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凡成事難,毀功易。春秋的首霸齊桓公后來是如何一步步毀掉自己的江山的呢?

我們知道,齊桓公也是在諸公子爭位中取得勝利,繼位為齊國國君的。他繼位以后,表現(xiàn)出了他的賢明大度,在鮑叔牙的一力推薦下,他大膽任用了以前與自己為仇的管仲為相國,管仲是歷史上的名相啊,很有治國才能。管仲做了相國后,在齊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進(jìn)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齊國綜合實力大增,在春秋諸侯國中,大提尊王攘夷,討伐不臣侍周天子的諸侯國,規(guī)范春秋各國秩序,在周天子的支持下,成了各諸侯國的盟主,齊桓公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的首霸。然而齊桓公四十一年,管仲因病去世,沒過兩年,齊國就陷入了五公子爭位的斗爭中,齊國迅速衰敗下去。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首先,齊桓公九合諸侯,稱霸天下,已經(jīng)不再是剛繼位的歷精圖治的齊桓公了。他居功自傲,獨斷專行,已聽不進(jìn)與自己不同的意見。管仲臨死,曾告誡齊桓公,豎刁、易牙、開方三人不近人情,不可重用,但齊桓公不聽。其次,管仲沒有向齊桓公舉薦一個可以繼承自己相位的人。管仲臨死前,齊桓公曾征求管仲的意見,問誰可接替他的相國位置。齊桓公提出鮑叔牙等人,問詢管仲可否,管仲都列舉了各人的短處,認(rèn)為不可接替,結(jié)果直到管仲死,也沒確定一個合適的人來接替他。其三,齊桓公另立太子。齊桓公最早確立了公子昭為太子人選,但后來因?qū)櫺胰O衛(wèi)姬,就改立了萇衛(wèi)姬之子公子無詭為太子。本來板上釘釘?shù)氖,卻說改就改,這讓其他公子也有了覬覦太子位之心。其四,重用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奸臣。豎刁為了能做到常陪齊桓公身邊,就將自己廢身宮刑;在一次夜里,齊桓公醒了感到肚中饑餓難忍,因身邊沒現(xiàn)成肉食,作為齊桓公廚師的易牙就回到家中將自己幼子殺掉取肉烹煮,和調(diào)五味進(jìn)奉齊桓公食用;開方本是衛(wèi)國公子,因得到齊桓公喜愛,就不顧本國父母苦苦相求,毅然與父母決裂,來侍奉齊桓公。三人的這些“忠君”之事,很是感動齊桓公。管仲在日,齊桓公要重用他們,被管仲勸阻,說明他們?nèi)说淖龇ㄌ唤饲,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不可用,就?qū)逐了豎刁、易牙。但等管仲一死,齊桓公就馬上招回豎刁、易牙,將三人委以重任。三人得權(quán),在朝中玩弄權(quán)術(shù),搬弄是非,興風(fēng)作浪,一下子就搞亂了朝政。他們?yōu)榱霜毎猿V,還利用齊桓公年老病重,不能上朝之機,將齊桓公囚于后宮,任何人不準(zhǔn)進(jìn)見,限制齊桓公吃飯喝水,活活把個齊桓公囚死。三人的弄權(quán),直接導(dǎo)致了五公子爭位。其五,五公子爭位。齊桓公改立公子無詭,生前又將公子昭托付給宋襄公,齊桓公死后,在豎刁、易牙、開方三人的搬弄下,五公子相互攻打,使齊國陷入混亂。甚至齊桓公去世兩個多月,尸體腐爛,停尸房爬滿了尸蟲,竟無一人過問,出來安排喪葬后事。后來,易牙和豎刁進(jìn)宮殺了許多大夫,并擁立了無詭為君,太子昭逃到宋國,無詭即位后才安葬了齊桓公。無詭死,公子昭在宋國護(hù)送下又繼位為君。以后這五子依靠各自勢力,依次為君,如此在動蕩中一直延續(xù)了四十余年,使得齊國大傷元氣。王室不和,君位不穩(wěn),國力衰弱,使各自輔佐的權(quán)臣得勢,相互爭權(quán)奪利,君弱臣強,最終導(dǎo)致“田氏代齊”,齊國田姓代替姜姓做了國君。

