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問題我?guī)资昵熬退伎歼^!陳氏太極本流傳于陳家溝,農(nóng)民所練,農(nóng)民沒什么文化,口口相傳,因此名稱也很土,對勁路的說明,主要是纏絲勁!簡單實用!沒有什么稀奇古怪、高深莫測的東西!但問題出在楊露禪身上!楊學到陳拳后,回鄉(xiāng)與武禹襄交流交流,武是文化人,文化人最厲害的是各種炫!先炫名稱,把原來土不拉嘰的名字全部改文縐縐的!然后再牽強附會的說成內(nèi)家拳!纏絲勁這個名字多不好聽,那有內(nèi)勁這么神秘!楊是一個非常有商業(yè)頭腦的人,到北京,故作神秘,改拳路,對外取消了竄蹦跳躍,逐步改成輕柔緩慢的動作!這是主要迎合了人們不想吃苦(外家拳要蹲馬步,打砂袋,掄石鎖)還能出功夫的心態(tài)!我本人當年也是如此!由于這種優(yōu)點,很快被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王公貴族們接受,再加上一幫文化人的推波助瀾,楊名利雙收,楊拳名傳天下!事情到民國,楊澄甫種種原因(不好講)南下授權(quán),其時北平城國術熱方興未艾,于是乎請陳式太極拳來北京教!當陳發(fā)科一通演練,尤其是二路拳,動作迅猛,發(fā)勁豁然有聲,是聲振瓦屋,那幫人全懵了,與心目中的太極拳相差太遠了!這是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本來也沒有多少拳譜,看著楊家名利雙收,難免眼紅!為了更好的宣傳,陳家的文化人陳鑫寫了本巜陳式太極拳圖說》,牽強附會把經(jīng)絡穴位的玩意弄進去,看似發(fā)展,其實大謬!拳法越簡潔越實用,打架時全憑平時的訓練的反應、力量!你和人家打家時,還在想我內(nèi)氣從丹田出發(fā),順督脈上行再肩、再臂、再拳,人家最一拳打到你臉上了!

太極拳主要是楊式太極拳第一次破產(chǎn),是在29年的全國國術大賽上,初賽基本淘汰了光了!僅剩楊澄甫的徒弟李雅軒、董英杰進入二輪,也被淘汰了!由此引發(fā)了第一次太極拳能不能實戰(zhàn)的大討論,作家向愷然都參與了!前幾名都是練過形意又接受過拳擊訓練的選手。50年代,吳陳比武,卻意外興起新派武俠小說,改革開放后,香港武俠小說的傳入,82年的少林寺,使武術突然興起一個大的高潮。但內(nèi)行人知道,按照楊拳、吳拳的訓練,健身是可以的,想以此打架,恐怕只有挨揍的份了!到了今天,借助網(wǎng)絡,有了徐雷、熊余、徐丁之戰(zhàn)后,全國人民驚訝的發(fā)現(xiàn),武術又一次面臨破產(chǎn)!

至于為什么武當太極拳為什么和楊拳一樣?經(jīng)濟社會,少林寺都上市了,難道不允許人家武當掙的錢?民國二十年,唐豪親去武當山考察太極拳源流,武當山很破落,道士也不多,沒有人會什么太極拳!況且,楊學于陳,這是大家公認的!楊從來也沒講過自己從其他地方學過所謂的太極拳(這個名字也是楊自己叫出來的,以前不叫這個拳,這叫法產(chǎn)生的啟發(fā)應該是來自于武禹襄,因為他家里不知道從那里弄來的幾張紙,有一張上寫了太極拳論,其太極拳到底什么樣子,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跑到陳溝去學,陳長興老了,不能教了(或許出于農(nóng)民的保守思想不想教),介紹他去陳淸萍學了小架!武當山在唐豪去時,尚無人會太極,突然在后來出現(xiàn)一大批太極高手,招式和楊式一模一樣,包括推手!要知道,推手武、陳差不多,就那么兩種!而楊氏太極拳當時在楊澄甫的努力下,從北京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一路傳下去,早已是傳揚天下!稍有思維的人知道,武當山明顯是抄襲了楊拳!不但抄了太極,還有八卦、形意,稱為內(nèi)家三拳!因為八卦、形意在傳承中跟武當沒有任何關系!傳言中有張三豐創(chuàng)太極的說法,但至今只有一個孤證!況且即使張三豐創(chuàng)太極是真的,至今也沒發(fā)現(xiàn)確切的傳承!說白了就是失傳了!現(xiàn)在的武當太極實際就是楊氏太極!

