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歲的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敏感期,當其獨立性要求受到限制而又不能很好表達時,常會以發(fā)脾氣表不對抗。父母長輩難免會寵愛孩子,但過度溺愛會滋生孩子任性、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的劣性,令父母很苦惱。

孩子不聽話、小任性有時候會不分場合,尤其是公共場合會導致父母的很尷尬。長久下去對孩子日后良好品行的形成非常不利,長大后會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暴躁,與他人相處困難。

當孩子發(fā)脾氣時不宜一味的遷就憐憫,否則會助長他發(fā)脾氣的劣性,愈發(fā)愈烈。這時家長可采取分散注意力、冷處理或引導法來糾正孩子發(fā)脾氣的行為。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暫且不理睬,忽視他,可以先讓孩子充分的發(fā)泄。

另外,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心軟。當孩子撒潑時無人理睬,孩子通常就是哭鬧、打滾。但是時間久了當無人應答時,他便會逐漸停止。當孩子安靜下來后父母要給他講清這樣做是不應該的,父母都不喜歡撒潑的孩子,讓他說清楚自己的要求,能滿足的就滿足,但應作為對他發(fā)脾氣的一點懲罰,孩子的要求要延后滿足。不能滿足的要給孩子講明道理,逐漸改掉孩子發(fā)脾氣的壞習慣。更不可讓孩子養(yǎng)成為滿足條件時,就以哭鬧變成要挾家長的砝碼。

只要家長態(tài)度一致,堅持不懈,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要和孩子較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事情,盡可能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如出現(xiàn)過激行為,家長可介入并阻止,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評。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寶寶的共同努力。

最佳貢獻者
2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2f40002723093846e3b\

3

當家長從教育學、心理學和腦科學三個層面來理解小朋友發(fā)脾氣的原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如此皮是有原因的。

  • 教育學層面

哈佛大學兒童發(fā)展和心理學碩士 孫夢 老師表示: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緒,這些都屬于「社會情緒技能」,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哭是無法在不滿意的環(huán)境中使用適當?shù)那榫w技能來調節(jié)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現(xiàn)象。

  • 心理學層面

中科院心理所碩士 呂蒙 老師表示,孩子出現(xiàn)「想要的東西必須馬上拿到」這種現(xiàn)象,不一定是先天遺傳,但肯定有后天原因,即家長沒有建立好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心理學相關經驗證明,延遲滿足和未來的成就有很高的相關性,家長能否幫助孩子建立延遲滿足的能力很重要。

  • 腦科學層面

西南倫敦羅漢普頓大學研究表明:「孩子發(fā)脾氣似乎是從靈長類動物傳下來的一種進化行為。」有了需求就想要馬上得到滿足,這是由孩子大腦發(fā)育的特殊階段導致的。

大腦額葉負責最高級的執(zhí)行功能和抑制功能,要到30歲左右才完全發(fā)育成熟,所以成人能在有欲望時做到延遲滿足并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孩子難以指控則是很正常的表現(xiàn),更需要家長給出合適的引導。

當我們知道小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后,應該學會用合理的方式來處理~

哈佛大學講師、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Susan David曾經提出: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Emotional Agility (情緒敏感力)。而取決情緒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時候他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tài)度。

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用“一穩(wěn)、二聽、三靜、四不教、五要狠”的方式,讓他們擁有控制情緒的“智慧”。

  • “穩(wěn)”是指父母要穩(wěn)

想要孩子不發(fā)脾氣,首先父母要穩(wěn)住做好表率,無論是平常生活中,還是面對他人對自己發(fā)脾氣的局面,都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 “聽”是指父母要仔細傾聽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fā)脾氣,父母應該學會仔細傾聽,弄明白根本原因。更近一步靠近孩子。

  • “靜”是指等孩子靜下來

孩子發(fā)脾氣時,你跟他講道理是講不通的,先讓他把脾氣發(fā)完,等情緒過去了,再給他一段安靜自我修復的時間自我反省。

  • “不教”是指父母別急著說教

試想一下,你剛剛冷靜下來,就有一個人就在你身邊不停地講道理,你會覺得舒服嗎?

不會!你會認為他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你!他說的話你很難聽進去。

想要和孩子溝通,要先制造你和他的共同點,你可以說:“我小時候也和你一樣,記得有一次,因為一個玩具...”“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曾經......”

