭嘉也沒有獨當一面的經(jīng)歷,或者是知人善任的曹操認為郭嘉是個好文案,但不是個好執(zhí)行官,所以放心把后背留給荀彧程昱,讓他們分兵把守,并且頂住了呂布的騷擾。

反觀諸葛亮,一加入劉備陣營,馬上就成了文官之首,劉備像曹操對待郭嘉一樣,也給諸葛亮創(chuàng)造了一個官職,叫軍師中郎將,也就是總參謀長,比郭嘉那個作戰(zhàn)參謀軍師祭酒大了不止一個級別,后來更是當上了蜀漢丞相,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曹操這個人很會說話的,對手下一貫不吝溢美之詞,比如他把荀彧比作“吾之子房”,許褚比作樊噲,張郃比作韓信,而郭嘉到死,一直是軍師祭酒,沒有升遷。遠不如劉備那句“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來的親切,也不如軍師中郎將官職來的實在。

所以后世史學家評價說,曹魏陣營,文臣第一蕭何式的荀彧,第一謀士(史稱謀主)軍師荀攸,那是張良之亞,也是官渡之戰(zhàn)的前敵總參謀長。

至于郭嘉,只是由于死得過早才引發(fā)出“若是郭嘉還活著會怎么樣”的假設而聲名大噪的,就像人們猜測如果關羽張飛不死蜀漢會不會一統(tǒng)天下,張郃不死司馬能否吞曹一樣,都是空中樓閣。如果荀彧荀攸程昱早死,可能有人也會提出“如果某某不死,曹操早就統(tǒng)一地球”了 ……

4

郭嘉和孔明相比哪是不可能的,以前看三國都忽略此人。

5

引言

郭嘉和諸葛亮分別為曹魏、蜀漢最為倚重的“智”臣。他們對各自所身處的集團貢獻都是相當大的。

可要真給這兩個人分出個高下來,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他們沒有過正面斗智的戰(zhàn)績,而且所負責的主要工作也有所區(qū)別。想要既準確又客觀的來評價他們的優(yōu)劣、強弱真的不是易事。

分析

首先我們必須要確定,無論是郭嘉還是諸葛亮,他們都是人,沒有必要去對他們進行神話。同時也應該做到一個原則——公允。

很多人在對比兩個人的時候喜歡踩一捧一。這一點,在我看來是有些不好的。就像郭嘉和諸葛亮,兩個人能對比么?

難,沒有交手,不是一個時代,想要對比真的不容易。但不是說不能,跨越時空也能愛戀,跨越時空也能對比,更何況他們都在三國大時代中。我們可以比二人的個性、貢獻、影響等多個方面。

  • 奉孝不死,臥龍不出?這個說法有點扯

總聽到有人說什么奉孝不死,臥龍不出。以此來佐證郭嘉比諸葛亮厲害,以至于郭嘉如果不死,諸葛亮都不敢出來。

對這個說法,我想抱以微笑的態(tài)度來回應。這個說法真的好鬼扯。

郭嘉是公元170年人,諸葛亮是公元181年人,也就是說,放到現(xiàn)在社會里,諸葛亮出生的時候,郭嘉都會解方程式了。兩個人是有年代差的。

郭嘉英年早逝,公元207年病故,終年三十七歲,這一年諸葛亮26歲。

我們來看看三國群謀臣各自出仕的年齡。

荀彧,26歲剛剛被舉為孝廉;荀攸,32歲才被拜黃門侍郎;賈詡,42歲的時候混上了平津都尉;魯肅,38歲投奔孫權;郭嘉,21歲投奔袁紹無果,也是在26歲的時候才投奔曹操,發(fā)揮才干。

從這些年齡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些謀略之士開始露頭,基本都在25歲以后。所以說,諸葛亮于26歲出仕,這個年齡很正常,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至于什么所謂的“奉孝不死,臥龍不出”,那純屬是無稽之談。臥龍不出,一是因為沒有遇到適合輔保的明主,二是待價而沽,這個是當時普遍的現(xiàn)象。

要知道,諸葛亮的名聲出去是在20歲,公元201年前后,司馬徽就像劉備推薦過諸葛亮: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眰鋯枮檎l,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而此時的劉備也是剛剛依附劉表,沒有機會有什么大的舉動。所以,當時的劉備對這件事并不特別在意。

直到徐庶再次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需要一個真正的謀略之臣來輔佐了。這才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和諸葛亮《隆中對》天下三分。

  • 郭嘉、諸葛誰更強?