因此,想治理好一個國家,那是很不容易的,但要想毀壞一個國家,那是分分鐘的事。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歷精圖治四十余年,才讓齊國國強民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yè),但就因為沒有選好接班人,重用了奸邪,最終導(dǎo)致齊國一敗涂地,以后再也沒能稱霸諸侯。相反,晉國在晉文公之后,因不間斷有忠直能臣輔佐,使晉國在此后春秋爭霸中,一直保持了百余年的霸主地位。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以后歷朝歷代中,接班人的選取確定,都直接關(guān)乎王朝的存亡繼絕,盛衰成敗,確實值得讓我們今人深思。

最佳貢獻(xiàn)者
2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世孫,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公認(rèn)的霸主。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被傳為君臣佳話,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國力強盛,威服諸侯。但是在晚年卻也逃不脫個人悲劇,重用佞臣最終落得活活餓死的下場。

一個“能力平平、私德有虧”的霸主

齊桓公不是那種天縱英才的雄主,他更多的像是一個好老板,他的霸業(yè)是靠重用和信任管仲這位能力卓越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才獲得的。因此隨著齊桓公和管仲這對君臣的年老,尤其是管仲去世之后,齊桓公能力上的缺陷就暴露無疑。

  • 能力平平:在歷史記載中很少看到齊桓公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他的光芒幾乎完全被管仲掩蓋?v觀他的一生,似乎只有當(dāng)年與公子糾和管仲爭奪王位時,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帶勾,集中生智咬破舌頭裝死騙過管仲才表露出他個人年輕時還有些急智。隨后在鮑叔牙的力薦下,不計前嫌重用管仲也表現(xiàn)出他作為君主的大度。但總的來說,齊桓公單論個人能力和素質(zhì)實在是乏善可陳。

  • 私德有虧:齊桓公曾經(jīng)在和管仲的對話中坦承自己的三個缺點。一是好打獵,怠于政務(wù);二是好酒好吃,貪圖享受;三是好色,甚至連自己的姐妹都不放過。雖然這段對話中管仲表示這些缺點雖然很不好,但是不妨礙齊桓公成為一個明君霸主。因為君王的素質(zhì)和品德應(yīng)該是相較于整個國家而言,對于私德并不是最要緊。事實證明,管仲在世的時候,的確這些個人私德沒有妨礙齊桓公和齊國的稱霸大業(yè),但是管仲一死,齊桓公的悲劇幾乎都與這些個人缺點有著不可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三個佞臣:精準(zhǔn)命中齊桓公的三個缺點

如前文所述,齊桓公自認(rèn)有三個缺點,分別是好田獵、怠于政務(wù);好酒肉、貪圖享受;好女色。而導(dǎo)致齊桓公晚年個人悲劇的三位佞臣就都精準(zhǔn)的把握了齊桓公的這三個缺點,紛紛投其所好。

  • 易牙:廚師出身,以廚藝得寵于齊桓公,因為他能很好的滿足齊桓公好酒、好吃喝、好享受的愛好。相傳齊桓公有一次無意中說到自己幾乎嘗遍天下美食,就是沒有嘗過人肉的味道。于是這位易牙為了得寵,就回家把自己四歲的兒子給烹煮了進(jìn)獻(xiàn)給齊桓公吃。齊桓公吃了之后認(rèn)為易牙對自己非常忠誠,因此更加寵信他。

  • 豎刁:他為了能得到齊桓公的寵愛,自己閹割了自己到齊桓公那里做了宦官,并且負(fù)責(zé)齊桓公的后宮和管理宮女。因為他的自我閹割行為讓齊桓公認(rèn)為他很忠于自己,同時也因為他能很好的安排好后宮之事,這就必然包括滿足齊桓公好色的愛好。

  • 開方:又稱衛(wèi)開方,本來是衛(wèi)國的公子,年少時就到齊國出仕,也是齊桓公身邊的寵臣。期間即使開方的父母去世他也沒有回國,而且有機會繼承衛(wèi)國國君之位他也放棄了,于是乎齊桓公也認(rèn)為他非常忠誠。

