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能跟保姆比,這樣太見外了。我們國家是個禮儀之幫,又是仁,義,善,德之傳統(tǒng)。俗話說:"子孝孫賢,鴻福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感加快,忙于工作,上班下班,謀生意等,有能力的人仕雇傭保姆,父母可享天倫之樂,安享晚年,如有的父母不愿意雇保姆,只好自己操勞。更多是大多數(shù)農(nóng)民工子女,由于忙于工作,但工資不多,一個人不能夠養(yǎng)活全家,只好夫妻同時工作,老人帶孫子才能夠維持生活的日常開支,老人也樂于接受,分擔家務,排憂解困。只有那些啃老族,老人年青養(yǎng)兒子,老了養(yǎng)孫,真是活得不如保姆,但老人還是沒有怨言,作為年青人自己感受吧!
謝謝你提的問題[祈禱][玫瑰][玫瑰]
很多老人給子女帶孩子,最后活的不如保姆?[流淚]這個問題在有些家庭會出現(xiàn)。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兩代人的溝通,理解,寬容。
我有一個女兒,出國留學6年,由于舍不得我們最終選擇回國,在大連工作,結(jié)婚。女兒對我們很孝敬,我們也愿意為她們分擔點家務活,F(xiàn)在社會竟爭激烈,年輕人的壓力也大,只能將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去,連孩子也沒有時間照顧,所以我們主動提出幫忙照顧孩子,可問題是陷入到了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局面之中。
孩子怎么養(yǎng)不由我們說了算,完全要按書上講的所謂科學育兒,出門要換衣服,回家要換衣服,洗手,睡覺換衣服,我算了一下一天要換三次衣服。每兩個小時吃一次奶,每一個小時說一次溫開水,天天要寫在紙上貼在墻上,對著做。整天神經(jīng)緊繃著,生怕做得不對,我經(jīng)常對女兒說我怎么把你養(yǎng)大的,她回答我,你們那時是困難時期,不講科學,F(xiàn)在要講科學,科學育兒才聰明,我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捂臉][捂臉]為了減少爭執(zhí),我們聽女兒的,和平相處了兩年,外孫女上幼兒園我們就徹底解放了。
可是隔壁的王奶奶讓我揪心起來。有一天和我拉家常,她生了一個兒子,所以她和老伴對兒子一直都是有求必應旳。
兒子大學畢業(yè)后,為了能夠更好的發(fā)展,就留在了大城市里,后來兒子結(jié)婚,王奶奶又拿出了自己和老伴所有的積蓄給兒子在城里買了房子。
沒過幾年,有了孫子,因為心疼兒子,60歲的王奶奶想幫忙去照顧,但是被兒媳婦拒絕了,因為擔心會有婆媳矛盾。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花銷變得越來越多,兒子和兒媳也就換了份收入更多的工作,奶奶答應了兒子要求,進城來幫忙帶孩子,可是王奶奶過的卻并不開心,
王奶奶說:現(xiàn)在在這吃力不討好,兒子兒媳天天挑我毛病,說我影響了孩子。
這孩子怎么能這么說話,我天天給他們接送孩子,做家務,還要自己掏錢買菜做飯,怎么就不記我的好?活得不如個保姆!"