允許孩子發(fā)泄、認可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到你并沒有站在他的對立面,再循序漸進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會讓他更容易聽進去。

  • 要狠”是指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欲望要狠

原則性的問題父母要“狠”,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步。并且要從小教孩子多反省,體會別人的感受,適當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為所欲為。

這也是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很多事情哭鬧是沒有用的。

4

其實很多孩子在這個年紀的時候,都有喜歡發(fā)脾氣的情況出現(xiàn)。

很多時候,孩子的表現(xiàn)還算不錯,講道理懂禮貌,也很聽話;但是在某些生氣的時候,就判若兩人了,大吼大叫大哭大鬧,事事同爸爸媽媽對著干。

之前開心爸爸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那天開心回到家里面,沒學英語就直接玩平板,平板被沒收后又拿起了手機繼續(xù)玩。開心爸爸當然不同意了,繼續(xù)強硬的沒收了手機,并且隨手放在了一邊。結果開心直接發(fā)脾氣,抓起手機朝地上狠狠的摔了過去。

說實話這一幕讓人真的很生氣,明明是你的不對,還在那里很有理的摔手機,孩子雖然小也不能慣他們這個毛病吧?

那么,像孩子這種發(fā)脾氣的情況,該如何正確引導他們呢?

在引導孩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為什么會發(fā)脾氣,或者說孩子發(fā)脾氣背后的那些隱藏的信號。

其實,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發(fā)脾氣都是“事出有因”的,比如因為爸爸媽媽沒有關注到他們的感受,委屈了他們;比如爸爸媽媽只是簡單粗暴的制止,并沒有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比如爸爸媽媽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孩子,他們用發(fā)脾氣這種方式,來尋找一些存在感;比如只是單純的因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被爸爸媽媽禁止了......

實際上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很多,爸爸媽媽只有了解了孩子發(fā)脾氣背后的“潛在意思”,這樣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需求,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

那么,爸爸媽媽在知道了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之后,該如何引導他們呢?

開心爸爸建議爸爸媽媽們,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認可孩子的情緒

其實發(fā)脾氣的本身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每天都是會有很多情緒的。如果這些情緒沒能夠及時排出去,而是預計在孩子身體內部的話,是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很大影響的。

比如性格變得孤僻,比如情緒變得暴躁,比如影響身體健康等等。從這一點來說,發(fā)脾氣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情,那些不哭不鬧不發(fā)脾氣的孩子,才更需要關注。

正確面對孩子的情緒

其實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最忌諱的爸爸媽媽也跟著情緒激動,甚至有的時候比孩子脾氣還大。這樣的話,兩個人都發(fā)脾氣,非但于事無補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失控。

所以,如果孩子發(fā)脾氣了,不管是對還是錯,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撫慰他們的心情,讓孩子先從發(fā)脾氣的情緒中走出來,接下去再給孩子講道理,分析對錯,提出建議等。

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當然,面對經常發(fā)脾氣的孩子,爸爸媽媽還應該教給他們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不是心理不痛快了就發(fā)脾氣。

比如可以自己在屋子里面,把心里面的不痛快大聲地喊出來;比如可以把壞情緒寫在紙上,然后扔掉;比如可以出去跑幾圈......

這些方式其實都可以幫助孩子宣泄出自己的情緒,而又不會因為這些情緒產生不好的后果。爸爸媽媽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教給他們不同的方式。

通過開心爸爸上面的講述大家其實都看出來了,孩子發(fā)脾氣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的正常發(fā)泄,是一個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爸爸媽媽掌握了正確的方式,確實是可以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好自己的脾氣的。

5

孩子三歲半了,愛發(fā)脾氣,有性格的原因,有環(huán)境的原因,也有成人教育的原因,但是我在今天的回答里,特別想請家長能關注到一點,那些在三歲半還愛發(fā)脾氣的孩子有可能只是因為他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

一個三歲半的孩子,從年齡的角度上來說已經基本可以自我服務,并且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了。我前兩天帶孩子在外面散步,就碰見過一個這么大的孩子和他的媽媽發(fā)脾氣。這個孩子要玩旁邊另一個大一點的孩子的獨輪車,他媽媽一直拉著他說,不能玩兒,你玩不了。也就那么幾秒鐘的功夫,這個三歲半的小孩就跺著腳開始生氣,并且拿手打自己的媽媽,然后哇哇大哭。

