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對取消職稱的呼聲越來越高,部分地區(qū)也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或試點,從上層釋放的信號似乎也要取消職稱或者“淡化”職稱與工資掛鉤。在回答“是否同意取消職稱”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分析職稱工資的利弊:
不得不說職稱制度制定的初衷是好的,利用它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在實際運行中也確實有不少積極作用,比如還沒評上職稱的教師為了評職稱會愿意承擔學校重任:主動申請當班主任,愿意教主科、積極參加賽課、自覺抽出時間撰寫論文和參加相關教研活動等。總之,職稱制度能夠使有理想,有追求,上進心強的老師有比較明確的奮斗目標,能調(diào)動一部分老師們的教學積極性。
但是,職稱制度在實際運行中似乎離初衷越來越遠,出現(xiàn)了很多弊端:
一是指標少、矛盾多,有失公平。由于指標少,每個學校的教師之間競爭激烈,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領導之間產(chǎn)生了不必要的矛盾;由于指標少,特別是高級更少,導致達到條件的教師遠遠多于限制的名額,造成資歷、學歷、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師由于職稱差異導致收入差距過大。
二是評定過程不客觀、不公平,嚴重挫傷部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由于評定過程人為因素較多,甚至有不少腐敗行為,導致本該被評上的老師沒有評上,那些評職稱無望的老師甚至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工作不求上進。相反,幾乎每個學校大大小小的校長、副校長、主任、副主任等領導和后勤人員以及一些投機人員基本上沒任課或任課少,其他工作量也不大,卻憑著各種便利條件,相對輕松地評上中級或者是高級職稱。這些情況都嚴重挫傷了部分老師的積極性。
三是評定機制不適用各個階層的教師。老教師年輕時候都滿工作量或超工作量干過,那個時候評職不需要各種證也沒機會評職稱,現(xiàn)在老了,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順利拿到有利于職稱評定的證件。相反,年輕教師就相對容易拿到相關證件,一個證就等同于幾年的教齡,造成了多數(shù)老教師的心理不平衡。
四是職稱工資沒能很好體現(xiàn)“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現(xiàn)實中,初級職稱的收入幾乎只有高級職稱收入的一半。而一個學校的絕大多數(shù)工作都由只有初、中級職稱的教師承擔,評到高級職稱的教師往往抱著“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不是想方設法減輕教學任務、調(diào)換輕松工作,就是工作消極,不再思進取。導致高級職稱和初級職稱只體現(xiàn)職稱差異,收入的差異,基本代表不了能力的差異,更代表不了工作熱情的差異。
當然除了以上弊端外,還有一些更為具體的弊端,比如職稱評定一些加分項的不合理、一些學校與其它福利掛鉤等。
面對職稱制度在運行中出現(xiàn)了這么多弊端,到底該不該取消職稱呢?個人認為,如果教育部等上層能夠制定出一種工資制度,相比現(xiàn)在的職稱工資而言,更客觀、更公平、更能調(diào)動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可以考慮在時機成熟時取消。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還是建議保留并進行改革調(diào)整:比如各級職稱名額大量增加或不受限制,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評;為調(diào)動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讓學校行政不參與職稱評定,另設晉升渠道,讓行政的歸行政,職稱的歸職稱;“淡化”職稱與工資掛鉤,拉小初級職稱與高級職稱的收入差距;實行高級職稱“能上能下”的退出機制,用社會力量進行監(jiān)督,一旦某個高級職稱教師真的“在其位不謀其政”,就取消他的高級職稱;利用制度和監(jiān)督機制控制評審過程,使其更客觀、更公正地評定,盡最大限度減少腐敗等丑惡現(xiàn)象。
當然不論是取消還是改革,都不會讓所有人滿意,甚至會遭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教育部門的高層應該考慮絕大多數(shù)人的呼聲,考慮絕大多數(shù)教師群體的利益,從有利于調(diào)動絕大多數(shù)教師工作積極性,有利于教育良好發(fā)展出發(fā)去權衡現(xiàn)行職稱制度的利弊,做出取消或改革的正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