  • 那么好田獵,怠于政務(wù)的缺點呢?其實晚年的齊桓公田獵倒不一定還能堅持,但是怠于政務(wù)肯定是更加變本加厲,一方面管仲等人執(zhí)政期間,他已習(xí)慣于垂拱而治。另一方面這些佞臣的共同特點就是順著君主的愛好行事,以阿諛奉承為主,投齊桓公所好就必然讓他沉溺酒色之中,無心政事,阿諛奉承就必然讓齊桓公覺得自己已經(jīng)功德圓滿,無需費心費力去治理國家。

雖然齊桓公認(rèn)為這三個人都是大忠臣,但是《史記》中也明確記載了管仲對這三人的評價。管仲認(rèn)為:有誰不愛自己的親生骨肉呢?易牙能夠烹煮幼子給齊桓公食用,那么他肯定有更大的野心;有誰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呢?自殘身體來服侍齊桓公,那么他肯定也另有所圖;有誰不愛自己的父母呢?而且放著千乘之國的國君不當(dāng),到齊桓公身邊來做臣子,那么他必然有更大的企圖。管仲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很明確的指出這三個人都是佞臣,必定會禍亂國家,因此管仲臨終前請求齊桓公放逐這三人。

晚年政治布局不佳

齊桓公在管仲去世時也曾經(jīng)去管仲病榻前詢問相位的繼承人選。這個關(guān)于齊桓公晚年的政治布局的重要記述在《史記》中隱去了一段,即司馬遷只記載了管仲對三位佞臣的評價和對這三位佞臣的處置建議,并沒有記錄關(guān)于相位的人事安排建議,于是有的人認(rèn)為管仲沒有為齊桓公指明后繼人選,對齊桓公的個人悲劇負(fù)有一定的責(zé)任。

但是事實上,在《呂氏春秋》中也有一段管仲對于相位繼承人選的記載,在這個記載中,管仲明確反對了鮑叔牙接替自己擔(dān)任相國的提議,他的人選是隰朋。只是誰也沒想到,隰朋也很快去世,隨后鮑叔牙接替出任相國,不到一年時間他也去世。這些賢臣的紛紛去世,讓易牙、豎刁等人從被放逐到回歸中樞,并很快重新成為齊桓公身邊的寵臣,最終導(dǎo)致了齊桓公晚年的悲劇。

再則史書記載,齊桓公有嫡妻三人,妾夫人中有寵地位如圖夫人一般的有六人,子嗣則有十幾人。雖然在管仲在世時,齊桓公就已明確了公子昭為太子。但是我們從后來齊桓公死前及死后幾十年齊國的內(nèi)亂來看,齊桓公對諸子的政治安排上也極其失敗,身為太子的公子昭沒有多少勢力(他的上位還得靠宋襄公相助),結(jié)果齊桓公臨終時五子爭位打的不可開交。甚至內(nèi)亂一直持續(xù)到三十多年之后,爭奪王位的五個公子都當(dāng)過齊王,直到最后一個齊惠公呂元才基本結(jié)束這場內(nèi)亂。而史書中有所記載的齊桓公對繼承人的安排,僅僅是在一場諸侯會盟中拜托“講仁義”的宋襄公照顧自己的太子公子昭而已。

綜上,齊桓公個人本就能力平平,他的霸業(y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任重用管仲、鮑叔牙等一干賢臣而得來。雖然這也無可厚非,但是他本人好酒好色、貪圖享樂、怠于政務(wù)的缺點終生未改,晚年更是信重投其所好的佞臣,最終導(dǎo)致自己活活餓死,兩個多月無人收尸的悲慘結(jié)局。

3

自毀江山言過其實,因為齊國并未在齊桓公手中滅亡。但齊桓公晚年昏聵,重用易牙、豎刁、開方三個小人,以致齊桓公死后無人管,諸公子爭斗,桓公尸體在床六七十日,尸蟲都爬出門外。其后,齊桓公的幾個兒子都輪番即位,齊國內(nèi)亂幾十年。