這種場景其實挺常見的,我們經常帶著這么大的孩子出去,如果有點不順心的事,孩子就會這樣子去發(fā)泄。可以想到的是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需要有一個發(fā)泄的渠道,如果孩子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可能選擇的就是發(fā)脾氣。

家長怎樣來應對孩子這樣的問題呢?我覺得可以從3點來入手。

一,訓練孩子表達情緒的能力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習慣于用擁抱,撫摸等方式來安慰孩子,但是卻很少去引導孩子表達情緒。所以家長可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試著培養(yǎng)這樣的習慣,每當他情緒不愉快的時候,除了去安撫他,一定要讓孩子說:你為什么不高興啊?你是因為什么原因呀?你給媽媽講一講,即使孩子不會說話,也可以用動作來表達,家長在旁邊像翻譯一樣把孩子的原因說出來,問問孩子是不是這個意思。

第二,把對孩子的訓斥轉換為理解。

看到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多數(shù)家長都會覺得很煩躁,認為孩子不可理喻,并且反復勸說無效的時候,家長可能會采取暴力的方式,比如打或者罵。越是這樣做,孩子的這種行為反倒得到了強化,下一次他仍然一有不順心就發(fā)脾氣。所以建議家長在看到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先不要著急訓斥,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為什么他這么容易著急呢?他想要的那個東西對于你來說不重要,對于他自己來說是不是真的很重要呢?這樣子去理解孩子,我們的心態(tài)會平靜很多,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媽媽是理解我的。

三,不要苛求完美教育。

任何一個家長都會喜歡那些聽話乖巧的孩子,但是這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大人,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孩子,我們要允許孩子有一些小情緒,當孩子在發(fā)泄的時候,可以冷靜的站在一旁,不阻止不干預,其實家長擺出這種態(tài)度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反倒冷卻了下來。如此反復幾次,孩子就意識到自己發(fā)脾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選擇更能解決自己問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6

三歲半了,孩子總是喜歡發(fā)脾氣,其實只是個個例,不僅是三歲半,孩子從一歲半到十二歲之前都會有這樣愛發(fā)脾氣的習慣,我個人總結了幾點。

首先,第一孩子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從不會控制上來講,主要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控制脾氣的機會,他不懂得如何控制,比如,讓孩子嘗試被拒絕,讓孩子知道拒絕也是生活中的常態(tài),也許他第一次,第二次都會哭鬧,繼續(xù)發(fā)脾氣,但訓練幾次之后,讓孩子知道通過發(fā)脾氣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第二,當孩子發(fā)脾氣時,給她講道理她是完全聽不進去的,那就讓她獨處冷靜,不要看著她,如果看著她她會變本加厲的鬧給你看,就像給她一個沒有觀眾的舞臺讓她自己表演,一會兒她的熱度和盡頭就會消失殆盡,等她冷靜下來再給她講道理。

第三,榜樣的力量,三歲孩子已經有獨立的判斷能力,知道對與錯,在孩子玩的開心的時候,給她講好孩子應該怎么樣,你應該比別人更棒,以鼓勵和加冕的方式催化孩子。等到她再發(fā)脾氣時,告訴她她曾經說過的話,這時孩子內心也會很不好意思的。


第四,在教育孩子和愛孩子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原則,在孩子做的不對,提出無理的要求而發(fā)脾氣時,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適當?shù)恼f“不”,其實現(xiàn)在的很多孩子任性,是我們做家長的一味忍讓,遷就,縱容,才成就了現(xiàn)在的孩子,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展翅翱翔,但我們卻親手折斷了孩子們的翅膀”,值得深思的一句話。

7

我想媽媽都經過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拿他沒辦法,不知如何是好。

三歲的孩子有自己的個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觀點,她開始有主見。更喜歡什么都是有自己的操作,他想要成就感。



然而三歲半的孩子,他更知道什么是愛,什么是疼。在父母和家長的面前,他明白哪個父母都是對她的疼愛寵愛,哪個父母是對他的語言,他開始去揣摩父母的脾氣。他一旦知道了,他就會去在你面前試圖的任性。