最佳貢獻者
2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收到邀請已經(jīng)兩三天的時間了,但今天才打算作一番答復。這其中有本身日常工作上面原因,也有一切其他的原因,但最后還是決定專門對此問題發(fā)表一下個人見解。

首先實際上看到這個問題,是有點想回避的。因為雖然是探討的是陳,楊,兩氏太極拳的招式問題,實際上可以看出是一種對于太極拳的起源,傳承等等問題當中的一些爭議。而這類的問題實際上如果說一定要說“陳氏太極到底算不算太極拳”“楊露禪究竟是不是和陳氏學的太極拳”“什么拳才是正宗的太極拳”等等之類的話題,實際上已經(jīng)爭論了好久,誰也無法去說服誰。因為是不可能說服的。里面牽涉了利益的關系。因此一般都最好緘口沉默好了。

但是這個問題對于本人來說,卻又想談一下。因為本人一是對太極拳十分喜愛,并且也算是陳氏和楊氏兩種太極拳都接觸并且學習過。因此嘗試著單純從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本身兩種最為流行的套路編排的角度,去分析比較一下。

事先說明,也許本問題最后個人觀點結(jié)論也會引起一些爭議和反駁,但這都是個人看法,不管正確與否,僅僅是自己的淺見心得罷了。

首先來說,我個人感覺是,陳氏和楊氏太極拳當中的套路整體來看,互相對應的關系還是十分明顯的,可以斷言的是,其中是一個內(nèi)涵而不是完全不同的兩路拳法,從這點來說,如果說楊氏拳是學自陳氏拳并后來加以變化發(fā)展的說法,個人是表示贊同的。

說這個觀點之前,如果有真的興趣將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作一番比較的話,我說一個方法可能會更為直觀一些。

那就是找兩段視頻,一個是陳氏太極拳的套路,另一個是楊氏太極拳的套路。然后很重要的是,盡量能夠把這兩段視頻的播放時間在快慢上面調(diào)整的一致,然后同時播放出來進行同一時間的比較,這樣能夠更加直觀的給自己一個印象感受。

由于限于技術水平,這個就不在問答當中作視頻插入了。下面我直接把陳楊兩種太極拳的流行套路在下面列表列出來,作一個比對說明: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一)----------------------------------------

