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基本上都能了!
如果脫離開了時代,看待先進的武器那么自己就掉到死胡同中了。
很多人看軍事裝備其實很難脫離開時代的背景,如果說SR-71在196年年代是一個先進的飛機,那么是沒有什么異議的,但如果說SR-71在現(xiàn)在看依舊是先進的飛機那么就欠妥了。
太多神話的光環(huán)放在一個裝備上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
SR-71的神話在于速度和飛行高度,3馬赫的速度的確是現(xiàn)在沒有什么飛機可以超過的,但僅僅是人們目前不想超過3馬赫的速度而已。同樣3萬米高度飛行飛行高度目前也很少有人類的飛行器達到這個高度,但也是人類不想做這件事而已。
SR-71的“雙3”特性其實在現(xiàn)在很多的國家、軍隊看起來基本上都是一種沒有太大實用價值的指標了。
對于SR-71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則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是裝備了J58可變沖壓發(fā)動機,第二個則是采用了更耐高溫和更堅固的鈦合金作為其主要的材料。
首先說說J58發(fā)動機:
J58發(fā)動機的干重是2.7噸,最大推力其實只有113千牛。
這個數據在現(xiàn)在來看實際上并不優(yōu)秀。在1980年代F-16上面用到的F110發(fā)動機重量僅僅為2噸,最大推力則可以達到142千牛。
當然了,可變沖壓發(fā)動機的設計在當時也是很先進的。
在達到一定速度的時候打開歧管直接轉變成沖壓發(fā)動機。
但是正是因為歧管的設計,還是使得J58有太多的時代特性。
現(xiàn)代的變循環(huán)發(fā)動機已經取消了歧管,采用整個環(huán)狀進氣道了,從這一點來說SR-71的發(fā)動機其實也早就過時了。
如果說SR-71的發(fā)動機相當于我們的什么產品等級呢?——WS-10。
再說說鈦合金蒙皮和框架吧。
首先,鈦合金耐高溫并且結實。前幾天有人用槍在近距離射擊一張鈦合金的apple信用卡。
結果則是薄如信用卡的鈦合金竟然可以擋住子彈不被擊穿。
當然了,大塊厚度1cm的鈦合金是可以扛住巴雷特射擊的。
這里一方面是鈦合金強大堅固的特性,另一方面則得說說了——鈦合金太不容易加工了。甚至可以說在60年代鈦合金還基本上無法加工。
以至于遠看還不錯的黑鳥,如果拉近了看則是一出廠就破破爛爛坑坑洼洼的。
是不是一下子就將黑鳥從工藝的神壇砸到了地上了呢?
但不可否認,這就已經是上世紀60年代鈦合金加工的最好的工藝了。
現(xiàn)在例如我們自己對飛機承受力結構是激光粉末3D打印的。
立一個工作臺,撒上一些鈦合金粉末,利用機械手帶動光纖激光器高溫照射粉末熔化,繁復經過這個過程,最終——
直接打印出鈦合金骨架。無論是從精度上還是從強度上其實比當年的鈦合金部件要強得多了。
對于鈦合金板材,現(xiàn)在都是激光直接去切了。
加工工藝的不同直接影響了設計水準的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說SR-71當年看來比較神奇的東西在現(xiàn)在已經早就不神奇了。如果一個國家想制造一架SR-71其實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
但只要制造,那么就得花錢吧?只要花錢那么就得考慮回報率吧?
以S300導彈為例,最大射高30公里,最大射程400公里。目前3馬赫級別3萬米高空飛行的偵察機是很輕易被遠程地對空導彈擊落了。
所以說呢SR-71這類的高空高速偵察機現(xiàn)在并沒有太大的性價比,因此,目前是沒有國家繼續(xù)再制造SR-71了。就連美國自己的SR-71也都退役了。
如果再繼續(xù)制造SR-71這種類型的偵察機,那么速度得翻一翻,飛行高度至少需要450000米。這么一來研發(fā)成本就立刻上去了,搞這個東西就還真不如發(fā)射一枚衛(wèi)星這么一勞永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