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絕對,只能說有一定概率是,在我國歷史上,從漢到清一共有十五位“太宗”皇帝,包括十六國、五代、遼金元等。
在這十五位皇帝中,眾所周知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是繼位不正,都是通過一些陰謀政變的手段登基,或者上位后疑云遍布的。
而除了以上三位之外,另外十二位“太宗”也是“得位不正”者居多,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
漢文帝劉恒,廟號太宗,他開創(chuàng)了后世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劉恒原本只是一個藩王,屬于爹不疼的邊緣角色,他能順利繼位是因為呂氏之亂,名義上為惠帝后代的皇帝劉弘以及四個兄弟被大臣們處死,然后才迎來了一個在中央沒什么政治影響力,性格又較好的劉恒。
從這一點來說,劉恒的帝位實際上是皇權和臣權之爭后的妥協(xié),他雖沒有主動發(fā)動兵變也沒有殺父害弟的行為,可他的帝位并不是老父親劉邦,或是哥哥劉盈承認的,也算是“不正”了。
吳景帝孫休,廟號太宗,東吳第三位皇帝,他是吳大帝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權長子孫登英年早逝,以三子孫和為吳太子,孫權晚年在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導致了兩宮之爭,大批文臣武將被牽扯進來,名相陸遜悲憤而死。后孫權出手調停,魯王孫霸被處死,太子孫和被廢,以幼子孫亮為太子。
但孫亮繼位后不久就和權臣孫綝發(fā)生了矛盾,孫亮聯(lián)合全公主孫魯班等人密謀處死孫綝,結果被告發(fā),孫綝先發(fā)制人,廢掉孫亮為會稽王,孫權六子孫休繼位,不久后誅殺孫綝,大權獨攬。
晉簡文帝司馬昱,東晉第八位皇帝,晉元帝司馬睿幼子,基本上整個東晉朝都是由權臣把持的,皇帝的廢立也多由其控制,能稱得上“繼位正”的還真沒幾個,而司馬昱的繼位同樣如此,他是被權臣桓溫扶持上來的,以取代侄孫司馬奕的位置,最后也只做了八個月皇帝就憂憤去世了。
而西晉之后到隋唐之前,中間又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等時代兩個半世紀的混亂局面,其中廟號為“太宗”的有五個,除了成漢開國皇帝李雄、南梁簡文帝蕭綱、北魏明元帝拓拔嗣之外,另外兩個都算不得是正常繼位的,李雄本來就是成漢政權的開創(chuàng)者,無所謂正或不正,而蕭綱和拓拔嗣本就是被承認的太子,雖然繼位之路爭議不少,但也算是“正”了。
而西燕威帝慕容沖在權臣的幫助下,以皇太弟身份繼承其兄的帝位。
南朝宋明帝劉彧,因為廢帝劉子業(yè)的殘暴無道,暗派親信聯(lián)合諸王刺殺劉子業(yè)以及孝武帝諸子女,后被諸王擁立為帝。
這兩位本不是帝位繼承者而最終登基的,才能算是“不正”的了。
唐太宗李世民,功高蓋世,后在玄武門之變中殺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取代李建成成為太子,后由高祖李淵禪讓為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與其兄太祖趙匡胤有燭影斧聲之嫌疑,繼位后逼死弟弟趙光美和侄子趙德昭。
遼文帝耶律德光,本來只是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其兄耶律倍才是名副其實的太子,可是耶律阿保機在征戰(zhàn)途中突然病死,述律后更傾向于耶律德光繼位,在太后的幫助下,耶律德光登基為遼帝,耶律倍出逃后唐。
金烈帝完顏晟,為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四弟,據(jù)史料記載,草原政權有兄死弟及的傳統(tǒng),在阿骨打出征時,完顏晟也多為監(jiān)國之權,后又把帝位傳回給了侄孫,也就是阿骨打嫡長孫完顏亶,算得上是“正”了。
元英文帝窩闊臺,成吉思汗三子,由父親親自指定為蒙古帝國繼承人。
明太宗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侄子朱允炆帝位。
清太宗皇太極,為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本來努爾哈赤意屬長子褚英,褚英被廢后意屬兒子代善,最后意屬多爾袞,結果八子皇太極靠著在滿洲八旗中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而取代多爾袞,成為后金大汗,并開創(chuàng)大清276年國祚,政績雖傲人,但來路不正。
可以看出,“太宗”繼位是“不正”居多,十五位中有十位之多,分別是漢文帝劉恒、吳景帝孫休、晉簡文帝司馬昱、西燕威帝慕容沖、南朝宋明帝劉彧、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遼文帝耶律德光、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極。
在這些皇帝之中,有被脅迫不得已而上位的,如孫休、司馬昱,也有群臣或后宮的力量在指導的,如劉恒、耶律德光,有靠陰謀詭計繼承的,如劉彧、趙光義,也有靠著本事強奪而上臺的。
這最后一點以李世民、朱棣、皇太極為主要討論對象,這其中主要原因,或許還是因為“太宗”們是跟著太祖?zhèn)兘üαI(yè)的元勛派系,在群臣中所獲得的支持要比那些身居宮中的內定繼承人要多,而且沙場征戰(zhàn)造就了他們勇武好斗的性格,同時對帝位也有不小的窺視之心,一旦太祖指定的繼承人無能的時候,“太宗”們就很容易進行奪權行動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