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收到邀請已經(jīng)兩三天的時間了,但今天才打算作一番答復。這其中有本身日常工作上面原因,也有一切其他的原因,但最后還是決定專門對此問題發(fā)表一下個人見解。
首先實際上看到這個問題,是有點想回避的。因為雖然是探討的是陳,楊,兩氏太極拳的招式問題,實際上可以看出是一種對于太極拳的起源,傳承等等問題當中的一些爭議。而這類的問題實際上如果說一定要說“陳氏太極到底算不算太極拳”“楊露禪究竟是不是和陳氏學的太極拳”“什么拳才是正宗的太極拳”等等之類的話題,實際上已經(jīng)爭論了好久,誰也無法去說服誰。因為是不可能說服的。里面牽涉了利益的關系。因此一般都最好緘口沉默好了。
但是這個問題對于本人來說,卻又想談一下。因為本人一是對太極拳十分喜愛,并且也算是陳氏和楊氏兩種太極拳都接觸并且學習過。因此嘗試著單純從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本身兩種最為流行的套路編排的角度,去分析比較一下。
事先說明,也許本問題最后個人觀點結(jié)論也會引起一些爭議和反駁,但這都是個人看法,不管正確與否,僅僅是自己的淺見心得罷了。
首先來說,我個人感覺是,陳氏和楊氏太極拳當中的套路整體來看,互相對應的關系還是十分明顯的,可以斷言的是,其中是一個內(nèi)涵而不是完全不同的兩路拳法,從這點來說,如果說楊氏拳是學自陳氏拳并后來加以變化發(fā)展的說法,個人是表示贊同的。
說這個觀點之前,如果有真的興趣將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作一番比較的話,我說一個方法可能會更為直觀一些。
那就是找兩段視頻,一個是陳氏太極拳的套路,另一個是楊氏太極拳的套路。然后很重要的是,盡量能夠把這兩段視頻的播放時間在快慢上面調(diào)整的一致,然后同時播放出來進行同一時間的比較,這樣能夠更加直觀的給自己一個印象感受。
由于限于技術水平,這個就不在問答當中作視頻插入了。下面我直接把陳楊兩種太極拳的流行套路在下面列表列出來,作一個比對說明: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一)----------------------------------------
1 起式, 1.預備勢
2 金剛搗錐, 2.起勢
3 懶扎衣, 3.攬雀尾
4 六封四閉,
5 單鞭 4.單鞭
(二)-----------------------------------------
6 第二金剛搗錐, 5.提手上勢
7 白鵝亮翅, 6.白鶴亮翅
8 斜行拗步, 7.左摟膝拗步
9 初收, 8.手揮琵琶
10 前蹚拗步
11 第二斜行拗步 9.左右摟膝拗步
12 再收,
13 前蹚拗步, 10.手揮琵琶
14 掩手肱捶 11.進步搬攔捶
15 第三金剛搗錐,
12.如封似閉
16 披身捶, 13.十字手
17 背折靠,
18 青龍出水, 14.抱虎歸山
19 雙推手,
20 三換掌,
15.斜攬雀尾
21 肘底捶 16.肘底看捶
22 倒卷肱, 17.左右倒攆猴
23 退步壓肘,
24 中盤, 18.斜飛勢
19.提手上勢
25 白鵝亮翅, 20.白鶴亮翅
26 斜行拗步, 21.左摟膝拗步
22.海底針
27 閃通背, 23.閃通臂
24.轉(zhuǎn)身撇身捶
28 掩手肱捶, 25.進步搬攔捶
29 六封四閉, 26.上步攬雀尾
30 單鞭 27.單鞭
(三)-----------------------------------------------
31 云手, 28.云手
29.單鞭
32 高探馬, 30.高探馬
33 右擦腳, 31.右分腳
34 左擦腳, 32.左分腳
35 左蹬一根 33.轉(zhuǎn)身左蹬腳
36 前蹚拗步, 34.左右摟膝拗步
37 擊地捶, 35.進步栽捶
38 翻身二起腳, 36.翻身白蛇吐信
39 獸頭勢,
37.進步搬攔捶
40 旋風腳,
41 右蹬一根, 38.右蹬腳
39.左披身伏虎
40.右披身伏虎
41.回身右蹬腳
42.雙峰貫耳
43.左蹬腳
44.轉(zhuǎn)身右蹬腳
42 掩手肱捶 45.進步搬攔捶
43 小擒打, 47.十字手
44 抱頭推山, 48.抱虎歸山
45 三換掌,
46.如封似閉