如果要是比較二人的歷史地位,那毫不用說,自然是諸葛亮更強一籌。位列武廟十哲,后世萬臣之表,圈粉帝王將相。無論是能力還是忠誠,諸葛亮都被人像“神”一樣,擺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

這自然與其能力有關,憑借一己之力,給劉備制定了天下三分的計劃,并得以實施。最后又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辭辛苦的數(shù)次北伐。

他是那種有機會專權,卻又不去專權之人。哪怕是不為其能,只為其忠,諸葛亮都可以被放在圣賢的位置上去。

但如果把這種歷史、政治因素排除在外,郭嘉、諸葛亮哪一個又更勝一籌呢?對于這個,我們得分幾個點去進行比較。

1、從謀略方面來看:

郭嘉這個人擅長奇謀,他的確能看出來人心,而且用計謀喜歡以險取勝:

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項籍七十馀戰(zhàn),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zhàn)輒破,氣衰力盡,內(nèi)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碧嬖唬骸吧啤!

從對陣呂布這件事上來看,郭嘉的計謀雖然奏效,但卻是險中求勝。

而諸葛亮最大的特點就是謹慎,穩(wěn)重。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制定了一個最為穩(wěn)妥,可行的執(zhí)行策略。

此外,諸葛亮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大局觀,諸葛亮并不喜歡出奇招,他喜歡以大局來推進進程,雖然說最后失敗了,但失敗的是蜀漢的國力,而并非諸葛亮其人。

單就謀略而言,郭嘉與諸葛亮特點不同,無法來判斷高低。不過個人更傾向于諸葛亮的格局觀和軍事觀。

《隆中對》雖然是假設,但卻是真正兵法的精髓所在。諸葛亮的那句: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在別人看來是假設,是寄托于他人,可細想之下,這句是真正的精髓所在。因為諸葛亮清楚,劉備集團即便發(fā)展起來,也不具備大規(guī)模兵團作戰(zhàn)的能力。

以奇、以險取勝,雖然偶爾可能奏效,但國戰(zhàn)之間奇、險的有效性微乎其微。弱者想要發(fā)動國戰(zhàn),只能去等待敵人的失誤。在此之前,只要好好的經(jīng)營自己就夠了。

2、從貢獻方面看:

曹操在得到郭嘉之后,曾感嘆到:

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后,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yè)者,必此人也!

這句話,固然是曹操欣賞郭嘉的證明,但對于愛才的曹操,他說出這種話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郭嘉投奔曹操是錦上添花,而并非雪中送炭。

當時曹操的身邊,人才濟濟,儼然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集團。郭嘉之所以能夠成功,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之上。

就像現(xiàn)在很多集團的項目經(jīng)理,他們雖然可以在大集團里叱咤風云,讓這個集團更上一層樓。但卻不是建立集團的人才,缺少建立集團的格局和韌性。

從這個角度上看,郭嘉的能力個人感覺不如諸葛亮。郭嘉是集團的經(jīng)理,而諸葛亮則是集團的原始股東。是諸葛亮幫著劉備把公司從小作坊做到大企業(yè),然后還上了市。

而郭嘉的貢獻則是幫曹操集團做了幾輪高級融資,再開拓了一些海外市場。

相比之下,曹操沒有郭嘉還可以做曹操,而劉備沒有諸葛亮那只能賣一輩子草鞋。

3、從主公信任程度上看

在這一點上看,郭嘉和諸葛亮是不分上下的。

郭嘉死后,曹操不止一次表示過懷念,對郭嘉的死,曹操的遺憾是刻骨銘心的:

后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甚至曾明確的說過,如果郭嘉不死,那將來會把身后之事托付給郭嘉,說白了,就是要托孤于郭嘉:

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這固然是因為郭嘉早逝,曹操抱憾而造成的。但足以證明曹操是何等信任郭嘉。

至于諸葛亮,那更是劉備的托孤重臣。可以說,如果沒有劉備托孤于諸葛亮,蜀漢在劉備死后根本堅持不了多久。

結語

如果從大局觀,戰(zhàn)略格局方面來看,個人以為諸葛亮要強于郭嘉。

但要是具體到每一步軍事作戰(zhàn),到每一場戰(zhàn)爭的細節(jié),出奇謀,用險招,那毫無疑問,郭嘉在這方面要強于諸葛亮。

他們二人雖然都是以謀略著稱,但所側重點不一樣。

諸葛亮于劉備,就像荀彧于曹操,而郭嘉于曹操,則像龐統(tǒng)于劉備。

如果可以,那自然是兩種人才都有更好,但如果非要留一個,那個人還是偏向于諸葛亮、荀彧這種人才。

6

謝邀請!他倆到底誰厲害,只能是從他們的功過上對比;郭嘉追隨曹操后,是最受信任的謀士,挾天子以令諸侯,十問十答以弱勝強贏得官渡大勝,臨終還算到不費刀兵遼東就可平定,曹操赤壁大敗長嘆若郭嘉在定不致如此等,為曹魏居三國最強大奠定了基礎;諸葛亮的隆中對布局戰(zhàn)略,使劉備在三國時占有一席之尊,但是沒有修養(yǎng)生息只知忠于劉備遺愿,六出祁山連年征戰(zhàn),知不可為而為之使蜀漢過早衰亡,但在爭戰(zhàn)中也盡顯才華計謀,傳為智慧的化身;這樣比應該郭嘉更厲害些,可惜英年早逝。拙見。

7

郭嘉與諸葛亮,誰厲害?對于這個問題,已經(jīng)答過很多次了,這種問題,也是層出不窮,不知道對于提問題,你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郭嘉的名聲嗎?

如果把二者拿來進行比較,這兩個人根本無法比較,不是因為他們兩個沒有較量,而是他們兩個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不能相提并論,你那星星跟月亮相比,怎么比?根本就無法相比。

郭嘉在歷史上就是個默默無聞的謀士罷了,要戰(zhàn)略沒戰(zhàn)略,要戰(zhàn)績沒戰(zhàn)績,在計謀也只有遺計定遼東,其他的就沒什么好說的,可能會有人說,郭嘉還有個十勝十敗論,其實對于這個十勝十敗論,這只是對曹操打敗袁紹起到信心的作用,對于曹操打敗袁紹也沒有起到實際性的作用,而且這篇十勝十敗論,也談不上兵法,所以吹郭嘉是真的沒有什么好吹的。

在反過來說說諸葛亮吧,說戰(zhàn)略,一篇《隆中對》千古戰(zhàn)略名篇,說戰(zhàn)績,聯(lián)吳敗曹,戲耍周瑜,巧奪荊州,取益州,定川蜀,七擒七縱等,有的是,說頭銜諸葛亮遠遠比郭嘉多的不是一點,更不是在一個層次上的頭銜。下面隨便例舉幾個諸葛亮頭銜,供大家參考。

諸葛亮中國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思想家、書法家、戰(zhàn)略家、發(fā)明家等。

中國武廟十哲之一

中國文廟大儒之一

中國十大軍師之一

中國十大謀士之一

中國十大名相之首

中國十大出將入相之一

中國十大儒將之一

中國古代名將通史前五

中國戰(zhàn)略家代表人物

中國儒將代表人物

中國 “智圣”

這些頭銜,豈是一個郭嘉謀士頭銜能比的嗎?把這兩人拿來相比,根本沒有可比性。

8

誠邀,如題。郭嘉厲害還是諸葛亮厲害,竊以為看看戰(zhàn)績就知道了。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年名士,曹操的軍師祭酒。郭嘉的主要功勞是幫助曹操滅袁術,敗袁紹,一封遺計使得遼東公孫家族無條件投降,可以說曹魏的的疆土基本都與郭嘉的謀劃有關,甚至于如果郭嘉不死,定能看出連徐庶都能看穿的火攻之計,曹操也許能就此一統(tǒng)天下也未可知啊


那么諸葛亮呢?