齊桓公有三個夫人都無子,有六位如夫人,皆有子。長衛(wèi)姬,生無詭;少衛(wèi)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齊桓公與管仲都屬意于鄭姬所生的公子昭(齊孝公),立為太子,并把他托付給了宋襄公。

齊桓公身邊有三個小人最得桓公喜愛:

①易牙,善烹飪,有一次閑聊齊桓公說嘗遍珍饈美味,卻不知人肉滋味。第二天易牙就給桓公上了一道鮮嫩無比的肉食,等桓公吃完,易牙告訴他是自己小兒的肉,桓公大為感動。

②開方,開方本是衛(wèi)國公子,母親還在衛(wèi)國居住,為了追隨桓公,十幾年間從未回家看望自己的母親,桓公認(rèn)為他對自己很忠心。

③豎刁,齊桓公與豎刁互有愛意(齊桓公大約也尚男風(fēng)),豎刁為了日日能與桓公相伴,自行閹割入宮,桓公很是喜愛。

相國管仲臨終前,叮囑齊桓公遠(yuǎn)離這三個小人。齊桓公說,易牙為了讓我嘗盡美味,把自己的幼兒都烹了,管仲搖頭說這不合人之常情;齊桓公又說開方為了追隨我,放棄千乘之尊,連自己的母親也不回去看,管仲也搖頭說這不合人之常情;齊桓公最后說,豎刁為了早晚與我相伴,自己閹割進(jìn)宮,管仲還是搖頭說這不合人之常情。

管仲說:易牙連自己的幼子都會傷害,這樣的人哪有人性,那他對別人什么都干得出來;開方放棄千乘之尊來到齊國,必然是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豎刁更不用說了,連自己的身體都會戕害,對別人更不用說了。管相是以符合人情為準(zhǔn)繩,從人性的深度去審視人品。

管仲去世后,鮑叔牙為相,把這三個小人趕出齊國?墒驱R桓公離了這三個人是茶不思,飯不香。豎刁通過長衛(wèi)姬又回到了齊國,易牙與開方也都陸續(xù)回齊國,鮑叔牙死后,這三個小人更是肆無忌憚了。

齊桓公寵愛豎刁,豎刁建議立長衛(wèi)姬所生的公子無詭為太子,齊桓公答應(yīng)了,太子昭逃往宋國。齊桓公病,這五個公子都樹黨爭。桓公卒,五公子互相攻殺,以至于桓公尸體停在床上六七十天都無人理睬,尸蟲都爬出了宮門。等無詭即位,才把桓公尸身入棺。

三個月后,宋襄公派兵送太子昭伐齊,齊人恐,殺無詭,準(zhǔn)備立太子昭為君,那四位公子一齊攻打太子昭,太子昭又逃往宋國。宋國派兵打敗四公子,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

齊孝公十年卒,衛(wèi)公子開方殺孝公兒子,立葛嬴所生的公子潘(齊桓公子),是為齊昭公。昭公在位期間,其弟商人,私下結(jié)交賢士,伺機謀位,昭公卒,其子被弒,商人自立,是為齊懿公,懿公也是齊桓公子,其母為密姬。

齊懿公四年,被弒。懿公驕,百姓不附,齊人廢其子而迎公子元歸國即位,公子元也是齊桓公子,其母少衛(wèi)姬,因避齊國亂,在衛(wèi)國。公子元即位,是為齊惠公。

也就是說,齊桓公的五位公子,無詭,昭(孝公),潘(昭公),商人(懿公),元(惠公)先后即位,內(nèi)亂達(dá)幾十年。

4

齊國內(nèi)亂,國君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就是日后的齊桓公,在鮑叔牙幫助下當(dāng)上了齊國的國君,又放下仇恨任命管仲為相國。管仲在任相國40年間,與“齊國五杰”一起把齊國治理成當(dāng)時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

1.齊桓公昏庸用小人

1.齊桓公昏庸用小人

齊桓公非常尊敬管仲,把他稱為“仲父”。管仲也是忠心耿耿為他料理國事,齊桓公在位第四十一年,管仲去世了。管仲病重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時,專門和齊桓公有過一次談話,建議齊桓公遠(yuǎn)小人親君子,特別指出有三個人絕不能用。是哪三個人,為什么不能用?