46 六封四閉, 49.斜攬雀尾
47 單鞭 50.橫單鞭
(四)----------------------------------------------
48 前招
49 后招 ,
50 野馬分鬃, 51.左右野馬分鬃
51 六封四閉, 52.進步攬雀尾
52 單鞭 53.單鞭
(五)-----------------------------------------------
53 雙震腳,
54 玉女穿梭, 54.左右穿梭
55 懶扎衣 , 55.進步攬雀尾
56 六封四閉,
57 單鞭 56.單鞭
(六)-------------------------------------------------
58 云手 57.云手
58.單鞭
59 擺腳跌叉, 59.下勢
60 左右金雞獨立 60.左右金雞獨立
61 倒卷肱, 61.左右倒攆猴
62 退步壓肘,
63 中盤, 62.斜飛勢
63.提手上勢
64 白鵝亮翅, 64.白鶴亮翅
65 斜行拗步, 65.左摟膝拗步
66.海底針
66 閃通背, 67.閃通臂
68.轉(zhuǎn)身撇身捶
67 掩手肱捶, 69.進步搬攔捶
68 六封四閉, 70.上步攬雀尾
69 單鞭 71.單鞭
(七)-------------------------------------------------
70 云手, 72.云手
73.單鞭
71 高探馬 74.高探馬
75.左穿掌
72 十字擺蓮, 76.轉(zhuǎn)身十字腿
72 指襠捶, 77.進步栽捶
74 白猿獻果,
75 六封四閉, 78.上步攬雀尾
76 單鞭 79.單鞭
(八)-------------------------------------------------
77 雀地龍, 80.下勢
78 上步七星, 81.上步七星
79 退步跨虎, 82.退步跨虎
80 轉(zhuǎn)身雙擺蓮, 83.轉(zhuǎn)身擺蓮腳
81 當頭炮, 84.彎弓射虎
82 金剛搗錐,
85.進步搬攔捶
86.如封似閉
87.十字手
83 收勢 88.收勢
列表當中我是刻意加以一些調(diào)整的。為的是更好的闡述自己的看法。那么下面我會進行一一說明。
首先來說,太極拳的套路編排是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的。拿陳氏太極拳舉例,太極拳當中有一個非常代表性質(zhì)的招式,叫做單鞭。而且單鞭式在目前所有的太極拳當中都有,并且命名基本一樣,所不同的是具體的外觀形象。實際上在很多太極拳當中,單鞭一式更有點擺造型的意思,似乎看起來實用意義并不是太大,然而為什么會在整套套路當中多次出現(xiàn)呢?實際上排開所謂技擊含義不說,單鞭在整個套路當中的作用,更好像是一個段落的休止符一樣。我在上面的列表當中就直接標注了。把整個陳氏太極拳的套路,以單鞭作為節(jié)點分段出來,可以看出來。從起勢到收勢,不多不少,正好整整八個段落。
古人在編排套路的時候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太極又分八卦。因此整套動作分為八段,是刻意為之。有傳說最早陳氏太極拳套路還有分六十四式的。那么很可能就是說每八式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過去的每一式同樣還會包含不止一個動作,也許后人會在傳授一招的時候,是分拆成幾招開始。后來就變成了原本是一招,后來就變成了幾招。很可能現(xiàn)在陳氏本身的八十多式太極拳,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從原本的六十四式當中拆分出來成現(xiàn)在這個數(shù)量。
實際上楊氏太極拳也有這個特點。拿楊氏自身舉例。我這里選用的是常見88式太極拳的套路名稱,但實際上還有流傳楊氏大架108式的太極拳。但從視頻演練上來看,幾乎和這套88式動作基本一致。因此也很顯然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拆分現(xiàn)象,實際上反過來也會有合并現(xiàn)象。好像某一兩式原本是分開的,但是由于實際套路當中經(jīng)常連起來用,并且出于傳授的理由,也會有合并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陳氏楊氏兩家來看,最典型的是楊氏的攬雀尾一式。攬雀尾一共包括四個式,掤式,捋式,擠式,按式。然而在陳氏太極拳當中,懶扎衣和六封四閉的動作往往都是連起來用的。而懶扎衣是包含掤的用法,六封四閉卻包含有捋擠按三個動作。那么很有理由可以猜測,實際上楊氏太極拳的攬雀尾,就是吧陳氏太極拳當中的懶扎衣和六封四閉合并成為一個招式來用。