如今的王奶奶后悔不已,一想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老人們本應該安享晚年的年紀,幫助子女照看孩子。可是孩子卻并不領老人的情,還要奚落老人照顧孩子的方式老土、不科學。
老人得不到休息,而且心靈還飽受折磨,實在是有苦說不出,這也是為什么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老人不愿意幫子女照看孩子,真不能怪老人自私。
老人們的心酸,兒女們知道嗎?1、背井離鄉(xiāng),現(xiàn)在有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自己的老家,而選擇去大城市發(fā)展,但是這樣一來,老人要幫忙照顧孩子,必然也要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來到城市里,舉目無親,連個說話的朋友都沒有,老人這樣的痛苦無奈,年輕人又知道多少?2、孩子有問題全都怪老人,大家也知道孩子的身體是脆弱的,有一點風吹草動,孩子可能就會感冒發(fā)燒,而往往到這時,年輕人就將責任全都怪到了老人身上,責備老人沒照顧好孩子。3、吃力不討好,年輕人會擔心和老人鬧矛盾,其實老人也同樣擔心會和年輕人發(fā)生不愉快,尤其是婆媳沖突,更是搞得整個家不得安生,老人也不想發(fā)生這樣的事情。有很多老人任勞任怨,結(jié)果每天聽到的都是兒子和兒媳婦兒的抱怨,而老人的難過只能默默地埋在心底。
子女應該明白,老人并沒有幫我們帶孩子的義務,所以我們應該對老人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
回顧自己二年帶娃經(jīng)歷,“吃力不討好”。中國人在思想觀念中有一個奇怪的想法,那就是“對親人嚴格,對陌生人溫柔”,就像王奶奶不應該與保姆比較,畢竟保姆是短期工,而王奶奶是陪伴一生的家人。
我想,為什么老人自愿幫子女帶娃,包攬了全家大大小小的家務,反倒不被待見呢?多跟以下兩個原因有關系:
不注意界限感,太插手子女的生活
老人幫兒女帶孩子,有些老人總覺得自己生出來的孩子,自然什么都要聽我的,“我吃過的鹽,比他吃過的米多”,事事都想掌控兒女的生活,這樣的老人忘記兒女已經(jīng)有自己的家庭,不注意界限感,自然也就很容易不得兒女心。畢竟也是老大不小的人了,不想事事還受父母控制,感覺自己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自然也就有怨言,跟老人的關系處不好。
自己都做全了,反倒養(yǎng)不出感恩的孩子
老人如果總是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攬,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全了,反倒不容易養(yǎng)出感恩的孩子。人身上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有人幫自己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恐怕都懶得去動手動腦。
所以,與其抱怨孩子不孝,還不如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少操點心,多讓孩子自己做,才不至于吃力不討好。
我用我見到的事情來回答吧。
老人A,退休前是一個單位的一把手,在那個比較清廉的年代,他安全地退了休,回家頤養(yǎng)天年。
家中一雙子女已成家,兒子在離家200公里的一個城市上班,女兒嫁了一個北方人,帶著老公在娘家長住。
退休沒多久,女兒就生第一個孩子,老人A兩夫妻就開始了保姆模式,每天買菜做飯帶娃,一刻也沒有空閑。
因為整天帶孩子做家務,老人A怎么舒服怎么來,頭發(fā)亂蓬蓬,穿得也很隨便,整個人看起來就是一個糟老頭,一絲沒有當年做領導的風范。
孩子長大可以上幼兒園了,女兒又接著懷了第二胎,好不容易把女兒的第二胎扯大了,孫子又準備出生了.....老人A苦笑著說,為人父母啊!
