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的答案是肯定的。釋迦牟尼曾經(jīng)是一個王子,但他放棄了繼承王位。他也曾有過嬌妻愛子,但他卻離開了家庭。他始終在苦苦思索擺脫人世痛苦的方法,用以解除世人的各種痛苦折磨。有一天,他終于徹悟,創(chuàng)立了佛教。他就是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是南亞次大陸北部迦毗羅衛(wèi)城國王凈飯王的兒子,屬于剎帝利種姓。按照佛教和傳說,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45歲時才懷胎,而且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頭長有六根象牙的白象走進了她的肚子。她醒后告訴了國王,國王就請教了一個能釋夢的智者。
智者說:“白象象征和平,這個夢是好夢,王后要生王子了。將來,王子會出家,為世人謀求幸福。”國王甚是高興。按照印度風俗,婦女要回娘家分娩,王后在半途中的蘭毗尼,生下了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母親沒幾天就去世了,他由姨母撫養(yǎng)長大。凈飯王非常喜愛小王子,給小王子取名“悉達多”。凈飯王唯一的希望是兒子能夠繼承王位,但他想起智者說的話,將信將疑。他為了阻止兒子以后出家,在生活上極盡奢華富貴,在王子16歲時,他給王子取了聚利城的公主。
有一天,悉達多出城游玩,他見到了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拄著拐杖,艱難的走著。一會兒,又見到一個臉色蠟黃的病人躺在路邊,不停的呻吟。王子心情黯淡下來,于是往回走。趕巧,他又碰到了一群烏鴉在啄食一具尸體。
王子回到宮中,靜靜的思考著,人為什么要生老病死?于是他決定到外面了解情況,宮中與世隔絕,他渴望宮外的世界。次日,王子走出了城門,碰到一個信奉古婆羅門教的出家修行的人,王子便問隨從是什么人,隨從說是出家修道的人。
悉達多便向修行人行禮,并問他為何如此快樂,修道者說:“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解脫。”王子回宮后便決定出家修道,就在他出行的那天,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他依然決意斬斷情緣,來到一座廟里閉門修行。
婆羅門教徒說,通過祈禱,奉獻貢品和舉行宗教儀式,靈魂可以得救。悉達多認為這樣并不能超出生死,永遠擺脫輪回。于是他在尼連禪河畔中的森林里修行了六年,歷盡了千辛萬苦,幾乎要死了,但仍然一無所得。他來到尼連禪河邊,用河水洗凈了身上多年的污垢,在一位牧女乳粥的喂養(yǎng)下,悉達多身體恢復(fù)健康。
悉達多沿著尼連禪河行走,看見了一棵菩提樹,他就在樹下打坐,經(jīng)過了49天的冥思苦想,終于徹悟了,創(chuàng)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悉達多還為教徒制定了“戒律”,于是他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生活,他不分貴賤貧富,廣收門徒。弟子稱他為“釋迦牟尼”,信徒們又稱他為佛祖。
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在傳道的途中因病逝世。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后,骨灰結(jié)成許多五光十色的顆粒,這便是“舍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塔里。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他的眾多弟子都秉承佛的囑托,云游各地,專心傳法。
釋迦牟尼就是佛祖,如來佛祖是《西游記》中的叫法,專門用于指釋迦牟尼佛祖。其實真正的“如來”是指佛的一個稱號,并不專門指哪一個佛。但在我國的神話體系中,尤其是《西游記》中,如來佛祖專指釋迦牟尼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