1 起式, 1.預備勢

2 金剛搗錐, 2.起勢

3 懶扎衣, 3.攬雀尾

4 六封四閉,

5 單鞭 4.單鞭

(二)-----------------------------------------

6 第二金剛搗錐, 5.提手上勢

7 白鵝亮翅, 6.白鶴亮翅

8 斜行拗步, 7.左摟膝拗步

9 初收, 8.手揮琵琶

10 前蹚拗步

11 第二斜行拗步 9.左右摟膝拗步

12 再收,

13 前蹚拗步, 10.手揮琵琶

14 掩手肱捶 11.進步搬攔捶

15 第三金剛搗錐,

12.如封似閉

16 披身捶, 13.十字手

17 背折靠,

18 青龍出水, 14.抱虎歸山

19 雙推手,

20 三換掌,

15.斜攬雀尾

21 肘底捶 16.肘底看捶

22 倒卷肱, 17.左右倒攆猴

23 退步壓肘,

24 中盤, 18.斜飛勢

19.提手上勢

25 白鵝亮翅, 20.白鶴亮翅

26 斜行拗步, 21.左摟膝拗步

22.海底針

27 閃通背, 23.閃通臂

24.轉(zhuǎn)身撇身捶

28 掩手肱捶, 25.進步搬攔捶

29 六封四閉, 26.上步攬雀尾

30 單鞭 27.單鞭

(三)-----------------------------------------------

31 云手, 28.云手

29.單鞭

32 高探馬, 30.高探馬

33 右擦腳, 31.右分腳

34 左擦腳, 32.左分腳

35 左蹬一根 33.轉(zhuǎn)身左蹬腳

36 前蹚拗步, 34.左右摟膝拗步

37 擊地捶, 35.進步栽捶

38 翻身二起腳, 36.翻身白蛇吐信

39 獸頭勢,

37.進步搬攔捶

40 旋風腳,

41 右蹬一根, 38.右蹬腳

39.左披身伏虎

40.右披身伏虎

41.回身右蹬腳

42.雙峰貫耳

43.左蹬腳

44.轉(zhuǎn)身右蹬腳

42 掩手肱捶 45.進步搬攔捶

43 小擒打, 47.十字手

44 抱頭推山, 48.抱虎歸山

45 三換掌,

46.如封似閉

46 六封四閉, 49.斜攬雀尾

47 單鞭 50.橫單鞭

(四)----------------------------------------------

48 前招

49 后招 ,

50 野馬分鬃, 51.左右野馬分鬃

51 六封四閉, 52.進步攬雀尾

52 單鞭 53.單鞭

(五)-----------------------------------------------

53 雙震腳,

54 玉女穿梭, 54.左右穿梭

55 懶扎衣 , 55.進步攬雀尾

56 六封四閉,

57 單鞭 56.單鞭

(六)-------------------------------------------------

58 云手 57.云手

58.單鞭

59 擺腳跌叉, 59.下勢

60 左右金雞獨立 60.左右金雞獨立

61 倒卷肱, 61.左右倒攆猴

62 退步壓肘,

63 中盤, 62.斜飛勢

63.提手上勢

64 白鵝亮翅, 64.白鶴亮翅

65 斜行拗步, 65.左摟膝拗步

66.海底針

66 閃通背, 67.閃通臂

68.轉(zhuǎn)身撇身捶

67 掩手肱捶, 69.進步搬攔捶

68 六封四閉, 70.上步攬雀尾

69 單鞭 71.單鞭

(七)-------------------------------------------------

70 云手, 72.云手

73.單鞭

71 高探馬 74.高探馬

75.左穿掌

72 十字擺蓮, 76.轉(zhuǎn)身十字腿

72 指襠捶, 77.進步栽捶

74 白猿獻果,

75 六封四閉, 78.上步攬雀尾

76 單鞭 79.單鞭

(八)-------------------------------------------------

77 雀地龍, 80.下勢

78 上步七星, 81.上步七星

79 退步跨虎, 82.退步跨虎

80 轉(zhuǎn)身雙擺蓮, 83.轉(zhuǎn)身擺蓮腳

81 當頭炮, 84.彎弓射虎

82 金剛搗錐,

85.進步搬攔捶

86.如封似閉

87.十字手

83 收勢 88.收勢



列表當中我是刻意加以一些調(diào)整的。為的是更好的闡述自己的看法。那么下面我會進行一一說明。

首先來說,太極拳的套路編排是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的。拿陳氏太極拳舉例,太極拳當中有一個非常代表性質(zhì)的招式,叫做單鞭。而且單鞭式在目前所有的太極拳當中都有,并且命名基本一樣,所不同的是具體的外觀形象。實際上在很多太極拳當中,單鞭一式更有點擺造型的意思,似乎看起來實用意義并不是太大,然而為什么會在整套套路當中多次出現(xiàn)呢?實際上排開所謂技擊含義不說,單鞭在整個套路當中的作用,更好像是一個段落的休止符一樣。我在上面的列表當中就直接標注了。把整個陳氏太極拳的套路,以單鞭作為節(jié)點分段出來,可以看出來。從起勢到收勢,不多不少,正好整整八個段落。

古人在編排套路的時候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太極又分八卦。因此整套動作分為八段,是刻意為之。有傳說最早陳氏太極拳套路還有分六十四式的。那么很可能就是說每八式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過去的每一式同樣還會包含不止一個動作,也許后人會在傳授一招的時候,是分拆成幾招開始。后來就變成了原本是一招,后來就變成了幾招。很可能現(xiàn)在陳氏本身的八十多式太極拳,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從原本的六十四式當中拆分出來成現(xiàn)在這個數(shù)量。

實際上楊氏太極拳也有這個特點。拿楊氏自身舉例。我這里選用的是常見88式太極拳的套路名稱,但實際上還有流傳楊氏大架108式的太極拳。但從視頻演練上來看,幾乎和這套88式動作基本一致。因此也很顯然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拆分現(xiàn)象,實際上反過來也會有合并現(xiàn)象。好像某一兩式原本是分開的,但是由于實際套路當中經(jīng)常連起來用,并且出于傳授的理由,也會有合并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陳氏楊氏兩家來看,最典型的是楊氏的攬雀尾一式。攬雀尾一共包括四個式,掤式,捋式,擠式,按式。然而在陳氏太極拳當中,懶扎衣和六封四閉的動作往往都是連起來用的。而懶扎衣是包含掤的用法,六封四閉卻包含有捋擠按三個動作。那么很有理由可以猜測,實際上楊氏太極拳的攬雀尾,就是吧陳氏太極拳當中的懶扎衣和六封四閉合并成為一個招式來用。

實際上根據(jù)考證,在過去的河北地區(qū),懶扎衣的發(fā)音實際上就是攬雀尾的同音。因此這很可能就是原本懶扎衣的名稱口傳到河北,就成了攬雀尾然后隨著楊氏的傳播,逐漸就俗稱定下來了這個名詞。

同理還有“白鶴亮翅”,因為陳氏當中叫做“白鵝晾翅”。可能鶴比鵝要更加仙風道骨一番,后來也就都叫白鶴晾翅了。然而實際上北方地區(qū)見到白鶴的機會比較少,作為民間更容易看到白鵝發(fā)怒起來咋開翅膀進攻的樣子。因此這一招原本叫做白‘鵝’晾翅,個人覺得更加符合原始的意義。