三歲的孩子,他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樣。你的脾氣,你的性格,會決定孩子今后的脾氣和性格。特別是現(xiàn)在6+1的環(huán)境,孩子都是皇帝,想要什么有什么什么都要隨他,一下沒有順著他的意,他就開始發(fā)脾氣表達出自己的不滿,長期下去孩子就有現(xiàn)在的任性,不聽話。特別是現(xiàn)在很多新聞,那些殺父還是殺父殺母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都是因為孩子前期所模變出來的

在我兒子三歲的時候,記得也很喜歡發(fā)脾氣。當時我也特別的生氣,孩子生氣,家長生氣就更沒辦法去溝通,更為引導他父母都是這樣,更會刺激他的性格。



基于現(xiàn)在孩子的成長的情況,我總結幾點:

第一,孩子發(fā)脾氣,我們首先要找到其發(fā)脾氣的原因因素,然后分析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一般孩子多以鼓勵和講道理。

第二,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們不訓斥,不打罵,不激動。

當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往往很多家長就非常的生氣,他又開始罵孩子,有時候甚至會打孩子,這個十后的孩子,他會更加的生氣。脾氣就越大了。

第三,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們不理會,讓他哭讓他鬧。

在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他就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這個是我們讓她哭,讓她鬧,不管他。他鬧的沒意思,覺得不好玩,他就不會鬧了。她哭了很久,感覺沒人去理他,他覺得沒意思,他還是會不哭。



第四,事后一定要跟孩子談話,跟他講道理。

孩子發(fā)完脾氣之后,我們要找孩子談話,問問他的原因,為什么要發(fā)脾氣另外告訴他發(fā)脾氣有什么不好?有沒有用能不能解決辦法?

跟孩子講道理,讓他明白,發(fā)脾氣是沒有用的,只有去靜下心來想辦法去解決。

第五,跟孩子一起看行為習慣培養(yǎng)繪本。

跟孩子一起看繪本,既能增加親子關系的感情,還能讓他學會一些行為習慣,培養(yǎng)他良好的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故事中明白其道理。

以上僅為個人育兒經驗,僅供參考。

與孩子一起成長,我是洪太太,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噢!

8

感謝您的問題。

所有發(fā)脾氣的背后都有真實原因,但大部分父母會認為是孩子無理取鬧,或者控制不了情緒,既然是“愛發(fā)脾氣”,就不是從一瞬間開始的。

那我們要回想他到底從哪個階段開始的?

大多數(shù)是為了什么事情?

1、引導孩子,表述感受

孩子在5歲之前很容易學會名詞和動詞,每天大人會很刻意的教會孩子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顏色?但是除了少量繪本會提到關于感受的詞匯“高興”“后悔”“難過”“內疚”.......所以父母在平時可以都和孩子交流彼此現(xiàn)在的感受。

例如:看見小朋友摔倒,除了強調安全性,還要和和他說:“小朋友一定害怕,她的媽媽也嚇壞了,媽媽一定很內疚,沒有幫助到小朋友......”

當孩子大喊大叫時候,不要和他計較,讓他安靜下來,情緒腦逐漸控制住憤怒,在走到孩子身邊,柔聲細語詢問:“我們一起把手放到胸前,摸摸心臟是不是跳的很快,這樣心臟會生病的,能告訴媽媽你剛才什么感受嗎?”

2、學會表述感受,才會主動尋找原委

如果雙方陷入情緒失控狀態(tài),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所以當情緒緩解之時,父母如果質問:“剛才你怎么了?誰招你生氣了?”

大部分孩子是拒絕回答的,孩子們的經驗就是,如果繼續(xù)說下去會有被職責挨說的危險,大人們往往先問問題,還沒等回答,就急于灌輸大道理,說教與人。

如果是從感受開始,他會有被尊重的感覺,而且也會愿意和你一起探索他的內心,他也很好奇這是什么感受,會有所察覺,才會對自己內心的過程,盡力表達。

3、知道真正的內需,才能有效解決

3歲左右的孩子處于秩序敏感期、肛欲期、詛咒敏感期、占有欲敏感期。很多情緒來自不同的方向,如果不問清楚內因和需求,會造成孩子脾氣越愛越暴躁,家長把孩子納入“不聽話”孩子系列,對于終身成長都會有所影響。

當孩子開始表述時,家長要學會分析內需:

如,有的孩子會說:“誰讓你剛才不看我,我才生氣的!”