實際上根據(jù)考證,在過去的河北地區(qū),懶扎衣的發(fā)音實際上就是攬雀尾的同音。因此這很可能就是原本懶扎衣的名稱口傳到河北,就成了攬雀尾然后隨著楊氏的傳播,逐漸就俗稱定下來了這個名詞。
同理還有“白鶴亮翅”,因為陳氏當中叫做“白鵝晾翅”。可能鶴比鵝要更加仙風道骨一番,后來也就都叫白鶴晾翅了。然而實際上北方地區(qū)見到白鶴的機會比較少,作為民間更容易看到白鵝發(fā)怒起來咋開翅膀進攻的樣子。因此這一招原本叫做白‘鵝’晾翅,個人覺得更加符合原始的意義。
包括后面的“如封似閉”和六封四閉 的關系,也有人說實際上如封似閉才是本意。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下面轉(zhuǎn)回頭還是說套路編排本身。之前說了整套拳分成了八個部分。這個是根據(jù)陳氏太極拳當中八個單鞭來進行劃分的。然而楊氏太極拳就不能完全依靠單鞭去分段了。從對比列表當中就能看出,楊氏太極拳當中的單鞭數(shù)量要明顯多于陳氏的。如果這種劃分,很多時候單鞭,云手,再單鞭。這樣就分了段,明顯會顯得沒有意義。然而為什么楊氏太極拳會有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應該是后來楊氏太極拳改架刪減等歷史原因?qū)е隆?/p>
因為這個歷史原因基本也是公認的。從楊露禪到楊澄甫,三代人改了三套太極拳套路。整體來說是簡化去掉了很多比較復雜難練的東西,而去掉之后又需要進行銜接,那么就用比較最為體現(xiàn)楊氏太極拳當中拳理思想的典型招式進行填補。包括“攬雀尾”也包括“單鞭”。這樣以來,整體的分段思路實際上還是保持了原來的編排用意。但是練習和推廣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從這個角度看也是一種改良。
那么說一下這八段套路的編排思路。這樣可以從一個整體全面的角度來看看太極拳的整體思想,因為套路實際上就是為了闡述拳理和方便練習編排的。有個整體的思想,是要比單純的糾結(jié)某一招某一式的爭論要更加客觀一些。
第一段明顯是一個總體概括。陳氏包括了金剛搗錐,懶扎衣,六封四閉,單鞭四個動作。而楊氏刪去了金剛搗錐,又合并了懶扎衣和六封四閉。因此只有懶扎衣和單鞭。但除了金剛搗錐之外,其他基本都是一致的。太極拳最核心的動作其實應該就是懶扎衣(攬雀尾),因此這一段就好像是開篇主題一樣,對整個太極拳作一個全面總結(jié)。
第二段和第三段都非常的長。說明這兩段實際上是太極拳最為核心的主要部分。絕大部分的動作都包含在這兩段當中了。但是各有側(cè)重點在其中。首先從打拳路線來看,兩段都是包含了進和退的步法,陳氏當中斜行和前堂拗步的組合包含了前進的步法,而楊氏當中用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等組合,同樣也是在前進。而且實際上摟膝拗步基本上和斜行的是一個意思,只是動作變得簡單并且架子提高了。而前進之后,都用一個典型的拳法作為收尾。陳氏用掩手紅拳,楊氏用搬攔捶。而之后陳氏在進行第三金剛搗錐之前的時候,有一個轉(zhuǎn)折的變式,就是雙手在身前重疊的動作,陳氏當中并沒有單獨羅列,而楊式當中卻列出一式叫做十字手。
之后兩氏太極拳同樣整體用了后退的步法。在后退之前,陳氏有背折靠,青龍出水,三換掌,肘底捶等一套動作,但是在楊式當中把這些動作都去掉了,最后留了一個肘底捶,而在“抱虎歸山”一式當中,實際上也能看出和背折靠,青龍出水等陳氏動作當中的一些勁路。順便說醫(yī)生“抱虎歸山”在楊式當中也有叫做“豹虎推山”等不同的叫法。如果說按照這個問題本身所想表達的,“為何招式名稱都不一樣”來說事。那么同樣楊式一家都有招式名稱的不同叫法,那么這個楊式到底是怎么學的?當然這里說道現(xiàn)在已經(jīng)都是題外話的范疇了。