包括后面的“如封似閉”和六封四閉 的關系,也有人說實際上如封似閉才是本意。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下面轉(zhuǎn)回頭還是說套路編排本身。之前說了整套拳分成了八個部分。這個是根據(jù)陳氏太極拳當中八個單鞭來進行劃分的。然而楊氏太極拳就不能完全依靠單鞭去分段了。從對比列表當中就能看出,楊氏太極拳當中的單鞭數(shù)量要明顯多于陳氏的。如果這種劃分,很多時候單鞭,云手,再單鞭。這樣就分了段,明顯會顯得沒有意義。然而為什么楊氏太極拳會有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應該是后來楊氏太極拳改架刪減等歷史原因?qū)е隆?/p>

因為這個歷史原因基本也是公認的。從楊露禪到楊澄甫,三代人改了三套太極拳套路。整體來說是簡化去掉了很多比較復雜難練的東西,而去掉之后又需要進行銜接,那么就用比較最為體現(xiàn)楊氏太極拳當中拳理思想的典型招式進行填補。包括“攬雀尾”也包括“單鞭”。這樣以來,整體的分段思路實際上還是保持了原來的編排用意。但是練習和推廣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從這個角度看也是一種改良。

那么說一下這八段套路的編排思路。這樣可以從一個整體全面的角度來看看太極拳的整體思想,因為套路實際上就是為了闡述拳理和方便練習編排的。有個整體的思想,是要比單純的糾結(jié)某一招某一式的爭論要更加客觀一些。

第一段明顯是一個總體概括。陳氏包括了金剛搗錐,懶扎衣,六封四閉,單鞭四個動作。而楊氏刪去了金剛搗錐,又合并了懶扎衣和六封四閉。因此只有懶扎衣和單鞭。但除了金剛搗錐之外,其他基本都是一致的。太極拳最核心的動作其實應該就是懶扎衣(攬雀尾),因此這一段就好像是開篇主題一樣,對整個太極拳作一個全面總結(jié)。

第二段和第三段都非常的長。說明這兩段實際上是太極拳最為核心的主要部分。絕大部分的動作都包含在這兩段當中了。但是各有側(cè)重點在其中。首先從打拳路線來看,兩段都是包含了進和退的步法,陳氏當中斜行和前堂拗步的組合包含了前進的步法,而楊氏當中用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等組合,同樣也是在前進。而且實際上摟膝拗步基本上和斜行的是一個意思,只是動作變得簡單并且架子提高了。而前進之后,都用一個典型的拳法作為收尾。陳氏用掩手紅拳,楊氏用搬攔捶。而之后陳氏在進行第三金剛搗錐之前的時候,有一個轉(zhuǎn)折的變式,就是雙手在身前重疊的動作,陳氏當中并沒有單獨羅列,而楊式當中卻列出一式叫做十字手。

之后兩氏太極拳同樣整體用了后退的步法。在后退之前,陳氏有背折靠,青龍出水,三換掌,肘底捶等一套動作,但是在楊式當中把這些動作都去掉了,最后留了一個肘底捶,而在“抱虎歸山”一式當中,實際上也能看出和背折靠,青龍出水等陳氏動作當中的一些勁路。順便說醫(yī)生“抱虎歸山”在楊式當中也有叫做“豹虎推山”等不同的叫法。如果說按照這個問題本身所想表達的,“為何招式名稱都不一樣”來說事。那么同樣楊式一家都有招式名稱的不同叫法,那么這個楊式到底是怎么學的?當然這里說道現(xiàn)在已經(jīng)都是題外話的范疇了。

從后退步法來看,整體后退陳氏用的是倒卷肱,而楊式用的是“倒攆猴”實際上不論動作還是步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但實際上同樣在楊式拳的招式說明當中也是有直接用陳氏倒卷肱一樣的名稱的。只是更多常見用倒攆猴罷了。也類似于音譯轉(zhuǎn)音等等范疇。

后退時候陳氏用中盤作為收尾,而楊式有斜飛式。從外形來看,兩個動作在最后定型的時候,又基本一致。

緊接著又到了白鵝晾翅。但楊式?jīng)]有退步壓肘,卻多了提手上勢。

從白鵝晾翅之后又有一套很典型的動作組合。陳氏是之后接斜行,然后閃通背。楊式卻是三個招式,摟膝拗步,可以同樣類比斜行。海底針一式是陳氏沒有的。然而實際上陳氏閃通背一個招式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動作,先是右手直插,然后左手撐右手架,最后是一個轉(zhuǎn)身雙手下落。這三個動作實際上在楊氏太極拳當中,海底針,閃通臂,轉(zhuǎn)身撇身捶三個招式的組合來對比的話,招式路線基本一致。而且楊氏當中這樣三個連續(xù)組合在整套動作當中重復出現(xiàn),可以看做實際上就是把陳氏一招拆分三招來歸納其中的。陳氏叫閃通背。楊氏叫閃通臂。實際上背和臂方言中也基本上是一個發(fā)音。當然楊氏本門還有叫扇通臂的。那和前面也是一個道理了。