老人B,退休前也是一個單位的領導,退休金還比較高。退休后,他到了省城兒子家,做起了保姆工作,與一般的保姆不同,他沒休息天,還是個帶薪保姆。
白天,他要帶孩子,買菜做飯做家務,晚上兒子媳婦下班回家就躺沙發(fā)上,口里嚷嚷著累,他也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做完家務。
他媳婦說為了方便,把老人B的銀行卡捆在了自己的手機上,從此以后,除了伙食開支,其它的錢媳婦都拿去用了。退休沒幾年,老人B當初的領導風范完全不見了,取而代之是一個衣著隨便,沉默寡言的老頭。
看見他們的樣子,我對未來的老年生活開始有了擔憂。
事實市就是如此,已經(jīng)沒地方再吐槽,借此機會吐槽下,謝謝各位看官能看完此文章,并留下您的意見和想法
我和我家先生11年結(jié)婚,13年生小孩,我家先生是獨生子,我們在外地經(jīng)營小本買賣,我家公婆都是退休教師,所以我生小孩那年我公婆都從家里來到我們做生意的城市幫我?guī)『,我生我小孩是冬天,很冷,我婆婆在家(guī)臀易鲈伦,我公公去店里幫我們招呼生意,我以為我們會一直這么和諧幸福的過下去的,很開心。
出了月子剛好逢春節(jié),于是我們自駕回老家,沒想到過完年,要回長沙的時候我公公突然說他不和我們?nèi)ラL沙了,他有關節(jié)炎,他在長沙天氣濕冷,怕有影響,所以不去長沙了,我說那好,您如果不去了,婆婆也不用去了,老來伴,我不能拆散你們來幫我?guī)『,反正店里有請員工,有做飯阿姨,家里我再請個人就可以,我公公很激動的說,那不可以,孫子就一個,你婆婆必須去幫忙帶
就這樣一帶我婆婆幫我?guī)Я?年的小孩,中間我和我婆婆相處的比親媽還親,搞的我自己媽都吃醋,因為她幫我?guī)『,犧牲很多,家里大小家務都抄辦,所以我很感動,沒什么回報她,就是平時逢年過節(jié)給他買的蟲草燕窩,買衣服買包包的,這樣他如果夏天天氣熱的時候帶我小孩回老家,逢人也夸我孝順,婆婆平時省吃儉用,買的好衣服舍不得穿,買的好東西不舍得吃,沒享受過生活,一直到她去世,他的蟲草燕窩都沒吃完,好衣服件件如新,每次去買衣服都要推脫半天就是不舍得買,每次都是我硬要買單才買下,第一次買雙鞋子幾百給她,她說她重來沒買過這么好的鞋子,可想而知她是多么勤儉節(jié)約的人,這樣一個好婆婆結(jié)果生病走了,大家以為故事就到此結(jié)束了
沒有,一年后我公公找了新婆婆,新婆婆那就知道享受生活了,一年要出去旅游兩次,夏天的裙子要一千多一套的才要買,幾百的不要,要買新房裝修才過來和我公公住,在我家重來不會說要主動做家務,我摔斷骨頭不聞不問,我的天啊,他是來我家當公主的,問題是我公公當她寶,給她吹頭發(fā),給她做早餐,這些我婆婆重來沒享受過的待遇她都有,以前婆婆看公公臉色,現(xiàn)在公公看新婆婆臉色,我只能替我婆婆可惜也沒其它辦法,畢竟我是小輩,公公是長輩,他開心就好
所以女人別傻,有條件該吃吃,該花要花,享受當下,享受生活,別留遺憾,人生像單程車票沒有往返,像直播沒有重播,花開花謝全靠運氣,運氣好秋天才凋謝,運氣不好春天剛開就有人來折斷了知道嗎!過好每一天開心就好,別管那么多,兒孫自有兒孫福
我是【珊桃和露】,談談我的所見所聞:我現(xiàn)在所住的小區(qū),帶孩子的老人,很明顯的有3個人群:
1、奶奶帶孫子女。
2、姥姥帶外孫子女。
3、保姆帶孩子。
怎么區(qū)別呢?
一、帶孩子的行動上區(qū)別:
1、跟著孩子屁股后面跑的,多半是奶奶。奶奶帶孫子都是小心翼翼,怕有個磕碰,落兒子兒媳婦埋怨。
2、聲音很大,吼著孩子不要跑太快的,多半是姥姥。覺得自己女兒的孩子,有個什么女兒不會埋怨,女婿不敢埋怨。
3、孩子在前面跑,坐那里看著孩子跑的。多半是保姆。孩子哪有不摔跤的,絆倒了拉起來就行了。
二、經(jīng)濟上的區(qū)別。
1、奶奶帶孫子女的,沒有工錢是必須的。至于生活費,看老人情況來定,有些有退休金的,可能兒子就不會給生活費,屬于倒貼性。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帶孫,兒子兒媳會給生活費,但不會很多,所以老人買菜的時候,看起來有些拮據(jù)的一定是奶奶。