這三個人是易牙、豎刁和開方。這三人一味只會討好齊桓公,不顧國家利益,只顧自己的利益。例如開方不去照顧自己父母,卻侍奉齊桓公;易牙殺了自己兒子,用來討好齊桓公;豎刁傷害自己來討好齊桓公。他們做出的事都為天理不容,不配為人。

管仲死前都在擔(dān)心日后齊桓公重用這三人,特意提醒于他,叫齊桓公一齊桓公當(dāng)時滿口答應(yīng),可管仲一死,他就將國家大事交由這三人打理。這又是為什么?因為齊桓公在做了霸主后,朝廷有能人管仲他們管理,他自己開始貪圖享受。而這三人投其所好,哄得齊桓公高興,所以他不是忘記仲父所說,而是昏庸了,讓小人得逞。果然,這三人搞亂了齊國,還軟禁病重的齊桓公。


2.卿大夫協(xié)助五子爭位亂朝綱

由于齊桓公昏庸,讓易牙、豎刁和開方掌權(quán),這三人卻搞亂了朝廷國事,使得他的五個兒子很不服氣。

五個兒子在齊桓公病重時就開始爭奪太子位,去世后更是互相攻打,那些卿大夫不作為,個個都為了自己扶持的皇子開始戰(zhàn)斗。

這種情形齊國能繼續(xù)保持從前的國力嗎?肯定不能。

就這樣從齊桓公沒有聽從管仲的建議,任用三個小人治理國家開始,一步錯步步錯,最終毀掉了辛苦建立的江山。

自古以來,許多帝王都是敗在江山建立以后,貪圖了享樂,磨滅了戰(zhàn)斗力和意志力。帝王必修課程應(yīng)該是:江山得到后如何守?

回答結(jié)束,感謝邀請。

5

早年,齊桓公還是公子(喚作公子小白)的時候,因為齊國內(nèi)亂,就逃到了莒國。后來,齊國內(nèi)亂平息,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成功回國,登上王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上任之初,任用管仲、鮑叔牙、隰朋等人,實行一系列改革,使得齊國國力迅速提升,先后北伐山戎,南攻楚國,扶立周襄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當(dāng)時諸侯的盟主,奠定了春秋首霸的地位。但是,齊桓公在管仲死后,卻親近奸佞,一步一步毀掉了自己的霸業(yè)。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晚年犯糊涂。

管仲臨死前,齊桓公曾前往病榻前探視病情。管仲在推薦了一些賢臣之后,特別向齊桓公提了一個建議:讓齊桓公遠(yuǎn)離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三人,不然會導(dǎo)致齊國大亂。一開始齊桓公的確是把三人給趕走了,可過了一年,覺得還是離開不了這三個人,就把他們都找回來了。最終,這三個人果然給齊國帶來了長時間的戰(zhàn)亂。

這三個人都是什么人呢?易牙是個廚藝高超的廚師,曾經(jīng)齊桓公說沒什么好吃的東西,覺得沒味道,易牙就給齊桓公端來了一盤菜,齊桓公吃了覺得十分美味,問是什么做的,易牙說是用自己的兒子做的,齊桓公非常感動,易牙以后就做了齊桓公的御用廚師。豎刁曾經(jīng)得到了齊桓公的寵幸,但是為了能夠長時間的在宮中服侍齊桓公,對自己進(jìn)行了宮刑,齊桓公十分的憐愛他,把他留在身邊。公子開方本是衛(wèi)國的長子,卻到齊國來做官,即使衛(wèi)國國君去世都不愿回去,留在身邊伺候齊桓公,齊桓公覺得公子開方很愛自己,也很重用公子開方。此三人號位“三寵”。