閃通背之后就是基本一致的段落收尾,掩手捶(搬攔捶)六封四閉(攬雀尾)最后單鞭收束整個第二段。

第三段同樣也是一個整體架構(gòu)。但是第三段當中主要展現(xiàn)的是腿法和一些手法應用。從云手開始進行橫移步法,然后開始用腿法,左右擦腳和楊氏的分腳也只是教法不同,基本用意一致。前堂拗步和摟膝拗步也是一個意思,然后陳氏擊地捶,楊氏進步栽捶。栽就跟栽花一個意思,都是向下打拳。而后陳氏楊氏各有一些手法技擊上面的區(qū)分,這里面的大致用意路線都是一致,所區(qū)別的都是展現(xiàn)的側(cè)重以及招式本身的區(qū)別。

緊跟著到了第四段。前兩段整體路線是步法進退,包括橫移。但是第四段實際上就是一個思路。就是左顧右盼。這里無論陳氏楊氏也都比較一致。陳氏雖然說有前招后招,然后再左右野馬分鬃,楊氏雖然只有野馬分鬃,但是實際上演練的時候,也包含前招后招動作在內(nèi),這就基本可以說是合并的演化套路。

到了第五段,陳氏太極拳主要是講究縱身身法以及轉(zhuǎn)身身法的體現(xiàn),典型的就是玉女穿梭。楊氏當中雖然沒有縱躍的動作,但也保留了玉女穿梭的招式名稱。這一段在陳氏太極拳主要是應對包圍,四面兼顧。楊氏雖然舍棄了跳躍離開包圍的動作,但是各種穿梭的招式組合,也是應對四面來敵的本意。

第六段整體算是對前面幾段的招式進行復習。包含云手和云手之后閃通背等典型定勢套路。但又增加了低身法和高身法的轉(zhuǎn)換。典型的就是擺腳跌叉和金雞獨立的組合。楊氏用的是下勢,但同樣后面緊接金雞獨立?梢哉f是兼顧上下。然后又同樣的掩手捶-六封四閉-單鞭 這樣的收束套路。

第七段同樣是復習。把云手高探馬的組合,腿法,拳法,等等扼要再作一次動作鞏固,同時比較緩沖一下前面大身法,進退步法等劇烈運動的呼吸。為最后一段結(jié)束作為鋪墊。

第八段就是整體結(jié)尾的動作。從上下身法,左右顧盼身法,前后步法都最后作一次整體練習,最后收勢結(jié)束。因為楊氏刪去了當頭炮金剛搗錐等發(fā)力動作,因此用彎弓射虎,搬攔捶,攬雀尾作為最后總結(jié)性質(zhì)的收尾。

整體來看,陳氏楊氏太極拳套路上編排思路是完全一致的。第一段總體概括,第二段第三段是前后步法以及移動基礎上作絕大部分的招式演練,第四段是左右顧盼身法,五段是四面八方兼顧身法和步法,六七兩段加上了高低兩種身法練習并且綜合復習前面的重點。最后到第八段作最后的總結(jié)收束。由于這里是文字描述,實際上更加直觀的來看,還是根據(jù)本人建議,用視頻對照比較來說更加直接一些。說道這里,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本身的有關招式名稱這樣的糾結(jié)點,也實際上沒什么好多去解釋說明了。

八段全部了解完。實際上應該也對陳氏太極和楊氏太極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自己看法。這里我就不在多下總結(jié)結(jié)論了。

3

【戲說太極拳的創(chuàng)拳之謎】題主是個聰明人,一個問題把楊陳兩家架上烤架接受炙烤,目的是引來創(chuàng)拳之名的紛爭與討論,其實是件好事,最起碼可以讓大家有茶余飯后的談資。

首先,楊露禪師從于陳家溝陳長興是不爭的事實,就如岳飛師從周侗是一個道理,學成后的岳飛在征戰(zhàn)中,使出來的槍叫岳家槍,因為岳飛做了修改,而沒有命名為周式岳家槍、周傳岳家槍、或岳式周家槍等,又是為什么呢?楊露禪之拳出名之后,始有太極拳之名,所以,與岳飛的岳家槍之名相比,太極拳出現(xiàn)這么多式的名稱,是后人強行掛靠之名,是不是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有傍大款或傍名人之嫌呢?