“我就是想那個娃娃,那個娃娃是媽媽!”

這種生氣就是孩子渴望和父母親密交流、博得父母關注的方式。


例如“我不去,我不要,我就不”

這種情況吵鬧生氣,是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一定是強硬命令式口吻要求他做一些事情,例如刷牙或者洗澡,這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當父母在睡前會下很多“無效指令”,“快去刷牙”、“快去放好玩具”、“快去睡覺都幾點了?”孩子經常聽指令交流,會充耳不聞,所以父母會急,拽著孩子就去執(zhí)行任務,還要嘮叨著:都說你幾次了還沒聽見?

這個時候,孩子會被肢體粗魯而惱怒生氣。但家長會認為是孩子脾氣大。

心理學家建議,盡量不要和孩子大喊大叫,他們只是看到了恐怖的臉,原始大腦啟動,只有應激反應,并沒有分析你的話語。5歲以下的孩子,“低聲教育”會更有效果。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Susan David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是情緒敏感力的高低。而決定情緒敏感力的,是小時候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tài)度。

9

首先要看孩子是因為什么發(fā)脾氣,或者他到底是在發(fā)脾氣還是在尋求關注。三歲的孩子不能控制和識別自己的情緒,家長首先是要接受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幫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例如,他想你給他買玩具,但是你不想買,他開始鬧情緒,你可以說“我明白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你很喜歡它,那下次你過生日我就知道送你什么禮物了”,他知道你并不是不想買,只是現(xiàn)在還不能買,這樣把孩子的情緒疏導出來,而不是一味的認為你這樣不好,你發(fā)脾氣不是好事,你為什么要發(fā)脾氣。其實孩子表達自己的能力很有限,當他有情緒產生時并不知道如何去對待這個情緒,這時需要家長理性的去引導,溫和的堅持,教給孩子合理宣泄情緒的途徑。

10

看到這個問題,比較感同身受,所以,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我女兒玩起來的時候,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一哭起來就直接趴在地上,怎么哄就哄不好,必須要哭幾分鐘才行。

孩子三歲半了為什么愛發(fā)脾氣?怎么辦?

1、孩子玩一天比較疲憊的時候

孩子在很累的時候,會比較磨人,一言不合就特別煩躁。比如,我女兒也是三歲半了,她現(xiàn)在白天不午睡,到了下午6點多的時候就開始發(fā)脾氣,找事。然后就哭鬧,比較難哄。

辦法:我女兒午睡后晚上就睡的非常晚,所以,我沒有強迫孩子午睡,因為午睡也是在下午4-5點左右了。我就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抱抱她,抱一會立馬就又玩起來了。

2、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有時候我女兒在畫畫的時候,或者是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有一點做不好就生氣的哭,邊哭還邊說:“我怎么畫不好”“我怎么不會弄”。每當聽見女兒被自己氣哭的時候我就想笑她但是又心疼她。孩子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辦法:我每次都是鼓勵孩子說:“你已經做的很好了”“你畫的很好看,很有創(chuàng)意”然后再告訴孩子我們做什么事情,如果這一次認為自己做的不好,可以再畫一次,或者是換一個方法。

3、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疫情期間,我發(fā)現(xiàn)兩個孩子特別愛哭,特別是在奶奶面前,因為奶奶比較疼愛自己的孫女孫子,所以,能滿足的也盡量滿足,但是,這段時間,女兒特別愛哭,特別是在奶奶在家的時候,一直纏著奶奶拿這拿那。不給就哭。

辦法:告訴孩子哭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什么事情說出來。也會告訴孩子奶奶不要太寵著孩子,因為,孩子之所以會用哭鬧來“威脅”你,是因為這個方法很奏效。

孩子發(fā)脾氣,是一個很正常的現(xiàn)象,大人尚且還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更何況是一個三歲多的孩子。我們找到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不在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自己的脾氣比孩子的還要大。孩子發(fā)脾氣,總是有原因的。作為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


我是小淘氣鬼日記,每天分享育兒心得,如果你在育兒時遇到什么事情,歡迎你私信我。我一定會盡心的為您解答。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