2、姥姥帶外孫子女的,工錢會拿,但是不多表示一下而已。生活費必須要給的,不能讓娘家媽倒貼,女兒很多就是這個想法。買菜的時候,多是以女兒和外孫子女的口味買,錢不在乎的。
3、帶娃的保姆不做飯,做飯就不帶娃。所以,保姆就是只拿一個工作的工錢。
關系上的區(qū)別
1、奶奶:兒子的孩子,跟兒子一個姓,應該的。
2、姥姥:女兒的孩子,又不是和女兒姓,說來說去還是隔著的。
3、保姆:和孩子父母家人是雇傭關系。只要看著不丟就可以。
從以上的條件比起來,“很多老人給子女帶娃,最后過的不如保姆”,這個說法沒有可比性。
奶奶或者姥姥是孩子的親人,帶孩子,肯定是心中有愛有親情,讓孩子父母放心。
而保姆只是一個職業(yè),不是萬不得已,也不會請保姆帶孩子,特別是網(wǎng)上報道的保姆虐童事件,更讓年輕的父母們揪心。付工資甚至多付工資,為的也是一個放心,寶寶少受委屈就好。
說是“很多老人給子女帶娃不如保姆”,其實就是奶奶或者姥姥,感覺兒女們對保姆和自己的薪酬不同,待遇不同的一中宣泄。保姆有工資,逢年過節(jié)的還要給保姆發(fā)紅包。
但是她們忽略了一點,就是“保姆是外人,是雇的工人”,和自己家里的人是沒有感情支撐的。不存在今后的感情上的往來。
而奶奶或者姥姥,對子女來說,是存在法定的養(yǎng)老義務的,不管今后子女愿不愿意,有法律會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約束。
老人們覺得高興就幫幫子女帶娃,讓他們減輕壓力,今后給作為父母的我們養(yǎng)老也有一定的基礎。
不論婆家、娘家,只要父母沒幫助帶娃,在兒女那你就是千古罪人!別說出力當免費的保姆,就是搭錢、出力、累死累活你也不一定受到兒女的待見!當今社會就是這個狀況,父母欠兒女的永遠還不完!前半生以孩子為榮,為孩子付出什么辛苦都能承受!現(xiàn)如今最怕聽到孩子的聲音,拿起電話都是孩子命令的口氣:要錢、帶娃、照看生意……,從來沒問過父母的身體如何?是否有困難需要幫助?都是無條件的為她服務,感覺生了孩子就是犯下的滔天罪行,時刻準備接受兒女的審判!真是夠了!原來怪罪社會的污染,攤上的兒女人性墮落,現(xiàn)在完全怪自己命差!不敢回憶前半生舍命的付出,那真是一把血淚史!羨慕那些命好的人!
很多老人給子女帶娃最后活的不如一個保姆,你怎么看?
我國和歐美國家人生觀大不相同,歐美國家把自己孩子扶養(yǎng)到成人,就讓孩子離開養(yǎng)育他成人的愛家,去獨立生活去了。父母關系就如同親屬關系,談不上還給帶第三代。如果非要帶,也是有償?shù)。解決一時的困難。
我們國家不知受什么文化的影響,一輩子甘為下一代奔波。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一輩子時間很短暫。養(yǎng)兒育女,父母除了享受養(yǎng)育孩子生長過程,主要還是盡養(yǎng)兒育女的義務。兒女長大成人,家長已經(jīng)盡到了養(yǎng)育下一代的義務。根本不存在還要給子女帶娃的義務。一擔孩子結(jié)婚生子,老人就可以盡情享受一種展現(xiàn)的生活,享受余生人間之美。這時候不是老人給子女帶娃,而是兒女想方設法陪伴老人度過幸福的余生。
我極力反對這種說法——老人和保姆同樣的家務、同樣的付出,可是,其目的和意義完全不同。不能拿帶孩子這件事去做比對。老人帶孩子,最后活的不如保姆,這種說法很大程度上屈解了老人的一片苦心。
可憐天下父母心,老人基本都是鞠躬盡瘁,忙碌一生。他們年輕的時候,社會還不進步,生活十分貧窮。茹苦含辛謀生、創(chuàng)業(yè),開始為自己、為父母奮斗;等成家立業(yè),有了孩子,就完全為自己的孩子們奮斗;等他們的孩子有了孩子,老人們,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依然不想閑著,也不能閑著,就為孩子們的孩子努力忙碌……多少這樣的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著自己的辛苦和勞動,鞠躬盡瘁,忙碌一生!