諸葛亮的能力因為赤壁之戰(zhàn)而天下聞名,他的功勞主要是給劉備指出了戰(zhàn)略,即跨有荊州益州,東和孫權,西撫諸戎而待天下有變。那么諸葛亮實現(xiàn)了自己的謀劃了嗎?貌似沒有。終其一生,諸葛亮也只是輔佐劉備創(chuàng)立了僅僅剩下益州的蜀漢政權,這其中雖然有劉備的原因,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諸葛亮自身肯定也有些原因的。

從這點來看竊以為郭嘉更厲害些。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9

歷史上郭嘉死的那年,諸葛亮才出山,所以兩人沒有正式交過手,很難比較的,但綜合來說,個人認為諸葛亮厲害一些。原因有幾點。

首先看看兩者輔佐的對象,很明顯,曹操在各方面都要勝過一些,曹操得郭嘉平定北方,但曹操當時的實力雖然比之北方如袁紹這些弱小,但卻也有一定的底蘊。而劉備不如曹操,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也只有一個縣城,所以從曹操和劉備對比,曹操實力和劉備實力的對比,郭嘉幫助曹操一統(tǒng)北方,諸葛亮幫助劉備三足鼎立,諸葛亮應該更難。

其次,二者在各自集團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郭嘉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純謀士,也就是說郭嘉的任何主意都要曹操拍板才行,否則也得不到實施。所以郭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因為曹操英明,否則郭嘉要是輔佐董卓、袁術之類,便是計謀再高不被采納也是無奈啊。而諸葛亮和東吳的周瑜、魏國的司馬懿并稱的儒將,是可以自己帶大部隊獨當一面指揮大戰(zhàn)的。所以他們并非單純的謀士出主意而已,而是要更為的全面。

諸葛亮除了計謀方面以外。在政治、治國、外交、軍事上都有建樹,除此之外即便是在文學上諸葛亮也有出師表,在科技發(fā)明上還有木牛流馬以及諸葛連弩傳世。至少在文學和科技方面,諸葛亮是強于郭嘉的,稱諸葛亮是三國第一全才絕不為過。

而郭嘉更多的可以稱為怪才或者鬼才

總體來講,我認為孔明更厲害。

郭嘉和諸葛亮是性格完全相反的兩種人。且最擅長的也不是一個領域。

郭嘉總體是善出奇招,險招,反其道而行。是個軍事天才。

諸葛亮則是穩(wěn)中求勝,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干。是個政治天才。

如果郭嘉不早逝,我們就會看到兩個天才博弈,可惜,郭嘉英年早逝……

軍事上,郭嘉擅長排兵布陣,出謀劃策,且屢屢克敵制勝。這一點孔明比不上他。

治軍上,當然是孔明厲害,司馬懿感嘆孔明是奇才,不是說他領軍作戰(zhàn)多么厲害,而是指治軍能力很厲害。

治國上,因為郭嘉英年早逝,看不到他的治國之才,但從孔明的成就來講,郭嘉的治國能力一定是低于孔明的。

這么說吧,郭嘉呢,就是開國元勛,開疆辟土。

諸葛亮呢,是治世大賢,保國安民,領兵作戰(zhàn)雖然算不得頂尖,也是相當了得了。

參考三國志,孔明被封為諸葛武侯,單就武侯這個封號,不會打仗怎能得來?

諸葛亮,集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fā)明家等多種領域的大家。而郭嘉因為英年早逝,只能得一個軍事家。

總體來講,我認為孔明更厲害。

10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奇謀妙計,天文地理,無所不精,官職至丞相,諸葛亮比郭嘉厲害??。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