隨著齊國的鮑叔牙、隰朋等賢臣的老去,老年的齊桓公逐漸對權(quán)利的掌控有所下降,“三寵”逐漸掌握了大權(quán)。

二、繼承人不明確

齊桓公有三位正式夫人,但是都沒生下兒子來。娶了六個妾,都生了兒子。其中公子無虧最大,是長子,按理說應(yīng)該繼承王位,但是齊桓公喜歡老二公子昭,并托付給了宋襄公,立公子昭為太子。豎刁和雍巫等人支持公子無虧;宋襄公等支持公子昭;公子開方支持公子潘;公子商人也有想法;還有一個公子元。五個公子各樹黨羽,暗中博弈。又都讓自己的母親給齊桓公吹枕邊風(fēng)要立自己兒子為繼承人,齊桓公年老昏聵,糊里糊涂,也沒有拒絕,含糊其詞,這讓五個兒子都覺得自己有機會。等到齊桓公病情沉重,豎刁等人覺得桓公快不行了,就把齊桓公軟禁了,不讓別人來探視,獨攬大權(quán)。開始謀立公子無虧為君,外面殺的天昏地暗,里面的齊桓公卻被活活餓死。等到公子無虧打贏了爭位的仗,這才開始給齊桓公入殮安葬,此時齊桓公已經(jīng)死了67天,尸蟲滿地。

公子昭被托付給了宋襄公,宋襄公聽說公子無虧做了國君,大怒,起兵幫助公子昭復(fù)位,是為齊孝公。在此后的幾十年里,齊桓公的兒子公子商人(齊昭公)、公子潘(齊懿公)、公子元(齊惠公)相繼為君,其中之亂不在贅述。但這幾十年的內(nèi)亂,讓曾經(jīng)的霸主轟然倒下,齊國的國力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逐漸走向衰落。

6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春秋五霸之首,一代梟雄齊桓公締造了春秋齊國的巔峰,但是最后這同樣也毀在自己的手里,這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清,且聽我慢慢道來!

九死一生,奪得王位

齊襄公時齊國政局混亂,鮑叔牙保護(hù)小白(齊桓公)逃到莒國,而公子糾在管仲的保護(hù)下逃往魯國。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為王,次年被雍林人所殺,并討論新立國君。于是小白和公子糾誰先回國誰就是新的齊王,魯國 發(fā)兵保護(hù)公子糾回國并且派管仲帶兵圍堵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倒地假死。管仲派兵回魯國報喜,于是魯國慢慢的送回公子糾,而此時的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被高傒立為國君,稱齊桓公。

不計過往,管仲改革

齊桓公繼位之后立刻攻打魯國,魯國不敵,逼魯國國君殺死了公子糾,將管仲押回齊國;腹霘⒐苤賵笠患,鮑叔牙勸說:“臣幸運的跟隨了您,如果君主只想治理齊國的話,那么有鮑叔牙和高傒就足夠了,但是如果君上想要成就天下霸業(yè),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可以強盛,千萬不能失去他。”于是心懷大志的齊桓公就聽從了他的建議,將管仲接到齊國,拜其為丞相。

在政治方面:管仲強調(diào)建立一套嚴(yán)格的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級官吏的辦法。

用人方面:“德義末明于朝前,則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時而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

兵制改革: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措施為“參其國而伍其弊”

經(jīng)濟政策:“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鼓勵耕種還重視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管子認(rèn)為農(nóng)工商各業(yè)必須同時兼顧。

成就霸業(yè),尊王攘夷

攻取譚遂兩國,齊,宋,陳,蔡,邾北杏會盟協(xié)助平息宋國內(nèi)部爭奪君位,開始以諸侯的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信開始在諸侯中提高。與魯會盟,提高自己的信譽。鄄地會盟,宋國背叛了北杏會盟的誓約,其國向天子進(jìn)獻(xiàn)禮物的時候說宋國的國君不尊重周天子,請求廢了宋國君。周天子想借助齊國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于是答應(yīng)齊桓公,會同齊,陳,蔡三國伐宋。宋國君不想背負(fù)對抗帝師的名義,所以請罪和諸國修好。之后幽地之盟,貫之會,陽谷之會和召陵之盟齊國的春秋霸主地位越來越穩(wěn)固。

當(dāng)時的中原華夏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霸主。

重用奸臣,凄涼死亡

桓公四十一年,管仲病危,桓公問他群臣誰可代你為相。管仲說易牙殺掉自己的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和人情,不可用。開方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難以親近。豎刁閹割自己來討好君主,難以親愛。但是觀眾死后齊桓公重用三人,三人專權(quán),禍亂朝綱。

桓公四十三年,齊桓公病危,但是五位公子卻在爭奪王位,沒人來管他,導(dǎo)致自己死了六十多日才被被人發(fā)現(xiàn),也是慘死的霸主啊,晚節(jié)不保啊!

