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敏感期,當其獨立性要求受到限制而又不能很好表達時,常會以發(fā)脾氣表不對抗。父母長輩難免會寵愛孩子,但過度溺愛會滋生孩子任性、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的劣性,令父母很苦惱。
孩子不聽話、小任性有時候會不分場合,尤其是公共場合會導致父母的很尷尬。長久下去對孩子日后良好品行的形成非常不利,長大后會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暴躁,與他人相處困難。
當孩子發(fā)脾氣時不宜一味的遷就憐憫,否則會助長他發(fā)脾氣的劣性,愈發(fā)愈烈。這時家長可采取分散注意力、冷處理或引導法來糾正孩子發(fā)脾氣的行為。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暫且不理睬,忽視他,可以先讓孩子充分的發(fā)泄。
另外,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心軟。當孩子撒潑時無人理睬,孩子通常就是哭鬧、打滾。但是時間久了當無人應答時,他便會逐漸停止。當孩子安靜下來后父母要給他講清這樣做是不應該的,父母都不喜歡撒潑的孩子,讓他說清楚自己的要求,能滿足的就滿足,但應作為對他發(fā)脾氣的一點懲罰,孩子的要求要延后滿足。不能滿足的要給孩子講明道理,逐漸改掉孩子發(fā)脾氣的壞習慣。更不可讓孩子養(yǎng)成為滿足條件時,就以哭鬧變成要挾家長的砝碼。
只要家長態(tài)度一致,堅持不懈,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要和孩子較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事情,盡可能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如出現(xiàn)過激行為,家長可介入并阻止,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評。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寶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