其次,至于楊拳與陳拳的招式名稱之別,是不太好進行評價的,從傳承的練習中,楊拳基本不講纏絲勁,陳拳主講纏絲勁,在拳架方面的區(qū)別應該是主要原因之一,一個沒有,一個有,在練習過程中的不同,招式名稱不同也在情理之中。就如,楊拳以王宗岳的《拳論》(現(xiàn)稱為《太極拳論》)為太極拳的至高寶典,而陳拳是沒有的,后經(jīng)某人引入,《拳論》才進入陳拳的,楊拳為什么奉非陳拳的《拳論》?其中之味誰能解釋?并且,對于《拳論》之爭,尤以說是武禹襄假托古人之名所作,成為攻擊《拳論》系武之偽作最甚,但即使這樣也絲毫沒有能夠動搖《拳論》在太極拳中的核心地位。但是這個偽作之說,出自何處?是何目的?請讀者自行腦補吧。(關于楊露禪與武禹襄之間的傳聞,武禹襄與《拳論》的紛擾如果讀者有興趣,另文說明)。

最后,給大家一個彩蛋,說一個你心存疑惑的問題,楊拳與陳拳的主要區(qū)別,一說你就明白了,現(xiàn)在的陳拳行拳所用的步形都是大刀步,(形似關公大刀的長柄大刀),一般身體及朝向在兩腳的夾角之間,所以,陳拳雙腳站立呈外八之形,這是因為大刀是鐵器,重量上較重,此步形是最適合持刀的步形,便于大刀的左攔右掃,F(xiàn)在楊拳行拳的步形是大桿步(楊拳練功抖大桿,桿長四米),不便于使出攔掃,一般身體和朝向是前腳的方向,所以,楊拳雙腳站立是一正一斜步,便于大桿子的正向剌挑。

謝謝大家的關注,點贊,評論和轉(zhuǎn)發(fā),你的鼓勵,是我創(chuàng)作的動力。

4

楊露禪在北京授拳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太極拳由武當張三豐所創(chuàng)。也就是說,楊露禪的太極拳并不是陳式太極拳演化過來的。

但是,楊露禪的確拜了陳氏,陳長興為師啊,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現(xiàn)在的陳式太極拳傳人,不承認張三豐,只承認先祖陳王廷呢?這事情說來話長了,那就簡單的說明一下吧:

據(jù)陳王廷的后代所描述,陳王廷在參加崇禎年間的武舉考試時,因為遭受不公正待遇擊殺擊鼓官(在射箭比賽中陳王廷射中了十箭,擊鼓官因為收受了賄賂,只擊了三通鼓,只算三箭),逃出考場,參加農(nóng)民起義,在明朝滅亡之后,隱居陳家溝。


當然,歷史又開了一個玩笑。有這么一個人,此人是武當派王宗岳的傳人,張三豐太極十三式第四代傳人,名叫蔣發(fā),是反清復明的義士。因為殺了滿清的貪官,劫了糧倉救濟老百姓,被發(fā)現(xiàn),遭到通緝。逃難到陳家溝,被陳王廷所救。一個是反明的義軍,一個是反清的義士。兩個人就走到一起了。因為陳王廷曾經(jīng)反明,又因為天下未定,通緝犯甚多,所以朝廷的官兵沒有過多的追究,也沒有懷疑他。


兩個人雖然一個反明,一個反清。但是他們的理念沒有沖突,都是反朝廷、為百姓。兩個人都是習武之人,沒有那么多彎彎繞,所以就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當然蔣發(fā)的公開身份是陳家的仆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掩人耳目。


然而現(xiàn)在呢,陳式太極拳的傳人說蔣發(fā)是陳王廷的徒弟。而趙堡太極拳的傳人認為陳王廷是蔣發(fā)的徒弟。


有點跑題了,言歸正傳,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zhuǎn)眼之間幾十年過去了,陳家拳傳到了陳長興這一代,已經(jīng)跟武當?shù)膬?nèi)家拳融合了。有一天,陳家溝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他的名字叫楊露禪,他準備拜陳長興為師,跟他學功夫。當時就被陳長興拒絕了。楊露禪癡心不改。于是喬裝改扮,偽裝成乞丐到陳家溝偷拳。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陳家老宅失火了,楊露禪冒死把生病的陳長興救了出來。陳長興感覺這小伙子人品不錯,于是正式收他為徒,傳授他功夫。

但是陳家有祖訓:陳家拳不外傳,于是陳長興就把武當?shù)膬?nèi)家拳,也就是太極拳傳授給了楊露禪,事實上楊露禪本來就出自武術世家,而且他父母也幫他雇了師傅。因為天賦異稟,經(jīng)常把師傅打敗。感覺自己已經(jīng)很厲害了,所以才出去闖蕩的,結(jié)果遭受很多挫折,被陳長興的女兒所救,才打算拜陳長興為師的。楊露禪學習了陳長興教的武功之后,將自己所學,跟陳長興教的功夫融合,創(chuàng)造了楊式太極拳。

也就是說陳式太極拳=陳家拳+武當拳。楊式太極拳=楊家拳+其他拳+武當拳。所以陳式太極拳跟楊式太極拳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不知道我說的,你有沒有明白?如果明白,就點贊,關注。有粉必回,有問必答。謝謝邀請。
附:張三豐太極拳經(jīng)

附:王宗岳太極拳論

5

陳氏祖上陳長興、陳淸萍確實懂內(nèi)家功夫,但功夫這東西并不是按姓氏流傳的,陳家溝所謂的四大金剛沒有一人是有內(nèi)功的,倒是李經(jīng)梧傳承了陳發(fā)科的東西,但李的東西來源很雜,不能確定是純粹的陳式內(nèi)功。

本家子孫傳承不了而被外姓傳承,這在太極拳各門派屢見不鮮。楊澄甫的子孫身上哪還有楊家拳的影子?