7

一代名臣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里有這樣一句話,生動詮釋了齊桓公一生的政治表現(xiàn)。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公子小白得鮑叔牙之助,在殘酷的國君爭奪戰(zhàn)之中戰(zhàn)勝了公子糾,這時候,鮑叔牙推薦了輔佐公子糾的管仲,言君若要成就霸業(yè),必用管仲。小白接受了鮑叔牙的提議,以厚禮待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shè)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

通過讓人心思安,整頓朝政,發(fā)展經(jīng)濟等措施,使得國內(nèi)局勢趨于穩(wěn)定,為成就霸業(yè)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內(nèi)部環(huán)境。初為國君的齊桓公在任用人才方面,可以說不拘一格,對于人才的獲取,則“設(shè)庭燎以待士”,“四方之士相居而至”。這是其能夠成就霸業(yè)的基礎(chǔ)。

人才濟濟的齊國,在國內(nèi)局勢穩(wěn)定以后,便積極展開外交活動,樹立齊國的霸主地位。從樹立信用,到會盟諸侯,齊桓公只用了31年,便得到了霸業(yè)的極致頂峰。在葵丘之會上,周襄王承認(rèn)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以號令諸侯。

一個人開始膨脹,那就說明這個人距離走下坡路不遠(yuǎn)了,何況是公子小白這樣一個喜歡玩耍的吃貨。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3年),一代賢相國管仲病重,齊桓公問之曰誰可以為相,他分別舉了身邊三個十分喜歡的近臣,也就是被管仲點評為“烹其子,以適寡人之口”的易牙,“自宮以事寡人”的豎刁,“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的開方。

這三個人都被管仲給否決了,但在管仲死后,齊桓公依然對這三人信任有加,委以國事。歷史上總會說這三個人壞了齊桓公的霸業(yè),但在筆者看來其實不然,在管仲活著的時候,這三個人就已經(jīng)是齊桓公的近臣,說話又好聽,做飯又好吃,這樣的人,對于前期能夠成就霸業(yè)的齊桓公而言,只是陪他娛樂的小人,即便位列公卿,齊桓公也能拎得清輕重,所以在前面那些年里,齊國的事業(yè)沒有因為齊桓公寵信這三個小人而半道崩殂。

創(chuàng)業(yè)不易守成更難。難就男仔個人私欲不好控制、失控就會失德、失德就很容易失去統(tǒng)治的民心。齊桓公私欲膨脹正是發(fā)生在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自恃功高蓋世之時。

齊桓公飄了,飄了之后想要以諸侯的身份行君王之事,也就是像周天子一樣封禪泰山。雖然最終沒有封禪成功,然而其趾高氣揚的矜高之色,已經(jīng)令諸侯產(chǎn)生了向背之心。

也因為私欲的膨脹,自謂功高,“益治宮室,務(wù)為壯麗,凡乘輿服御之制,比于王者!庇纱,招致了國人的非議。三個小人常伴其身邊,自然就越來越會享受,越來越肆無忌憚,何況,此時在齊國,管仲死了,隰朋也不死了,只剩下一個鮑叔牙,也因為齊桓公召回三個小人,給氣死了。

于是乎,在桓公四十三年,他病重的時候,五位公子糾集黨羽爭位,而三位小人也乘機站隊,把齊桓公囚于公室內(nèi)而死,五公子互相攻打?qū)Ψ,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尸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直到新君嗣立,再才把其收斂。

春秋第一霸主,就這樣如曇花一現(xiàn)般徹底變成了個二流國家,再也不能與西方諸國爭雄,而這一切也只是因了齊桓公晚年那不堪回首的過往,致使齊國權(quán)力交接出現(xiàn)了嚴(yán)重問題,內(nèi)亂使得國家急速衰退了下去。