從后退步法來看,整體后退陳氏用的是倒卷肱,而楊式用的是“倒攆猴”實際上不論動作還是步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但實際上同樣在楊式拳的招式說明當中也是有直接用陳氏倒卷肱一樣的名稱的。只是更多常見用倒攆猴罷了。也類似于音譯轉(zhuǎn)音等等范疇。
后退時候陳氏用中盤作為收尾,而楊式有斜飛式。從外形來看,兩個動作在最后定型的時候,又基本一致。
緊接著又到了白鵝晾翅。但楊式?jīng)]有退步壓肘,卻多了提手上勢。
從白鵝晾翅之后又有一套很典型的動作組合。陳氏是之后接斜行,然后閃通背。楊式卻是三個招式,摟膝拗步,可以同樣類比斜行。海底針一式是陳氏沒有的。然而實際上陳氏閃通背一個招式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動作,先是右手直插,然后左手撐右手架,最后是一個轉(zhuǎn)身雙手下落。這三個動作實際上在楊氏太極拳當中,海底針,閃通臂,轉(zhuǎn)身撇身捶三個招式的組合來對比的話,招式路線基本一致。而且楊氏當中這樣三個連續(xù)組合在整套動作當中重復出現(xiàn),可以看做實際上就是把陳氏一招拆分三招來歸納其中的。陳氏叫閃通背。楊氏叫閃通臂。實際上背和臂方言中也基本上是一個發(fā)音。當然楊氏本門還有叫扇通臂的。那和前面也是一個道理了。
閃通背之后就是基本一致的段落收尾,掩手捶(搬攔捶)六封四閉(攬雀尾)最后單鞭收束整個第二段。
第三段同樣也是一個整體架構(gòu)。但是第三段當中主要展現(xiàn)的是腿法和一些手法應用。從云手開始進行橫移步法,然后開始用腿法,左右擦腳和楊氏的分腳也只是教法不同,基本用意一致。前堂拗步和摟膝拗步也是一個意思,然后陳氏擊地捶,楊氏進步栽捶。栽就跟栽花一個意思,都是向下打拳。而后陳氏楊氏各有一些手法技擊上面的區(qū)分,這里面的大致用意路線都是一致,所區(qū)別的都是展現(xiàn)的側(cè)重以及招式本身的區(qū)別。
緊跟著到了第四段。前兩段整體路線是步法進退,包括橫移。但是第四段實際上就是一個思路。就是左顧右盼。這里無論陳氏楊氏也都比較一致。陳氏雖然說有前招后招,然后再左右野馬分鬃,楊氏雖然只有野馬分鬃,但是實際上演練的時候,也包含前招后招動作在內(nèi),這就基本可以說是合并的演化套路。
到了第五段,陳氏太極拳主要是講究縱身身法以及轉(zhuǎn)身身法的體現(xiàn),典型的就是玉女穿梭。楊氏當中雖然沒有縱躍的動作,但也保留了玉女穿梭的招式名稱。這一段在陳氏太極拳主要是應對包圍,四面兼顧。楊氏雖然舍棄了跳躍離開包圍的動作,但是各種穿梭的招式組合,也是應對四面來敵的本意。
第六段整體算是對前面幾段的招式進行復習。包含云手和云手之后閃通背等典型定勢套路。但又增加了低身法和高身法的轉(zhuǎn)換。典型的就是擺腳跌叉和金雞獨立的組合。楊氏用的是下勢,但同樣后面緊接金雞獨立?梢哉f是兼顧上下。然后又同樣的掩手捶-六封四閉-單鞭 這樣的收束套路。
第七段同樣是復習。把云手高探馬的組合,腿法,拳法,等等扼要再作一次動作鞏固,同時比較緩沖一下前面大身法,進退步法等劇烈運動的呼吸。為最后一段結(jié)束作為鋪墊。
第八段就是整體結(jié)尾的動作。從上下身法,左右顧盼身法,前后步法都最后作一次整體練習,最后收勢結(jié)束。因為楊氏刪去了當頭炮金剛搗錐等發(fā)力動作,因此用彎弓射虎,搬攔捶,攬雀尾作為最后總結(jié)性質(zhì)的收尾。
整體來看,陳氏楊氏太極拳套路上編排思路是完全一致的。第一段總體概括,第二段第三段是前后步法以及移動基礎上作絕大部分的招式演練,第四段是左右顧盼身法,五段是四面八方兼顧身法和步法,六七兩段加上了高低兩種身法練習并且綜合復習前面的重點。最后到第八段作最后的總結(jié)收束。由于這里是文字描述,實際上更加直觀的來看,還是根據(jù)本人建議,用視頻對照比較來說更加直接一些。說道這里,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本身的有關招式名稱這樣的糾結(jié)點,也實際上沒什么好多去解釋說明了。
八段全部了解完。實際上應該也對陳氏太極和楊氏太極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自己看法。這里我就不在多下總結(jié)結(jié)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