老人給子女帶娃,他沒有任何的功利性。是處于自己的高度自愿,又好像是在履行義不容辭的義務,不圖利益、不圖回報。因此,盡管辛苦,無怨無悔。既然,老人們心甘情愿的付出,他們帶孩子是出于一種無私的親情和慈愛。那么,為什么要與保姆相比呢?沒得比,不能比,因此,就更不能說“活得不如保姆”這種無厘頭的話。這些話太傷老人的心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老年人忙忙碌碌成了本性,成了天性,因此,累并快樂著。帶娃,在他們看來更是一種天倫之樂,何苦之有!其實,我們心知肚明——老人真的苦且累!
作為子女我們要體諒老年人的一片苦心,要理解他們、好好的照顧他們,善待老人。其實,老人們不圖什么,付出完全是自愿、忙碌幾乎是本能。子女們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一次回家一次相守,他們就知足快樂、心滿意足了。累并快樂著、內(nèi)心滿是幸福的父母們,哪來的不如保姆的悲哀和傷感?
答:貼費不如付費,父母不如保姆。
聽聽父母怎么說——
1、掏心掏肺貼費,換不來一句好話;
2、起早摸黑干活,得不到一個微笑;
3、汗流浹背忙乎,領不到一分報酬。
很多老人給兒女帶娃,最后活的不如一個保姆,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老人與子女如果互相尊重,子女有感恩之心,我想老人會很幸福的。子孫膝下承歡,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這是大部分人的愿望。老人給子女帶孩子帶的很辛苦,感覺自己還不如保姆。在現(xiàn)實社會中,真的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并不是所有現(xiàn)象。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感加快,忙于工作,上班下班,謀生意等,成家立業(yè)有了小孩,好多人都是父母幫帶小孩,有能力的人雇傭保姆,父母可享天倫之樂,安享晚年,如有的剛夠自己溫飽的請不起保姆,只能依靠父母來幫助帶孩子了。父母永遠是心疼自己子女的,總是想自己盡量多幫子女做一些事,讓他們過得輕松一點。老人為什么會覺得自己活得不如保姆,很多老人一開始幫子女帶孩子純屬好心,而且覺得自己退休有時間了,可以一邊帶孩子,一邊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在帶孩子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得不到子女的尊敬,總是被子女各種嫌棄,覺得自己這個做的不好,那個又不能這樣做。對自己卻沒有一點尊敬和感恩之情。這就使很多老人非常窩火,一些老人的內(nèi)心非常不平衡,覺得自己不僅出錢,出力,出時間,但小輩對于自己的態(tài)度,還不如一個外人。
從道理上來講,老人是沒有義務代孩子的,所以年輕人要明白,老人幫帶孩子不是義務,而是情分,老人一生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子女養(yǎng)大成人,已實屬不易,本該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如果老人身體條件允許的話,愿意作出犧牲,幫子女帶娃,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子女一定懂得感恩。其實家里有老人愿意幫忙帶小孩,子女應該感到開心。不要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應當?shù),這樣就會引發(fā)了很多家庭矛盾。在父母幫忙帶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理解父母對自己的用心,對父母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即使他們有些觀念比較陳舊,但也應該給予理解,而不是斥責。因為兩代人的觀念存在著差異,所以多與老人進行溝通,這樣也能讓老人覺得,子女對自己非常尊重,而不是把自己當保姆在對待。
所以在自己有空余時間的時候,應該留給老人一些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外出旅游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對老人晚年的精神世界也比較有利。作為子女,我們更應該多為父母考慮,父母把我們養(yǎng)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更應該多去理解和鼓勵他們。他們并沒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不要認為父母帶孩子是應該的,你們也是為人父母的,你的孩子也會長大,你也會遇到同樣問題,自己好好想想吧。可憐天下父母心,很多父母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為了帶孩子,可能奔波千里萬里,到最后可能落得一身疲憊,里外不是人。帶孩子,不是一件輕松的活,帶過小孩的父母都知道,有苦有甜,畢竟是自己的后輩,兒女需要,義不容辭。父母確實沒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只不過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心疼孩子,一般都會自愿幫助帶孩子。所以,父母不幫我們帶孩子我們也不要心懷怨恨。只要年輕人能理解老人的苦衷。在苦也感覺甜。愿天下父母老年安康,老有所依,享盡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