8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說出我的看法

那一年,齊恒公登上了王座,成為了齊國的王,他繼位后馬上發(fā)兵攻打魯國,魯國大敗,這時他第一戰(zhàn)役就取得如此勝利。

他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等人,勵精圖治,齊國很快就成為了實力最強的一個諸侯國,他自然成了首位春秋霸主,也許是這份勝利太過于強大,沖昏了他的頭腦。放眼望去自己獨霸天下就連周天子也要敬自己三分,何等的霸氣。這天下是由他說了算,他隨便一揮手就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這一點就連周天子也做不到。

自負(fù)晚年

自己年輕時取得如此成就,到了晚年就是放飛自我的時候,這時的他是自負(fù)的,在管仲病重時,他曾和管仲交談,他提了幾個人的名字,易牙,開方,刁豎,這里可以看出齊恒公已經(jīng)對這幾個人十分信任,和十分看重。

這三個人為了討好齊恒公做了些違背人之常情的事情,這一點在管仲看來都是不懷好意的,這份愛來的太沉重。

但齊桓公卻不這樣認(rèn)為,他認(rèn)為這是自己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自己是齊國的王,天下的霸主,就連周天子也要敬自己三分,何等的榮光。這些人來討好自己不是理所當(dāng)然的嗎?

為了讓管仲安心,他還是趕走了他們,但是僅過一年后又把他們找了回來,沒有他們齊恒公不習(xí)慣,在重多賢臣死去過后,這些三分奸臣開始掌權(quán)。

新王未立

這是所有國君都會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繼承人,誰來繼承自己的大業(yè),所有國君都會考慮的,但是奇怪的是歷史上并沒有詳細(xì)記載齊恒公繼承人的事情。

齊恒公沒有很明確的指出誰是齊國未來的王,導(dǎo)致了五個兒子都覺得可以挑戰(zhàn)一下,在齊恒公死后居然爆發(fā)了國位之爭,自己卻活活的被餓死。五為公子混戰(zhàn),齊國混亂,沒有人來管他,使得尸體停留67天之久,等國力大局一定的時候齊恒公早已歸天,很明顯在王室眼中的親情是廉價的,或者說是沒有的。

在彌留之際齊恒公可能看到自己的兄長,天道好輪回,自己的兒子現(xiàn)在居然也在自相殘殺,他有和臉面卻見他兄長

9

首先,不只是齊桓公,春秋時期很多霸主晚年都不太好,作為我國春秋時期的五大霸主之一,齊桓公的晚年用一個悲慘來形容不為過,最信任的大臣管仲先自己而去,導(dǎo)致自己傷心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后來又由于不聽管仲的遺言,任用了一些奸人又把整個國內(nèi)攪得烏煙瘴氣

并且他所信任的奸人還做了這么一件事情,就是把齊桓公給囚禁了起來,不給他看病,不給他吃飯,完全到了那種無人問津的地步,最后呢,他的下場是被活活的餓死

餓死之后兩個月都沒有人來給他收尸,等到國內(nèi)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才想起來原來我們的先王已經(jīng)死了這么久了,是時候給他下葬了,殊不知這個時候陪伴他的只有蛆,那個場面真是要多惡心有多惡心。由此可見他晚年混的是有多慘


10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雄才偉略,改革不僅使齊國強盛,更是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到了晚年的齊桓公,斗志已經(jīng)不在,任用小人易牙、開方、豎刁。只是盡情享用權(quán)力帶來的好處,隨之也就更加助長了他對權(quán)力的貪戀,沒有為以后權(quán)力的順利交接,做好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趁他生病之際,五個兒子糾結(jié)各自人馬,兄弟鬩墻同室操戈,為權(quán)力展開廝殺,使得齊國動蕩不安。幾經(jīng)周折,權(quán)力才逐漸穩(wěn)固下來。這也致使齊國元氣大傷,在各國之間威信掃地,從此后齊國漸漸走向衰弱。

春秋霸主的齊桓公,晚年因安于享樂、戀權(quán)、任用小人、權(quán)力交接不力等一系列錯誤做法,最終毀掉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霸業(y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