功夫得練,不會遺傳。本家子孫不下工夫練,功夫自然被外姓弟子撿了去。

看太極拳功夫是看本質(zhì)的東西而不是表面的拳架。楊式確實傳自陳式,但并不表示陳式不是傳自別家,太極這東西僅看水的清濁是不可能悟出來的。陳家溝曾經(jīng)有太極拳,也不表示現(xiàn)在練的還是曾經(jīng)的東西。

6

我來提供一個我認為比較靠譜的答案吧。

為什么招式名稱不一樣。

首先,歷史記載,楊露禪長工出身,沒有文化,識字不多,他對招式名稱只靠記憶,而他是河北人,對河南話其實沒有那么熟悉,再加上陳家溝方言其實更偏向洪洞大槐樹地區(qū),很多讀音比較怪,更難理解。 舉一個例子,就好像六封四閉,由陳溝話念出來,是爐馮斯筆,其實以河北語音聽起來就類似如封似閉。這就造成了在傳拳過程中對招式名稱的理解錯誤。

其次,老人講一百個人練太極就有一百種練法,太極包羅萬象內(nèi)涵豐富,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在楊家三代對楊式太極的定型過程中,每個人都對拳法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為了在京城打出楊氏太極的名號,必然也不能照搬陳拳,所以對拳法的加工也是必然的。時間一長,拳法慢慢定型,就有了如今的楊式太極。

楊家拳在傳拳初期,從未否認拳法傳承自陳家溝,楊露禪在北京打開局面時出手見紅的動手風格也和現(xiàn)在的楊式太極風格不同,只是在京城教拳后適應貴族學拳的需要才逐漸舍棄了大部分都發(fā)力動作。這個傳承脈絡清晰可證,又有啥可否認的呢。

7

按陳家溝的說法,太極拳是他們發(fā)明的。那么,請拿出武當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宋氏三十七太極拳等流派的傳承關系。拿出所謂陳氏太極與楊氏太極拳及其分支的理論與技術傳承關系。若什么都拿不出來,閉著眼睛硬說太極拳是陳氏祖先早出來的,誰也沒辦法。

8

傳統(tǒng)陳氏太極拳目前有兩個套路,即一路二路,二路又稱炮錘,一路柔多剛少,二路柔少剛多,陳王庭造陳氏太極其招法很多來自戚繼光訓練官兵的招式,戚繼光部隊驍勇善戰(zhàn),冷兵器時代多次擊潰倭寇侵襲,陳氏太極二路很多招法與一路相同,很多人沒練過陳氏太極傳統(tǒng)套路而信口開河。楊露禪是楊式太極拳祖師爺,師從陳長興前后達18年,后在京城皇宮教拳,為適應宮中女人、達官貴人等怕吃苦環(huán)境,把發(fā)力、跳躍、跌岔等招法全部摒棄,整套拳變成綿柔拳,變成養(yǎng)身拳為主,而陳氏太極一直保持剛?cè)嵯酀攸c,剛為陽柔為陰,一路的掩手肱錘、肘底錘、庇身錘、指襠錘、擊地錘,即太極五錘,還有二起腳、跌岔、雙擺蓮等招法屬剛,陳氏太極每一個招法都是經(jīng)過江湖實戰(zhàn)而來,保持著原始的武術特點,一路是基礎功,強調(diào)剛?cè)嵯酀,既要有松柔也要有剛猛,金剛搗碓、白猿獻果均含上鉤拳,肘、膝兩個重武器攻擊招法,庇身錘含外擺拳、肘擊,旋風腳含鞭腿,雙擺蓮、十字單擺蓮均含截腿摔招法,左擦腳、右擦腳含側(cè)踹腳攻擊招法,云手含反關節(jié)拿法,二路拗鸞肘、順鸞肘、穿心肘是肘窄面攻擊招法,飛步拗鸞肘、退步壓肘是含肘寬面攻擊招法,掩手肱錘、回頭當門炮、左沖、右沖、連珠炮、當頭炮均含沖直拳攻擊招法,陳氏太極有十分豐富的散手、兇狠的泰拳肘膝攻擊招法,不要覺得太極拳沒有散打招法,用散打招法就不是太極拳。陳氏太極還要遵循上下相隨,沉肩墜肘,順逆纏絲,周身一家等身法要求,太極拳最高境界是五陰五陽,五陰五陽稱妙手,妙手空空真太極。二路才是陳氏太極精華所在,是保留武術特色最完美太極拳套路,二路也有老架65式、新架71式之分,新架二路71式發(fā)勁更猛,應該是陳家家傳套路,陳氏二路一直秉承不外傳家訓,二路要有一路作基礎,強調(diào)松活禪抖,閃戰(zhàn)騰挪,陳氏二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在社會公開,二個套路相互依存,既可以分開練也可以二個套路合起來練。楊式太極拳大多講究松、柔,但一味強調(diào)松、空、柔,用意不用力,慢慢失去武術特點,而楊家先祖先師對如何用意在盤架與技擊上基本沒有外傳,太極拳原本就是武術,現(xiàn)在社會上傳的楊式太極拳與楊露禪練的太極拳已完全失真,偏重養(yǎng)身健身,只有部分楊家家傳練法可能會保留祖先的特色,楊氏太極傳人李雅軒是楊澄甫徒弟,他在回憶先師時說楊澄甫練拳推手時什么樣子,要時常想想進步才快,楊師發(fā)勁具松沉軟彈,有透力,有將人胸部之骨架打垮塌之可能,令人有萬分恐慌之感,無論有多大力量也抵抗不了,與楊師一搭上手感覺非常嚴重,動也不行,不動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快動不行,慢動也不行,用剛勁不行,用柔勁也不行,自己不能自主,以上情形是怎么一回事?直到現(xiàn)在我還不明白,這是跟隨楊澄甫十余年的徒弟李雅軒晚年說的與師傅推手時的真實感受,這些話說明了楊澄甫太極功夫非常了得,也說明了師傅沒有把太極技擊奧秘傳授給徒弟李雅軒,只是得到了師傅太極套路而已,此乃千招易得一勁難求矣。太極技擊進入高層次并不是套路與推手,套路、推手都是基礎功,太極高層次技擊是用神、用意,要靠師傅口傳心授才能掌握,靠想師傅打拳、推手、發(fā)勁的表情這種外在的表面的東西是不行的,不能達到師傅的技擊境界的。陳式太極也好,楊式太極也罷,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不要只盯著誰創(chuàng)造太極拳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關鍵在于如何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吳式太極有吳式太極的意,楊式太極有楊式太極的意,陳氏太極有陳氏太極的意,意即意念力,不是普通的蠻力,估計未來用量子科學可解釋意產(chǎn)生的力,目前中國國內(nèi)有多少人真正掌握太極拳用神、用意練拳?用神、用意技擊?







9

沖你掛的這兩張吊像,我根夲就不想回答你的問題!此人擅西洋搏擊術,在亂哄哄的武林中挑肥揀瘦,干倒了倆個所謂的大師,號曰武林打假,實則與居心叵測的西粉沆瀣一氣,拿中華傳統(tǒng)武術開刀,矛頭對的是太極,抹黑的卻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用不著狡辯,動機是從效果中推理判斷出來的!記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楊式太極師出陳氏,那么陳氏太極又師出何門?武當太極乃張三豐所創(chuàng),張三豐又師從何派?不論你的拳種抑或你的名號在江湖上如何響亮,歸齊還不是來自易道二經(jīng)的哺育滋養(yǎng)嗎?!中華傳武至高無上的境界就是“以術入道”,既如此,招式名稱各異又有何妨?最后九哥用一句老子語錄結(jié)束此文并與同道共勉:名可名,非常名!感謝邀請。

10

陳拳是一種過渡性拳種,突出的缺點就是雙重。

但陳拳是楊露禪的師傅,所以楊露禪不敢公開批判陳拳的雙重,甚至不敢留下拳論,只留下四個字:收身中定。

這四個字實際上就否定了陳拳。陳拳由于是雙重,站著弓馬步是不能收身的。

到了楊露禪的后輩楊澄浦先生,就開始公開批評雙重了。

武禹襄先生假借王宗岳之名批判雙重,說雙重則滯,單重則活。

吳鑒泉的兒子吳公藻先生用蹬自行車時不能兩腿一起使勁批判雙重。

孫祿堂創(chuàng)建孫氏太極拳,公開吸收八卦掌的圓研(必須單重)與形意拳的單重,實際上是對陳拳的公開決裂。

所以,太極拳從雙重的陳拳過渡到單重的太極拳,才達到了太極拳的巔峰。

我在主頁作品中以視頻介紹內(nèi)家拳論,正好現(xiàn)在在介紹陳長興太極拳論,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這可是全世界唯一介紹內(nèi)家拳論的視頻!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